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

2023-02-24 05:43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许 慎

(北京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中国精神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赋予中国精神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从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国精神作出初步界定,到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华民族精神给出新阐释,再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变化,持续深化对中国精神的认识,将中国精神同中国梦、中国力量紧紧相连,致力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国精神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紧紧相连,从中汲取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丰厚滋养;将中国精神与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紧紧相连,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互相了解和交流,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习近平强调:“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1]158深化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重要论述基本内容的研究,是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的应有之义,也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重要路径。

一、坚持唯物史观,彰显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历史主动

坚持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秉持历史主动精神的哲学依据与优良传统,也是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重要论述的理论支撑。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认识把握历史发展的自觉性与弘扬中国精神的主动性。

首先,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的重要论述始终强调物质是前提、基础,精神是冲破艰难险阻的重要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的艰辛革命历程中,以“向死而生的英勇决绝,形成了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伟大气概”[1]149-150,最终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启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征程。新时代以来,党和人民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坚定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坚强信念,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战略目标凝聚起举国同心、接续奋斗的强大力量,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才能牢牢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的重要部署培育弘扬了载人航天精神、载人深潜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事实证明:没有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伟大事业难以推进;没有实干的精神、创新的勇气,伟大目标亦难以实现。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的重要论述明确了伟大事业既“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2]550这一论断。只有坚持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辩证统一,才能发挥好精神力量。

其次,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的重要论述始终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强调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质与时代表征。实践是精神生长的沃土,时代是精神成长的空间,人民是精神的创造者。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1]90,“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3]387。对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重视,不仅使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有了更为深厚的根基,而且清晰地表明了中国精神所彰显的人民意志,同时也是对人民根本性、内核性价值诉求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数次踏上红色革命圣地,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深入思考我们党当初是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多次强调要从中国革命历史、优良传统和精神中汲取养分,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指出要特别感谢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牺牲和贡献,并勉励革命老区群众在脱贫攻坚中发扬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在上级党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与支持下,稳扎稳打实现脱贫目标。“两路”精神、西迁精神、老西藏精神、特区精神、航天精神等,都是中国人民传承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与精神特质的时代表征。

最后,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的重要论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优秀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特别肯定党能够充分认识并遵循精神具有反作用的规律。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可以认识并运用,而执政党对这一基本原理的认识程度与运用能力对其发挥实际效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执政党只有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能动性的有机统一,才能够在历史发展中掌握主动。中国精神是围绕实现中国梦而提出的,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表述既肯定了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培育塑造的精神成果,又成功厘清了民族精神与国家精神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凸显了中国精神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的、更具时代性的、更具国际传播能力的政治话语,是能够振奋起中华民族“精气神”的精神力量。习近平强调,正是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1]57。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又从凝练伟大建党精神、强调其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170的高度,肯定了中国共产党能够认识好、运用好中华民族精神力量,并从理论维度阐发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同时,相关论述与具体实践也表明,正是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长期滋养下,中国共产党才生成了培育与弘扬中国精神的价值支撑,并最终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来丰富中国精神的内涵。

二、着眼“两个一百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阐释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

“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奋斗目标,它和“中国梦”相辅相成,是党和国家发展奋斗的目标。着眼“两个一百年”,是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重要论述所回应的时代课题,这一论述蕴含了中国共产党运用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智慧与主张。

一方面,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重要论述强调,正是在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引领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增进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自信。中国精神不是抽象的、凝固的,而是具体的、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红色资源、行业楷模与时代成就中精神元素的挖掘与弘扬。习近平于2016年在河北省唐山市考察时指出,唐山人民铸就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1]145;2017年在会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时指出,“广大公安英雄模范身上体现的忠诚信念、担当精神、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实写照”[1]148;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1]153。这些论述,既呈现了习近平所阐释的伟大民族精神就是中国精神的代名词的逻辑用法,又凸显了党领导人民在推进民族复兴的生动实践中取得的成就与凝结的精神,同时也是当代人继续奋斗的精神支撑和思想鼓舞。“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3]389也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与自信中,习近平用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对中国精神进行了新凝练和新阐释,并在对每一个伟大精神的阐释中,都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和“今天”这样两个时间概念来组织编排,更加凸显一脉相承的使命意识,为新时代全体中国人民的奋斗树立起价值引领。中国共产党对其百年历史四个时期的划分,突出强调了“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这些关键词语[4],使我们能够把不同历史阶段各具特点的伟大精神贯通起来,联结成为一个不断赓续的有机整体,从而更加坚定、自觉地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重要论述将中国精神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紧紧相连,将中国精神融汇于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赋予中国精神以时代意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210习近平反复强调,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治国理政资源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具体来说,一是注重阐释中国精神的文化特质。特别是在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等重要论断以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成为新时代提供精神指引、表达中国价值、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来源,而且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底蕴和价值内涵。二是注重加强对爱国主义的培育与弘扬。不断重申中华民族几千年能够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是我们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不断推进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三是注重从文明视角阐明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精神血脉。例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为世界性难题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阐明中国精神所蕴含的智慧价值。

