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强工业”行动的对策研究

2023-02-23 16:58钱国权
发展 2023年12期
关键词:甘肃甘肃省产业链

钱国权

本文基于甘肃省工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甘肃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并据此提出了甘肃强工业主要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新能源产业、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旅游业、中医产业和大数据产业;甘肃强工业的发展路径是实施“双创工程+品牌”战略,搭建“工业园区+工业互联网”,开展“三化”改造任务,构建“三长制+大中小企业”多元企业共生体系,探索“主导式十集群式十链条式十跟进式”的工业发展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未来五年要实施“四强”行动,以重点地区和关键领域为突破口,推动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整体跃升。加快实施“强工业”行动,能够增强产业链稳定性、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是推动甘肃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甘肃省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省工业经济取得显著成效,并且出台了《甘肃省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学界也展开了相关研究。李含琳(2022)提出,要坚定实施做强甘肃经济的四大行动:做大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做足“人才+科技+管理”新动能,做实大兰州三级都市经济圈,做优县域经济基础和产业体系;蔡文浩(2022)指出,“四强”行动的独立性,是指每个行动都具有各自的目标要求、实施过程和结果呈現,但在制定具体行动方案时,要把四个行动看作一个整体,使每个行动彼此之间相互支撑、促进,必能获得1+1>2的系统效应;王丽萍(2020)评估了甘肃省工业产业发展的现状,认为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助推甘肃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张存刚等探索构建工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认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工业智能化是驱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刘伯霞提出“强工业”要“五抓”即抓目标、抓要素、抓项目、抓企业、抓产业,“三化”即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一融合”即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但研究“四强”行动的专家,多为省内的专家,大多从宏观层面提出推动甘肃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于具体的实施路径研究较少,亟需破解创新。

一、甘肃“强工业”的发展基础

经过“一五”“二五”时期的重点建设,以及“三线建设”期间的发展,甘肃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框架。制造业既是甘肃的传统产业,也是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改革开放后,在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实施了“一岸两翼”“资源加工增值”“双带整推”“工业强省”等战略,推动甘肃工业进入快速增长、结构不断固化和强化的重要时期,陆续诞生了钢城嘉峪关、铜城白银、镍都金昌、兰州石化城西固、绿色煤都华亭等现代工业发展区域,培育了兰州石化公司、金川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目前甘肃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以全产业链思维布局产业发展,依托甘肃较好的工业基础,实施产业攻坚战专项行动,以政策体系的制定为抓手,真正将强工业行动方案和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实现全省工业经济量增长、质提升,韧性不断增强。2022年甘肃省全部工业增加值3297.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0%,工业占GDP比重由2021年27.8%提升到31.9%.特别是制造业占GDP比重提高到20.2%。

甘肃省主要工业产品是煤、石油、天然气、非金属矿、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等。在这些方面,甘肃省还有很大发展潜力,如煤炭、石油等,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甘肃省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迅速,充电桩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甘肃省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发展物流产业,促进境内外货物流通。在装备制造业方面,航天装备、铁路设备、风电设备、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逐年迅速发展,填补了国内外市场空白,甘肃省的钢铁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等传统装备制造业也在经过“去产能、优结构、提速度”三年攻坚战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食品和化工等传统产业方面,甘肃省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档次和品质,实现了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食品产业,甘肃瓜果与相邻省区协同发展,建立了一批新的水果产业基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甘肃“强工业”的理论依据

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是衡量一个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重要依据,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的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甘肃从工业化的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实现。

甘肃工业化中期阶段,新时期工业增长的新动力来自工业化的供给推动力和城市化的需求拉动力的结合,而改革就是发展的“源动力”。根据价值链中的微笑曲线,甘肃产业升级方向为装备制造业产业、新能源产业、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旅游业、中医产业。

甘肃工业化中后期,劳动力、资源等要素助推经济的作用将会减弱,同时在经济中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值将不断上升,这些特征对甘肃产业升级的路径均产生一定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有效利用程度,是衡量要素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标,产业结构高级化必须通过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的促进来实现。

三、甘肃“强工业”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接续替代产业。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化工业经济结构突出,非资源型产业发展滞后,导致接续替代产业总体规模小、产业链不闭环。新兴产业占比偏低,风、光和电能源优势还处在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起步阶段。

(二)没有形成高端集聚产业。传统产业链条短,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未形成大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滞后,数字化应用深度广度不够,存在产业空心化问题;工业园区的示范性、集聚度、专业性和承载力不强,带动作用较弱。

(三)没有激发非公经济活力。经济发展过度倚重大中型企业,大产业较大,小产业很小,重工业很重,轻工业很轻,即“大大小小、轻轻重重”的产业局面没有根本性扭转,国有大中型企业挤占了私营企业发展空间。2022年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5%左右,以非公经济为主的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活力不足。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矛盾突出。甘肃第二产业碳排放量占比约为70%,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短期内以二产为主的高碳经济结构难以发生质的改变,实现“双碳”目标任务艰巨。

