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婷婷
教育部和中央组织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均明确要求,高校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至少须有一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工作经历,可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离不开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当前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关于高校班主任的研究却较少。
班级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班主任与学校日常联系最为紧密,是与大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教师,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多项文件的下发,高校班主任发挥的职能逐渐多元化,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班主任立足当前形势,对自己的职责及职能界定有新的审视和合理把握。
大学校园时代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发展阶段,更是三观养成的关键时期。由于近年来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学业、人际关系、婚恋、求职择业等问题不断涌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更高更细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高等院校除了要按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还要选拔相应学科或专业的青年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
从宏观角度分析,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方面肩负着同等重要的任务,学生接触最早的是辅导员,接触最多的应该是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辅导员要承担200 名左右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工作对象众多,难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成长情况。而班主任的角色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班主任的职权范围仅限于一个班级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事务,人数一般不超过50 人,可以及时关注班级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变化并进行个性化辅导,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全程保障者和守护者,同时班主任更易于了解和把握班级事务和学生思想,作为有专业背景的班主任,可以借助自身专业优势,给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入脑、入心。
从微观角度分析,班级作为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实施教育、培养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开展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一个班级能否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不仅与班级学生、学生干部队伍息息相关,与班级管理者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等关系更加密切。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二者的工作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辅导员工作的重点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除了承担同辅导员一样的职责外,还承担大学生学业辅导、生活关怀、发展指导等特殊任务。
高校学生工作要求班主任和其他育人主体形成合力,协同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但是目前班主任角色面临较为尴尬的处境,即班主任在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并不明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往往身兼数职,除了学生工作,还要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在学生身上投入的精力非常有限,工作往往被界定为兼职;二是班主任与辅导员职责并行,二者的工作对象都是学生,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高度重合,工作侧重点不够明晰,职能交叉现象明显,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协调不到位或者越位、缺位等情况,造成辅导员和班主任互相推诿的不良结果;三是《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须有至少一年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提倡新入职教师积极主动地以多种角色和身份参与到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中,甚至有些院校直接将年轻博士担任班主任作为入职或职称评定条件之一,导致一部分人的入职动机带有功利性,将班主任工作作为暂时性过渡甚至“跳板”,对工作的认同感不高,致使工作中存在能不干就不干、能少干就少干的消极态度。
当前,全国高校辅导员设置了统一规范的招聘入口和严格科学的考核培养体系,造就了一批政治意识强、业务能力专、工作作风硬的思想政治工作团队。通过对陕西省五所高校关于班主任队伍建设现状的调研显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情况不容乐观。从学科背景来看,95%以上班主任的学科背景与所带学生专业对口;从学历层次来看,20%为博士研究生,45%为硕士研究生,其余为本科高年级在读学生;从岗位性质来看,97%为兼职岗位,鲜少有高校设置专职班主任;从年龄结构来看,75%的班主任由青年教师或本科在读高年级学生担任,年龄集中在20—40 岁,25%由副高职称的博士担任,年龄集中在40—60岁。调查研究表明,高校班主任多由辅导员、党政干部、青年博士、思政课教师甚至是本科高年级学生兼任,因学科背景、学历层次、岗位性质、年龄阅历等大不相同,因而没有统一的选拔标准,致使班主任能力参差不齐,许多人面临想干好而不会干的尴尬局面。导致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班主任认为思想引导和日常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事情,理想信念教育和理论政策宣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自身存在责任缺失、思想麻痹的情况,在班级学生出现思想认识偏差、行为不当时不能及时介入纠偏。不少高校将青年博士担任1—3 年班主任作为职称评定的基本条件之一,其中一些博士科研能力虽然很强但并不擅长学生工作,加上担任班主任是强制行为,对这份工作缺少认同感,并不太愿意投入太多精力,也无法体验班主任工作带给自己的职业成就感。二是知识储备不足。学科背景不同,班主任擅长的领域也有所不同,党政干部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很强,但不一定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等知识储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研究和政策解读能力很强,但不一定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任教师科学研究和专业技能很强,但不一定能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心理、情感、职业发展等问题;本科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没有代沟,有利于建立信任关系,但社会阅历、工作经验不够丰富,处理事情不够成熟。三是专业化能力不够。年龄较大的班主任对“00 后”缺乏研究,与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缺乏学科背景的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缺乏工作经验,不能很好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部分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班主任角色探索,出现了由辅导员、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甚至是高年级学生兼任班主任的现象。由辅导员担任兼职班主任居多,这种做法容易混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一个人承担两份职责,弱化了班主任的角色功能。很多高校一个辅导员管理一个学院(系)整个年级的学生,这样的局面一方面加大了工作难度,由于高校在校学生体量庞大,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掌握所有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辅导员的兼任,使得班主任的角色名存实亡。这种由辅导员兼任班主任的做法,一是加大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压力,使他们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位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中,人浮于事,仅仅被动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二是学生会认为辅导员的工作没有做细做实,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使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难以高效和深入地开展。由党政干部担任兼职班主任,领导干部行政事务众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精力无法保障。由思政课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不仅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还要完成诸多事务性工作,容易造成疲于应付的情况。