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战略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2023-02-23 21:52刘燕华
教育观察 2023年1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2030社团体育锻炼

刘燕华

(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衡阳,421001)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与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更应当重视对人才的全方位培养。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相对单调、枯燥,将体育社团与其进行有效结合,促使两者协同发展,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协同发展的意义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协同发展,能够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助力校园文化的开展实施。

(一)体育课程科学引领体育社团的发展,促进体育课内外一体化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引领体育社团的发展,可以在校园中形成科学、积极、健康的体育锻炼氛围。体育教师通过专业的教学指导,并与学生体育社团建立协同发展模式,可以促进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迈进。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加入体育社团,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巩固、拓展、延伸体育课程内容,依托体育社团举行的各种活动促进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与此同时,体育课程教育教学引领体育社团,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逐渐扩大体育教学的影响力,丰富体育文化活动。现阶段,高校体育社团丰富多样,不仅可以充分满足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需求,还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各个院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在体育课程科学引领下,更能助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促使高职院校中的体育影响力得到明显的扩大。[1]

(二)体育社团强势助力体育课程的建设,构建多元化校园体育文化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是学生学习体育运动项目、参加体育锻炼的第二课堂及重要场所。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下,体育社团在课外强势助力体育课程建设,能够促使学生提升身体素质及体育综合素养,推动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体育社团具备活动多样性、形式多元化的众多特点,能够给体育课程教学活动注入青春活力,而高职体育课程的系统性教学又能促进体育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身心发展所需参加体育社团,不仅可以丰富课余体育生活,还能够有效弥补体育课程课时较少所带来的不足。此外,高职院校体育社团作为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仅能促进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多元化发展。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新生在刚入学之初,由于对校园内的各种活动都充满强烈的好奇感,因此,会有极浓厚的兴趣参加各类社团,尤其是对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参加竞技比赛的体育社团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肖娟对湖北省内12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参加体育社团的一年级新生占比高达86%,但是,随着年级的递增以及体育教学课程的结束,到三年级之后,参加体育社团的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就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大约从86%下降到2.3%。还有一些体育社团随着活动经费短缺、活动类型吸引力不足、管理缺失、社团骨干力量的流失或毕业以及参与人员的逐渐减少等诸多问题的出现,给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社团带来面临解体的严重威胁。[2]可见,社团内部相对稳定及体育课程教育的协同发展,是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及体育精神得以广泛传承的首要条件。[2]但一些消极因素的存在,给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社团的协同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高职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体育设施和体育锻炼场地

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各种体育器材、体育设施及体育运动场地,如篮球运动的开展需要篮球场地作为重要的条件支撑才可以顺利进行。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体育社团与体育课程教学的协同发展,参与体育社团的学生数量在持续增长,相应的设施与场地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再加上部分体育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会与体育课程教学存在时间上的冲突,导致多数社团活动出现临时取消的情况,给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还需要一定的活动经费支撑,缺乏经费也会导致体育社团活动难以顺利开展。[3]

(二)缺少专业的指导教师和学生负责人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加入体育社团的初衷是在发展自身爱好与特长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最终目的。但一些体育运动项目技巧性要求较高,如瑜伽、花式游泳、网球等,学生在进行自主性摸索的过程中,虽然也能够提升相应的体育技能,但在缺乏专业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能力提升速度会相对缓慢。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师资有限,通常情况下一名体育教师会同时肩负多个班级的体育课程教育教学任务,日常教学行程安排得较满,课下精力有限,对体育社团活动的指导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对体育社团活动的指导行为都属于个人行为,大多情况下并没有纳入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从而缺乏一定的针对性。[4]除此之外,体育社团的学生负责人也缺乏专业、科学的体育理论与实践知识,并且学生指导人数也严重不足。

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协同发展的策略探究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现阶段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实行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协同发展的教学探索,是探究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举措。为了促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达到理想的预期改革效果,还需要科学运用一些针对性方法与策略,从而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的协同发展,进而为高职院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增添助力。

