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小学 朱一紫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可以提高个人的语文专业素养外,还能受到文字艺术的熏陶,体会到文字中的人文精神。此时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便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也能让学生将语文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到人文主义的关怀。
在古诗教学中开展美育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古诗的创作背景之间有极大的差异,想要透彻理解古诗含义是有一定难度的。此时需要教师为学生开展合适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让学生与诗词和作者进行跨时空对话,才能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以带动美育成果。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将古诗与生活场景充分融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美育教学成果。
古诗课堂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会严重影响教学成果。传统古诗教学的形式多半以翻译、讲解、意象拆分为主,让学生记住常见的古诗意象,使学生理解古诗内涵,加以情感讲述便完成诗词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下,丧失了学生主动探究环节,也无法让学生以诗词为主体开展艺术联想,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常很多教师以古诗开展美育时,课时占比较低,难以形成细致化的讲解,还会让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梳理知识点,导致美育进展艰难。教师要提高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古诗美育占比,将诗词意境、内涵讲解透彻,搭配合适的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并透过古诗体会情境,感受文字之美。
古诗词可以通过精简、凝练的语言体现出丰富的画面感。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过分强调对单一字词和意象的翻译与解析,忽略诗词的整体意境。在这样的教学策略下,学生产生的画面感是碎片化、片段式的,难以形成完整的场景,影响学生体验感。
新课改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带动学生的课堂体验。为提高古诗课堂教学的美育成果,教师要以多样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同时安排各种课堂互动环节,以积极的互动问答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延展力,让学生的思维张开想象的翅膀,提高学生挖掘古诗内在意境的能力。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分别从题目、诗句、意象、情境等多种角度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再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以带动学生情感共鸣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课堂体验。
为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推动美育发展,教师要以针对性的课堂活动来锻炼学生审美能力。在古诗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要求学生能从欣赏的角度,对诗词进行解析,挖掘其美感,在欣赏过程中产生一种心灵之上的审美共鸣,感受古诗中绝美、壮丽的景色与真挚、热烈的情感。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的阅历尚浅,难以对诗词所描述的画面产生对应的联想,此时教师要通过多媒体技术或是情感教育的手段,为学生创设与诗词意境相符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诗词含义,以情境重现、情感共鸣等多种形式,将诗词的意境与内涵呈现出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直面诗词之美,提升审美能力。如《枫桥夜泊》中,教师可以寻找与诗中描绘场景相同的画作或是影视资料,再加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创作一段以诗词内容、画面为主题的课件视频。当学生朗读诗词时,对诗文产生初步认知后,为学生播放视频片段,让学生代入个人情感,去领悟诗词含义。
为改变语文课堂的单一表现形式,教师要通过多样性的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古诗、爱上古诗,才能真正从古诗词的学习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美感。当古诗教学与美育结合时,教师可以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带动课堂的整体氛围,如创建“飞花令”游戏,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敏感度,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曾经学过的诗词内容,还能检阅学生的诗词掌握量。或者以本课的诗词意境为主,融入读写结合教学,让学生在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叙事内容的扩写,加强学生对诗词整体情境的认知,鼓励学生开放个人思维,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教学中的课外知识扩展多半与诗词中的内容相关。教师要从教材入手,分析诗词中有哪些学生不了解或是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意象,之后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在课堂中详细讲解。以古诗内容为主,搭配合适的扩展资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诗词创作背景或是诗词的表达场景,能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抓住古诗的情境、意境表达,理解作者的语言运用策略与主要写作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诗词理解能力。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可将重阳节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的教育代入课堂,要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述相关的习俗、传统,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程度。当学生了解重阳节登高的实际含义之后,再带领学生去复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学生细细品味这短短14个字中的情绪表达,真正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
诗词朗诵是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我国诗词流传千百年的语言魅力之一。诗词中所应用到的句式、字词表达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还具备一定的音韵美,开展朗诵教学,让学生代入情感去体会汉字音韵,感知古诗的平仄、节奏、音律性,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如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友人送别”的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下反复朗读古诗,从朗读中把握大意、情感。许多学生在最初朗读时仅仅停留在识别字词上,后续随着朗读的增多,逐步体会到了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在朗读时融入了真情实感,如一些学生用舞蹈、戏剧的方式呈现了送别场景,还有的学生在朗读时加入了自己的独白。为帮助学生理解本首古诗中的美育思想,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诗人生活的背景以及他的人生际遇等,使学生模仿诗人,在虚构的场景内感受诗人的内心,把握其中的美育观念与思想。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每一首古诗中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学生在学习古诗时不仅要理解其大意,更需要深入挖掘其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获得独有的审美体验。如《塞下曲》,内容围绕着边塞征战展开,前两句“月黑雁飞高”呈现了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展翅高飞的场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古诗中的意象,如“月黑”“雁飞高”,进而在脑海中产生相应的场景。“单于夜遁逃”,展示了这个夜晚的不同寻常,敌军趁着夜色偷偷跑了,“夜”“遁逃”,都反映了这个夜晚的特殊性。而后两句则描述了将军准备追敌的场景,士兵在将军的带领下士气大振、气势不凡,但“大雪满弓刀”描述了大雪的到来给追敌带来了困难,从侧面表现了边疆士兵艰苦奋斗的精神。教师通过带领学生抓住意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育,从而提升学生对古诗情感的理解。
在新课标教育背景之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必将做出改变。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强化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能力与感知能力,锻炼学生的文学联想能力,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具有画面感的意境体验,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诗词中体现出的艺术美感,从文字表达、内涵意蕴、诗词韵味等多方面入手,带领学生进行诗词品析,完善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审美体验,以强化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语文审美水平,发挥出在小学语文古诗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