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毛泽东

2023-02-22 05:27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人民战争人民军队军队

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第三世界广泛传播成为许多国家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毛泽东把一生中最重要的年华贡献给了中国革命战争,创造了光辉的军事业绩和科学的军事理论,在世界军事史上作出了独特贡献,成为世界上集军事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于一身的第一人。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划分,就组成部分来说,主要提法是三个组成部分,即人民战争思想、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人民战争思想

兵民是胜利之本,即军队与民众的团结和进步是战胜敌人的最根本因素。这是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的演讲中提出的。毛泽东指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要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应该努力的事情很多,最根本的两个方面是军队和人民的团结进步。在军队方面,必须革新军制和采用进步的灵活的战略战术,没有这一点是不能胜利的,但更重要的是把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激发官兵最大的抗战热忱,才能有最好的基础去发挥一切技术和战术的应有效力。

在民众方面,必须把全国的民众动员与组织起来,使军队和民众打成一片,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打倒日本侵略者。毛泽东这一观点的基础是尊重士兵群众,相信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以进步的政治精神宣传群众,使军队和民众的力量结合成一个整体,坚持统一战线,坚持全面抗战和持久抗战,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毛泽东这一观点不但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对解放战争的胜利也产生和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战争实践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法宝。1977年,叶剑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是靠人民战争起家的、取胜的,这个法宝,我们过去靠它,现在靠它,将来仍然要靠它。人民战争无比巨大的威力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来源于军民结合形成的整体力量优势。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和这种整体力量优势,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战争一切困难的前提条件。它能充分发挥革命战争的政治优势,能在军事上形成整体力量优势,能在经济上获得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的战争物质保障,能为利用自然地理因素提供最有利的条件,能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灵活机动的打击敌人。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已被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实践所证明,也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反侵略、反压迫的战争实践所证明。因此,在现代条件下,仍然要坚持这个法宝,并结合现代战争特点灵活运用这个法宝,夺取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战争胜负是由敌对双方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地理和主观指导能力等诸因素决定的。而这种决定作用归根结底要通过人民群众来体现。从政治因素看,战争性质的作用,要通过人民群众对战争的态度来体现,战争的政治因素正是通过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长期发挥作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从经济因素看,战争依赖于经济,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但经济条件、物质基础是靠广大人民群众去生产、创造、并运往前线的。战争的经济因素正是通过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长期发挥作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从军事因素看,人民群众从根本上决定着军事力量的强弱。人民群众与军队紧密结合,就会形成战胜敌人的整体优势,就可以弥补武器装备等缺陷条件。战争的军事因素正是通过人民群众对军队的配合程度长期发挥作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从自然地理因素看,人民群众最熟悉战区自然地理条件,他们站在哪一边,直接影响着对自然地理条件的利用程度,進而影响到战争的胜负;从主观指导能力的因素看,人民群众是智慧的源泉,是创造战略战术的基础条件。由于人民群众在影响战争的诸多因素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因此,他们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

人民军队思想

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民军队在夺取政权和保卫政权中的作用,强调“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他成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城头一声枪响,中国人民自己的军队横空出世。

两年后,这支草创的军队被赋予灵魂。1929年12月28日、29日,古田会议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那几天天气特别冷,参会的代表韩伟回忆说,开会的时候,就在地上点起一堆一堆的小火堆。在炭火旁,代表们讨论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8个决议案,统称《古田会议决议》。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就此确立。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前,毛泽东刚从一场大病中痊愈。与疾病相伴的是一次挫折,他为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而遭到反对。反对的声音指责前委管得太多,权力太集中:“一支枪也要问过党吗?”他们主张“司令部对外”。1929年6月,红4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改选前委,毛泽东落选前委书记。前委,即前敌委员会,又称前线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革命战争时期,为组织领导某一地区的武装起义或重大战役而设立的党的高级领导机关,毛泽东是由中共中央指定的红4军前委书记。会后,毛泽东离开红4军,前往闽西指导地方工作。在那里,他患上严重的疟疾,极为虚弱,甚至有他已经病故的谣言传出。

毛泽东关于“政治建军”的实践,源于在此之前所受的另一次挫折。1927年9月,秋收起义,那是他第一次带兵打仗,但这场意在占领长沙的突击还没攻到目的地,大部队便已被打散。毛泽东带着幸存者向湘南进发。“大城市现在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要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去,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

不是所有人都像毛泽东一样坚定。这本就是一支成分复杂的队伍,既有投身北伐的革命军人,也有工人、农民,还有旧军队的士兵、游民无产者。离开文家市后,一路连续行军,战斗频繁,伤病员增加,打骂士兵等旧军阀习气依然存在,一些士兵掉队,一些士兵自行离队,“逃跑变成了公开的事”,有的团和营甚至出现官多兵少、枪多人少的情况。

9月29日抵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这支不足千人的秋收起义余部已经到了溃散边缘。在三湾村泰和祥杂货铺,前委扩大会议召开,毛泽东给出了稳定部队、凝聚军心的方案——把一个师缩编成一个团,士兵愿留则留,愿走的发给路费,将来愿意回来还欢迎;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班排设党小组,连上建支部,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部队由前委统一领导;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连、营、团三级建立士兵委员会,官兵一致、上下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遥远而抽象的党化解为每名士兵日常可见的人和事。

