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本溯源 对症下“药”
——五年级上册“归一问题”课堂实践感悟

2023-02-21 12:00浙江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东小学311800孟苗琴
小学教学参考 2023年2期
关键词:平均分原点小熊

浙江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东小学(311800)孟苗琴

一、问题的缘起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单元时,学生对类似“张阿姨8小时编20个中国结,平均每小时编多少个?她编1个中国结需要多少小时?”此类的归一问题区别不清、理解不透,解题倍感苦恼(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显然,对于此类归一问题,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尽人意,若学生对五年级小数除法理解不透,产生“痛症”,那么对六年级分数除法里依然再“痛”,为了根治这个“痛点”,笔者踏上了归一问题的寻“根”之旅。

表1 归一问题学情分析表

学生的疑惑:①我觉得分辨除以哪个数是有困难的;②为什么在这类题中只能除以“每”后面的数,而不能除以“每”前面的数。笔者建议,教师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的同时应解释其原理,举例各种情况,比如问题中没有“每”字时,应该怎么做。

二、问题的解决

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归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学生对数量关系式的理解来突破难点。

【第一次教学实践】

1.复习导入

师:①买5个小熊玩具花了60元,每个小熊玩具多少元?②小刚10分钟能加工16个零件,平均每分钟加工几个零件?③非节假日期间,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130千米需缴费65元,行驶1千米需缴费多少元?④100千克花生仁可榨花生油40千克,每千克花生仁可榨花生油多少千克?

(1)在学生列式解答的过程中提问。

师:你是怎么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让学生思考并概括出数量关系式)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应用规律

师:张阿姨8小时编20个中国结。请问:①平均每小时编多少个?②她编1个中国结需要多少小时?

(1)让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反馈。

师: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了哪个数量关系式?3.整理小结

师:你是怎么区别这两个问题的?

4.练习检测

整节课的设计比较生硬,学生没有太多思考的空间,对解题思路只是死记硬背。后测结果显示,这节课的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混淆点和理解难点,学生做题的准确率反而比前测更低。

笔者本想借用学生对数量关系式的理解来突破归一问题的难点,却忽略了一个致命的现状:当前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课型往往通过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思考,教师不再强调数量关系。这导致学生对数量关系比较陌生,而对试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后测访谈后,笔者发现学生大概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课前、课后都不会的学生,自始至终对这道题都是无从下手;二是课前会、课后不会的学生,他们原来对解题思路糊涂,现在更糊涂;三是课前、课后都会的学生,他们一部分是通过死记硬背记住关键词,另一部分是通过理解分析寻找数量关系式,或是通过画线段图理解平均分。显然,从数量关系入手已经碰壁,那就只能从画线段图入手,通过画图和平均分的理解来分散教学难点,区别混淆点。

归一问题的本质就是深入理解平均分,而平均分的问题早在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时已研究过,且已经建立好了等分除和包含除两种除法意义的模型。归一问题作为等分除意义的延伸,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不在话下。抱着这样的自信,笔者开始了第二次教学实践。

【第二次教学实践】

1.前测反馈

师:张阿姨8小时编20个中国结。平均每小时编多少个?她编1个中国结需要多少小时?你们记得这道题吗?会正确列式吗?

(1)了解学生疑惑,明确教学需求。

师:你还有哪些疑问呢?其实,疑问的答案就在你们自己的脑袋里。今天,我们一起把它挖掘出来,好吗?

(2)让学生读懂方法。

师:对于这道题,我发现你们有三种方法(如图1),看看哪一种方法你最能解释清楚?

图1

(3)交流想法,整理小结。

师:8小时编20个,你怎么知道要平均分成8份?(边画线段图边问,完整呈现画图过程)

师:总个数÷总时间=每小时编的个数,总时间÷总个数=编1个需要的时间,你能找出题目中对应的数量关系吗?(沟通平均分)

师:谁能读懂方法③?为什么这样想?(沟通平均分)

师(小结):把()平均分成()份。

2.趁热打铁,熟练应用

师:请用画图的方法解这两道题:①汽车行驶16千米耗油2升,行驶1千米耗油多少升?②50千克小麦可磨出40千克面粉,每千克面粉需要小麦多少千克?

