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跟随毛泽东同志闹革命,对他有着深厚的感情。没有他,我们还不知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
开国将帅英才济济、群星璀璨,在遇见毛泽东之前,很多人已赫赫有名,但无一例外对毛泽东衷心信服,十分尊崇,甚至自称是毛泽东的学生。本部分主要讲述毛泽东与十大元帅十大将的情谊。
朱德:“毛主席是领袖,是老师”
毛泽东初上井冈山时,深感力量薄弱,于是通过各种途径打听朱德的南昌起义余部下落。1927年10月初,他派出的何长工终于在粤北韶关找到朱德。朱德也派出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到湘赣边寻找毛泽东。毛泽覃于当年底到达井冈山。
由于信息不通,毛泽东、朱德皆无法证实自己的使者是否已经找到对方,所以没有直接联系上。1927年12月中旬,朱德终于见到了何长工。在朱德率部奔向井冈山时,毛泽东亲自带领一部分井冈山的部队接应朱德上山。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两双大手第一次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朱德比毛泽东年长,此前曾是北伐名将,在与毛泽东合作的过程中,渐渐被其军事才能折服。
土城战役紧要关头,朱德提出亲自到前线指挥作战。毛泽东沉默地吸着烟,没有答应。朱德见状说道:“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敌人的枪是打不中朱德的。”毛泽东犹豫再三同意了,并带领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夹道送朱德上火线。
1935年,张国焘企图分裂中央,引诱朱德跟他一起另起炉灶,使尽手腕,被朱德坚决拒绝。朱德坚定地要跟毛泽东走,对张国焘说:“毛泽东同志是党中央的领导者,朱毛,朱毛,人家都以为‘朱毛’是一个人,哪有朱反对毛的道理。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是绝对割不断我和毛的关系。”毛泽东得知后,由衷地敬佩朱德,赞扬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朱德是与毛泽东合作时间最长的开国将领,曾说:“‘朱毛红军’只是说明当时我是红军总司令,毛主席是红军总政委,大家叫惯了就说‘朱毛’‘朱毛’。其实,毛主席是领袖,是老师,我只是在党中央毛主席领导下干了一点具体工作的共产党员。”
彭德怀:敬仰毛泽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遇到毛泽东前,彭德怀曾是赫赫有名的国民革命军军长,征战多年,军事经验丰富。
1927年冬,彭德怀注意到了毛泽东和井冈山,他曾在给好友黄公略的信中写道:“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山旗帜新。我欲以之为榜样,或依湖泊或山区。”平江起义胜利后,彭德怀想到了“打通湘东、赣西,与朱毛取得联络”。
1928年10月,彭德怀率红5军向井冈山进发,准备与毛泽东的红4军取得联系。1928年11月下旬,两军胜利会师。
彭德怀第一次与毛泽东相见,是在一间农户里。彭德怀走进屋里,看到一个身材颀长的人向他伸出手,用与自己一样的口音热情地说:“你也走到了我们一条路上来了,中国革命条件是成熟的,社会主义革命不胜利,民主革命也要胜利。”十大元帅中有五位是毛泽东井冈山时期的战友,彭德怀是五人中与毛泽东结识最晚的一位,但他对毛泽东早有敬佩之情。会师后,他说:“直接接触了毛泽东同志,使我对他更加敬仰。”
1930年10月,红一方面军在行动方向问题上发生争论,毛泽东建议红军东渡赣江,但多数人不同意执行毛泽东的命令。彭德怀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在会议气氛相当紧张的时刻果断地说:“现在最要紧的是消灭进攻之敌。我彭德怀是一定过江的,前委的决定是正确的,红军要打遍全中国,让全国工农弟兄过好日子。”
彭德怀这次的“一言为定”,对粉碎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有重要意义。毛泽东后来常常提到彭德怀起到的这一关键性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在敌人重兵压境的危境中,率领不到3万兵力与25万敌人周旋,连打胜仗,深受毛泽东嘉奖。毛泽东多次说:“彭德怀用那么一点兵力,打败国民党胡宗南等那样强大的军队,简直不可思议!”
