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课程创新教育改革与实践

2023-02-21 00:34杨威耿立明
计算机应用文摘·触控 2023年3期
关键词:实践分析教育改革

杨威 耿立明

关键词:信息类课程;教育改革;实践分析

信息类课程是信息时代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信息类课程教育成效,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工程实践技能,打破信息类课程之间的封闭界限,融合信息类系列课程的主要内容,重新构建知识框架,调整课程结构。按照信息化人才培养需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统筹优化,积极引进新理论、新技术,搭建与各学科专业相契合的实践环境,扩大信息类课程容量,为高校课程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满足现代社会发展提出的信息类人才培养需求。

1信息类课程教学目标创新改革

1.1教学计划的制订

教学目标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阶段性目标,长期目标通常以学年为单位,总结实践教学成果,短期目标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密不可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不断调整与完善教材内容,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进行课程开发,将教学内容与“1+X”证书制度进行有效结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培养出国际信息化技术型人才。以学生工作能力的提高为长期发展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今后岗位工作中独立负责信息软件的操作,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响应新时期企业转型发展的信息化建设要求。

1.2专业目标的制定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现代社会建设密不可分,在专业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教育引导,让学生掌握平面制作、网页设计等基础信息操作技能。与信息技术专业相关的就业岗位对学生的目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专业特点,将阶段性专业目标分为信息美术设计、网页设计制造、多媒体产品设计与制作、二维三维动画制作、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网站设计、网络交流、网络互动等。通过专业目标的制定,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实践教学为主,重点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技巧和信息设计能力。在学校搭建教学机房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究环境。

2信息类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改革

2.1课时比例调节

在信息类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理论讲授和学生自主实训的课时比例有待调整,实践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信息操作能力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适当增加信息类课程的实践难度。实践课程需要在机房和多媒体教室完成,许多院校将实践教学讲解称为现场教学,利用计算机和软件系统搭建虚拟实训场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独立完成信息设计和视频剪辑等实训任务,在实践中进行知识传授,全面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实践教学的优势在于互动性较强,教师可以在操作阶段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在知识吸收阶段能够加深对抽象问题的理解,每一个实训项目的完成都能够起到提高实践能力的作用。实践教学是现代信息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方向,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信息知识,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达成操作要求,但并不是每一项实践都需要撰写实训报告。在信息类课程教学内容调整中,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并将其作为信息类课程创新改革的核心,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2.2课程教案的改革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需对课程教案进行调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以教科书为参考,教学内容的选择围绕专业新概念和新软件的操作。在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中,需科学划分核心課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适当扩充学习内容。通过网络查询、阅读专业杂志,在教学开展前教师向学生下达自主预习指令,要求学生登录专业网站,对实践教学方向有一个充分认知,通过课程大纲和电子教案的演示,为学生提供复习和自习的机会。将最新最实用的技术理念传达给学生,并严格遵循教育部教育宗旨的统一指导,通过系统平台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根据当前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师是教学方案的实施者,学校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辅助者,教师在基本纲要和知识内容整理的过程中,整理出完整的教学资料。通过校本教材开发,整合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并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影响学生的学习思想,打造配套的教学场景,遵循由浅入深的教育原则,让学生准确理解抽象的信息概念,明确信息操作的基本程序,全面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进而在实践过程中独立完成项目实训。

3信息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

3.1适应市场需求

信息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模式创新,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采用项目引导的方式,在课程设计阶段教师下达完整的项目操作指令,根据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特点,适当调整教学主题。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信息操作能力的开发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项目制作与设计,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凭借娴熟的技术操作,顺利完成就业考核。案例性、订单式教育是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动参加软件项目的研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通过课堂实训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教师通过信息获取和数据反馈,分析学生当前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每学期设计不同的项目开发专题。

