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钰杰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时代下,依托全新技术手段,财务工作实现从人工记账到财会电算化的转变,推动财务会计工作信息化的发展。在全新的环境中,业务管理模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强,推动业务活动高质量的实施。但是,由于在组织内容各部门只注重自身发展,忽视各部门和各项业务活动的相互融通,造成信息孤岛现象频发,影响组织内部信息化程度的提升。面对这种问题,在信息化深度发展的进程中,还需要加强各部门的沟通,以业务和财务的融合,强化内部管理成效,为财务工作转型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高校作为我国行政单位,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职责,并肩负着服务社会和产业的重要使命。高校作为有着特殊服务性质的单位,与其他职能部门相比较,有着业务类型复杂、资金来源单一、交易活动特殊等特点,而各部门分工明确,使院院校内财务信息被割裂,出现信息传递速度过慢,各部门信息传递不及时等问题。而全新的会计制度,要求财务部门制定定位转型,在基础的财务管理之上发挥管理职能,树立全新的工作目标。这就造成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新的要求,难以实现财会工作转型发展。针对这一现状,立足新的目标,强化业务和财务融合程度,可提升财务核算精准度,并促进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一方面,高校建立财务共享平台,是落实《新会计制度》的前提和基础。而将财务工作融入业务流程中,改变资产折旧计提、成本费用摊销等核算方法,可使财务数据更为精准,财务核算质量提升,为高校的运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另一方面,业财融合可促进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实现高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显著提升。高校作为特殊性质的行政单位,内部信息不公开,各职能部门相对独立,使院校内部很多权力集中,出现内部管理职能难以发挥的现象,不利于内部管控。而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构建财务共享服务,将各类业务信息准确传递到财务部门,防止内部出现信息不精准、徇私舞弊等情况,不断提升高校各类资源合理分配,高校从全局视角落实内部管控,促进院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显著提升。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财务工作信息化程度有所提升,但是仍然处在全新会计制度实施的初期阶段,高校内部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运行系统,没有实现各部门信息的相互融合沟通,造成业财融合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阻碍。而究其原因,一是高校业务和财务工作目标不一致,业务活动主要包含教学、科研、行政等,以强化办学水平,提升科研能力为主。而财务部门主要负责财务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合各项财务指标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核算等。业务和财务工作各司其职,工作内容和目标不一致,在推进业财融合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二是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相互分离,高校教务系统、科研系统、采购系统,分离于财务系统之外,使很多业务活动难以被财务中心快速识别,并提取相关的业务信息,造成业财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结合。在教务系统中,由于教学是高校的基础业务,教务系统侧重于服务教育工作,系统中设置的功能更多的是方便师生选课、成绩查询、资料下载等,没有与财务系统对接的窗口,教务系统中产生的业务信息,需要经过下载和传输,才能进入到财务部门中,使业财沟通融合的效能不高,业财融合流于形式。而科研系统也存在与财务工作融合对接上的不足,虽然高校加强科研系统建设,但是财务人员在录入科研项目和信息时,仍需要手动完成立项,无法实现各类信息的同步传输,造成财务工作量增加,很多科研活动产生的信息难以快速进入财务部门,造成财务处理不及时。在采购系统中,财务成本预算数据不能被采购部门快速提取,采购业务产生的成本信息、支出,不能与财务数据进行匹配,造成很多成本核算不精准,财务部门对业务活动的监督部不到位。
高校业务和财务活动繁杂,管理体系庞大,要求高校从战略的角度完成顶层设计,落实完善的管理制度,将各项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串联,保障高校各项工作高效运转。还需要将业务流程切入到财务管理活动中,解决好关键阶段的信息和数据传输问题。但现实情况是,高校管理系统的建立,忽视业务和财务工作融合和沟通等问题,针对全新的要求,高校只开通点对点交流的平台,对于数据同步、信息传输、业务和财务活动共同处理等方面,没有打通相应的融合渠道。这就造成业务和财务信息不对称,财务数据难以真实地反映业务开展情况,财务工作也无法指导业务活动,只有在业务真实发生之后,业务数据才能逐步传输给财务部门,或是在财务核算和财务报表制定的环节,两个部门才展开沟通和合作,造成业财难以真正融合,不但降低高校财务处理效率,也难以形成财务外部监督,影响高校各类业务活动的实施质量,不利于高校在新时期下稳步发展。
为进一步确保高校财务管理真正实现业财融合发展,必须紧密结合不同事项、不同部门、不同风险点,在业财融合构建初期,鼓励财务部门主动介入业务部门,严格审核业务部门各项项目活动,梳理业务寻找关键切入点与潜在风险点。提出针对性指导建议,能够优化财务预期效果,帮助业务部门规避风险。紧密结合各类业务自身运作的规律与发展规则,充分考虑业务流程,从论证、预算、管理决策、执行、风险防控到财务效益与绩效考评等各个工作环节,贯穿于业务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实时全程跟踪管理。比如,在业务前期论证阶段,财务部门便需要指派专人融入业务之中,通过财务预算和风险预测,细化评估业务可行性和潜在风险点,以最大化帮助业务部门规避风险,把控经费支出,促进业务项目顺利进行。
在信息化环境下推进高校财务管理业财融合发展,应积极顺应时代创新发展机遇,积极引进当下最为先进、科学的信息技术手段与设备设施,紧密结合业财融合工作内容和特点,搭建完善、科学且便捷的业财融合管理平台,为高校开展各项财务与业务融合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能够切实实现业财数据共享互通。
