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军事辉煌与遗憾

2023-02-22 05:27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土城渡赤水敌人

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的伟大与非凡并不在于那种充满佛光神意的被神化的计划或预言而在于实践,不屈不挠的、百折不回的实践

毛泽东曾对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坦言:“我有一个长处——懂得怎样打仗,怎样打胜仗。”他制定的人民军队的一系列军事原则突出一个“变”字,强调法无定法,要由变求通,以变制胜,而且善于将这些富于创新的军事思想运用于人民战争火热的现实斗争中,练就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

毛泽东前期军事生涯的几处妙笔

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余部上了井冈山。初到井冈山,工农革命军只有数百人,部队最少时仅剩下几十个人。

毛泽东处处留意同敌人打仗的方法。经过深入群众和艰苦的战场考察,他了解到从前井冈山有个“山大王”叫朱孔阳,小名叫朱聋子,在井冈山当了几十年“山大王”,官府一直捉不住他,不是因为他有特别的能耐,而在于他对付官兵有一套办法,他利用井冈山的险要地形,跟官府的军队满山打转,使得官军对他们毫无办法。朱孔阳认为,在井冈山不需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就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跑不赢就钻,钻不赢就化(化装成老百姓)。

这件事给了毛泽东很大的启发,再看看现实,井冈山上的工农革命军非常弱小,除了原武汉警卫团的人马还有点战斗力外,其他部分就很难说了。茶陵工农兵政府主席谭震林说,敌人上来两个团,我们就打不赢,我们的活动只能限制在井冈山的周围打转,我们当然也打了茶陵,打了遂川,也占领过宁冈,就是不敢走得更远。可见,在工农革命军如此弱小的情况下,如何对付敌人就成了毛泽东领导的红军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毛泽东从朱聋子的做法中、从残酷的现实战争实践中,总结出了对敌人的战法。

经过艰苦的转战,到了1927年底,毛泽东对井冈山地区的作战有了新的认识,他说,现在敌强我弱,打圈是个好经验,不过,朱聋子的打圈只是为了保存自己,不是为了消灭敌人,扩大根据地,我们改他一句,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打圈是为了避实击虚,强敌来了,先领他转几个圈子,等他晕头转向、暴露出弱点后就抓准他狠打,打得干净利落,打得要有收获,既要消灭敌人,又要缴获武器。毛泽东特别强调这样做的目的: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很明显,毛泽东这时的军事思想,既有借鉴井冈山地区历史经验的成分,又结合军事实践活动做了重大发展。

1928年1月,江西国民党军第27师对井冈山发起第一次“进剿”,毛泽东在遂川主持召开遂川、万安两县县委联席会议,讨论退兵之策,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将“打圈子”的战术进一步深化,基本上概括出游击战的作战原则:“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在随后的战斗中,毛泽东将这20个字化作具体的作战行动,指挥部队避实击虚,奔袭宁冈新城,连续粉碎了江西国民党军的“进剿”。

1931年6月,蒋介石亲自指挥30万大军,聘请英国、日本、德国军事顾问随军策划,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三次“围剿”,他发誓要在三个月内肃清红军,“如不成功则成仁;如不获胜,自刎首級”。

蒋介石发现红军主力的行踪后,指挥部队从四面八方扑向兴国地区。毛泽东、朱德决定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方针,迫使敌人主力回头,乘其疲劳“打其可打者”。

然而情况发生了变化:红一方面军主力刚刚北上,国民党军主力两个师便抢先一步到达富田,坚持原定计划会造成与敌人精锐硬拼的局面。毛泽东、朱德立即下令改变计划,率领红军主力悄然返回高兴圩地区,继续待机。

红军主力被围困在一个方圆只有数十里的狭小地带,毛泽东、朱德以走求主动,以走求战机,力争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指挥红军主力穿越山区,从两路敌军之间约20公里的间隙中悄然跳出包围圈。突围后,毛泽东、朱德本想乘胜攻占龙冈,却发现敌人已经在龙冈凭险固守,错过了最佳歼敌时机。

毛泽东再次改变决定:以一部分兵力佯攻龙冈,自己则率领主力继续东进,在大雨中突然对黄陂发起进攻,歼灭敌人4个团。红军三战三捷,大煞国民党军的威风。蒋介石恼羞成怒,命令各路部队迅速东进,以“密集大包围”的战术向红军猛扑过来,并下令“以东固为中心,纵横25里,一律平毁,格杀无余”。

