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艳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由此不难看出,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必备的综合素质之一。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所具备的考察、调查以及实验的能力以及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具备的意志品质。地理实践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提高地理课程教学效率。
高中地理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听讲并不能够透彻地理解,只有自己亲身去体验,才能够直观、清晰地感受到其中的奥妙。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布置一些课前或者课后实际探索的任务,或者让学生以课外实践的形式去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实验:探索月相变化的过程、原因以及对地球的影响。学生需要用一个月的时间连续记录月亮的大小变化,可使用相机拍摄或者选择计算机绘图等方式。在这一阶段的观察结束后,学生就可以用手电筒的光照射乒乓球,模拟地球的自转以及公转过程。通过模拟,学生可以理解地球一年四季是如何变化的,并且理解月相盈亏变化。经过两个阶段的实践观察之后,学生就要收集资料了解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白,月球总是面对地球的原因是潮汐锁定、同步自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观测情境不同,学生会发现月亮的视觉大小、颜色和形状、地面高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之后学生需要根据观测情况绘制表格、编辑整合数据,亲自体验整个变化过程,而这样的实践操作,无论是在步骤设计还是辅助工具的使用上,学生都可以快速上手,耗费时间也比较少。如此,学生不仅能够高效完成任务,更能够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认识。
动手操作能力是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部分,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将实验操作类练习融合进去,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接触客观的世界,再开展综合分析。学生真正参与实践,教师修正、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对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还能够快速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桥。”生活在学校这样的大家庭中,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一定能够事半功倍。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协调合作,既能增进学生之间的默契,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高二“自然灾害”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完成课前导学案的作业。导学案有5~6 个问题,难易程度依次叠加,而且这些问题一定要具有代表性,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如“我国雨带的移动情况和各地自然灾害的关系”,只有这种典型的问题,学生才能从中得出共性。因为在一个学习小组中,学生个体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为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好的参与感,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基础差异作为作业设计的参考。如,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比较华北平原春旱、长江中下游平原伏旱和云贵高原秋旱的成因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基础较好的学生完成这些自然灾害成因的解读以及应对措施的探索会很容易,而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经常概念混乱、理解不清。在整个过程中,其中一人遇到困难,其他学生就要一起协助他。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取长补短中提升自我。此外,教师还可以丰富作业的形式,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思考方式的差异,让学生选择不同的作业形式。如,在“比较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这个问题中,学生可以用纲目式、思维导图或者表格的形式呈现自己的答案,最后小组成员自己进行整合。在作业汇报环节,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侧重于基础较好学生的交流,引导中等学生质疑,最后关注基础薄弱学生的课堂反应。
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在内容形式上进行改善,更可以在完成过程中另辟蹊径,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小组合作可以充分利用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将他们的优势最大化发挥。当然,这需要学生配合默契,彼此之间互帮互助、互相理解,如若遇到分歧,也能快速解决。在不断的磨合下,学生遇到问题时就可以冷静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增强,这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地理实践类的活动多种多样并且深受学生的喜爱,它包括河湖海的考察、植被土壤的考察、地形地貌的考察等。如果能将这些活动融入作业设计,学生就可以了解自己生活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了解当地的水文、地质地貌等。如此,学生的实践技能就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而这对于提升地理实践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作业的设计中,教师要融入考察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污染与防治”时,教师可以设计考察作业:对自己家乡河流污染的现状进行考察。考察前,教师要说清作业要求:学生需要完成取样、考察以及调查三个步骤,分别是提取样本、走访居民以及现场拍摄。取样时,运用事先准备好的专用道具,将样本周围泥土装入塑料袋内,用准备好的小桶装入水样本。观察时,留意水中杂质的情况,记录杂质的类型以及沉淀需要的时间,写清楚河面是否有漂浮物,河水的颜色是怎样的、是否有异味、是否有藻类生物。调查时,学生要走访沿岸的居民,通过居民描述自身对河流一直以来变化的感受记录污染程度,采访的重点包括河岸以及河面的清洁度、河水的颜色变化以及河中鱼、虾等是否变少或者变多。同时,还要走访当地的污水处理厂,了解影响当地水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生活污水引起的水污染,还是工业废水引起的水污染等。此外,学生还需要通过污水厂内日污水处理量来确定水污染程度。在整个作业过程中,教师需要在现场进行全程指导,等各小组都完成考察之后,一起填写考察报告、分享自己的心得,最后引出课程学习的重点:河水被污染的原因和治理水污染的措施。
地理的实地考察活动能够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这种打破常规纸质化模式的作业往往能吸引学生参与,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生活地域的地理地貌,最终促进学生自身地理实践力的不断提升、综合素质的不断增强。
综上所述,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更能提升其道德品质,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教师要从作业设计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前置性作业还是后置性作业,都要与实践相结合,调整实践性作业在作业中的比例,多增加富有趣味性、具有生活化与探究性特点的作业,启迪学生的智慧,助推学生形成更高阶的思维,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