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第三中学 杨媛媛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的选修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兴趣和发展需要、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可以为职业规划和现实应用等奠定基础,选修课程包括针对本校学生、当地资源开设的校本课程。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选修课程部分”的说明中提供了3个方向的多个拓展模块:其中“现实生活应用7”中给出了“地方特色动植物研究”模块开设的建议,“职业规划前瞻7”中给出了“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块的开发建议。
笔者以“崂山药用植物研究”为题,结合“地方特色药用植物研究”和“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两个模块,进行校本课程崂山药用植物研究的开发设计。校本研究内容源于国家教材,又是国家课程体系建设的补充完善。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落实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培养。
青岛崂山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青岛市区东部,地理位置处于北纬36度03分~36度24分,东经120度07分~120度43分,面积446平方千米。崂山风景秀丽,是我国著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属胶东低山丘陵地貌,有山、海、林、泉、溪流、瀑布,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誉。
崂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孕育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其中包括崂山特有的青岛百合和被誉为崂山三宝之一“崂山参”等。据专家学者多年的野外调查,目前已知崂山药用植物共计约173科1099种,种类高居山东省第一位。其中藻类有11科15种、菌类6科11种、地衣类4科5种、苔藓类4科4种、蕨类13科30种、裸子植物6科26种、被子植物129科1007种。
崂山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为校本课程崂山药用植物研究的开发与实践提供了绝佳素材。本课程植根于青岛崂山、服务于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现实需要。
通过校本课程崂山药用植物研究的开发与实践,培养了学生采集中草药、制作标本、药用植物初步鉴定以及初步认知中药材的产地、性味、功效等技能,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药的浓厚兴趣;本课程的实施还培养了学生开发利用和保护中草药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野外实践活动中锻炼了组织管理和野外生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多元成长、社会实践提供了更多机会,为有志学习中医药的学生提供了生涯规划指导;同时践行健康中国、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社会责任。
校本课程崂山药用植物研究开发与实践是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培养目标的有益探索。
本课程内容分为有机联系的7个专题,根据专题内容安排了2次实践课、1次理论课和4次实践理论结合课。每个专题根据各自内容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安排适当的师生活动,课前或课后有相应的拓展作业,从而达成各自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开发设计中倡导小组合作,活动多以分组形式进行。学生探究学习中运用了多种方式和方法,如野外观察、实地调查、查阅文献、个人研究、集体讨论、网上收集资料、专家指导等。
本课程设计的拓展作业是课上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强调了拓展作业的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个性化、多样化的拓展作业有标本展、宣讲活动、公益活动、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报告等多种形式。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同样是生物学校本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
在研究崂山中草药药用部位过程中,渗透结构与功能观;在研究崂山药用植物生境、多样性、统一性、独特性和复杂性的过程中渗透进化与适应观,从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方面的培养。
通过辨识、鉴定等明确每种药用植物的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地位,锻炼归纳与概括能力;分析药用植物与生境的关系训练科学思维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思维方面的培养。
在观察、采集、制作药用植物标本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必须具备的团队合作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探究方面的培养。
本课程自2017年开始实施,针对高一年级开设,组内5位教师积极参与了课程的实施和后期的修改完善。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课走班,每年有40名左右的学生参加该校本课程的学习。实施3年来,除了校内理论课和实践课,师生每年都会在7~8月间选定一天亲赴崂山北九水地区进行野外实践活动。累积辨识采集了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Jacq.)A.DC.、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e Baroni、青岛百合Lilum tsingtauense Gilg.、绵枣儿Scilla scilloides(Lindl.)Druce、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Roxb.、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等几十种中草药,收获巨大。
经过连续3年的中草药采集积累,再经过后期的标本制作、鉴定定名,2019年9月校内成功举办了“崂山药用植物精品展”,实现成果共享。走近精美的药用植物标本,宛如走进了艺术的殿堂。一份份精致的植物标本体现了科学、艺术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标本展现场俨然成为学校的网红打卡地,师生纷纷驻足欣赏、啧啧赞叹,难以相信如此精美的作品竟然出自高一学生之手。
评价方式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由于本课程为生命教育选修课程,因此采取两种评价形式。建议使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方式进行。
首先,记录学生每次课的出勤和表现情况,正常情况记录为“良”,表现优异的学生记录为“优”并鼓励,表现一般的学生记录为“合格”,表现不好的学生记录为“不合格”,并提醒改进。根据记录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
其次,通过野外采集、标本制作和成果展等实践活动,进行恰当的分数评价,根据分数给予终结性评价。撰写小论文或研究性学习报告的学生或小组额外加分。
最终形成的评价结论交班主任或相关学科教师,登录综评系统,给予学分认定并出具社会实践活动证明。修完本选修课程记1学分。
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全程亲自参与并完成采集、辨认、摄影、录像、记录、标本制作、查阅文献、标本展布展等工作,自行构建学习小组、明确分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探究的主人。
校本课程的开发摆脱了国家课程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面。教师也实现了从只能使用国编教材到开发校本课程的突破,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优秀的校本课程离不开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的支持,在此感谢山东中医药大学李峰教授和冯帅博士在课程开发和实践过程中给予的专业指导。
“价值观比能力更重要”(杨绛语)。通过校内外标本展、宣讲实践等活动,实现与组内学生、社区、家长、兄弟学校的共享合作。实施过程充分体现了“共享合作”的价值观,这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期待通过校本课程崂山药用植物研究的开发和实施,真正让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而是走向世界、把世界变成自己的课堂和教材,同时为完善国家课程体系的建设、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培养目标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