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泰
(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临沂 276000)
《镜花缘》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汝珍创作的章回小说,细致描写了地方风土人情,所用词语十分丰富,其中不乏极富表现力的方言俚语,为研究近代汉语提供了宝贵语料。《汉语大词典》是汉语类辞书里程碑式的著作,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例证丰富、注解精审闻名于世。但是,《汉语大词典》从第一卷出版迄今已近四十年,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以及编写人员所在方言区巨大差异的影响,其中存在词条失收、义项漏释、例证单一或晚出、无书面例证、义项漏释甚至误释的情况。本文结合《镜花缘》中的部分词语,对《汉语大词典》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以期对大型工具书的编写与修订有所裨益。
词目的确立是辞书编纂的首要一步,但随着相关文献的发掘整理,辞书编写时没有收录的词语可能从系统性角度考虑应当予以补录。当代学者章宜华针对辞书词目确立问题提出的现实性、普遍性、针对性、规范性、理据性、高频词、稳定性、能产性、经济性等九条基本原则[1]213-219,对于实现辞书编写的通用性、实用性、系统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大型工具书编写的过程,其实也是语言规范的过程,必须遵循理据性和通用性的根本原则。《汉语大词典》的编写原则既然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那么在描写过程中既要体现共时性又要体现历时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普遍性、实用性,才能揭示汉语词际关系和展示汉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规律。有些汉语词汇在《汉语大词典》初纂之时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是该词典并没有收录。从《镜花缘》和其他作品相关词语的使用情况看,这类词语应当本着应收尽收的原则被列为词目。(1)“八下”。“八下”一词,不仅《汉语大词典》未收录,而且一些近代汉语词典均未收录。《镜花缘》第七十四回写道:“他总是一张八饼、一张二索,或是一张七饼、一张三万,教你八下不成副。”[2]453这里的“八下”,是“各处、各方面”的意思。“八下不成副”是说各方面也凑不成一副牌。“八下”在近代汉语中是常用词,且常常与“里”一起使用,构成“八下里”。元代无名氏《马陵道》第三折云:“俺这里雄兵百万,战将千员,有一日兵临城下,将至壕边,四下安营,八下里扎寨,兵打你城池,马践你山川。”清代无名氏《三侠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云:“你瞧瞧我那屋子犹如冰窖一般,八下里冒风,连个铺垫也没有。”《刘公案》第二回:“这个女人可是那来的呢?店家又说是夫妻二人,这件事八下里都不对。”现代口语中依然使用这一词语,如“真是八下不凑巧,这件事到底没办成”。(2)“照着”。《镜花缘》第九十七回云:“因向酒家道:‘刚才我已说过,你只照着粉牌名色斟来,何必又要来问?’”[2]605“照着”为“依据、按照”之义。“照着粉牌名色”,就是按照粉牌所写的酒名行事。“照着”一词较早的用例出现在明清时期。明末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六卷云:“不然,照着赵干样子,也奉承你五十皮鞭。”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回云:“规矩是这等的,要东家批定了报多少钱粮,晚生才好照着那钱粮的数目核算工料的。”