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对甘肃省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启示

2023-02-23 16:58李沛祺王波席卓妮
发展 2023年12期
关键词:动力电池甘肃省四川省

李沛祺 王波 席卓妮

从“零”开始起步,实现百亿项目,再到千亿产业,四川省从无到有打造出国内领先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向“世界有影响的动力电池产业及新能源汽车先进动力技术创新中心”迈进。我省与四川省资源禀赋各有特点、区位优势相似、地理位置相邻、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起步时间相近,但两省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四川省动力电池产业发展为甘肃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通过对四川、甘肃两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系统性的对比分析,借鉴四川省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推动甘肃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四川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特点及经验做法

(一)四川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特点

四川省把汽车电动化转型和新能源动力电池作为“双碳”发展战略的着力点。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集群优势显著、重大项目频频落地,产业生态圈逐步完善。先后吸引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领航型企业入驻,形成了“龙头驱动、配套带动、集聚联动、部门推动”的发展模式。截至2023年4月,四川省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超过65万辆,居西部第一;新能源动力电池产量约占全国的1/6,成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高地之一。

1.产业政策愈加完善

近年来,四川省出台实施《关于推动锂电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四川省支持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印发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电动四川”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政策,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推动四川省动力电池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促进绿色低碳的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

2.产业链条安全完整

四川省锂矿资源储量约占全国总量的57%,居全国首位,产业链上游企业还采用全球化运行模式以增强关键资源的供应保障能力。四川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四川省锂矿开采能力近155万吨,基础锂盐产能54万吨、正负极材料产能175万吨、隔膜产能8亿立方米、电解液产能25万吨、已经建成动力电池产能186GWh。动力电池智能化生产装备基地正在加紧建设。已构建起从上游原材料资源开发、组件生产、整车组装到动力电池的回收循环利用、智能化动力电池装备生产的“1+N”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绿色闭环的生态体系,也是全国第一个布局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的省份。

3.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2022年四川省动力电池产量83GWh,同比增长388%。新增四川时代、天宜锂业等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2户。仅宜宾一市动力电池产业就实现了规上工业产值从2020年18亿元到2022年889亿元的高速增长。四川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四川省2023年上半年生产新能源汽车4.9万辆,同比增长75%,锂离子动力电池增长58.9%,高于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的全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同比增长36.8%的增长水平。四川省一批动力电池产业链重大产业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预计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将突破5000亿元,为打造万亿级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提供了重要支撑。

4.优势企业加快集聚

四川省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已经落地企业200余家,动力电池装机量有3家居全球前10、有5家居全国前10。通过连续两年召开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为重大投资引进、重大项目落地、优势优质企业集聚搭建平台,逐步形成了以宜宾市为中心的动力电池产业集聚化发展的核心区,以甘孜、阿坝等区域为支撑的矿产资源保障区,以遂宁、成都、眉山、雅安等区域为载体的产业主要项目承载区,实现了全省区域间全产业链相互协同的发展格局,有效促进了产业绿色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二)四川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经验做法

1.引进产业头部企业

四川省依托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引进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一批动力电池行业的头部企业在四川省落地布局,其中宁德时代在四川省建设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和灯塔工厂,设立宁德时代西南运营总部和成都研究院。2022年四川時代实现产销动力电池72GWh,占全国动力电池产量15.5%,装车量占全国24.4%。四川省通过头部企业的入驻,进一步增强了对新能源动力电池全产业链配套企业的吸引力。

2.提升产业链韧性

通过“新能源动力电池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圈”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宁德时代的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作为四川省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的“链主”,带动时代吉利等动力电池电芯生产项目、电池结构件头部企业科达利、隔膜龙头企业中材锂膜,以及贝特瑞、长盈精密、德方纳米等配套细分领域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四川省,实现了从6大电池材料、组件以及导电浆料、整车组装、装备生产、回收(梯度)利用等产业链的全覆盖,初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发展集群。

3.布局技术创新链

四川省通过搭建省级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等相关平台,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科研团队的引领作用,集聚动力电池相关技术领域的创新资源。牵头和参与制定动力电池多项国家、行业标准,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部分成果已在全国销量领先的新能源电动车型中推广应用,实现了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由四川省科研单位主持的动力电池高安全、低温续航技术等研发项目2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77项。四川时代获得SGS颁发PAS2060碳中和认证证书,成为国内锂电池领域首家零碳工厂。

