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园区成长记

2023-02-23 16:58钱崇良冯威
发展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新区园区

钱崇良 冯威

牢记嘱托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砥砺奋进。西岔园区在兰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强省会”行动为牵引,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紧扣聚人气、汇商气、显文气主线,创新探索、加压奋斗,攻坚克难、砥砺进取,统筹做好抓党建、稳增长、促改革、优环境、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社会呈现出稳中向好、后劲增强、环境优化、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一、硕果累累,改革效益凸显

西岔园区位于兰州新区东南部,规划总面积300多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13万人。主要布局职业教育、现代农业、高铁商务等产业和功能板块,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挖科教园区教育、人才、科研、设施、文化“五大潜力”,先行探索“强科技”与“强县域”融合发展,为“强省会”“强工业”提供科研、技能、人才支撑。西岔园区在三产发展、对外宣传、活力凝聚、绩效考核、金融支持、产教融合等多个方面成绩显著。一是三产发展实现新突破。深化三产管理机构改革,推进三产企业入库40家,同比增长400%;批、零、住、餐及其他营利性营业额增长均超30%以上,最高增长达到354.9%。二是宣传工作迈上新台阶。园区4个宣传渠道粉丝量同比翻两番,浏览量达到200万次,相关工作被中央、省市、新区等媒体密集报道320多次,部分工作冲上同城热搜榜前三,各媒体累计浏览量近7000万人次,创造了历年新高。三是产教融合取得新进展。对接各院校推进校政企合作,目前科教园区各院校维护和签订校企合作共600余家,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达350家,与京东、中国船舶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建设建立“产业学院”10多个,与海亮集团等知名企业开设“订单班”46个。协调兰州博文科技学院开工建设。四是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制定西岔园区《“五福临门”乡村振兴示范带产业发展规划》,联合新区农投集团,围绕移民区开发乡村旅游项目10余个,开展乡村旅游节等活动20余场,带动建设农家乐17家、运营农民专业合作社21家,促进移民群众户均超1人就业,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壮大,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五是农业科技实现新跨越。构建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院、河西学院等近10家科研院所的开放合作模式,建成食用菌智能产业链,累计获得专利20项,获评国家A级绿色产品3个,在建本草银耳基地1个,园区秦东农投荣获科技创业类省级荣誉4项,以此为基础,协办“首届中国一中亚农业科技创新与合作国际研讨会”,园区农业科技向更高层次跨越。六是移民村治理开启新局面。建成投运新康党群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医疗服务中心,开展综合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拆除违建631户8789平方米,同步实施墙面彩绘、百福图浮雕、藏式民俗街改造等项目8个,移民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七是活力园区呈现新气象。举办省级青少年足球、滑冰和市级体育舞蹈锦标赛等多项品牌赛事,举行新区篮球、足球、健康跑、职工运动会等18场次,开展迎新焰火秀、节庆晚会等各类群团活动40余场次,累计吸引人流量40多万人次,带动商业街获评“甘肃省旅游休闲街区”,青春活力园区快速形成。八是文化之城彰显新魅力。依托太平鼓基地、美术馆等资源,组织开展海峡两岸名家书画展,市级文化艺术展、艺术创作交流会和辖区院校文艺座谈会等10余项文化活动,全市200多名书画家现场参与,文化之城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二、砥砺前行,经济发展向好

(一)党建引领实效不断增强

西岔园区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摆在首位,建强“主心骨”、凝聚“向心力”,推动各项事业砥砺奋进。一是发展思路清晰明确。园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中学习13次,带动各级各部门集中学习200多次。深入调查研究,完成园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性调研,明确了“生态立区、文化兴城、科技赋能、绿色发展”总体思路。二是人文西岔声誉卓著。探索打造融合型基层宣传矩阵。高标准建成外宣平台4个,制作发布短视频100余条、文字信息1000余条,各平台粉丝量均超2.5万人,部分单项作品浏览量超10万次,总浏览量200万次以上,同比翻两番。园区特色工作受到央媒和省市媒体密集点赞,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热点视频浏览量均超10万人次,创造了历年外宣新高度。三是“差异化+动态”考核效能显现。全员按照工作量、难易度、贡献率等开展动态化、精细化、大分差考核,切实打破“平均主义”。建立工作日志电子档案,对履职情况每日一记录、每周一梳理、每月一总结,用日常细节倒逼破除“躺平”思想。