《红楼梦》第八十二回云:“方才太太叫鸳鸯姐姐来吩咐我们:如今老爷发狠叫你念书,如有丫鬟们再敢和你顽笑,都要照着晴雯、司棋的例办。”(3)“闲步”。《镜花缘》第六十回云:“不过借此闲步,其实毫无可观。”[2]368“闲步”即“漫步,散步”。“不过借此闲步”,是说在花园里随意散步。该词早在唐宋时期已有用例,如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中的“卜自泰山来,房琯虚心礼敬,因与携手闲步,不行数十里”,宋代林季仲《倾杯乐》中的“良会久、细拥香肩,瑶庭闲步,共指渡河星点”。近代汉语中,该词用例颇多,是个常用词。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零一回云:“一日,王庆五更入衙画卯,干办完了执事,闲步出城南,到玉津圃游玩。”明末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卷云:“那韩子文恰好归家,见民间如此慌张,便闲步出门来玩景。”清代竹溪山人《粉妆楼》第六十一回云:“柏玉霜同秋红拣了一个僻静所在,铺了床帐,也到店门口闲步。”《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云:“宝玉一面拭泪笑道:‘谁敢怄妹妹了。’一面搭讪着起来闲步。”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一回云:“凤四老爹叫船家都睡了,不许则声,自己上岸闲步。”(4)“虚头”。《镜花缘》第十一回写道:“只听卖货人答道:‘况敝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2]53“虚头”指的是交易过程中向对方多要的价格,“其中颇有虚头”是说其中有一部分是多要的虚价。后来“虚头”多用来指虚假(的)、不实在(的)。“虚头”的“头”是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如同“苦头”“甜头”的“头”。“虚头”也是常用词,宋明时期已出现用例。普济《五灯会元》第八卷曰:“僧问:‘如何朴实,免见虚头?’”朱熹《朱子语类》第二十七卷曰:“能如此着实用功,即如此着实到那田地,而理一之理,自森然其中,——皆实,不虚头说矣。”汤显祖《牡丹亭》第五十三出写道:“你精奇古怪虚头弄。”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二回写道:“好大圣,你看他弄个虚头,把眼揉了一揉,揉出些泪来。”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写道:“你虽然一把年纪,那生意行中从不曾着脚,却去弄虚头,说大话,兜揽这帐。”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使用广泛,如张一弓《赵镢头的遗嘱》中的“赵镢头包那五亩地,是我领着丈量的,谁要说地亩有虚头,咱就再推举个公证人,再把这地亩过过”。(5)“脸厚”。《镜花缘》第十四回写道:“就只可笑那不曾吃物的,明明晓得腹中一无所有,他偏装作充足样子;此等人未免脸厚了。”[2]77第二十九回云:“他是那官长的小厮,林兄认作己仆,不独赖忝知己,过于脸厚。”[2]169“脸厚”即脸皮厚,也就是不知羞耻之义。近现代作品中多有用例,如明末清初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三回中的“你们小伙子的脸厚,怕怎么的”,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监禁”条中的“监中诸犯轻薄及牢头、狱卒调戏,不惟妇人从此脸厚无耻,即贞端自守者,终身行检,难以自明”,王朔《一点正经没有》中的“学好容易学坏难,光脸厚心不黑也不行,百年树木十年树人么”。(6)“倒不如”。《镜花缘》第六十八回云:“俺要这命何用!与其日后活活想死,倒不如一刀杀了,倒也干净!”[2]416“倒不如”为连词,“还不如、反不如”之义。“倒不如一刀杀了,倒也干净”是说还不如一刀杀了,干净利索。