四、“强工业”的产业发展方向

(一)发展“国民经济离不开+甘肃省有竞争力的产业”。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任何时候都要牢牢抓在手上,为甘肃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一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战略性制造业产业集群。顺应制造业发展国际新趋势,促进制造业技术向绿色化、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等方向发展,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方向转型,推动甘肃向制造业强省迈进。

二是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技术先进、工艺精湛、配套齐全的小巨人企业,力争至“十四五”末“专精特新”小巨人国企突破100户,省级企业突破500户。

三是强化技术创新引领。以自主集成创新为核心,健全科技研发稳定增长投入刚性机制,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科技研发投入体系。聚焦產业链生产流程创新、生产设施设备创新和产品创新,瞄准未来产业变革方向和规律,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提前谋划和培育一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产业、企业和整机产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工业园区承载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协调,实现融合发展。编制《“十四五”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在我省制造业集聚区,大力发展为制造企业和园区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

(二)发展“国家有需要+甘肃省有优势的产业”。把新能源作为产业调整主攻方向,优化新能源产业规划布局,形成“风、光、水、火、核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格局”。

一是以构建新能源体系为牵引,加快推进新型能源、调峰电源、电能存储等项目前期工作,充分利用广袤的未利用土地,实施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持续扩大河西特大型新能源基地的规模优势,同步推进绿电外送通道建设和绿电就地消纳替代示范。

二是以兰州、酒泉、金昌等地为重点,做强风电、光电、氢能等装备制造产业链体系,将其打造为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三是下好以下四步棋,尽快出台能源领域综合性支持政策:着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技术;加快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

(三)发展“国家布局有规划+甘肃省有基础的产业”。兰州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要准确把握甘肃在构建全国石化产业链体系中的地位,把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作为优化甘肃省石化产业的主要方向。

一是在精细化工方面打造精细化工产业链,对接合成橡胶领域,大力发展环保型橡胶助剂、橡胶促进剂系列产品、二硫化碳、不溶性硫磺以及高品质炭黑等产品产业链;对接合成树脂塑料行业,积极发展柠檬酸酯环保型增塑剂等系列产品产业链;对接建筑领域,积极发展第三代聚羧酸减水剂等系列产品产业链;对接医药农药产业,借助含氟精细化学品的产业基础,大力开发全氟异丙醇、七氟醚、六氟二酐单体、五氟丙酰氟、三氟丙酮酸乙酯等含氟医药及农药中间体产业链。

二是在石油精细化工新材料方面,在特种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特种纤维、生物可降解高性能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发展一批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化工新材料及中间体、新型专用化学品等高端新材料产品。

(四)发展“资源禀赋独特+甘肃省有技术领先的产业”。甘肃位列全国第一位的矿产有10种,特别是镍钴等材料。要紧盯新材料主要方向,推动甘肃省有色金属产业链转型升级。金川公司拥有30多个专业和重点实验室,其技术中心被国家认定为企业技术中心。

一是做强镍钻铜及其合金等压延加工产品、管棒线等特种型材、镍钻铜金属盐化工材料、镍基钴基铜基等合金粉末材料,延伸钛合金压延产品、镍钻铜高纯金属及其合金、贵金属加工产品和功能材料、3D打印用粉体新材料及关键设备、电池材料(含废『日锂电池分离回收)。

二是重点打造形成镍钴铜压延精深加工、镍钴铜粉体材料、贵金属及稀有金属材料、镍钻铜金属盐化工、轻金属材料等金属新材料产业链。

(五)发展“市场潜力大+甘肃省有条件的产业”。要围绕甘肃独特的文化,构建“一个龙头、两大枢纽、四区集聚、四带拓展、区域联动”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形成点上有精彩、线上有风景、片上有产品、面上有产业的旅游强省生动局面。至“十四五”末,全省旅游综合收入4000亿元,旅游人数超5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旅游人数年均增长20%以上,把旅游业打造为甘肃的支柱产业。

甘肃是中华医药的重要发祥地,道地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保持在460万亩,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180万亩,中药材产量居全国第二,是全国唯一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一是依托甘肃省中药材资源优势,瞄准中医药治未病、辅助治疗重大疾病,积极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壮大中药制造业规模,打造现代中药优势产业链。二是发挥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等央企力量,开发生产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等重组药物和预防疾病的新型疫苗,打造现代生物制品产业链。三是加快医用重离子治癌系统产业规模化和服务高端化,推动记忆合金、生物3D打印技术及材料等研发及产业化。