(二)基层改革实践提质增效

立足功能定位,创新系列“自选动作”,用改革“关键一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质量、更优效率、更强动力迈进。一是三产企业入库攀新高。率先启动三产管理机构改革,将三产监管和服务主责从经合局划转至市场监管局,让“专业队伍干专业事”。建立“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名领导、一名联络员”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年内培育商贸及服务业拟入库企业40家,较去年同比增长400%,较今年在库企业实现翻番。二是绩效激励“双进”上台阶。牢树“跳起摸高”导向,加大经济指标赋分,按照新区下达任务的120%考核各单位,在重大项目引进、向上争取资金等方面设立额外奖励绩效,激发全员“以招商论英雄、以项目论成败、抓经济促发展”的担当作为,储备项目线索13个,预计投资63.57亿元。三是金融支撑经济探新路。召开2023年政金企对接会,签订意向融资60多亿元。鼓励国有企业间接融资14.62亿元,协助中小微企业、个体户等融资5000万元。联合兰州农商银行新区支行建立“金融共建”合作模式,聘任“金融专管员”,开展点对点金融业务和政策咨詢服务。协调兰州新区融资担保公司在园区设立融资担保业务代办处,帮助多家民营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个人融资超4亿元。

(三)“两山”转化实践成效显著

探索乡村旅游为主体的“两山”转化路径,大力开展“和美乡村”创建行动,文旅融合型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完善产业规划,推进乡村振兴。编制《西岔园区“五福临门”乡村振兴示范带产业发展规划》《西岔园区2023年乡村振兴工作要点》《西岔园区2023年推进乡村振兴考核办法(试行)》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形成“一核一带两线四组团”乡村旅游产业格局。二是联合开发项目,发展旅游产业。联合新区农投集团,开发建设农耕体验、休闲旅游等项目10余个,启动建设蘑菇小镇28坊院落,开展首届和美乡村旅游节、篝火晚会等为引领的多类型旅游节会活动,带动乡村农家乐、农民专业合作社稳步发展,实现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10%和58%,初步打造了“都市市民休憩地”,旅游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重要途径。尤其吸引俄罗斯、韩国等10多个国家50多名留学生研学旅游,受到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点赞。三是盘活闲置资金,壮大集体经济。赵家铺、窝窝井、山字墩三个拆迁村汇集众智、创优模式,让闲置资金变实体资产,实现培育集体经营主体、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返还群众购房押金等“多重效益”;陈家井村榨油坊项目加快建设,漫湾村面粉加工厂、岘子村面条加工场扩容提标,实现产值18万元;各村通过入股分红、土地租赁等形式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42万余元。

(四)农业科技赋能创新破局

围绕新区“335+X”产业倍增行动,在“特色”产业链延伸、本土品牌创建、对外合作渠道上求突破,加快东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一是构建西北领先的“特色”产业链。依托食用菌特色产业,建成食用菌智能化一二产融合产业链条,累计成功申报装置专利20项,成为西北地区最具规模且拥有国内领先智能控制生产线的食用菌全产业链基地。联合新区农投集团,在现代农业公园建成鲜切花全流程产业体系,打造了产业链完整的新区花卉主生产地。二是创建本土研发的“特色”品牌。构建开放型科技合作模式,在秦东农投科训楼建成综合性实验室,荣获“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甘肃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等省级以上荣誉4项。与河西学院教授魏生龙合作,研制自产的香菇、圣女果等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与福建农林大学郑明锋教授合作,建设本草银耳基地,推出“银耳鲜露”本土品牌,日产3万瓶,预计年产值近1亿元。三是融人多维合作的“特色”平台。党委主要负责人带队,出席甘肃省浙江企业联合会乡村振兴产业委员会第一届一次委员大会暨成立大会,推进园区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等工作融入甘肃与浙江的省际平台。协办“首届中国一中亚农业科技创新与合作国际研讨会”,推介兰州新区职业教育发展和现代农业产业国际化建设新成就,拓展新区与国内各先进农业单位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职业教育、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合作。