(一)强化传播健康教育理念,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协同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提升校内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从而促使其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有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各个工作岗位。但是,高职院校内体育锻炼活动的有效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身意愿和个人积极性。假如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锻炼方法以及锻炼意识,不仅会难以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还难以有效确保通过锻炼达到提升身体素质的重要目的。因为健康理念与体育锻炼意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为进一步促进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的协同发展,高职院校应重视在体育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传播健康理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传播体育思想的目的,通过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促使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及体育社团活动。高职院校对健康理念及体育锻炼意识的传播大多依托于体育课程教育理念的实施及体育宣传活动,因此,在体育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强化培养学生的健康理念,促使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进而使学生逐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并掌握相应的体育锻炼技巧,为安全体育锻炼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激发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力

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是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堂之外,组建体育社团,能有效推动学生身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因此,高职院校不仅应当提升对体育社团的重视程度,还应当对体育社团指导教师以及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支持。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讲,可以通过增加整体学分或体育考试成绩加分的措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社团锻炼;另一方面,从体育教师角度来讲,可以根据教师参与指导体育社团建设以及带队训练等工作内容,在教师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照顾,从而在有效激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扩大工作范围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活力,进而为广大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高职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与基础保障。除此之外,校方尤其应当对积极参与校内体育社团或体育训练队代表学校参加社会比赛并获奖的学生,给予大力的宣传和鼓励,发挥榜样带头作用,从而激发全体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5]

(三)增加体育锻炼设施,优化学校体育教学环境

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的协同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选择性,能够充分满足学生个人差异化背景下的不同体育锻炼需求。但在开展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相融合的一体化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教育教学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切身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努力完善相关体育设施与训练教学场地,并酌情进行相应的增加,从而给学生提供更舒适的锻炼环境,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以潜移默化地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日常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例如,高职院校大多设有田径场、排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及足球场,虽然这些场地项目都是普及度较高的运动,但运动量都较大,无法满足学生对小运动量锻炼方式的需求。对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增设舞蹈、瑜伽、小球及健美操等多种体育活动的设施与场地的方式,满足更多学生的实际需求,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有合适的场地进行锻炼。

因此,结合实际情况,高职院校要因地制宜,有效调整校园内体育硬件设施的设置与分配比例,从而充分提升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与幸福感,进而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社团的协同发展。

(四)“以赛促教”,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除了公共体育课程,体育社团也承担着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教学职责。因此,体育社团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也属于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升体育锻炼与健康意识,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高职院校可以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体育竞技主题活动内容,合理运用以赛促教的形式,营造体育文化与活动氛围,在不断提升高职院校青春活力的基础上,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赛事。因此,为优化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结构,促进体育课程教育与体育社团的协同发展,传播健康中国理念,高职院校应灵活地运用竞技体育模式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与体育文化氛围,促使广大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在有效缓解学习压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身体素质,为今后步入社会、服务于各个岗位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开展多样化的体育竞赛主题活动,有利于营造高职院校良好的体育教育教学氛围。因此,高职院校在定期开展大型的体育运动或是竞技比赛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为广大学生营造健康、积极的活动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促使其切身感受体育的内在魅力,培养其积极锻炼的日常生活习惯。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运动会或是各种球类、健美操类的竞技比赛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竞赛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体育潜力,从而确保学生在体育竞技过程中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安排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如积极联合各种体育项目社团,定期协同开展体育竞技活动,通过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体育课程教育与体育社团的协同发展。[6]

(五)建立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完善体育锻炼激励机制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进一步鼓励与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全方位监测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发展情况,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发挥健康预警作用,完善体育锻炼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能始终保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热情,达到有效改善学生身体状况的最终目的。因此,高职院校应每年定期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活动,建立体质健康监测中心。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及实际的日常运动量相对较低,难以有效地保证日常足量的体育锻炼,导致每年的体质测试结果难以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对实际的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全面统计与分析,并及时公示结果,让学生能够全方位掌握自己的实际身体素质状况,从而在

教师的引导和督促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逐步改善身体素质状况,确保下次测试能够达到要求,最终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下,体育教学改革正处在不断突破与创新当中。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也开始提升对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摆脱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推动高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协同发展是现阶段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中的可行策略,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在探索高职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校方和教师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方式和策略,推动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等教学形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高职院校学生营造出良好的体育学习与锻炼氛围,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2030社团体育锻炼
缤纷社团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四个问题带你读懂两万字的“健康中国203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如何影响生活?
“健康中国2030”战略主题:“共建共享 全民健康”
K-BOT拼插社团
杜克大学终身教授汤胜蓝谈“健康中国2030”规划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