朝鲜战争爆发后,彭德怀支持毛泽东的意见,主张出兵援朝。毛泽东点将,彭德怀临危受命。1952年夏,彭德怀归国,毛泽东把党和国家关于军事方面的工作全部交给了他。
“谁能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毛泽东心中的彭德怀。在彭德怀心中,毛泽东是革命队伍里的大哥,是自己的老师,是崇敬的领袖,他敬仰毛泽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彪:在攻打錦州问题上犹豫不决,最终服从毛泽东指挥
井冈山会师时,毛泽东看见一个娃娃模样的军人给战士讲话:“其实这个土匪、那个军阀,只要有枪,就有一块天下。我们也有枪,也能坐天下!”得知这个人是指挥部队在敖山庙、耒阳城打了胜仗的营长林彪,毛泽东对其刮目相看,觉得这个娃娃营长懂得“红色割据”的道理,与自己的主张完全一样,今后堪当大任。这便是毛泽东与林彪的初次见面。后来,毛泽东时时提携、指点林彪。
战争年代,林彪非常注重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1936年,林彪在红军大学一科学习时完整地聆听了毛泽东讲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获益良多。此后,林彪时常阅读毛泽东军事著作。据他的秘书谭云鹤回忆,林彪随身携带的一个小箱子里装着毛泽东军事著作单行本,上面勾勾画画,圈圈点点,写满了批注。林彪不仅自己认真研读毛泽东军事著作,而且在战斗、战役的关键时刻,要求部属针对面临的问题,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
1946年11月,国民党杜聿明部依仗优势兵力向南满进攻,南满军区主力被压缩到狭小山区,形势十分不利。为了帮助南满军区领导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11月9日,林彪致电他们:
你们虽在战争中很忙,但仍须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弄清战略思想,必须研究毛主席战略学第五章。应将该章作为我军的战略训令。在该章内当着重研究战略退却、反攻开始、论集中兵力问题、论运动战。对这四节应反复研究,切勿当作普通文章看过去了,而应当当作胜利的诀窍来看,作战指令来看。
林彪所说的“毛主席战略学”指的是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该书第五章“战略防御”中的“战略退却”一节阐述的正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战略步骤”。
解放战争时期,锦州是国民党出入东北的大门,如能占领,即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1948年7月30日,毛泽东就此问题致电林彪等人,并一针见血指出:“我们觉得你们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
但在此后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林彪始终没有将锦州作为作战目标。9月6日,林彪终于回电表明态度:“锦州亦将成为有利之进攻目标。”9月12日,辽沈战役爆发。10月1日,蒋介石调兵增援锦州。得到这一情报后,林彪再次对进攻锦州的决定产生怀疑:“准备的是一桌菜,上来了两桌客,怎么办?”当日,林彪向毛泽东发出紧急电报,提出了继续进攻锦州和回师长春两个方案。
次日,毛泽东致电林彪,指出应当“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电文中,毛泽东再次批评了林彪的动摇心理:“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你们却又因锦西、葫芦岛方面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两小时后,毛泽东再次电示林彪:“我们坚持地认为你们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
几天后,毛泽东又给林彪发去电报,再一次强调了强攻锦州的必要性和进一步坚定林彪的决心。电报最后说:“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在毛泽东一封封标有AAAA的电报催促下,林彪终于下令攻打锦州。
刘伯承:还未见到毛泽东就希望“上井冈山和毛泽东一起去战斗”
1929年春的一天,正在莫斯科学习的刘伯承看到了两本从国内传来的油印小册子,上面刊载了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这位昔日的川中名将看完后激动不已,拿着小册子兴冲冲地找同学左权和屈武。
刘伯承一边念着上面的文章一边深有感慨地说:“我真想现在就回国,上井冈山和毛泽东一起去战斗!”
20世纪30年代初,刚从苏联回国不久的刘伯承进入中央苏区,被毛泽东任命为红军学校校长。他把这所学校办成“红埔”,源源不断地向红军输送优秀指挥员。
1945年9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前,特地交代即将奔赴上党前线的刘伯承、邓小平:“你们回到前方去,放手打就是了,不要担心我的安全问题。你们打得越好,我越安全。你们在上党取得胜利,我在重庆谈判就有本钱,你们打得越好,我们的本钱就越多!”上党战役进入尾声之时,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刘伯承曾说:“我们都是在毛主席军事思想指导之下,才打了胜仗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革命军人。”
贺龙:“我们的‘毛大帅’有本领”
贺龙曾是北伐名将,遇到毛泽东前已征战多年。他说,自己投奔共产党干革命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毛主席的敬仰”。
1936年,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贺龙终于见到了神交多年的毛泽东。毛泽东望着贺龙说:“你贺老总的大名早就是如雷贯耳哟!”贺龙朗声对毛泽东说:“主席,我1916年就听说过你,敬仰得很呢。那时就认定你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抗日战争中,贺龙率八路军120师挺进晋绥边区敌后,威震敌胆,战功卓著。但他总说:“这是因为我们的‘毛大帅’有本领。”
1946年8月,国民党飞机轰炸延安,身在前线的贺龙十分担心中央、毛泽东的安全,致电毛泽东、朱德:
惊悉国民党飞机轰炸延安,晋绥军民群情激愤,都认为这是国民党反动派对我整个解放区及全中国人民宣战,为其实行全国性内战之警号,龙等誓率全边区500万军民,在你俩正确领导下为人民利益坚决自卫,必使和平民主实现而后已。特电谨致慰问。
贺龙的老部下回忆贺龙时说:“每当人们谈起他的贡献时,他总是谦虚地说:‘如果没有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我们还能在地球上生存吗?功劳是共产党的,是毛主席的。’”贺龙是毛泽东“忠诚的战士”,他的一句名言是:“毛主席要我干,党中央要我干,我就干!”
