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开放大学 许薇薇
众所周知,人类之所以不断进步,不断发展,自然是与劳动息息相关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促进了经济发展。我国也在反复强调劳动这一优秀品质的传承价值并将其与教育相融合,秉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逐渐在全社会全面进行推广,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家庭,更重要的是与社区联系,形成家校社相互协同的重要育人体系,这也是当下劳动教育所必须深刻探讨的重要问题。引进社区力量,提升劳动教育的成效,能更好地促进社区与青少年之间的相互协同功效,促进青少年提升素养,同时带动社区和谐发展,实现双赢的目标。
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近年来虽然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充分关注,但还没有真正落到教育实处。具体说来,一方面学校在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充分考量学情,而学生在家庭接受的教育,往往是宠溺教育,长期处在象牙塔之内,自身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行为能力更是薄弱。同时,还有部分学生在学校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深刻掌握劳动教育的精髓,只是一味地将其作为义务劳动去认知,没有发挥其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很多学校在进行教育时,还缺乏社会多方力量的协助,尤其作为家庭以及社区,更是应该积极参与到当下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中来。但是目前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度并不高,这就使得劳动教育呈现单一割裂的局面。
随着我国一系列战略规划的深入推进,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劳动教育意义非凡,体现了极强的时代价值,这也是当下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关键意义所在。具体来说,在新时代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一个关键的意义便是能充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新时代对高素养劳动者的根本需求。并且,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作为重要人才,已经不能简简单单地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提升为国家服务的重要能力水平,而更应该积极做好自身的全面综合素养建设工作。劳动素养就是尤为关键的一大重要素养。
青少年是国家的接班人,他们在自身的完善和建设过程中,必然要结合国家的根本需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而劳动教育便是其中尤为关键的一环,以良好的社区资源协同劳动教育培养,进而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培养的根本成效,是社区资源协同视角下,更优质的劳动教育培养路径。
在社区资源引入劳动教育过程中,另一个尤为重要的价值便是能丰富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是劳动教育的内在需要。具体来说,首先一方面通过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能巧妙拓展劳动教育的根本路径,这既显示出了我国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能充分拓宽劳动教育开展的路径,有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在社区资源引领下开展劳动教育,也是我国充分弘扬劳动精神的根本路径。当下社会存在着不良的风气,如好逸恶劳等,也是社会大众对劳动理念认知不清或存在错误认知所致。学校想要真正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各方的力量,就应积极将社区资源引入进来,以更好地弘扬劳动精神,使学生得到劳动精神的浸润和培养,形成勤俭奋斗奉献的优秀劳动品质。
在我国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劳动人民有着出众的智慧,它是众所周知的优秀品质。我国在积极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必然也要重视对学生劳动品质的传承和发扬光大,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优秀的劳动习惯。因而在社区资源引领下,充分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必然能进一步揭示劳动教育的本质,确保劳动教育深刻践行,获得更为高质量的培养目标。除此以外,在社区开展良好的青少年劳动教育,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理念,促进学生进一步适应社会,从而养成不畏艰辛、不畏劳苦的优秀技能和优秀品质。我国之所以能不断地将文明传承下来,也正是由于这些优秀文化品质的全面落实。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促进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将其发扬光大。
在社区资源引领下,要想将青少年的劳动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从青少年的劳动观念着手,让其树立良好的劳动理念。意识决定行为,如果青少年自身没有深刻的劳动意识,则劳动教育很难发挥出作用。为此在社区资源的引领下,可以充分借助红色本土资源来促进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如一些博物馆、战争遗址以及部分地区的工农红军英勇事迹纪念馆等。将这些红色资源融入进来,带领学生深刻体会革命先辈为了完成国家建设事业所付出的劳动,以及英勇奋战、舍生忘死的情怀。在参观这些红色资源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带领学生一同利用情境式和案例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在观看时的感悟,而且也可以带动学生感悟劳动的价值。
引用社区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时,也可以充分借鉴职业技能教育过程中的双师教师模式。团队适当引入社区人员来普及劳动教育,以确保学生能更贴近社区,也能发挥出社区的价值。尤其对社区中的一些先进人物,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素材。如果能引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必然能发挥其重要的教育促进价值。因此,学校作为重要的育人载体,可以积极构建自身院校内部的劳动教育团队,以吸纳社会优质的社区资源,树立劳动教育的楷模。同时利用这些楷模的力量普及劳动教育成果,使所有学生能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劳动品质。并且,在这些优秀的人物楷模筛选过程中,学校也要积极做好校内劳动教师团队的建设工作,培育校内教师的优秀劳动品质,以形成更为高质量的劳动教育群体,使校内的劳动教育真正实现高质量教育教学成效,培养青少年优秀的劳动品质。