3.2问题驱动教学法

为了设计出规范性信息类课程,需要以计算机软件平台为基础,践行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当前的实践能力提出问题,围绕学生的知识基础,搭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计算机模拟环境。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欲望,并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前期调研工作,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在实践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发言与互动的机会,安排足够的课堂讨论时间,适当进行教学进度调整,围绕学生的思想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授课内容,整合海量教学资源。

例如,教师选择实践教学案例,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讲解,向学生提供提前录制的视频文件,要求学生通过信息操作清除文件中的声音干扰。将学生分为多个实训小组并提出问题:“如何排除声音干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首先,需要进行信号采样,从模拟场景跨度到数字化处理领域,通过音视频软件分析干扰音的频谱,确定音频波动区域,采用数字滤波器排除干扰。将处理后的文件反复播放,判断是否存在失真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资源采样与重建技术、音视频文件处理技术,从而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并加强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

3.3层次化任务教学法

层次化任务教学法是促进信息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在特定的教学场景下要求学生通力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并对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信息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出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学生,而是注重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信息类课程操作内容比例要高于基础理论知识。

例如,采用层次化任务教学法,将实施项目分为若干个实训任务,每节课分别达成几个小任务目标,每学期完成一个综合性的企业项目。在实训主题“制作十二星座介绍网页”中,点击、网页“星座名”,将呈现与星座相关的介绍资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如何呈现出应有的艺术效果。通过实训主题的确立,激发学生对网页设计学习的兴趣,在阶段性任务完成中明确网页的优点与实际制作方法,当完成教师设置的实训任务后,学生将会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2]。

3.4产、学、研一体化教学

信息类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育体系,科技研发、产业发展与教学改革之间密不可分,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打造优质的教学团队。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企业优秀员工到学校参与实践指导,向学生传达岗位工作经验,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教师并不只是单纯地进行教学演示,而是处于复合型的教学指导地位,若要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鼓励学生主动进行信息作品创作,从而建立互动式教学体系。将传统课堂与图书馆、互联网、博览会、信息公司等社会组织机构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虚拟教学资源的有效转化。将有限的课堂教学与大量的课外实训进行有机结合,模拟商业项目制作的形式,将学生分为多个实践小组,保证项目实训质量,按照学生的个人特长进行任务分工,从而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

4信息类课程教学考核创新改革

4.1多元化考核方式

针对信息类课程创新教育改革,需要对当前考核行为进行约束,教学考核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课程考核主要以试卷考查的方式,確定学生的综合成绩,对学生的应试能力有较高要求,但无法反映素质教育的职业化发展特点,以及忽视了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的努力。因此,需要建立全过程考核体系,将学生的课程表现与基础素质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给予学生正确评价。信息类课程主要采用笔试加上机考试的双重考核方案,选择统一的考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厌烦和逆反心理,制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在考核方式选择上,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数据库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全过程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确定课题方向,并开发上机实训模块,在每学期期末考查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统一评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对学生上机实训作品的创新性进行合理判定,对优秀的学生作品给予认可与表扬。

4.2项目实训总结

项目实训总结是信息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是根据教师下达的阶段性学习任务,分析在每一个小任务的完成阶段学生的具体表现,通常以小组评价的方式为主。将每个小组的学生看作统一整体,分析小组学生综合型任务的完成情况,从复杂的任务表现中得出客观实质的评价,要求学生在期末将学习任务提交至数据库,并与学生一同进行任务的归纳与总结,根据学生的实践成果,对小组成员进行客观评价,当学生提交的实践成果趋于完美,则达成了最终的实训目标。

5结束语

信息类课程教学改革要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结合信息行业的发展特点,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以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为主线,在丰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只有打造高水平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促进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建立科学的教学机制,通过信息类课程创新教育合理设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应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并通过教学考核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从而提高生源质量。

猜你喜欢
实践分析教育改革
浅谈电话交换机维护技术及其运用实践分析
双钢琴演奏心理调控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探究小学生自主学习音乐能力的提高
对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的分析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