(六)发展“信息化离不开+甘肃省有先发优势的产业”。支持天水做强集成电路封测产业,打造天水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集聚区。一是从省级层面指导建设三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对接招引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集成电路企业与天水市合作,推动延链补链强链,打造中国西部集成电路封测产业聚集区。二是设立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紧扣国家安全需求,发挥在特殊领域的集成电路生产制造优势。围绕高端封测产品研发生产,开展第三代半导体、总线接口电路、数字隔离器、大规模集成电路、存储器的研发制造,配套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延伸传感器的研发生产。四是支持兰州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等省属高校开展集成电路一级学科建设,共建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产业联盟等创新平台,充分发挥甘肃省集成电路制造材料创新联合体作用,联合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做大做强大数据产业。要充分利用甘肃省空气干燥、土地及用电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一是全力支持庆阳“东数西算”基地的建设,国家把庆阳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8个城市之一,“东数西算”国家工程落户庆阳。二是甘肃省全面布局信息化产业,中国移动兰州新区集團级数据中心、甘肃电信兰州新区数据中心、华为张掖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甘肃金昌紫金云大数据产业园、天水浪潮云计算大数据中心、酒泉云计算数据中心、庆阳数据信息产业园、平凉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兰州新区的西北丝绸之路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和长城电工、北科维拓等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信息企业,形成上下游配套产业体系,成为甘肃着力构建数字经济全产业链,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五、甘肃“强工业”的发展路径

(一)构建“三长制+大中小企业”多元企业共生体系。建立产业链“三长制”,搭建行业协会会长、科研院校校长、银行行长服务支撑产业链发展的平台。提升链主企业发展话语权,由链主企业提出产业链发展重点方向、延链补链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重点目标,并在重点产业链发展政策配套和要素支撑方面给予链长企业一定的建议权,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对产业链发展的引领作用。发挥千亿级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发挥资源要素优势,深耕做精主责主业,有效整合国内外资源。细分行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产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精准落实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政策,切实解决能源原材料、资金、运力、用工等方面的困难,以保市场主体提振实体经济信心。形成大中小企业多元共生、融通发展、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二)搭建“工业园区+工业互联网”虚实结合的工业平台。园区化布局,把各类园区作为承载产业的主体,推动要素向园区集中,争取市有园区、县有产业功能区,发挥好省级66家工业园区对工业的支撑作用,逐步化解工业园区示范性、集聚度、专业性和承载力不强等问题,引导各级各类园区立足主导产业。园区要全方位配套,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生产性服务业,确保企业和产业发展良好。

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甘肃省工业互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不断优化完善甘肃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云、甘肃省工业互联网等平台功能,提供工业资源集聚共享、工业数据集成利用、工业生产与服务优化创新等服务,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甘肃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重点领域,依托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打造5个以上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标杆,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应用模式,形成工业互联网行业创新应用指南和最佳案例集。

(三)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任务。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基本要求,积极稳妥地落实“双碳”目标任务,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着力解决研发投入不足、“产学研”科技创新协同合作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大力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面提升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落实钢铁、有色、石化、煤电、供热等重点领域碳减排任务,推进能源供需体系加快向低碳化、无碳化转型。增加绿色信贷规模,加大碳减排重点领域信贷投放。

(四)实施“双创工程+品牌”战略。一是充分发挥兰白自创区和兰白试验区科技创新作用,以企业为中心深化产学研结合,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促进科研院所和企业深入合作,开展“双创”工程。二是加强品牌培育,支持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在人用疫苗、美容生物制品、血液制品领域的品牌建设。支持打造“甘味”品牌集群,培育形成省级“甘味”公用品牌一市县区域公用品牌一企业商标品牌。三是体系化构建,抓好品牌、标准、质量体系建设,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有没有品牌、牌子亮不亮,不仅关系到市场销售规模.也直接关系到商品的价格和收益。

(五)“主导式十集群式十链条式十跟进式”的工业发展模式。一是主导式发展。不平均用力,不分散资源,做大做强有基础、有优势、有前景的主导产业,过去讲究雨露均沾,原本不属于区域重点发展方向或功能规划的项目分摊了不少资源,造成行政区、开发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有限的资源不能迅速拧成拳头,全是平铺直叙。要把资源按基础优势重点倾斜,不但能够极大提升地方发展优势产业的信心决心,也能为外来资本树起有效的投资导向。二是集群式发展。集中布局,聚集发展,打造一批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这方面一个核心目标是聚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链和百亿级园区,具体实施关键还是要“培大引强”产业链核心企业。三是链条式发展。基于产业培育,依靠大型企业进行延链补链强链,培育一批上下游企业,以形成相对完整、效益明显的产业链条,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专项行动。四是跟进式发展。紧跟技术前沿,兼顾市场需求,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培育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一张蓝图绘到底。

猜你喜欢
甘肃甘肃省产业链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