(五)移民区域治理坚决有力

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生态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强化移民安置区基层治理。一是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集便民大厅、青年之家、数字管理平台、日间照料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投用“医疗+康复+养老”一体化的医疗养老服务中心;大力实施道路亮化、花园改造、墙体彩绘、百福图浮雕、藏式风情街创建等基础设施项目8个,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二是全力做好社会保障服务。持续做好专场招聘会、技能培训等工作,实现就业率76.5%,户均超1人稳定就业。完成户籍转接12366人、医保转接4037人、养老保险转接6379人,已转接完成的低保、五保、残疾、特殊困难群体等均按标准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做到与新区同标同步。三是不断强化村级综合治理。报请新区管委会批复成立新盛村,批复新康村成立党委,支持择优改选村级班子,建设强有力基层治理堡垒。始终坚定政治立场、坚守工作原则、坚持过硬作风,开展移民安置区综合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拆除违建631户8789平方米,助力移民群众共创共建规范整洁、文明和谐的美好家园,为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点奠定基础。

(六)产教融合广度持续拓展

紧扣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调研科教园区精神,积极打造院校集群更大、校政企平台更广、办学层次更高的产教融合发展新高地。一是推动教育集群升级。协调兰州博文科技学院开工建设,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即将入驻,甘肃政法大学、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迎来第一批新生,设立专业增长至392个,在校师生达到11万人,普通本科、职教本科、中高职和技工中专等多层次教育体系趋于完善,职业教育专科“天花板”不断被突破,实现职教园区向科教园区全面升级。二是拓宽校企合作平台。组织院校开展联合招商、共同访企、多措招岗10余次,推动各院校与企业累计签订校企合作数量600余家,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350家,与京东、中国船舶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产业学院”10多个,与海亮集团等知名企业开设“订单班”46个,当年向社会输送毕业生2.6万名,就业率位居全国前列。三是助力国际交流合作。巩固兰州信息科技学院、兰州现代职业学院、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国际化办学成效并形成制度化战略框架,助推甘肃卫生职业学院与德国斯图加特WGfs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计划共建校企实训基地,开展中德项目试点班,科教园区国际合向作纵深推进。

(七)“青”爱之城品牌效应凸显

持续挖掘院校师生人才、文体设施、多元平台等资源优势,围绕“青春主力军”所思所盼,建设“青”爱之城品牌。一是以群团活动吸引周边人气。实施群团活动项目化管理,相继举办春节系列活动、2023年西岔园区迎新生音乐焰火秀等代表性活动40余场次,累计吸引兰州市区、新区、皋兰县、永登县及周边市区群众40多万人次,场均参加1万人,刷新了新区历年户外活动的人气纪录。二是以竞技赛事打造技能高地。组织企业、院校参加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2023年甘肃省首届化工行业技能大赛等国家、省级比赛4个。保障第三届全国美发美容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银杯”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6项国家和省级赛事圆满举行,“技能甘肃”新高地的平台不断拓宽。三是以文化交流彰显人文底蕴。开展“以文塑区、文化兴城”行动,发挥太平鼓非遗文化基地,共享区、各院校和园区艺术场馆优势,建成“文化体验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等文化交流基地;组织开展海峡两岸名家书画展、全市书画名家交流联谊活动和院校文化座谈会等10余场次,参与书画家200多人次,“文化之城、魅力西岔”的特色品牌正在形成。四是以体育活动激发青年活力。围绕青春激昂、活力四射的青年群体,协助举办2023年甘肃省足球超级联赛总决赛、足协青少年足球锦标赛、体育舞蹈锦标赛、青少年速度滑冰锦标赛等省级竞技体育赛事4项,举行兰州新区足球、篮球、台球、武術围棋等各类体育活动10余场,以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激发起建设活力园区的青春合力。

(八)民生领域事业持续改善

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广大群众的幸福感显著增强。一是社会保障质量提升。发放创业贷款345万元、创业补贴10万元、灵活就业人员补贴2万元,退役军人优抚等资金610万元。输转劳动力5000余人次,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城镇化新增1094人。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规范,低保、五保、残疾等救助资金足额按时发放,西岔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即将投入运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监护率100%。二是基层治理模式创新。文曲中心社区依托应用“智慧+”平台,将综治中心与数字媒体信息服务中心高度融合,建设“智治理、智服务、智媒体、智公司”于一体的“四智一体”模式,推动现有城市管理系统向大数据转变,实现民生服务“一网同享”体系,成功入选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优秀案例。三是民生期盼办实办好。完成科东科体路、经二十七路等干道12.6公里;完成秦王川站前广场、经十七路等绿化项目3个24.3万平方米;保障园区集中供暖380万平方米,甘南中学、新康学校等冬季正常供暖;完成东绕城雨水管道工程和职教园区污水处理厂尾水提升泵站建设,实施北快速路污水管网项目,解决污水处理问题;完成南部片区NCE3#路、NCE4#路等5条道路4.5公里的通信管网建设。