毛泽东再次施展“走”的战术,从两支国民党军约10公里的间隙里跳出了包围圈。国民党军不知红军主力去向,又扑了空,部队油盐告绝,粮草短缺,人困马乏,再也无力对红军进行追击,只好草草收兵。毛泽东等待的就是这样的机会,他见敌人已经极度困乏,士气衰落,立即指挥红军主力展开追击作战,连打三个胜仗,大量歼灭了国民党军,彻底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

“四渡赤水是我平生最得意之作”

1960年毛泽东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时,后者对他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表示叹服。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平生最得意之作!”

面对国民党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湘江战役后仅剩下3万多人的红军却能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转战千里,成功杀出了包围圈,成就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

四渡赤水,原本不在党中央、毛泽东计划之内,甚至第一次渡赤水也不是。土城县,是红军一渡赤水之地。1935年1月28日,在青杠坡,红军遭遇了一场恶战。国民党军一度逼近,距毛泽东坐镇的指挥所仅几十米。遵义重整旗鼓后,红军计划北上拿下土城等地,再北渡长江,一举摆脱敌人追剿。但由于对敌军兵力、地形等估计判断有误,在青杠坡受阻,伤亡很大。

一渡赤水由此而生。为避开强敌,红军采取迂回前进之策,于1月29日凌晨从土城向西渡过赤水,进至川南的叙永、古蔺地区,再寻机北渡长江。

国民党派重兵防守川黔边境并封锁长江。毛泽东判断蒋军主力大部被红军吸引至此,黔北出现兵力空虚,红军可以出其不意打回去。红军随即放弃渡江,于2月中下旬在二郎滩、太平渡东渡赤水回到贵州,打响遵义战役,重占娄山关、遵义等地,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如果说一、二渡赤水是被动“随机应变”的话,那么三、四渡赤水,则完全是主动让敌人绕圈子。为争取主动,1935年3月中旬,红军强打鲁班场,牵制敌军,又西进北上,于16日至17日由茅台镇三渡赤水河,再次向川南古蔺、叙永前进,摆出北渡长江的姿态。

红军此举成功地将国民党主力引向赤水以西地区。蒋介石料红军又将北渡长江,急令在川黔滇边修筑碉堡,周浑元、吴奇伟两纵队由东向西追剿。但实际上,红军的举动不过是个幌子,摆出过江姿态的只是小部分兵力,大部分主力则在深山老林进行秘密行动。红军成功迷惑敌人后,迅即又在太平渡、二郎渡四渡赤水,再次向东重返国民党兵力空虚的黔北,威逼贵阳。

蒋介石非常焦急,立即从云南调兵奔赴贵阳,这正中了毛泽东设下的圈套。正当国民党滇军东调施援时,红军越过湘黔公路向西疾进,直插云南进入昆明,渡过金沙江,最终跳出敌人包围圈。

红军三、四渡赤水的战果,完全在毛泽东的计划之内。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一文中记叙,在部署第三次渡过赤水前,“毛主席就曾说:‘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

事实上,在此之前甚至在四渡赤水过程中,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华没有得到别人完全信服。例如,在三渡赤水前,面对敌军重兵向遵义、打鼓新场等地压来,在中革军委会议上,所有人都反对他避开敌人,“到四川绕一圈”的主张,坚持要攻打打鼓新场。正是他坚持己见,并征得周恩来的支持,才避免了红军陷入覆亡的境地。四渡赤水,是毛泽东经遵义会议取得党的实际领导权和军事指挥权后的一次精彩表演,终于令全党全军衷心折服。

“高兴圩打了败仗,那是我指挥的;南雄打了败仗,是我指挥的;长征时候的土城战役是我指挥的,茅台那次打仗也是我指挥的”

1956年9月10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我是犯过错误的。比如打仗。高兴圩打了败仗,那是我指挥的;南雄打了败仗,是我指挥的;长征时候的土城战役是我指挥的,茅台那次打仗也是我指挥的。”