陈毅: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的时候,想到的是毛泽东
1928年4月,陈毅与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开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从此,毛泽东和陈毅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红4军“七大”上,毛泽东落选。被推选为新任前委书记的陈毅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常委李立三问陳毅:“你觉得毛泽东如何?”陈毅说:“我认为他干前委书记最合适。”随后,陈毅将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4军前委的指示信(史称中央“九月来信”,明确要求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与自己的亲笔信派专人送给毛泽东,促请毛泽东回来工作。
陈毅后来说:“一开始我并不认为毛泽东是领袖,经过湘南失败,经过红4军七大,最后认识了毛泽东的正确。”此后,陈毅一直是毛泽东最坚定的拥护者之一。
1947年5月,陈毅准备发起孟良崮战役,毛泽东很快回电批准了其作战计划。由于当时陈毅正在行军途中,未能及时接到电报,毛泽东便彻夜不眠地等待回音。直到陈毅复电表示已接到电报,毛泽东才放心地去睡觉,并高兴地说:“陈毅这个同志,只要接到命令,没有不全力执行的。”这一仗大获全胜,后来陈毅汇报华东野战军的工作时,毛泽东满意地说:“你们作战是可以放心的。”
此后,毛泽东点将,陈毅与刘伯承、邓小平指挥千军万马,从淮海决战到百万雄师过大江,为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1971年12月26日清晨,因结肠癌手术已多日未进食的陈毅突然提出要吃面条。他费力地吞下了几根面条,对医生说:“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
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的时候,陈毅想到的是他最崇敬的毛泽东。
罗荣桓:“我革命这么多年,选定一条,就是要跟着毛主席走”
大革命失败后,罗荣桓投笔从戎,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文家市后,罗荣桓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1928年9月20日,全师在里仁学校操场开会。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讲话:“我们现在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可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罗荣桓后来回忆说:“听了毛委员这个话,我一下子就坚定起革命意志,决心跟着毛委员,从此一生没有动摇。”
次年11月的一次座谈会上,罗荣桓积极反映部队情况,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古田会议后,毛泽东和秘书冯文彬一起散步,罗荣桓恰巧从一旁走过。
毛泽东指着罗荣桓对冯文彬说:“这个同志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干部,对这个同志,我們发现晚了。”
1939年3月初,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主力进入山东,坚决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制定的正确方针,抗日民主武装力量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巩固。对于罗荣桓在山东工作7年的功绩,毛泽东评价:“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
辽沈战役中,毛泽东明确指示东北野战军必须先攻打锦州,时任东北野战军司令林彪一直犹豫不决。时任东北野战军政委罗荣桓坚决贯彻毛泽东的战略部署,最终说服林彪攻打锦州,保证了毛泽东和党中央战略决策的贯彻和实施。
罗荣桓被毛泽东称为“一生共事的人”,在关键时刻总是支持、拥护毛泽东。罗荣桓逝世前最后一句话是:“我革命这么多年,选定了一条,就是要跟着毛主席走。”
徐向前:“我们是按照你的思想”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合。7月中旬,中共中央抵达芦花前线,驻守在此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
见到毛泽东时,徐向前既高兴又拘谨。毛泽东握着徐向前的手说:“向前同志,你辛苦了!”毛泽东对徐向前的军事才能赞赏有加,说他是孵化和带大红四方面军的“母鸡”,并授予他一枚奖章,充分肯定他在发展根据地和军事上的杰出贡献。
张国焘分裂党的阴谋暴露后,党中央率红一方面军连夜北上,有人询问徐向前:“打不打?”徐向前愤然说道:“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这道掷地有声的命令有力制止了关键时刻红军将士间“同室操戈”,使长征途中历经艰辛留下的革命火种得以延存。
1937年盛夏的一天,毛泽东接见了历尽艰难困苦回到延安的原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毛泽东爽朗地对徐向前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有了鸡何愁没蛋呢?”徐向前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下子卸掉了思想包袱。半年后,徐向前从抗日前线发来电报,太行山地区部队由几千人壮大到几万人。
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率领刚刚由地方部队转变为主力部队的6万余人横扫晋中,一个月之内歼灭阎锡山精锐部队10万人。1948年9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一见到徐向前就高兴地说:“快说,你们是怎么用6万人把10万人消灭的。”徐向前说:“我们是按照你的思想嘛。”毛泽东说:“不是靠我的思想,是你们打得好!”
聂荣臻:“在我的心目中,毛泽东同志永远是第一位的”
1931年,聂荣臻离开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来到瑞金,见到了心中一直敬仰的毛泽东。
聂荣臻向毛泽东讲了自己初到苏区的感受,说白区工作是在敌人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处处被动。到了苏区,才是到了自己的天下,可以大摇大摆地走路了。毛泽东听了,诙谐地用手比划说:“还是像我们这样,拿起枪杆子建立自己的政权,干得痛快啊!”