三、再创辉煌,奋斗创造奇迹

园区将立足“一核三带”发展格局,以“强省会”行动为牵引,围绕兰州新区“两城五区多园”空间布局,瞄准“335+X”产业发展目标和经济增速、人口增长目标,持续推进产教融合、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取得更大突破,充分发挥园区在“区县合一”融合发展中的“詹式车钩”作用。

(一)党建引领,跑出经济发展“新速度”。充分发挥基层各级党委班子的“头雁效应”,深耕三产、带动一产、拉动二产,全力引领解决重大项目推进缓慢、重要指标排名靠后的难点淤点痛点问题,形成党建促发展调结构的特色品牌。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规上工业产值扭转颓势、三产在库企业基数进一步扩大,力推三产占据园区GDP主导地位。

(二)交流互动,建设多元文化“新高地”。加强兰州太平鼓、舟曲东山转灯等非遗文化与科教园区新兴群体的潮流文化互学共鉴、交流融合,组织更多数量、更高层次的省内外、境内外中西方文化、传统文化、艺术文化交流活动;利用园区体育资源优势,举办更多国家、省市级品牌赛事,形成新区城市体育文化新高地;发掘以许家庄子烽火台为代表的更多历史文化项目,打造新区历史文化的独特名片,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传统文化、科教文化、历史文化、多民族文化、城市体育文化和中西方文化精华汇萃的多元文化“新高地”。

(三)紧扣规划,建设共同富裕“示范点”。紧扣《“五福临门”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规划》落实,依托园区多元文化、现代农业和靓丽村庄基础,为移民安置区和5个保留村植入观光农业、乡村休闲、研学拓展、餐饮住宿等多种业态,将休闲农业线、实践研学线、乡村旅游线、非遗民俗线等“一村一品”串线成带,推进乡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风尚、融合治理等全域振兴,打造“农文旅”架构的三次产业融合先行区、共同富裕示范点。

(四)科创驱动,建设产教联盟“中心区”。深化黄河流域产教联盟年会成果,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提高校企合作层次,做大“科”“教”文章,助推健全实体化运行、产教供需机制,联合创建人才培养、协同技术攻关、教学资源共享等新模式,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科创驱动,引领加速开放大学等多所院校入驻,加快兰州科技职业学院等多个院校项目落地,吸引吉林航修、远洋无人机等智能科技企业合作,全力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扩容增效提质,争创黄河流域产教联盟“中心区”。

(五)立足科研,建设现代农业“典范区”。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合作,洽談微生物土壤改良、高蛋白菌草种植等项目,探索在兰州新区落地中国科学院西北院野外试验站和数据中心、菌草种植试验基地。与甘肃西部数农网络科技公司合作,探索建设首家“全民养殖”的全生命周期溯源平台,打造智慧化的肉羊养殖、种羊繁育、标准化屠宰、现代养殖场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打造现代农业领域的产业典范区。

(六)龙头引领,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紧盯新区商贸物流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围绕秦王川站发展“临站经济”,积极引进和培育商贸、会展、零售等服务业,建设集金融商务服务、总部集群、高端居住为一体的“高铁商务区”;围绕南部片区应急产业园项目建设,加快省疾控中心一、二期进度,争取顺丰丰泰产业园、兰州新秦物流园、应急安全产业园落地,通过便捷交通联动,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站、城、区一体化”发展。

(七)改革发力,建设营商环境“试点区”。推进辖区多层级宣传一体化建设试点,建设“端口互通、资源共享、人员联动、多层级协作”的一体化大宣传平台。以“服务入库、推进‘五转、做大集群”为目标,出台支持入库企业的更高额度奖补和税收优惠政策,探索施行新区、园区三产入库“双重优惠”试点。

(八)优化生态,建设绿色城市“标杆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一体治理的理念,谋划科教园区山体公园等项目,大力推进院校绿化品质提升。加强辖区环境综合治理,谋划建设占地1380亩的兰州新区科教园区农文旅生态公园,以“转化式”生态治理推动建设绿意盎然、宜居宜业的绿色新城。

猜你喜欢
新区园区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这个九月,园区有点忙!
开放缔造活力新区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雄安新区的期许
解读河北雄安新区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