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乡村治理的文化根基

2023-02-23 16:58张永祯
发展 2023年12期
关键词:乡贤建设文化

张永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方向。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根基,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乡村治理不但关乎着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更关乎着党在农村地区的执政基础,也影响着社会大局稳定,连接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任务。乡村文化作为一种载体,连接着乡村治理的主体与客体,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治理的“元”文化,即挖掘乡村农耕文化中的传统治理元素,以及将网络文化积极有效融入乡村建设与治理,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网格化格局。基层稳,则大局稳;基层安,则社会安。只有将党的建设全方面全过程有效嵌入,才能够把稳乡村治理发展方向,把稳乡村振兴的“密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要强化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坚持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地位不动摇,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就必须提高党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这就需要在组织架构、选人用人、党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在农耕生产、乡村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确保党的基层组织强而有力。将党组织建设、综合治理、居民服务、乡村管理整合成分层网格,建立“乡镇党委一村党支部一社党小组一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推动党建工作和乡村治理真正融合。二是要大力培育乡村建设能人队伍。乡村建设与发展,人才是核心要素。既要加强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带动农民发展经济,推动共同富裕,也要将乡村经济发展中的能人纳入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带动百姓致富的“领头羊”和“生力军”。更要积极为返乡人员创造其在农村创业的平台,将外部先进的理念经验融入乡村振兴进程中。同时,要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现有农民的养殖、种植、生产技术,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乡村职业队伍,促进农耕、种植、养殖等方面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是要以党建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基层党的建设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指引与遵循,乡风文明建设丰富党建文化内涵。党建文化作为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信仰、组织、制度等特征,对于构建积极向上的乡风文明,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农耕文化培植乡村治理的传统文化基础。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承载地,也是礼仪文化、农耕文化、乡贤文化和民俗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华农耕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是农村的“根”和“魂”。首先,汲取“和为贵”理念中的治理元素。乡村是熟人关系网络,村民往往希望借助约定俗成的方式去解决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问题,而很少使用法律手段去处理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通过法律维权的意识也在不断上升,但法律维权也将带来成本增加和“撕破脸皮”等影响。基于此,一方面要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和为贵”思想及典型事例,推动构建和谐家风和邻里关系。另一方面推动健全乡村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真正做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真正践行以和为贵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次,赋予乡贤文化以新的时代价值。乡贤文化植根本土、反哺百姓,蕴含着择善而从、尊贤敬贤、崇德向善等精神力量,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载体。要结合新时代、新要求、新思想、新特征,对传统乡贤文化进行有效转化和创新发展,并践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乡村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弘扬和培育为人和善、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的高尚品德。最后,要发挥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软”约束力。村规民约不依靠强制力来保证执行,更多的是需要达成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以实现公共秩序为依据因势利导,在潜移默化中引领社会风尚、实现治理效果。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解决农村山林权属纠纷、土地承包纠纷、邻里纠纷、村务纠纷等问题中的独特功能和弘扬公序良俗的功能,促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

以网络文化涵养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基底。信息化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各领域各地区实现了万物互联。随着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智能手机等终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以及乡村主体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等因素的影响,乡村也具有网络化和虚拟化的属性特征。互联网在乡村的普及,不仅拓展了乡村主体的生产生活边界,还扩展了人们的精神活动空间,更打破了城乡之间信息不对称不均衡态势。网络文化按照形态划分,主要分为正态文化和负态文化。由于网民身份具有虚拟性,网民可通过隐匿性的身份在网络世界中发声,网络空间信息爆炸必然会产生与社会主流价值相背离的负面信息所衍生的负态网络文化,势必会侵蚀乡村主流价值阵地、削弱乡村文化形态正向性及其稳定度,增加乡村治理的成本。因此,乡村治理中网络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一方面要加强主流价值在乡村的传播力度。要推动主流价值信息传播的地方化进程,依据地域性特征特点,如通过对当地契合主流价值的典型人物和事迹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宣传推广,对主流价值表述方式进行地方化转换,对当地“网红”或“意见领袖”等进行价值引导、鼓励其发布符合主流價值观的网络信息,以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创新性转化,使人民群众“听得懂”“能入心”,进而提升主流价值属地传播的时效度。另一方面要严把乡村网络文化生产的入口关。对于低俗、媚俗、恶俗等违背主流价值、侵蚀当地正向文化生态的网络文化,要依法依规对其生产者进行严厉惩处。

以乡村教育提升乡村治理的生命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媒介的助力,需要不断增强农民对生活的聚集地的文化认同和归属。在乡村开展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活动,从改变村民的知识、习惯、思维着手,改进乡村村民的生活、提高治理效果、传承优秀文化、推进乡村建设迈向新台阶。同时,将提高村民技能教育始终贯穿于乡村治理全过程,并与乡村文化有效融合,既能提升教育自身生命力,又能让乡村治理反哺文化传承,是从根本上提振乡村文化的有效途径。可以根据乡村实际情况,以村落、小组、村镇为单位通过挖掘乡村教育元素、红色资源、家乡故事、乡村文化课程为契机,包括讲红色故事、赏乡村风光、学村规民约、玩猜字灯谜等,让乡村居民在纯净的自然环境中体验乡土的浸润,从而使教育和乡村治理相融合,提升乡村治理成效,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只有不断丰富乡村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塑造乡风文明,传承优秀风俗,加强队伍建设,深化教育培训,持续提升乡村文明现代化,才能展示乡村文明新景象,才能不断促进乡村振兴繁荣兴盛。

猜你喜欢
乡贤建设文化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