三、站稳人民立场,连通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中国精神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重要论述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产生的背景各不相同,但都鲜明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民至上的政治情怀。

首先,把人民比作江山,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立足人民立场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整体的而不是片面的。习近平曾深情地说:“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2]697人民群众中有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要解决好民之所忧,不负民之所盼,就需要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在拜人民为师的过程中凝聚众志成城、所向披靡的磅礴之力。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自奋斗。以“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为例。从2012年底拉开新时代脱贫攻坚序幕,到2020年底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这一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脱贫攻坚精神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中国精神在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人民立场上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当家作主而奋斗的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习近平反复强调,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来的中国精神,留给当代人的是正能量和宝贵资源,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都不会过时,应该继承和发扬。百年来,从实现民族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从掀起改革热潮到决胜全面小康,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英雄史诗,不仅印刻在人民群众的记忆中,而且以前赴后继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活跃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从“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焦裕禄,到以余生化青山、绿化西宁南北山的退休省长尕布龙,再到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践行“人进沙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宗旨,视死如归、顽强拼搏、忘我奉献,使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始终“在场”。对典型人物的选树和对崇高精神的凝练,也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运用精神力量的自觉性,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为引导青年厚植爱国情怀、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提供了鲜活素材。

最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承续伟大民族精神并不断丰富其时代内涵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换言之,人民精神世界是否丰富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要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需要特别关注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已经建设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从人的现代化维度进一步强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5]。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加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断激发人民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丰富多彩、贴近劳动人民生活、激励人们积极进取的大众文化和健康文化产品不断涌现。

四、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以中国精神凝聚兴国强国伟力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重要论述在实践领域的具体指导,突出表现为以生动直观的宣传教育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注重分众化、针对性,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力量谋划具有可行性、实效性的凝心聚力的实践路径。

首先,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1]120,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重要论述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出伊始就关注人民有信仰这样一个发展目标,在实践层面,也是系统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国民教育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目的是以核心价值观激发民族自尊自信,以弘扬当代中国精神为依托或载体,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在弘扬中国精神的层面上,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重要论述也强调,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6],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213,从而达到更加聚焦、更加精准、更加具体地弘扬中国精神,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弘扬中国精神需要正确看待榜样示范作用,自觉带领人民群众从英雄模范人物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1]179习近平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1]187。以榜样的力量践行中国精神、引领社会风尚,一是需要全社会形成崇尚榜样、崇敬英雄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广泛宣传榜样楷模的先进事迹。三是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讴歌那些真正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英雄,真正做到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四要通过设立或宣传“中国航天日”“中国医师节”“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国家法定纪念日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引领全社会学模范、做榜样,让榜样真正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中坚力量。

再次,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直高度重视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深入考察地方工作时时常调研当地的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并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要“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1]237。换言之,考古工作逐渐从传统的认知中走出来,成为论证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根脉根源的一项重要工作,并被赋予深层次的价值意义。具体来说,一是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科学保护、开展系统研究、打造精品展陈、强化教育功能、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1]167-168。二是推进长江文物与黄河文物、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等的系统保护,做好顶层设计,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守好历史文脉,传承好文化基因。三是重视考古工作,运用考古成果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1]235-237。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国际社会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7]。

最后,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8]。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就需要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国共产党是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讲好中国故事,不能仅停留在中国走向强盛的现实层面,而要从中华文明的视野讲明白中国是如何走向强盛,又如何不会落入强国必霸的强盗逻辑的。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9]。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持之以恒地向世界阐释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文化和文艺作品,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当前,我国总体形势是好的。但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充满艰辛。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10]。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重视以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重视以中国精神展示中国方案,是当前我国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深入把握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从价值、内涵、理论要点、实践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国精神这一政治话语的建设水平与应用能力,可以比较深入地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规律及其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内在紧密联系,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弘扬爱国精神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