(1)独立尝试。要求只列式不计算。

(2)小组交流。学生3人为一组,组内轮流说说自己的想法,有困难的学生组内相互帮忙。

(3)集体汇报。

3.练习检测,提升建模

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开始专注学习、互动交流。但还是有少数学生的思维脱节,后测结果并没有明显改善,笔者又陷入了困惑。

查阅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的教材和教参后发现,对于二年级学生,已经能清晰地区别如图2中的两类除法问题,他们已经由前期的画一画、圈一圈等动作表征向语言表征成功过渡,即能用语言提炼问题(1)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问题(2)是“12里面有几个3”。既然除法的两种意义模型已经在二年级基本建立,那为什么五年级学生依然不理解“谁平均分成几份”这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呢?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省教研员斯苗儿老师帮忙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提出如下3点问题症结。

图2

第一,学习素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练习中出现的编中国结、磨面粉等情境,学生生活中很少接触,没有了生活经验的支撑,学生头脑中很难呈现出具体过程,造成理解困难。

第二,把“借助线段图理解平均分”当成解题的唯一途径。对不同的个体来说,解决问题的方法五花八门,应当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如一味地要求学生都按照同样的方法解题,这就无形中固化了学生思维,加大了学习难度,自然会出现个别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的情况。

第三,二年级时的平均分教学出现漏洞。追溯到二年级除法意义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弄清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加强同类型题目的变式教学。如果在学生已经形成思维定式之后再亡羊补牢,就会加大教学难度。

根据斯老师的建议,笔者再次修改了教学设计,这次不过多顾及数量关系或线段图,而是立足学生、教材,从归一问题的源头——平均分出发,用最接地气的问题情境——买东西入手,借最合适的学习方式——小组协作之力,终于打通了归一问题的“脉络”。

【第三次教学实践】

1.课堂前测

师:①10元能买20个小熊玩具,买100个小熊玩具需要多少钱?②10元能买20个小熊玩具,买55个小熊玩具需要多少钱?

师:如果你已经用一种方法解决了问题①,可以再思考一下,还能想出其他解题方法吗?(Power-Point出示不同解题方法,如图3所示)

图3

2.自主学习

(1)读懂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三种方法,并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自主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请教自己不理解的方法。

3.成果分享

师:这三种方法你们都清楚了吗?

师:现在请3位同学来讲一讲,这3种方法分别是什么意思?

(选择学生回答时,可以选择生1解释生2的方法,生2解释生3的方法……)

生1:第一种方法是把20个小熊玩具看成一组,100里面有5个20,也就是5组。因为每组10元,所以5组就是5个10元,也就是50元。

生2:因为单价等于总价除以数量,所以第二种方法先用10÷20=0.5求出一个小熊玩具的价钱,再用0.5×100计算100个小熊玩具的价钱。

生3:第三种方法中,20÷10=2表示20个小熊玩具平均分给10元,每1元分到2个小熊玩具,也就是1元可以买2个小熊玩具,即2个小熊玩具一组,每组1元,100里面有50组,也就是50元。

4.整理小结

师: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3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这堂课是笔者上过的感觉最好的课,从来没有看到过学生会有这么放松学习的一刻,也从来没有见识过学生有这么高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激活了。笔者也深刻地意识到,原来学的问题,就是教的问题。

三、问题的总结

归一问题的寻“根”教学历经3次教学实践,在一次次的碰壁后,笔者深刻感悟到:数学疑难问题的教学,必须探本溯源,回归原点才能对症下“药”。

第一,回归问题的原点。任何一个问题的产生必有源头,找准问题源头,解决起来就事半功倍。作为教育者必须要用专业的眼光审视问题,回归问题原点,寻出根源,对症下“药”。这一点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二,回归儿童的原点。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我们的教学要回归学生原点,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个性特征、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学生喜欢的学习素材、有趣的学习方式、合理的学习节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促进学生本能地发展,那么这样的数学才会是学生喜欢的数学。

第三,回归课堂的原点。小学数学中的任何一堂课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前后有衔接,与生活经验有联系,需要我们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世今生”及后延,然后用“联系的观点”指导教学,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数学思维。这样看来,每一类课的基点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个基点便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种子课。特级教师俞正强说,“种子课一定要花大力气精雕细琢,促使种子发芽生长,那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了。”上好种子课,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四,回归学习方式的原点。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给足他们吸引别人注意的机会。小组协作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因此,借助小组协作学习,把课堂的主权还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适时的“后退”“装傻”“示弱”,学生的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猜你喜欢
平均分原点小熊
数轴在解答实数题中的应用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Book Pilot 飞行选书师,让书重新回到原点
小熊
平均分一半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可爱的小熊
两种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