这年4月,聂荣臻参与指挥了漳州战役,取得重大胜利。这是聂荣臻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打的第一仗,经此一役,聂荣臻从毛泽东那里学到了很多战术上的东西,也深刻理解了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他感慨地说,毛泽东“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政策思想,以及他的领导才能,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使我由衷地钦佩”。
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率八路军115师一部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遵照毛泽东关于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领导边区军民英勇战斗,很快打开了边区战斗局面。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强大的敌人背后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强敌围攻中不断发展壮大。
1938年6月,白求恩从延安启程前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临行前,毛泽东对白求恩说:“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作《水浒传》,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白求恩见到聂荣臻后,向他转告了毛泽东的这番话,并笑着说:“你这个鲁智深,同那个鲁智深可不一样。鲁智深醉打山门,把寺庙破坏了,你却保护了五台山的寺庙。”
1939年1月,聂荣臻写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初创时期的情况报告,上交毛泽东和党中央。毛泽东对这个报告大加赞赏,决定将其单独出版,还亲自题写书名《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并与朱德一起为其作序。毛泽东写信告诉聂荣臻,这本书“十分宝贵”。
1992年1月,聂荣臻让工作人员在办公室挂了一张毛泽东的照片。他说:“我们这一代人,跟随毛泽东同志闹革命,对他有着深厚的感情。没有他,我们还不知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在我的心目中,毛泽东同志永远是第一位的。”
聂荣臻的子女回忆:“他躺在躺椅上,经常偏过头去,凝视墙上那张毛主席像。他一定又在回想毛主席当年领着他们打仗的事情。”
毛泽东的这张照片一直陪伴聂荣臻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叶剑英:一生最佩服四个人,第一个便是毛泽东
1928年秋,叶剑英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学习。回国后,叶剑英先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1931年4月,叶剑英在江西瑞金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此后,叶剑英协助毛泽东指挥,取得了第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在合作中确立了对毛泽东的尊敬和信任。
1935年,叶剑英及时把张国焘密谋反党的电报传给了毛泽东,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毛泽东后来时常提起这件事,称永远不忘叶剑英这一功,赞扬他“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多年后,毛泽东在一次谈话时边摸脑袋边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的时候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此后,毛泽东总是每临大事就委以叶剑英重任。
国共第二次合作后,毛泽东先任命叶剑英为八路军参谋长,然后派他随周恩来奔走于国统区,从事统战工作。1941年春,叶剑英回到延安,担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兼八路军总部参谋长,协助毛泽东领导、指挥抗日战争。此后,毛泽东见到叶剑英时,总叫他“参座”。谈到叶剑英时,毛泽东习惯于亲切地称之为“我们的叶参座”。
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时,毛泽東决定把中央和军委两大机关分成三个部分,一部分由他和周恩来、任弼时率领转战陕北;一部分由刘少奇、朱德到河北平山县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一部分以叶剑英为首组成中央后方委员会。行前,毛泽东与他们约定,一旦他这一部分发生意外,由刘少奇部承担领导职责;再万一刘少奇等也出现意外,由叶剑英的后方委员会担起领导全党的责任。
叶剑英领导的后方委员会成为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参谋部和固定指挥枢纽,毛泽东对他们的工作非常满意,在陕北危境中时还惦记着叶剑英的后方委员会。
1949年3月25日,叶剑英在北平西苑机场陪同毛泽东和朱德等检阅了人民解放军部队。
不久,毛泽东把解放华南的重任当面交予叶剑英。叶剑英紧紧握着毛泽东的手,激动地说:“一定尽快解放广东,解放华南,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建立一座巩固的国防南大门。”
叶剑英晚年回忆,他一生最佩服四个人,第一个便是毛泽东。
粟裕:直谏将“小淮海”变为大淮海,毛泽东从谏如流
1927年4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辗转赶赴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彼时还是一名普通士兵的粟裕站在朱德的队伍里,一脸激动地看着朱毛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一起。
1929年6月,毛泽东在红4军七大上落选,到福建指导工作。时任红4军3连连长粟裕奉命带所部保卫毛泽东。这是粟裕与毛泽东的第一次长时间“亲密接触”,除了工作上十分尽职尽责外,粟裕再没有什么“亲近”之举,没有引起毛泽东特别的注意。
次年底,粟裕出任红64师师长,归朱德、毛泽东直接指挥。粟裕与毛泽东的接触因此多了起来,开始正儿八经向毛泽东学打仗。第一次反“围剿”中,粟裕给毛泽东献了一条锦囊妙计,因此大获全胜,活捉了张辉瓒。毛泽东连声夸道:“还是粟裕有办法。”
毛泽东在延安站稳脚跟后,多次设法打听粟裕的情况,但得到的报告是,粟裕可能牺牲了。后来毛泽东得到粟裕还“活蹦乱跳”的确切消息,欣喜之情自不待言。
1945年6月,粟裕接连三次取得天目山大捷,干净利落地报了“皖南事变”一箭之仇。毛泽东再次对粟裕刮目相看,极富远见地对周恩来等人说:“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这个统兵打仗的“钦定”数据,后来全军只有三个人达到且超过了:解放战场的林彪与粟裕、朝鲜战场的彭德怀。
全面内战爆发后,粟裕“七战七捷”,毛泽东开始了对粟裕前所未有的信任与倚重。
1947年12月,在陕北杨家沟会议上,毛泽东将自己对中原战局的构想形成决策:从中原战场上抽出部分主力,渡长江南下,迫使蒋介石的部分主力回援,以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粟裕则认为,只要能打两三个大歼灭战,就能在中原取得决定性胜利,随后,他写出《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史称“子养电”),上报毛泽东。