一是聘请专业的信息技术研发人员,紧密结合具体工作内容、要求和发展目标,优化升级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统一编码规则,将学生收费系统、预算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等与财务部门核算系统相对接,便于实现多方资源共享。便于财务人员统一管理,能够有效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二是将财务信息系统与校内其他部门系统对接,如教职工等人员的工资管理系统与人事管理部门管理系统对接,将财务部门核算管理系统与资产管理部门系统对接等等,保证部门之间数据统一,提高数据交换效率,为各项决策部署与组织活动提供实时数据参考。三是借助智能机器,引进现代化智能软件与硬件设施,配备专业财务人员,组建人机一体化智能管理系统,组织开展各种业财融合活动。比如,在人机一体化混合智能系统中开展自动对账、自动录入和应答等自动化办公;利用RPA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对财务票据整理、分类等工作模式进行大量的深度学习,仅可通过智能系统便可完成填写报销单据、票据切割、发票信息自主识别、业务内容判断、自动生成报销单等一系列工作流程。能够简化财务报账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四是利用信息技术完善业财融合管理平台中的智能稽查功能,当完成业务活动后,项目负责人或单位负责人可通过PC端或手机端在线审批,审批通过后,业务经办员便可及时获取审批信息,并按照规定将发票投入财务指定智能收单机中。当机器接收到智能收到信息后,便会自动与投入单据信息进行对比,确保上传单据信息与投入单据信息相一致。核对无误才可通过智能核算系统自动生成会计凭证,与投入的发票绑定形成数字档案,为后续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提供真实、完善的信息参考。
建立完善且覆盖全面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对于推动业务与财务深度融合,将各项政策方针落到实处,保障执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高质量、高效化开展,需紧密结合高校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内容、发展目标与工作特点,搭建符合实际、科学、覆盖全面的业财融合规章制度体系,将各项制度、规则落到业财融合实际工作当中,完善内部控制,提升内部控制实施效果。
一是基于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将内控信息化建设作为增强内控效果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财务、业务、基建、采购、科研等业务系统对接,建立规则内嵌的制度体系。在制度引领下,确保各工作人员能够科学运用信息化平台开展相应工作。二是通过业财融合平台,将财务与业务部门相关工作制度、工作规范及准则等信息融入融合平台当中,包括差旅审批程序、差旅费用标准内置、项目经费等,从源头规范和管控业务经费;利用采购服务平台系统开展采购审批、资产入库以及招标内置等各项工作程序,利用系统功能对采购活动全过程给予控制,保证各项采购环节的规范性与严谨性;利用系统调查没有资质或信用不良的供货方,排除采购环节存在的不必要风险。三是建立责任分配制与责任追究制,明确划分财务管理人员具体责任,明确各部门、各工作人员自身职责,因个人失误影响业财融合实施效果者,应给予严格的处分和责任追究。并将处罚结果予以公示,以起到警醒、示范和约束作用,提高财务人员对此方面的重视,确保业财融合快速、高效、高质量推进。四是注重过程管理,将制度、规则与标准分解成一系列流程,根据具体情况对流程加以控制。需要求财务部门定期组织职能部门、科研人员对重点业务或事项展开分析、研究,及时梳理、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点,并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识别机制,指派专业人员负责实施监督和管控。根据发展情况,选择性在业财融合平台中实施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措施,对高校内部业务活动给予实时监控,以便于更好地发挥财务部门监督职能,促进高校各项业务活动顺利开展。
为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开展高效财务管理工作,助推业财深度融合,需逐步探索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将以往只重视预算收支平衡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化为重视预算支出效果和效率。并以此为理念和指导,结合实际搭建一套贯穿预算编制、实施、监督等全过程的全面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综合体现财务部门落实业财融合措施的成效和不足,为促进财务管理模式改革、优化提供新的思考方向。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明确要求高校业务、财务等双方主体共同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发挥业财融合优势。首先,在制定业财融合绩效评价体系时,需主动征求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意见,了解双方在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实质性难题,以便于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符合双方工作实际。其次,参考领导意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奖方法,在确定具体指标时,既要设置定性指标,也要设置定量指标,充分发挥业财融合优势,围绕高校发展战略制定一个科学的绩效目标,以保证绩效评价体系设置真实有效。最后,结合人员发展实际和需求,积极搭建针对性、有效性、人性化的奖惩机制,将工作绩效、评价结果、培训成果与年终奖励、评职评优等激励机制挂钩,以更好地激发人员履行职责、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激发业财融合创新活力。
总而言之,现阶段,在全新会计制度改革下,高校虽然提升财务信息化程度,但是忽视了业财融合的重要意义。使各类业务活动独立于财务系统之外,在不同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工作制度下,二者各自独立,难以实现相互融通。对此,高校需要主动调控业务和财务流程的匹配度,并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搭建业财融合管理平台,促进业务和财务数据的快速共享。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内容,强化高校内部控制能力,以全新的管理人才队伍,支撑业务和财务工作高质量落实,并在运行和发展中,实现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共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