近代汉语也有其他用例。《金瓶梅》第一回写道:“这结拜的事,不是僧家管的,那寺里和尚,我又不熟,倒不如玉皇庙吴道官与我相熟。”明末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三十八卷写道:“女儿是亲生,怎么倒不如他亲?”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写道:“你是甚么人,敢来笑话我的本事!俺经了七八个有名的师父,我不信倒不如你,你敢和我扠一扠么?”《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写道:“有这样白操心,倒不如静静儿的念念书,把这些个没要紧的事撂开了也好。”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写道:“他若要二分开外,我就是‘羊肉不曾吃,空惹一身膻’,倒不如不干这把刀儿了。”(7)“唧唧呱呱”。《镜花缘》有两处使用了该词语:一处是第二十六回,“他们满口唧唧呱呱,小弟一字也不懂,好不令人气闷!”[2]152;另一处是第三十回,“小厮回答几句,唐敖不憧。忽听多九公放开喉音,唧唧呱呱,大声喊叫”[2]177。“唧唧呱呱”是指大声说笑,或指低声叽咕。第二十六回所用语例中的“唧唧呱呱”侧重指语速快、言语不通,第三十回所用语例中的“唧唧呱呱”有大声说笑的意思。其他用例还有清末华琴珊《续镜花缘全编》第十九回中的“见来的兵将生得面如锅底,形似猕猴,唧唧呱呱,不知说些甚么”,不肖生《留东外史》中的“修龄近来和吉野很说得来,时常低声细气的唧唧呱呱,不知说些什么”。“低声细气的唧唧呱呱”是指小声地叽叽咕咕。“唧唧呱呱”有时写成“咭咭刮刮”“咭咭呱呱”。
例证是辞书中用来说明或证明释文的语例或句例,多取自书籍中,有时辞书编纂者也自造用例。例证是辞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单单可以用来证明词义或义项,有时还能辅助介绍用法,比如用以阐明源流。准确细致的释义是建立在大量客观语料之上的,因此单一例证无法做到这一点。黎锦熙有“例不十,法不立”[3]4的说法,揭明了例证的重要。《汉语大词典》中有些词条例证单一,是为孤证,往往不能做到释义精准,而训诂学一般要求列举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例证。
《汉语大词典》中以下词语释义的用例,可以反映孤证之弊。(1)“只顾”。《汉语大词典》中,“只顾”的第二个义项是“副词。表示专一不变”[4]48,只用了一个语例,即《水浒传》第四十二回中的“远远望见一个去处,只顾走”。《镜花缘》第二回中有此语例,“这妮子道行浅薄,只顾为着游戏小事,角口生嫌”[2]8。其实,“只顾”一词在明代就有大量用例。比如,《金瓶梅》第二十五回中的“到次日,到后边问玉箫谁人透露此事,终莫知其所由;只顾海骂,雪娥不敢认犯”,《牡丹亭》第四十七出中的“〔净〕你只顾讨金讨金,把我这溜金王,溜在那里”,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九回中的“放着众弟兄一班好汉,不要疑心,只顾跟随宋公明哥哥下山”。(2)“时派”。《汉语大词典》中“时派”的第二个义项是“合于时宜的仪态或装束”[5]699,使用的语例只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中的“同他同来的刘某人,袍套果然亦是极旧,然而靴帽还嫌时派”。《镜花缘》第五十六回中有此用例,“彼时家父再三斟酌,言此人若非苦志用功,断无如此笔力,此等读书人,若不另眼相看,何以鼓励人才,所以把他取在第一,其实不及二位姐姐时派”[2]342。(3)“容日”。《汉语大词典》将“容日”解释为“犹言容待来日”[4]1489,但是只用了《水浒传》中的语例,“太尉乃大贵人之言,焉肯失信?何必拘留众将。容日各备鞍马,俱送回营”。“容日”一词的其他语例还有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中的“倘宝舟尚缓开行,容日再来领教”[2]65,明代国清《警世阴阳梦》第二十二回中的“这两个人,一刻也容日不得。