毛泽东刚收到粟裕的电报,大别山的刘伯承、邓小平来电告急,说处境十分困难,请求友邻部队增援。因此,他决定坚持既定决策,电令粟裕率领华野三个纵队渡江南进。三天后,粟裕复电毛泽东,重申他在“子养电”中的观点和建议,强调说,如果在近一段时间,将在中原战场的刘邓、陈粟、陈谢三支野战军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的战法,打几个大歼灭战,必定能够改变中原的战局。
毛泽东和陈毅等人再次商量,结论依旧。他复电粟裕,所部按中央原计划行动。三个月后,粟裕再次向毛泽东建议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宜与别的野战军一起,集中兵力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他还在电报中描绘了一幅远景图,说如果中央同意自己的建议,那么打完第一个歼灭战以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
粟裕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谏”,终于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决定,请粟裕到中央来,当面陈述理由。不久,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等人正襟危坐,听取了粟裕的建议,最后果断决定采纳。毛泽东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令其“机断专行,不要请示”。
1948年6月,粟裕在中原战场发起了第一个歼灭战——豫东战役,他灵活运用毛泽东军事战略战术,一口气吃掉蒋介石近10万人,迅速改变了中原战局。毛泽东闻报,喜出望外地说,解放战争“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三个月后,粟裕发起第二个歼灭战——济南战役,又吃掉蒋介石10万余人,拉开了战略大决战的序幕。
11月7日,粟裕“机断专行”,发起第三个歼灭战。淮海战役开始后的第二日,他与参谋长张震夜不能寐,通宵长谈。粟裕精辟地分析了全国战略态势,认为必须向中央和毛泽东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次日早上7时,他将这份建议囊括蒋介石中原主力于掌中的电报发给毛泽东。
毛泽东从谏如流:“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由此,这一旷日持久争来的战役,终于得以完全实现,成为决定蒋介石命运的“垓下之战”。淮海战役胜利后,毛泽东称赞道:“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粟裕长期追随毛泽东南征北战,与其关系密切。毛泽东将粟裕作战经验中的不少内容概括总结后收入“十大军事原则”。
1946年7月至8月,粟裕创造了苏中3万人对12万人“七战七捷”的战争奇迹,力挫装备先进的国民党精锐部队。毛泽东极为高兴,亲自提笔,将这一获胜经验发给各战略区统帅们仿照、借鉴:“我军主力只有十五个团……没有采取平均主义的补充方法。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未宥集中十个团打敌两个团,未感集中十五个团打敌三个团),故战无不胜。”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在“七战七捷”结束后的第三天,单独致电尚不太适应大兵团作战的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你率主力应在睢宁以东地区待机,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让上级学习下级的战法,这是少有的特例。
9月16日,毛泽东又专门向全军发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再次概括了粟裕的经验:“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至少也要三倍于敌的兵力,反对平分兵力;在敌处进攻我处防御地位时,选择敌前进中较弱的一路(一部),首先进行分割包围各个歼击,得手后,依情况,再逐次歼击他路(他部)之敌。”这一经验与后来的“十大军事原则”第四条是一致的。
“七战七捷”结束后,粟裕在《四十五天自卫战的简述》里提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不以保守城市为主”。这一经验后来和其他战区相似的经验一起,被毛泽东概括为“十大军事原则”第三条。
1946年10月至11月,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进行了涟水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9000人,其中包括蒋介石的王牌整编74师6000人。这一仗前后,粟裕忙里偷闲,利用战斗间隙对部队进行整训,总结出了“立功运动”“溶化俘虏”“评定伤亡”等部队政治工作经验。这三项独创经验,成为华中野战军以及后来华东野战军“政治工作的三把钥匙”。随后,他指挥部队创造了盐南大捷、宿北大捷。
在如此频繁的战斗间隙,粟裕还能忙里偷闲整训部队,并取得巨大成效,这当然是一条很好的经验。于是,毛泽东加以概括后,成为“十大军事原则”第十条。
1947年2月,莱芜大捷后,华东野战军有些纵队俘虏兵占比过半,技术兵种的人员基本上全是“解放战士”(俘虏兵)。这年7月19日,粟裕与陈毅在一起署名报告毛泽东的《华东建军经验》中说:“一年来俘虏补入野战军的,最低估计十万人。现在连队情形,如四、六、一各纵,计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是俘虏兵。其余各纵,亦达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六十。这全归于野战军高度集中,胜利多俘虏亦多。这十多万俘虏,解决兵源,此与扩军数目相等,或竟超过。”这一经验后来同样被推广到了其他野战军。据统计,人民军队“到战争第二年结束时,大约溶化了八十余万俘虏兵”。这么典型而独到的经验,毛泽东欣然将其概括为“十大军事原则”第九条。
徐海东:见到毛泽东是自己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1935年11月初,红15军团团长徐海东正率主力攻打张村驿,忽有通信员来报,毛泽东将到团部,请徐海东速回。
听到这个消息,徐海东十分欣喜。一年前,他率部开始长征,孤军奋战,转战千里,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音讯全无。得知毛泽东到了陕北,并且马上就能见到他,徐海东快马赶回。
据徐海东回忆,当时一块儿来的四个人都穿着朴素的灰棉衣,他不知道哪一位是毛泽东。经中央派来的政委程子华介绍,徐海东才认识了毛泽东。
临别时,毛泽东送了徐海东一部电台,说:“我等着你的捷报!”徐海东倍受感动,当他向部队传达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到来的消息时,战士们高喊“打下张村驿,去见毛主席”。战斗结束后,徐海东向毛泽东发去捷报,毛泽东马上复电祝贺。
与陕北红军会师后,徐海东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组织发起直罗镇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此后,徐海东与毛泽东相处的机会多了起来,渐渐发现毛泽东不但指挥打仗是行家里手,在谋划中国革命的路线和方针战略上也有很精辟而深刻的见解,他十分佩服。
中央红军初到陕北,面临缺衣少穿的困境。毛泽东托人向徐海东借钱。徐海东将仅有的7000元留下2000元,派人将5000元送交中央。多年后,毛泽东经常向人提起这件事:“在陕北最困难的时候,真是多亏了海东同志的那5000元钱啊!”
