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创新传播路径探究

2023-02-23 06:42张崇曦高远
传播与版权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新媒体

张崇曦 高远

[摘要]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崭新意义,在其传承和弘扬过程中融入新媒体技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如何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质,坚定人生理想信念,是高校工作人员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网络思政;人才培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因此,我国始终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由此可见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与数字技术也在不断融合。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由此可看出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不断凸显[2]。新媒体融合了众多媒介优点,传播优势明显,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新媒体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在该时代背景下,高校想要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应与时俱进,在传播过程中融入新媒体元素,应用新手段、使用新技术、探索新路径、创造新理念。

高校作为大学生提升能力、培育理想信念的主阵地,具有重要的育人使命,担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更喜欢探索新鲜事物,而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贴合大学生的生活,使用新媒体进行社交、生活、学习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生活方式。因此,高校将新媒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能激发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并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其家国情怀,使其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栋梁。

一、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机遇

新媒体是基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形态,具有更便捷、互动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的特点[3]。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使用新媒体的频率较高,其已适应新媒体生活,同时,高校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基础也较好,这为高校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为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技术的创新变革机会,还深刻改变了高校的传播思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具有创新价值[4]。

相对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上都更贴合大学生的喜好。传统媒体对文化的传播过于单向,大学生在接受文化讯息后不能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缺少良性互动。而在新媒体视域下,参与新媒体传播的人既是接收者,也是发布者,这形成更加平等、自由的传播关系。大学生学习先进思想和文化时更乐于参与讨论,由此大学生可以实时参与文化传播,这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新媒体内容编辑时间更加灵活、自由,发布者可以随时随地编辑传播内容,而传统媒体发布信息需要经过复杂的审核流程,时效性较低。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提高,因此,高校通过新媒体能构建崭新的文化传播格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开辟新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新媒体传播效果显著。在众多新媒体类型中,短视频近年来发展迅猛,其具有时间短、播放快捷、内容丰富的特点,同时其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更贴近大学生便捷式的信息需求。短视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更多元的传播方式[5]。

目前,多个新媒体平台通过嵌入短视频的方式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笔者在抖音平台中搜索关键字“中国诗词”,其所推荐的第一条视频的时长为2分36秒,视频内容是对影视剧中经典诗词的混剪,这条短视频获得204.1万点赞,36.2万收藏,播放量极高。再如,笔者在抖音平台搜索关键字“传统文化”,其所推荐的儒学文化、传统建筑文化、诗词文化相关视频的播放量都很高。笔者通过分析短视频播放数据,发现仅短视频一种新媒体类型都能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积极作用。而大学生思维活跃,对各种新技术、新内容、新方法接受度高,这为高校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困境

(一)缺乏平台建设,传播联动不足

目前,高校新媒體平台数量较多,多数行政部门、教学单位都有自建的新媒体平台。高校部分新媒体平台的发布内容会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华传统节日、中华传统服饰、中华传统美食等内容,但在发布过程中,部门间的联动作用发挥不足。例如,后勤部门仅发布中华传统美食内容,学生工作部门仅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内容,各自分割的传播方式难以整合高校的宣传工作资源,无法形成传播合力。

(二)接收信息过载,传播质量不佳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各类新媒体平台数量急速上升,新媒体平台发布内容涵盖各个领域,各类信息如生活内容、学习内容与文化内容等都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大学生关注过多的新媒体平台,容易出现接收信息过载,忽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况,导致其传播效果不佳。同时,一些低俗的文化混杂在新媒体平台上,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些不良信息容易干扰大学生学习正确的文化知识,若大学生长期受到影响,则极易导致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

(三)缺乏整体规划,传播形式陈旧

高校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整体规划,线上传播与线下传播容易出现脱节。线上宣传工作主要由新媒体专职工作者负责,表现形式以网文为主,缺乏沉浸式、互动式的传播形式,传播内容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线下文体活动则由相关文体组织负责,开展活动以线下体验为主,未与线上宣传内容相融合,线上线下融合宣传不足。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正向宣传,也需要通过开展线下主题教育活动、文化体验活动等来丰富传播内容,统筹线上线下宣传资源,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拓展传播深度。