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党政干部和辅导员普遍存在精力有限的问题,因而为了将班主任工作专业化并作为学校的一项教育教学创新,某些院校选择了从本科高年级学生中选聘思想政治素质好、专业知识精、学术能力强的学生骨干加入到兼职班主任队伍中。作为一项创新工作,高校主管部门认为学长学姐们对低年级学生所遇到的情况有所了解,与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亲近,交流较为方便,思想政治工作也相对好做。但是,随着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具体实施,其不足之处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矛盾集中在这些兼职班主任的工作角色和学生角色之间的转换问题,本科高年级学生虽然承担了兼职班主任的角色,但其本质依旧是学生,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完成学业,本科高年级学生更是面临着求职、考研等一系列重大生涯问题,这势必与学校班主任繁忙的工作相矛盾。从长远来说,让本科高年级学生兼任班主任的制度是不可行的。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朝着专业化职业化大步前行,津贴、待遇、晋升渠道等均比较完善,但因为班主任多是兼职身份,导致该岗位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一些高校存在过于重制度约束,甚至通过临时指定和硬性摊派的方法要求辅导员、领导干部、青年博士和思政课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追求表面上完成兼职班主任的配置;一些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经费来保障班主任津贴,甚至连基本的补助都没有,而是单纯地通过职称晋升来刺激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这些做法虽然在形式上达到了班主任的配置,但因忽视对班主任的人文关怀和物质激励,打击了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致使班主任的存在感低、积极性差、评价模糊。
青年教师担任高校班主任的功能实现需要发挥高校顶层设计和班主任自身练就内功的双重作用,规范准入机制,完善保障制度,持续促进高校班主任队伍专业化,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辅导员和班主任同处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协同育人意义重大。高校党委要重点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解决辅导员和班主任之间权责不明确的问题,建立亲密的育人互补互助关系。要进一步明确高校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将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与专业结合起来,做好学生班级建设者、价值引领者、成长陪伴者、学业指导者,做到用心守护学生,陪伴学生成长的每时每刻。一是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定位。随着新时期高校学生群体的不断变化,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也要不断丰富和多样化,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出台班主任工作职责和能力标准,明确岗位性质、工作内容、工作边界等,使班主任工作更加规范化,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要做好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二是明确工作对象,高校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需要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洞察其内心世界,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新时代大学生。三是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学业辅导。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考研毕业季等重要时间节点,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经历给学生进行专业分析、职业规划,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四是培养抓手,做好班级建设。良好的班风有利于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发展,班主任要通过建设班级规章制度、培养学生干部队伍等促使班级有序运行。
面对高校班主任专业化建设不足的情况,高校要主动出击,搭建学习平台,制订培训方案,提高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相较于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课教师和理论水平较高的思政课教师,班主任的科研水平和理论功底均有待提高,一方面要提供学业指导,另一方面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对班主任理论和实操方面的培训,同时要求班主任重视自我学习,在丰富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一是建立班主任学习制度,规定班主任每年的学时,引导班主任主动参加专题培训,撰写工作案例和学习心得,共享先进工作经验,交流工作心得。二是构建四级网络培训体系,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学习交流模式。广泛征集高校班主任的职业困惑,有针对性地提供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每年组织一定数量的班主任参加院、校、省、国家级培训,学习交流校内外同行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开拓班主任的工作思路,从而提高班主任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开展专项研究,由学生工作部门牵头,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处及其他业务部门,发挥班主任的学科优势,组建学习研究型团队。学校设立班主任专项工作研究经费,鼓励班主任参与学生工作相关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提升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
班主任大都是专业课教师,他们主要负责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少,负责专业学习的指导、班级学风建设和思想价值引领等。部分高校采取了由学校刚入职的专业课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工作制度,应该说目前采用这种制度是比较合理的。其一,这项制度确保了工作的稳定性,极大可能避免了中途频繁更换老师的情况;其二,确保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性和专业性,青年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较多,亲近感在上课的过程中已经产生,极大地避免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疏离和隔阂;其三,由于班主任的工作范围仅仅是某个年级的某个班级,工作对象较少,这就使得班主任在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之外,还有充沛的精力着手班主任的相关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编制一套更加完善的选聘标准,明确规定选聘条件、范围、办法等,通过落实以上措施严把入口,真正地把政治能力强、业务精、素质好的人员补充到班主任队伍中来。还要量化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坚持过程考核和效果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优先的原则,由主管部门、学生工作队伍、教师、学生代表等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充分结合班主任日常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对于考核优秀者及时表扬勉励,更大限度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对于考核不合格者要及时跟进,深入了解班主任实际工作情况并及时反馈结果,加强培养和后期监督,必要时劝离岗位。
学校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完善保障机制,为班主任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一是畅通沟通机制,随时关注班主任的所思所想,为班主任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加强人文关怀。二是建立协调机制,由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学院主要负责,定期召开学生工作协调会,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确保班主任、辅导员及其他思政工作者协同配合开展学生工作。三是搭建反馈机制,高校班主任工作考核中的信息反馈与学生工作质量评价和学生发展息息相关,这个反馈渠道是否畅通直接关系着考核结果。要形成良性的反馈系统,使学生有诉求、有意见可以第一时间反馈,班主任和学校相关部门可以准确高效地掌握反馈情况,以便及时整改。四是建立激励机制,通过构建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和工作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更好地激发班主任的主观能动性。在精神激励方面,一是要组织相关的评奖评优,挖掘典型工作案例和感人事迹,增强班主任的工作获得感和成就感;二是要营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为班主任提供工作动力。在物资激励方面,一是要加强物质保障,给予一定的津贴和特殊奖励;二是要在职称评定方面适当倾斜,对有基层班主任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酌情加分或优先考虑。在工作激励方面,鼓励班主任全程参与学生工作,树立班主任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尽量照顾不同专业班主任的特长和喜好,做到人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