除此以外,在当下劳动教育开展工作中必然要与各学科融合,这也是素质教育所强调的重要理念。与德育相类似的是,可以借助各科目教育教学的契机,巧妙挖掘劳动教育元素,以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借助社区资源来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具体来说,某一学科在进行教育渗透时,可以借助成果展示以及社区实践等活动,强化青少年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对劳动品质的体验和感受,并且积极与社区进行互动,组织更多劳动实践活动。这样能促进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也能带动劳动教育和社区资源融合。另外,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过程中,也要尽量确保融合的合理性,避免为了实现劳动教育而落实劳动教育,这样往往会流于形式,变成无意义的劳动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培养价值也微乎其微,只会浪费学生和教师的时间,增加学生学业的压力。当然在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过程中,可以适当结合一些先进的教学技术,或者组织学生来到实地进行参观,从而了解不同的劳动精神和劳动理念。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邀请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到社区中参与活动,以学生发展的现状为基础开设课程,既能完成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也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未来的择业观。通过围绕基层职业的内容设置体验活动,不仅能强化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也能提高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尤其是服务行业内容的设置,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帮助青少年理解什么是劳动创造价值,使学生有良好的职业观念。
除了以上几个重要的实践创新路径以外,劳动教育还应充分利用社区中的实践基地,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劳动过程中工匠精神的领悟,深化劳动品质的传承成效,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我国所推崇的工匠精神,究竟内在支撑在哪里,为何要在广大群众中充分推崇工匠精神。而且我国工匠精神本就是一种劳模精神,通过工匠精神的渗透,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劳动品质的认知,同时也能形成更为深刻的敬业理念,这对学生而言尤为关键。工匠精神所倡导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理念,必然是当下青少年必须充分领悟并逐渐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想在新时代充分培养学生优秀的劳动品质,可以利用综合实践基地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工匠精神。具体说来,在利用综合实践基地的过程中,应该考查学情特点,形成更为高质量的劳动实践基地,使学生能走出室内、来到户外体验劳动的价值,从而形成优秀的劳动品质。社区的劳动实践除了可以利用综合实践基地外,还可以在实践之余带领学生走进孤儿院和养老院,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利用自身的良好劳动技能为社会贡献一分力量。
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应进一步协调家庭,进行协同培养工作。简言之,家庭是社区最基本的单元,要想利用社区资源来开展劳动教育,必然不能少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力量。教师在进行教育引导的过程中,要将家庭引入进来,纠正传统家庭在劳动教育上的错误认知,以良好的教育理念去影响家长改变原有的劳动教育行为。比如,在“重成绩、讲文凭”的社会风气下,导致大部分家庭在教育观念中,更加偏向对青少年的智力进行开发。但是,这种家庭教育观念很容易会使家长对青少年的文化成绩有着较高的要求,更加急于对青少年智力因素的发展进行培育,这会忽视青少年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也会忽视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进行培育。一部分家长认为,青少年只需要学习即可,其他的事情都可以由家长代劳。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能不去就不去,将重心放在学习上即可。一部分家长将青少年的考试成绩视为衡量青少年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也会忽视考纲以外的所有科目,这就包括了对青少年劳动能力的培养。很多时候家庭教育对学生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教育场所,如果不能将家庭教育力量融入进来,便会出现教育传承和割裂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是尤为不利的。学校作为多方协同教育的关键载体,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巧妙融入社区以及家庭,一同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工作,打造多方协同的教育载体。比如,家长学校的构建可以在社区资源中进行显现,这可以为亲子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最后,在家庭教育开展过程中,学校应积极开展一系列的户外亲子活动,利用社区资源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家长与学校和社区的共同教育下,全面提升劳动品质。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充分落实的一大特色教育,也是五育教育中的关键一环。利用社区资源以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少年,是所有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作为重要的育人载体,应发挥其引导价值,将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引入进来,以形成多方协同培养的重要功效,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