损失了两个师长的高兴圩战斗,被毛泽东称为他指挥的第一次败仗。1931年6月底,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围剿”。至9月上旬,国民党军在中央苏区的崇山峻岭中已经来回奔波两个多月,人困马乏、补给困难,内部矛盾激化,纷纷后撤。9月6日,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毛泽东和总司令朱德接到兴国地区敌军沿高兴圩大道向北撤退的情报,判断敌军可能实施总退却,决定以休整已半个多月的红军打击疲惫的撤退之敌。7日,毛泽东指挥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红4军、红35军向高兴圩发起攻击。激战8日后,终因敌军占据有利地形,红军兵力不够集中,且徒涉高兴圩以西河流时遭到较大伤亡,形成对峙。红军久攻不下高兴圩,兵力渐减,就撤出了战斗。高兴圩之战,红军损失了两个师长,即红4军第11师师长曾士峨、红三军团第4师师长邹平。

水口战役是毛泽东眼中一场“打赢了的败仗”。1932年6月,中共临时中央命令红军消灭进入江西境内的国民党广东军团(粤军),占领梅岭关,随后再沿江北上。红一军团7月初控制了梅岭关要隘后,粤军即由韶关、信丰兼程赶赴广东南雄,意图与北面国民党军合击红军。毛泽东与红一方面军将领决定集中一、三、五三个军团,同时进攻正在进行南北合围的国民党两路军队。

红五军团7月8日凌晨向南雄县境内的水口方向开进,与国民党军两个团开战。次日,粤军八个团的援军抵达水口战场,国民党军力量增至十个团。红军对此却并未知晓,红五军团仍按原计划实施攻击,结果伤亡很大,直至红军独立第3、6两师到达,才稳住战局。红军主力两天后到达水口,国民党军队退入南雄。水口战役从最终结局来看,红军是胜利了,但毛泽东说:“我们历来就不欢迎这种胜仗,在某种意义上简直还可以说它是败仗。”

土城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仗,关系到全军的士气,却因情报上的一字之差,陷入僵局。1935年1月,红军攻占遵义后,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会师,集中兵力向遵义地区进逼。毛泽东在向土城镇行军途中发现道路两边是山谷地带,如果追兵孤军深入,红军便可以在土城以东的青杠坡利用有利地形,围歼川军郭勋祺师。夺取土城,对于实现北渡长江、进到川西或川西北会合红四方面军的战略计划,具有关键意义,土城战役打响了。

1月28日凌晨,红军从南北两面向进占枫村坝、青杠坡发起进攻。敌部凭借有利地形拼死顽抗,红军经过激战击溃川军一部。但川军战斗力比较强,其主力仍在顽抗。战至黄昏,红军虽给予该军以重大杀伤,但未能全歼,双方形成对峙状态。更严重的是,红军从抓获俘虏的番号中发现,原来的情报有误,敌军不是4个团6000多人,而是6个团1万多人,还有后续部队,且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据当年在军委总部任作战参谋的孔石泉回忆:“我们在土城那一仗没有打好,因为对敌人估计不足。敌人的发报我们收到了,但把‘旅’翻译成了‘团’,因此估计敌人是两个团的兵力。如果知道是旅就不会打的。以后伤亡很大,不能不走了,是我们自己撤退的,只打了个击溃战。”

在之后召开的扎西会议上,作为土城战役的主要指挥者毛泽东虽然强调了土城战役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坦言:“这是一场拉锯战、消耗战,我军没有歼灭川军,反而受到了很大损失,不合算,也可以说是一个败仗。”对于在红4军七大上落选后,刚刚复出的毛泽东来说,土城之败让他承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甚至连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都表示了极大的不满。

陈毅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对黄克诚说:“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二过。”

土城战斗失利后,“旅”和“团”一字之差的情报失误让毛泽东痛心疾首、刻骨铭心,毛泽东立即放弃北上渡江計划,改为西渡赤水。博古那时曾说:“看起来,狭隘经验论者指挥也不成。”但正是因为情报上的一字之差,红军才西渡赤水河,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由挫折走向胜利,拉开了四渡赤水的战幕,成就了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毛泽东在古蔺、叙永一带受阻后,马上采纳彭德怀、杨尚昆建议改取川滇黔边境,工农红军“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机动灵活战略战术又回来了。红军请回来的不是一尊万无一失的神,而是一位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人。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与非凡,毛泽东作为这个党的领袖的伟大与非凡,并不在于那种充满佛光神意的被神化的计划或预言,而在于它的实践,不屈不挠的、百折不回的实践。那是共产党人最富生机和最为鲜活的灵魂。