4.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四川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发展,引进和培育动力电池领域高层次研发储备人才、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服务人才。通过引进行业顶尖科研团队,组建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创新型科研机构,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实现科技创新成果、核心技术的产业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研发支持。打通人才改革通道,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挥职教特色服务区域经济,建成我国第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

二、与甘肃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对比分析

(一)发展现状对比

新能源电池产业在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与四川省新能源電池产业相比,在规模效益和企业数量上均存在着较大差距。四川省消费市场及配套设施相对完善,更有利于促进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量的4.9%;四川省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51万辆,占汽车比例的8.2%,位居全国第六;甘肃省兰州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3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96%。甘肃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约为四川省的I/10,现有充电桩数量为四川省的1/40。(如表1所示)

(二)产业布局对比

甘肃省新能源电池产业主要依托于各市州资源禀赋进行布局,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构建电池产业发展格局。而四川省是以“资源+头部企业”带动为主体进行规划布局,形成头部带动的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生态圈。(如下页表2所示)

(三)资源禀赋对比

甘肃省具有丰富的镍、钻、铜等有色金属资源,其中镍、钻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四川省已探明的锂矿资源占世界锂矿资源的6.1%,居全国之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撑。两个省都具有丰富的清洁能源,甘肃省风电、光电资源丰富,四川省水电资源丰富。(如下页表3所示)

(四)跨区域协同发展对比

依托国家“双碳”战略,甘肃省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和电池产业,初步形成以金昌为依托,兰州新区、白银等地快速发展的“一核多中心”发展格局。四川省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通过“五区共兴”的战略部署,呈现多点开花的产业发展态势,其中宜宾、成都、遂宁、雅安、眉山等区域的5个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逐步形成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圈。(如下页表4所示)

(五)企业构成对比

甘肃省新能源电池企业中,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民营企业所占比例较小。四川省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主要以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为主,很多已具备相当的规模,成为四川省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民营经济是四川省推动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下页表5所示)

三、对甘肃省电池产业发展的启示

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产值规模预计2025年超过万亿元,西部将会成为电池产业发展的主要承接地。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定位、实现快速发展,四川省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为甘肃省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甘肃省要紧扣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立足镍铜钻的资源优势,突出“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资源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转变,实现新能源电池产业全链条集群化发展新格局。

(一)构筑产业生态,打造现代化新能源电池产业体系

围绕新能源产业项目,加大产业招大引强力度,吸引领航企业入驻,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推动甘肃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逐步形成以兰(兰州)一金(金昌)一白(白银)为核心、以其他区域工业园区为支撑的“1+N”新能源电池产业生态圈。以“碳中和”“零碳”绿色发展为方向,引进全固态电池、储能电池等新型电池和硅碳负极材料、固态电解液等动力电池新材料项目落地,推动在建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实现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为“两翼”的战略转型,打造现代化新能源电池产业体系。

(二)搭建合作平台,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

搭建合作开放平台,开展国际合作供需交流对接,吸引知名展商参展,实现开放共享、协作共赢的新局面。搭建建设服务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从科技研发、基金引领、产融支持、人才支撑、供应链助力等维度为产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撑,实现优势互补、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三)布局储能设施,带动储能电池消费需求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建立新型电力系统需要规模储能电池,通过推动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各环节融合发展,科学系统规划新型储能建设布局,适度超前布局建设储能设施。加大力度推动储能项目落地,通过新能源储能设施的建设充分挖掘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市场潜力,进一步带动新能源电池的消费需求。

(四)培育新能源电池回收体系,推进“城市矿山”建设

随着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电池退役量逐年上升,为回收利用带来新的机遇。对我省新能源电池回收系统进行顶层谋划,构建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新能源电池利用体系,培育后端高效回收利用的骨干企业,开展电池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新能源电池梯度回收利用的产学研用合作,实现资源高值化利用,提升“城市矿山”对甘肃省乃至国家资源安全的保障能力。

(五)强化人才集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出台专项人才优惠政策,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行业顶尖科研团队,集聚吸附高端人才,组建创新研发机构,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创新生态。同时引导省内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设前沿紧缺学科,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引导省内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在省内企业就业。为我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储备高端研发人才及服务人才提供支持和保障。

猜你喜欢
动力电池甘肃省四川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动力电池矿战
动力电池回收——崛起的新兴市场
《动力电池技术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