回顾自己的军旅生涯,徐海东认为见到毛泽东是自己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他曾说:“回顾进入陕北以后这一时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在这以前,我经历过失败和挫折,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终于找到了英明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走到了陕北,走向毛主席身边以后,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跟毛主席一路行军,一块住。他的思想、言行,以身作则的伟大榜样、科学的工作方法等等,都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黄克诚:“我们这一代人对毛主席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
1925年,黄克诚受中共湖南党组织的派遣,考取了国民党中央政治讲习班。当时毛泽东作为讲习班理事会成员之一领导讲习班的工作。入学后,黄克诚目睹了毛泽东的风采,聆听了毛泽东的教导。
1928年春,黄克诚随着朱德、陈毅的部队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师。在井冈山,黄克诚开始在实践中学习、领会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思想和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
1932年,毛泽东被错误地撤销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次年2月,蒋介石对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黄克诚屡次向上级建议:“请毛泽东出来指挥,或许可以扭转危局。”在遭到“左”倾机会主义者撤职的情况下,黄克诚坚持认为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是正确的,拒不检讨。遵义会议后,得知毛泽东回到领导岗位,黄克诚由衷地欣喜。
1945年9月,黄克诚致电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建议派部队进军东北,得到毛泽东的重视。几天后,中央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此后,毛泽东的案头经常出现黄克诚的建议电。9月28日,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3師进军东北。当时毛泽东和彭真、罗荣桓等东北局领导等都不断指示进关部队迅速夺取大城市,与进关的国民党军展开决战。黄克诚认为国民党军气势正盛,先建立根据地站稳脚跟才是上策。抵达锦西江家屯的第二天,黄克诚向毛泽东发去急电,着重报告部队遇到极为困难的情况。
两天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回复黄克诚:“直接向东北局请示和提出建议。”看到自己关于建立根据地的建言被中央采纳,黄克诚十分欣慰。
黄克诚晚年曾说:“我们这一代人对毛主席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
陈赓:“我闯不过这一关不要紧,毛主席活着就好……”
20世纪20年代初,陈赓进入毛泽东开办的自修大学,聆听毛泽东讲课。一次下课后,陈赓跟毛泽东攀谈起来。毛泽东说:“你跟铁路打交道(陈赓此前当过铁路工人),腿长嗓门大,将来应该是个‘火车头’。”后来,陈赓到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工作。在此期间,他在周恩来主办的《军事通讯》上看到了向全国苏区推荐的井冈山经验,了解到毛泽东创造的成绩,心生敬佩。
长征开始后,陈赓被任命为直属军委指挥的干部团团长。在毛泽东的重大军事部署中,陈赓领导的干部团总是承担重要角色,巧渡金沙江时抢占皎平渡、飞夺泸定桥和抢渡大渡河时,都是突击力量。遵义会议期间,陈赓率领干部团负责警卫工作。当会议结束,毛泽东掌握军事指挥权的消息传来时,陈赓高兴得跳了起来。
土城一役,红军伤亡巨大、面临覆灭危险之际,陈赓临危受命,率部顽强反击,重创敌军。毛泽东欣喜异常,赞誉道:“陈赓行,可以当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赓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初战娘子关即获大胜。但不久因疏于戒备,属部771团被日军包围,伤亡30余人。为此,毛泽东发专电给八路军各师负责人,对此次损失提出严厉批评。
此后,陈赓吸取教训,按照毛泽东1937年11月13日的一封电报中提出的“陈赓旅位于太行山脉地区,多打几个小胜仗”的要求,先后指挥和参加反日军六路围攻、神头岭伏击战等战斗,皆获全胜,不仅打开了八路军出兵晋东南抗日的局面,而且为毛泽东关于平原游击战的战略理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
中共中央撤出延安后,毛泽东考虑到陕甘宁边区依然处在危急中,“调陈赓率四纵回师陕北,摆在黄河两岸,东扼阎锡山,西挡胡宗南”。陈赓得知后“叫板”毛泽东,认为自己“摆错了位置,大材小用”,通过一番据理力争,他赢得了毛泽东的肯定和支持,并在解放战斗中屡建奇功,传为佳话。
弥留之际,陈赓依然没有忘记毛泽东,断断续续地说:“我闯不过这一关不要紧,毛主席活着就好……”
谭政:为毛泽东做好军队政治工作的嘱咐奋斗一生