“‘兵贵神速’和‘出敌不意’的军事原则,为一般军事家所熟知,但毛泽东同志运用之妙,却超乎寻常”

西柏坡是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普通农家小屋,曾经作为中央军委的作战室,毛泽东在这里谋划了国共两党之间惊心动魄的生死大决战。从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的142天里,毛泽东在作战室里共发出408封电报,指挥前线将士共歼灭国民党173个师,合计154万余人。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经过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军队不仅歼敌112万人,而且自己的总兵力增加了近70万,发展到190多万人。毛泽东当机立断: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中共中央选择地处中原的大别山作为主要突击方向,于是有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三路大军挺近中原之战。当年11月,三路大军布成“品”字形阵势,纵横驰骋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西起汉水、东迄大海的广大地区。它们互为犄角,以鼎足之势,紧逼国民党的长江防线,直接威胁南京和武汉。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东渡黄河后进驻西柏坡,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胜阶段。当时,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不得不放弃“全面防御”而改为“重点防御”。党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当机立断,选择首先在东北展开战略决战。

毛泽东把大决战的首战选在东北,主要考虑东北人民解放军实力雄厚,而且有着巩固的后方。东北战场的决战从哪里打起?当时有两种选择——长春和锦州。毛泽东果断决定攻打东北国民党守军的致命之地——锦州。

从9月12日到11月2日,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从此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辽沈战役结束后第十二天,毛泽东撰写了题为《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的新华社评论,信心满满地说:“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辽沈战役刚结束,作为南线决战的淮海战役便打响了。中原野战军突然攻克安徽宿县,标志其开始与华东野战军协同作战。两大野战军在统一领导下协同作战在我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毛泽东曾说:“两个野战军联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是增加好几倍的力量。”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歼敌55.5万人,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淮海战役鏖战正酣,平津战役已在11月29日拉开战幕。平津战役历时64天,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人。北平这个千年古都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三大战役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叶剑英后来评价道:“‘兵贵神速’和‘出敌不意’的军事原则,为一般军事家所熟知,但毛泽东同志运用之妙,却超乎寻常。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新华社新年贺词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1949年4月20日夜至21日,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百万雄师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刻瓦解。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延续了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据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回忆,“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是毛泽东很难下决心的,其中一件事就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三管齐下”的武装干涉措施,即同时出兵朝鲜和台湾,并派军事顾问团进入越南。按照毛泽东的说法,这是“三把刀”插来——朝鲜一把插在头上,台湾一把插在腰上,越南一把插在脚上。

毛泽东说:“天下如果有变的话,美国就会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如果不主动出击打这一拳,敌人的百拳就会向我们袭来,而且从三个方面围过来,战场可能是中国境内。

毛泽东后来对金日成说,在朝鲜战场上,就美国的军事力量而言,究竟是空军的杀伤力大,还是陆军的杀伤力大,当我了解到在这个战场上还是陆军的杀伤力更大时,我说,“这就好办,因为我们没有空军,有的只是陆军”。

毛泽东对中国的陆军充满信心,认为陆军同陆军较量,志愿军可能胜出。

在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军事史专家徐焰看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之际,敢下出兵这个决心,体现出毛泽东对整个国内外战略形势的洞察力和过人的胆识与气魄。”

抗美援朝這场“立国之战”打出了新中国国威,中国人民志愿军40天收复平壤,70天打下汉城,震撼了世界。经过五次大的战役,最终硬是把武装到牙齿的核武器超级大国美国,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打到了谈判桌前。

(责编/赵雪纯 责校/李希萌、张超 来源/《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毛泽东前期军事生涯的几处妙笔》,李新市/文,《天津日报》2016年9月6日;《抗美援朝,新中国的立国之战》,郑天然/文,《中国青年报》2021年2月22日;《“立国之战”打出了新中国国威》,张维为/文,《北京晚报》2020年10月26日等)

猜你喜欢
土城渡赤水敌人
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土城镇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多元发展模式研究
土城虫茶与茶帮
潘闻丞的土城随笔
敌人派(下)
足够是够的敌人
最后一个敌人
四渡赤水战役中的通信保障
对四渡赤水前后红军军事转折问题的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