急急地先灭了口实”,《金瓶梅》第五十八回中西门庆所说的“容日奉拜请教”,《红楼梦》第四回中贾政所说的“容日再拜”,以及清代李修行《梦中缘》第二回中的“夜来与郑兄在敝斋闲叙,方闻李兄大名。今幸识荆,容日奉拜”。(4)“馋虫”。“馋虫”一词,《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强烈的食欲”[6]589,用的也是单一语例,即《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中的“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毂辘的囫囵吞咽下肚”。《镜花缘》中有两个该语例,第二十七回中的“他如请我医治,也不须服药,只消把他懒筋抽了,再把馋虫去了,包他是个好人”[2]156,以及第九十九回中的“老奴因他素日替主人管酒,不敢过于弄诡,每只偷得半两,不过略略杀杀馋虫,所以小人派他管这执事”[2]619。此外,《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九回中也有用例,“席上炒得极好的田鸡,喷香的气味钻进他鼻孔内去,他的主意倒也定了不肯吃,可恨他肚里馋虫狠命劝他破了这戒”。
异形词是词汇中“一词多形”的现象。它们记录的是同一个词,同音、同义,但书写形式存在差异,例如“唯一”和“惟一”。近代文献中异形词数量庞大,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变化,异形词在使用频率上出现了差异,2002 年国家发布《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对词语的使用进行了规范。《汉语大词典》收录了大量的异形词,在丰富词条、补充书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对异形词的处理也存在可商榷之处。例如:收录了“盌子”[7]1422,漏收了异形词“椀子”;收录了“禅坐”[7]958,漏收了异形词“禅座”。第七卷“【禁②销得】犹言能消受。宋叶适《许相公挽词》:‘千年一判禁销得,涕掩寒塘错莫回。’”[7]931实则“得”为语气词,应立目为“禁销”,另有异形词“禁消”可资为证:《十朝诗乘》:“闻道鸥汀战火红,万人同日殉臧洪。游魂假息天威外,害气禁消佛力中。”对异形词的梳理可以增加新的条目、改正立目的疏失,找出异形词间的关系,寻求造成异形词大量存在的原因:同音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等。如“逗趣”一词,《汉语大词典》解释说:“打趣;逗乐。吴组缃《山洪》十:‘经富黄瓜这么一拦截,愈加引动二官的好奇,来宝儿也愈加有了逗趣的兴头。’曹禺《王昭君》第二幕:‘(苦伶仃)是随处跟随呼韩邪单于,为他取笑逗趣的人。’管桦《井台上》:‘或是说些逗趣的话,引出一阵阵的哄笑。’”[8]886《镜花缘》中“逗趣”一词写作“斗趣”,如“唐兄快些走罢,不要斗趣了”[2]233“据他这话,岂非尚有可救幺?况‘缠足大仙’四字,乃唐兄在船同你斗趣之话”[2]271“这个笑话虽是斗趣,若教愚而好自用的听了,却是当头一棒,真可猛然唤醒”[2]517。这里的“斗趣”就是“逗趣”,属于异形词。《红楼梦》四十一回写道:“于是吃过门杯,因又斗趣笑道:‘实告诉说罢,我的手脚子粗笨,又喝了酒,仔细失手打了这瓷杯’。”[9]301其中“斗趣”,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写作“逗趣”[10]546。其实,“斗趣”与“逗趣”并用的现象从清代到民国一直存在。张廷玉等编纂的《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卷曰:“涟偕诸给事、御史走谒大学士方从哲,御史左光斗趣从哲问安。”《金钟传正明集》曰:“马元龙道:‘李兄台又要斗趣。捡着可笑的说个罢。’”《靖江宝卷》曰:“陶大爷说:‘弟妹,你不必斗趣,快去西房吧。’”清代陈少海《红楼复梦》第四十五回云:“郑姑娘往常给老太太逗趣儿说个笑话,自从那天定下亲事,郑大姐姐将他带回家去。”民国徐哲身的《汉代宫廷艳史》第一百十六回写道:“国老哈哈大笑道:‘你用不着来逗趣了,难道你瞒着我,我就不讨喜酒吃了幺?’”《汉语大词典》不收“斗趣”,现代汉语中“斗趣”也不再常用。