“与旧军队相比,新型人民军队有许多特点,比如‘无产阶级性质、具有严格纪律、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等等。其中核心的一条,就是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核心原则的确立以及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面,通过‘三湾改编’都开始起步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副主任李珍说。

抓军队和地方的党建工作,成为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后的一件要事。在湖南酃县(今炎陵县)水口镇叶家祠的阁楼上,毛泽东主持了6名士兵的入党宣誓仪式,他带领新党员宣读誓词:“牺牲个人,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他要求参加仪式的各连党代表回去后就組建连队党支部,抓紧发展新党员。不久,各连的党支部先后建立起来。

新的氛围在军队中形成。一名连长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天天行军打仗,钱也没有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的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同志之间亦同心同德,团结一致。”

亲历者罗荣桓在《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一文中回顾道:“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否则“这支部队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会变成流寇”。1928年11月,率部在井冈山站稳脚跟的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写道:“党的组织,现分连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在红军中党员和非党员约为一与三之比,即平均四个人中有一个党员。”

此时,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已与毛泽东会师,红4军成立,气质与旧军队截然不同。不过,军队内部的思想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集中体现在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军事和政治的关系、红军和根据地建设等问题上。毛泽东反对单纯军事观点,坚持主张“军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之一”,他的观点没有被一些人接受。于是有了1929年的争论和毛泽东的落选。

毛泽东前往闽西后,红4军在“政策上发现许多错误,党及红军组织皆松懈”,出击东江又遭遇失败,部队思想混乱,士气低落。1929年8月下旬,陈毅去上海向中央汇报红4军全面情况,中央政治局成立了李立三、周恩来、陈毅三人委员会,由周恩来召集,负责起草一封指示信。南昌起义后,周恩来与朱德、陈毅分散,辗转上海,又回到中央工作。9月28日,政治局通过了这封信,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明确规定红军由前委指挥,并将党代表改为政治委员,其职责是监督军队行政事务、巩固政治领导、部署命令等;明确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这封“九月来信”由陈毅带回,红4军重又团结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12月28日,古田会议召开。会议决议规定,中国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必须全心全意为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奋斗。决议提出,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承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任务。

国防大学科研部原编研部研究员周炳钦表示:“《古田会议决议》进一步阐明了坚持党对军队领导的原则和重要性,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确立了实现这一原则的制度和措施。这一原则后来被毛泽东通俗地称之为‘党指挥枪’。”

古田会议后不久,在古田镇赖坊村不足6平方米的简陋厢房中,毛泽东展望中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写下激情澎湃的文字:“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为新生的红军规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1929年初,红4军挥师闽西,因战争环境恶劣,长期行军打仗,部分官兵纪律一度比较涣散。毛泽东在休整期间组织部队开展纪律教育,在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基础上增加了两条规定。这样,我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框架、内容基本形成。此后,红军战士把红军的纪律写在包袱布上,牢记心中,严格执行,从而更好地实践人民军队的宗旨,树立人民军队的崭新形象。

毛泽东特别强调:“军纪问题是红军一个很大的政治问题。”毛泽东规定了红军中实行“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红军后来改名为八路军、新四军,后来又改名为人民解放军,军队所处的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但毛泽东规定的这些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根本制度始终得到坚持。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创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成为人民军队在战争力量敌强我弱、武器装备敌优我劣的条件下克敌制胜的法宝。

毛泽东是战略战术的大家。毛泽东兵法,既包含在丰富的战争理论著述中,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影响深远的军事理论著作。又包含在变化多样的战略战术体系中,他从长期的各种战争实践中,提出过许许多多军事原则和斗争策略,并且充分地运用在宏大的战争实践中,上演了无数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中国现代战争的话剧。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总结,共有以下十点:

一、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通过战役战斗上的歼灭战达到战略上不断消耗敌人,逐渐改变战争力量的总体对比,最终把战略防御推向战略进攻。

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作战的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三、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必须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

四、实现歼灭战,必须审慎地选择打击方向和攻歼目标,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

五、采取恰当的作战形式,实行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

六、力求主动,力避被动,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应慎重初战。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七、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勇于近战夜战的优良战斗作风;善于利用作战间隙休整部队,以利再战。

八、立足现有装备战胜敌人,同时注重从作战缴获中不断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装备。

九、把对敌军的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结合起来,重视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的各种矛盾,在军事打击的强大压力下开展有力的政治攻势,利用多种方式解决敌人。

十、大力组织支援前线,搞好后勤保障,切实做好人员和各种物资的动员补充工作及医疗救护工作。

毛泽东的军事战绩,就是其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的生动阐释。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第三世界广泛传播,成为许多国家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责编/赵雪纯 责校/李希萌、张超 来源/《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战略家毛泽东的道路》,李洪峰/文,《毛泽东思想研究》2022年第4期;《毛泽东前期军事生涯的几处妙笔》,李新市/文,《天津日报》2016年9月6日;《人民军队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朱东君/文,《环球人物》2022年第14期;《毛泽东的辉煌人生和未了心愿》,孟庆春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等)

猜你喜欢
人民战争人民军队军队
砥砺前行光明路 人民军队忠于党
打一场人民战争
开战!过年也不停火的古代军队
军队的4月1日
人民军队忠于党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必须坚持“建统一战线、打人民战争”
人民军队在各地武装起义中诞生
人民军队的第一所航校
五代后周的军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