三、新媒体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创新传播路径

(一)统筹全局,整合传播资源

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加强顶层设计,制订符合时代主流和学校发展特点的传播方案,整合校内教学、宣传、学工等部门的资源优势,做好相关教师新媒体传播技能培训以及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此外,高校应在教师评奖评优、辅导员工作评比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考核比重,在教师培训、辅导员技能提升等活动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习活动,提升教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對文史类学科建设薄弱的高校而言,其应积极发掘和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引进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导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系列讲座,组织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德育实践等措施,提升在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此外,高校宣传部门应建立健全新媒体应用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新媒体平台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审核管理,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氛围。

(二)技术创新,提高传播质量

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往往仅通过新媒体平台转发传统媒体的文字、图片,在传播内容、传播技术上并没有过多创新。对此,高校要想激发大学生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必须创新媒体传播技术。近年来迅速发展并逐渐成熟的VR技术(虚拟现实)、AR技术(增强现实)在教育、娱乐等各个领域都加快发展,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主体积极利用VR/AR技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实践。例如,故宫博物院利用AR技术创新打造了多种文化产品,促进大众关注传统文化。福建泉州推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VR体验馆,利用VR技术全面展现当地悠久的历史及其产生的文化价值,让参与体验的大众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实践为高校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可参考的路径。由此,高校可结合所在地的传统文化优势,重点打造具有特色的VR/AR体验馆,利用新媒体技术打破文化壁垒,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更立体、多维,让大学生通过先进媒体技术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拓宽渠道,完善传播手段

近年来,微信公众号、知乎、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发展迅速,由此,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积极探索开发不同渠道的新媒体平台。其中,短视频平台以快捷、直观的呈现方式为大众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6]。在技术层面上,新媒体制作工具的完善大大降低了视频拍摄和制作的难度,短视频的创作重点从技术转向个性化的情绪表达,这可让大众快速投入视频创作者所创造的场景中,激发其情感共鸣。由此,高校将短视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相结合,通过短视频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丰富短视频内容,可让大学生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2年,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节目中的《王风·采葛》《飞龙在天》《定军山》《三岔口》等节目,通过用户剪辑在短视频平台推出后,均获得较高的播放量、点赞量。笔者分析用户评论数据,发现大学生所占比例较高,可见大学生更乐于通过短视频平台接收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新媒体传播手段日新月异,高校要想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应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以大学生视角为出发点,创新策划角度,将中华传统节日、传统美德、传统工艺融入视频创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在高校传播的新的流量热点。

(四)更新理念,转换传播主体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理念强调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何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这一理念,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融入大学生的智慧,积极采纳大学生建议,激发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此,高校应通过新媒体平台建立完善的留言、反馈渠道,如在微信公众平台设置意见反馈专栏,定期梳理大学生的意见,积极采纳大学生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的建议,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做到有问必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设方面,高校可在新媒体平台开设投稿专栏,发表大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新媒体作品,并开展评优活动,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等奖励,激发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热情。

(五)协同发展,丰富传播形式

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想要高质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只关注新媒体传播本身,更应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充分发掘新媒体平台线上传播的优势,注重线下课程和活动的开展。同时,高校要加强校园内文化设施建设,营造校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形式。在教学上,高校可开设国学文化、茶艺、中医基础知识、汉服文化、传统戏剧文化、书法鉴赏、儒学文化等选修课程,为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在大学生社团建设上,高校组建大学生新媒体和国学文化传播类社团,给予大学生活动经费支持,开展国学文化月、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诗词大会、汉服交流展、传统文化风格寝室改造活动、传统文化书籍读书交流会等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高校可将现代元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如将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食堂等命名为与传统诗词相关的楼宇名,将学生的一、二、三公寓命名为春华楼、秋实楼等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名字[7]。

四、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无限可能。一方面,高校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深刻把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建立有序的传播体系,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另一方面,高校应创新传播渠道、传播技术、传播手段、传播内容,积极采纳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建议,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合格传承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2-0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2-10/25/c_1129079429.htm.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EB/OL].(2022-05-22)[2022-12-05].http://www.gov.cn/zhengce/2022-05/22/content_5691759.htm.

[3]徐楠云.融媒体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27):34.

[4]王雷.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22(17):10-12.

[5]周伟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及策略[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04):47-51.

[6]文梓含.短视频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1(06):104-106.

[7]高远,逯明宇,李智超.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策略探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2(08):77-78.

[作者简介]张崇曦(199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辅导员;高远(1996—),男,黑龙江七台河人,吉林农业大学辅导员。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新媒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