1927年,谭政投笔从戎,加入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向井冈山行进途中,毛泽东兵分两路,自己率领团部特务连和军官队等左路部队。10月24日凌晨,左路部队突遭围攻,大家分散突围。谭政遇到特务连党代表罗荣桓,急切地询问毛泽东的情况。罗荣桓指着一个村子说:“毛委员在那里等着队伍。”
谭政一见到毛泽东,罗荣桓便为其介绍。毛泽东一边紧握着谭政的手,一边上下打量他,问道:“你是哪里人?”罗荣桓说:“他是湖南湘乡的。”毛泽东满面春风地说:“我俩(毛泽东和罗荣桓)都是湘潭的,湘乡、湘潭可是邻居哟。这一仗也好,把我们三个湘人打上井冈山喽。我们三人,湖南三湘,同饮湘江水成人,同走一路上井冈。”
到井冈山不久,谭政便成了毛泽东的首任秘书。与毛泽东共事的日子里,谭政充分见识了他的指挥才能和领导才能。1929年,组织派谭政到红4军第31团担任党委秘书。临别时,毛泽东专门和他谈了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做好军队政治工作的方法,说:“政治工作是我们的生命线,这一条,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谭政铭记在心,并为之奋斗一生。
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对谭政写的文章给予高度评价,说:“谭政,谈政也。”谭政谦虚地说:“如果说,我撰写的文章对军队政治工作建设有些指导作用的话,应该是有毛泽东等人的指导,自己只是动手执笔写出来而已。”
辽沈战役开始后,谭政深入前线各部队,大力开展战时政治工作,指导部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晚年,谭政经常与人谈起毛泽东。当他说起井冈山时期在毛泽东身边的日日夜夜时,依然激动不已。
萧劲光:毛泽东带领他冲锋
1920年8月,正在长沙读书的萧劲光得知毛泽东、何叔衡等筹办了俄罗斯研究会,毅然申请加入,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不久,在俄罗斯研究会和毛泽东的亲自安排下,萧劲光赴俄学习,迈开了走向革命的第一步。1931年11月,萧劲光来到中央苏区。次年7月的水口战役中,毛泽东带领萧劲光冲锋,最终夺取胜利。
1937年10月,萧劲光被任命为留守兵团司令员,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负责陕甘宁边区的工作。
留守兵团第一次兵团首长会议上,毛泽东拍着萧劲光的肩膀,风趣地说:“我在延安,就是靠萧劲光吃饭。”根据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萧劲光提出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率领留守兵团先后对日作战达70余次。
毛泽东十分关注这支红色“御林军”的建设,尤其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萧劲光每天晚上到他那里汇报工作。萧劲光后来每每回忆至此,总是深有感触地说:“毛主席日理万机,工作繁忙,却那样关心留守兵团的建设,这使我感到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1943年春节,萧劲光组织留守兵团机关领导分头到部队驻地走访群众,送医送药,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毛泽东号召各根据地军民普遍开展这一活动,“双拥”从延安迅速发展到各个抗日根据地。
自此,“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成为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传承至今。
萧劲光多年后说:“我在延安,在(毛)主席直接领导下工作八年之久,这是我一生革命经历中受主席教诲最经常、最深刻的一个时期。”“我学习和实践了毛主席根据地建设、人民軍队建设以及军事战略战术的光辉思想;领略和体验了毛主席政策和策略的伟大思想……这对我以后的军事生涯以及建国以后海军建设中,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张云逸:“毛主席指示去架桥,架桥便是大事”
1931年7月11日,红7军军长张云逸率部从于都县良口渡过赣江,进入中央苏区。7月22日,红7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张云逸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满面春风地对全体指战员说:“从现在起,我们是红一方面军的一部分了。在毛泽东同志的直接领导之下,多么光荣啊。”
会师不久,张云逸受到了毛泽东和朱德的亲切接见。毛泽东对张云逸率领红7军征战千里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胆略和革命精神给予高度评价,为了表彰红7军的战绩,毛泽东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授予红7军“转战千里”的锦旗。
1935年1月,张云逸奉毛泽东指示,亲率工兵部队架设浮桥,保障红一军团主攻部队和中央军委直属纵队渡过乌江。他晚年回忆:“什么是大事?部队过乌江时,毛主席指示去架桥,架桥便是大事。我这一生,有两件事值得骄傲:一是率领红7军进行‘小长征’,二是随毛主席参加‘大长征’。”
罗瑞卿:“我爬也要爬到天安门去参加毛主席的追悼会”
1929年11月,毛泽东重新主持红4军工作。在一次干部会上,参谋长罗瑞卿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不久,两人有了第一次谈话。
“啊,罗长子,怎么样?参谋长都参谋了些什么呀?”毛泽东一边和他握手一边说。罗瑞卿笑着一一作答。从此,毛泽东常称呼罗瑞卿为“罗长子”,说:“只要罗长子往我身边一站,我就感到十分放心。”