释义是辞书的核心内容,例证是用来支撑说明词目、义项的,因此例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词语的源流和演变。这就要求词目下面所引用的例证,从理论上讲应该选最早的和最晚的,使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汉语大词典》所引的一些例句有的稍嫌迟后,例证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词语的“源流”之“源”也就无从谈起。比如,对于“仗义”一词,《汉语大词典》释为“亦谓讲义气”[11]1130,使用的语例是沈从文《泥涂》中的“这个人做事真是特别仗义热心”。《镜花缘》第六十四回中有相关用例,“(卞滨)仗义疏财,有求必应,人又称为‘赛孟尝’”[2]386。《汉语大词典》未用这一较早的语例,而用了较晚的沈从文作品中的语例,不仅所用例证迟后,而且是孤证。“仗义”一词,早在元末明初已有用例。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六回写道:“想公孙胜先生江湖上仗义之士,所以得知这件事,来投保正。”清代竹溪山人《粉妆楼》第二十二回云:“赵胜见罗正直之人,只得收了,谢道:‘多蒙恩公如此仗义,我赵胜何以报德?’”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云:“又承他的推情,那里村中众人的仗义,每日倒有三五个村庄妇女轮流服侍老人家。”张廷玉等《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卷曰:“有王朝佐者,素仗义。”再如,“再再”一词,《汉语大辞典》释为“一次又一次,连续多次”[11]517,使用的语例是川剧《柳荫记》第一场中的“可叹小女英台,一心女扮男装,要到杭州尼山攻书,是我再再苦劝,谁知蠢才性犟,不遵父命”,以及沙汀《困兽记》中的“田畴再再申言,要他重对生命发生热爱,现在已经不可能了”。《镜花缘》的用例都早于这两个语例,如第四十三回中的“禁不起林之洋再再恳求,情不可却,只得勉强应了”[2]262,以及第六十三回中的“老奴又再再请他存下,他执意不肯,老奴只得带回”[2]379。“再再”较早的用例除了《镜花缘》所用语例,尚有《守宫砂》第九十九回中的“玉清王已闻楚云已到,心中大悦,随即接迎出来。楚云再再叩谢毕,一同来至便殿”,清代王堉《醉花窗医案》中的“余略不记忆,越年许,与其兄张立翁茂才谈及,方知四付耳即通。因忆其事,申谢再再”,以及清代王邦傅《脉诀乳海》第四卷中的“再再寻之,若有若无,则血已脱矣”。
例证晚出的现象,在《汉语大词典》中颇为常见。如果将来出修订版,那么最好能补充或更换例证,以弥补疏漏。如“拘板”一词,其义为“拘泥呆板”[12]482,《汉语大词典》使用的是当代作家丁玲《东村事件》中“人不能太拘板,见事说事”的语料。实际上,“拘板”一词在清代就成了常用词。《镜花缘》中有两处用例,一例是“唐敖因这方人过于拘板,无甚可观,不曾上去”[2]112,另一例是“射箭最要洒脱,一经拘板,就不是了”[2]482。除《镜花缘》的语料,清代还有许多语料可查,比如《听月楼》中的“你女儿乃千金小姐,惯会说人的。怎肯将事做错,惹人笑话?还是你过于拘板”,杭世骏《欣托斋藏书记》中的“钟人杰、陈明卿稍缩小,今人错呼为宋字,拘板不灵,而纸墨之神气薄矣”,以及清代黄宗羲《明儒学案》第五十八卷中的“学问最怕拘板,必有一种活动自得处,方能上达”。再如,《汉语大词典》中“告白”的第三个义项是“说明、表白”,使用的语例是鲁迅《准风月谈》中的“即使其中偶然有曾经弄过笔墨的人,然而这时却正是露出原形,在告白他自己的没落”,以及王西彦《在退却的路上》中的“他依然找到了那个副官处,想向那些官长们告白自己的焦虑”。这两个用例,均为现代作品中的语料。《镜花缘》第二回云:“姨姨请听小仙告白:那岭上梅开,乃地有南北暖寒之异,小春偶放,得气稍先,好事者即见于吟咏,岂为定论。”[2]6早在唐宋时期,“告白”的用例已经出现。《敦煌变文·前汉刘家太子传》曰:“至于明旦,具以梦状告白其父。”宋代赞宁《宋高僧传》第二十三卷云:“明旦告白二亲恳求出家,未允之前泣而不食。”清代随缘下士《林兰香》写道:“于是教人开了朱扉的锁,以待取床。次日和氏忿然而来,告白移床一事。”
从古代的零星随文释义,到后来的集中专书释义,古今对词语的解释无不体现了从语料中来到语料中去的释义传统,以及释义离不开语言的事实。从这一点上来讲,例证与释义相辅相成。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辞书编纂可能出现未能为某些词条找到书面用例的情况,于是编纂者便采取自造例证的办法以应急,《汉语大词典》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书面例证不断被发现,及时弥补以往的缺漏是很有必要的。如“狗头狗脑”一词,《汉语大词典》释为“犹贼头贼脑。形容行动鬼祟的样子。如:这家伙狗头狗脑,来历不明,我们得当心些”[5]42。这里用的语例就是编纂者自撰的话语。其实,《镜花缘》中已有语例,多九公嘲笑犬封国的人“你看他虽是狗头狗脑,谁知他于‘吃喝’二字却甚讲究”[2]79。《汉语大词典》的自造用例,一方面体现不出词语发展的源流,另一方面只能说明当代用法。利用《镜花缘》中的语料加以补充,可以弥补例证不足的缺憾。“狗头狗脑”一词还见于明代末期毛晋的《六十种曲·邯郸记》中的“〔老〕你没有妻子。在这里狗头狗脑。〔生〕小生怎敢”,清代《后红楼梦》第十六回中的“你算做了锦衣卫的堂官,要趁着查抄的名儿掳掠我府里的东西,狗头狗脑狐假虎威的”,以及清代《薛丁山征西》第四十三回中的“看你这狗头狗脑,假冒来的,禀了中军,打了你才好”。再如“小姨子”一词,《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即小姨。如:他小姨子在纺织厂工作”[13]1614。《镜花缘》第五十八回中就有相关的用例,如“骆家哥哥并诸位壮士休要动手,莫把我的小姨子伤害”[2]354。“小姨子”一词还见于明代,如冯梦龙《广笑府》中的“男贫女富,男家恐夜长梦多,于是选一日子抢亲成婚背女就跑,结果误抢了小姨子”。清代小说使用颇多,如丁耀亢《金屋梦》第三十回中的“好老没廉耻,哄的我住下可是耍小姨子幺”,天公《最近官场秘密史》中的“我那侄儿却爱上了小姨子了,私底下有了话儿,及至肚子高起来了,可是不得了”,以及郭小亭《济公全传》第三十三回中的“你去应酬亲戚要紧,多一半还不是外人,许是你小姨子来了”。
此外,《汉语大词典》还存在义项漏释的现象。字词的含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因社会生活的变化增加或减少义项。辞书对某一个词语进行释义,应该尽可能多地搜集用例,做到全面释义,没有遗漏,以体现词义演变的全过程,揭示文化发展的细致脉络。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汉语大词典》在对某些词语进行解释的时候,出现了义项遗漏的现象,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甚至造成误解。如《镜花缘》第三十六回写道:“明日看过后,我先给他处处挑挖极深,再把口面开宽,来源去路,也都替他各处疏通。大约河身挑挖深宽,自然受水就多,受水既多,再有去路,似可不致泛滥了。”[2]212这里的“口面”,有“河面的宽度”之义。《汉语大词典》中“口面”只有一个义项,即“口角,争吵”[4]6。此外,“口面”还有“脸面”的意思,如明末清初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一回中的“送的那油盐酱醋,米面柴薪,鸡鱼鹅鸭,鲜菜果品,猪羊牛鹿,堆满衙舍,胀满了寄姐的眼睛,压倒了寄姐的口面”,清代俞达《青楼梦》第二回中的“共有五处,惟对门吕小姐与我家小姐最称知己,不时诗酒往来,其余虽皆相识,无非口面之交”。“口面”的“河面宽度”“脸面”这两个意思,《汉语大词典》均未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