在抗大期间,毛泽东亲自委托罗瑞卿编写《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一书。为了使罗瑞卿集中精力写书,毛泽东让他与自己同院居住。据当时与罗瑞卿比邻而居的抗大教员魏传统回忆,毛泽东把罗瑞卿“抓”起来,关在那间屋子里,限期把书写成。罗瑞卿足不出户,直到书稿完成。几周后,毛泽东捧起20多万字的书稿,略加修改,高兴地提笔写下书名即交付印刷。这次写作,使罗瑞卿有机会得到毛泽东的亲自指导,军事思想上、理论上获益极深。多年后,罗瑞卿提起這段经历,仍对毛泽东感激不已。
毛泽东逝世后,罗瑞卿赶回北京,强撑病体参加遗体告别仪式,说:“我爬也要爬到天安门去参加毛主席的追悼会。”1976年9月18日,百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为毛主席举行追悼大会,罗瑞卿和大家一起站了一个多小时,痛哭失声。罗瑞卿担任军委秘书长后,在军务繁忙的情况下还兼任毛泽东纪念堂管理委员会主任。
王树声:得毛泽东面授机宜,在“蒋介石心上插上一把钢刀”
1927年4月中下旬,麻城土豪劣绅勾结匪徒,疯狂屠杀农协会员和革命群众,并围攻麻城县城。因城内缺粮少弹,形势危在旦夕,县农协决定派人赴武汉向省政府求援。当夜,王树声潜出县城,把麻城的情况通报给正在武昌举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毛泽东。毛泽东当即决定派200名学生军赶赴麻城。这是王树声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迎接转战北上的中央红军开始长征。6月12日,红一、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师。几天后,红四方面军指战员王树声再次见到了毛泽东。
毛泽东握着王树声的手说:“树声同志,早就听说你是红四方面军的一员虎将!”此时距离他们第一次见面已经过去了8年,两人都百感交集。
西路军失败后,副总指挥王树声独自穿越沙漠,历尽艰辛辗转回到延安。(详见本刊2021年第5期《灯塔:共产党人千里寻党记》)王树声到达延安的第二天,毛泽东专门在自己的窑洞里亲切接见他,安慰他:“你回来了就是胜利。”
1944年,中央决定派王树声组建河南人民抗日军和河南军区。临行前,毛泽东向王树声面授机宜,并说:“预祝你们早日开辟中原根据地,这是插在蒋介石心上的一把钢刀。”经过与日伪军血战数月,豫西部队六个军分区共开辟了约2.1万平方公里的抗日根据地,全区部队发展到1万多人,收复大量失地,为后来我军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形势。
20世纪70年代初,王树声因食道癌住院。毛泽东请周恩来代表他去看望王树声。周恩来对王树声说:“毛主席知道你是一个好同志,是鄂豫皖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听到毛泽东对自己的巨大肯定,王树声潸然泪下。
许光达:率部驰援营救毛泽东脱离险境
1921年,许光达考入长沙师范学校,读到了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毛泽东”这个名字渐渐深深印入他的脑海。大革命失败后,许光达赴苏联养伤,1937年奉命回国,次年1月到达延安,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毛泽东。
那一天,毛泽东接见从苏联回国的干部,走到许光达面前时,他笑容满面地说:“你是长沙人,湖南老乡!”许光达笑着点了点头。毛泽东说:“你们都是在列宁故乡喝过洋墨水的‘洋包子’,有学问的!中央欢迎你们回来,回来参加伟大的抗日战争。”
1947年8月16日,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遭遇国民党军队,相距只有百里。彭德怀急令时任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许光达火速接应和掩护中央机关安全转移。第3纵队到达指定地域后与敌人背水一战,死死地将敌人阻住不前。党中央和毛泽东最终化险为夷。战后,周恩来说:“许光达功不可没。”
1950年5月,毛泽东亲自委派许光达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
许光达欣然领命,表示“后半生就交给装甲兵了”。很快,年轻的装甲兵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大显身手,打出了国威军威。
国庆十周年大典时,许光达与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由国产坦克组成的坦克车队。当坦克车队隆隆地驶过天安门广场时,毛泽东紧握着许光达的手,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那一刻,许光达的心里充满了自豪。
许光达逝世后,家人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本不知读了多少遍的《毛泽东选集》,扉页上有他写的一首诗:“百战沙场驱虎豹,万苦千辛胆未寒。只为人民谋幸福,粉身碎骨若等闲。”
(责编/李希萌 责校/张超、赵雪纯 来源/《毛泽东与十大元帅》,古越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第1版;《毛泽东与十大将》,李智舜著,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第1版;《朱毛首晤在炎陵》,周怀立,《湖南日报》2011年5月25日;《同音相闻两战友毛泽东与彭德怀首次握手井冈山》,张树德/文,新华网2008年10月22日;《毛泽东对十大元帅的独特评价》,佚名/文,人民网2015年5月26日;《中国元帅贺龙》,水工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1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