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的“小人物”形象分析
——以《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为例

2023-02-20 22:51孟冬冬鲁俐瑶
语文天地 2023年5期
关键词:里科夫套子小人物

孟冬冬 鲁俐瑶

“小人物”作为社会底层的代表人物,缺乏社会地位和身份背景。这类群体在反映时代特征的同时也常被忽视。别里科夫作为“套中人”,亦是典型的“小人物”,从社会环境、性格特征和人物关系等方面对高中语文教材中这个典型“小人物”加以分析,能给学生深刻的启示和精神的觉醒,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追根溯源:“小人物”形象的概念及特征

“小人物”形象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俄国文学,以普希金《驿站长》中的维林为代表,发展到果戈理的《外套》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小人物”逐渐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形象。“小人物”通常指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没有权势、财富和地位的人物,他们的生活常常被大环境和历史变迁所累,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通过人物形象体会时代的变迁,展现时代的背景及特征,以此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

巴金说:“古今中外的名作,所以能流传久远,就在于它的人物形象,以及对当时生活的深刻描写,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小人物”地位低下,多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小市民和小知识分子。他们出身贫寒又缺乏背景,贫苦拮据、挣扎生存是日常状态,情感上往往也夹杂着各种疲惫和挣扎。尽管如此,大多数“小人物”心地善良,但在思想上封建传统,性格上固执古怪、胆小怯懦、安分守己。对于社会而言这些“小人物”的存在无关紧要,是在大人物统治下被欺凌和剥削的对象。对“小人物”形象的描写常常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同情,引发对社会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在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描写了一个害怕新事物又极力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物——别里科夫,探讨了人类生活的麻木与冷漠。

二、多维视角:“小人物”别里科夫形象分析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人物”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形象,反映出不同的社会现实。《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便是“小人物” 的经典形象。契诃夫通过夸张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顽固守旧、胆小怕事、故步自封的形象。

(一)时代背景催生“小人物”

“小人物”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表,是社会现实的缩影,分析其形象首先应从社会环境入手。《装在套子里的人》创作于1898年,此时的俄国正处于沙皇统治的黑暗时期,农奴制度崩溃瓦解、资本主义飞速发展。在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下,别里科夫这一类沙皇专制统治的“卫道者”极力反对变革,誓死捍卫沙皇的统治,思想逐渐扭曲畸形。他一直将自己装在套子里,不肯面对新鲜事物以及新的变化,同时他要求身边的人都进入他所遵守的套子里。同事参加祈祷式上班迟到,听到有关学生的流言蜚语都叫他心烦意乱。学校甚至是整个城市都受到了别里科夫的辖制,由于他的存在,太太们不敢举办晚会,教士不敢吃荤和打牌。他对一切规章制度都足够了解,动辄向上面打报告,对政府体现出绝对的服从。别里科夫将自己套于“传统”之中,僵化地捍卫传统恶习,试图强迫他人也穿上“套子”,借助他的形象,表达出人们对沙皇专制的抨击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

(二)性格缺陷造就“小人物”

“小人物”在性格上往往存在缺陷,在面临问题和挑战时,“小人物”会产生倔强、固执、不易妥协的心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防御性。同时,由于小人物成长背景和所处阶层的限制,会导致其自我价值感不强,表现出自卑、矛盾的性格特征。性格的古怪使别里科夫与世隔绝,即便是晴天也穿雨鞋、带雨伞,将日常生活用具全部装进套子里,把自己的脸藏进衣领,用棉花堵住耳朵眼,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生活中的种种细节都体现出别里科夫性格孤僻,行为怪诞,是一个怯懦苟且的胆小鬼。对于他来说,与“我”——布尔金一同走路都是一件难事。课文前后多次出现“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强调了别里科夫性格上的胆小软弱。漫画事件和骑自行车事件,都触碰着他的原则,从“脸色发青,比乌云还沉”到“心神不宁”直到他摔下楼梯滑稽的一面正好被华连卡看见。心理原本慢慢常态化的别里科夫,在一系列的灾难之后精神敏感又脆弱,把自己“套”进了更深的套子里,走向了坟墓。职业的选择也是别里科夫性格使然,教师的身份让他做事情更加中规中矩,时刻用制度约束自己,之所以教授古代语言,也正是因为他害怕新事物,避免一切与新事物接触的机会。无论事情是否与他相关,只要触动规则,都会让他心生不快。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展现出了“小人物”的麻木和庸俗。

(三)社会关系建构“小人物”

“小人物”通常与社会、家庭、爱情等方面的关系比较复杂,缺乏优越而又稳定的关系网,处于边缘、孤立的状态。他们面临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家庭关系的紧张以及爱情关系的不确定性。由于“小人物”受制于各种因素,恋爱的机会较少。即便能够与某个异性产生感情,也会由于自身的缺陷或外界的影响不能得偿所愿。别里科夫与周围的同事、学生、爱人都有着不同之处,这一类人的存在让全城的人生活得战战兢兢,他的慎重、多疑压得全校教师喘不过气,他去到挤满人的学校后满心害怕和憎恶,足以看出别里科夫缺乏朋友和社交,没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对话也体现出他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沟通。在校长的撮合下,别里科夫最终决定和华连卡小姐走进婚姻的殿堂,但他的言行举止让这段爱情逐渐走向悲剧的结局。华连卡热情又富有朝气,她是新生事物和新生活的代表,因此别里科夫怀疑自己和华连卡结婚是否真的合适。通过别里科夫和华连卡人物关系的分析,不仅能够看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更能揭示出课文的主旨所在。

别里科夫不仅在生活上将自己装进套子,也将自己的思想禁锢于套子中。他套住自己,又套住他人,甚至套住全城,一生可悲又引人同情。别里科夫已不再是纯粹的一个人,是一个时代的符号。这是一位符合沙皇统治的“良民”形象, 也是统治阶级塑造的一个受害者形象。

三、素养渗透:“小人物”形象的价值指引

对“小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可引发师生关于“小人物”的讨论,有助于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小人物”表现出的独一无二的性格特点,源自于作者独到的创作手法,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人物的特点和经历,推理人物行为背后的思维逻辑,提高学生推理演绎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小人物”形象的学习中体验语言的美感,增强学生的语感。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大量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加以描绘,“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一句话把别里科夫的胆小软弱、固执可笑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别里科夫“套”于何处,并根据教材中出现的肖像画分析他行为举止的怪异之处,深入探究其要将自己装在套子里的原因,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清晰透彻。学生能够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对字词句的赏析以及对艺术手法的剖析,初步掌握刻画“小人物”形象的方法。作者在课文中使用的语言浅显易懂,贴近生活,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将课本知识迁移至日常生活,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能力。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小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其思维转化,帮助学生提高思维水平,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探究人类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因为“小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全面思维,学会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通过对“小人物”的人物塑造、情境设定、道德主题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能使学生清晰地辨别人性的美丑,让学生深入思考社会现实,批判腐朽落后的社会现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例如,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姐弟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前者是旧制度的捍卫者,后者则是新事物的象征,在学习本课时要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在二者的比较中挖掘文章主旨,更能体现出别里科夫的可笑之处。教师也可以将多篇与“小人物”相关的文章作为群文阅读,但在文本的选取上要注意主题的一致性。通过《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全文反复出现“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对文本进行整体分析可以使学生得知别里科夫不仅仅是将自己套在有形的套子里,更是在思想上被套进了无形的套子,即沙皇专制制度的束缚,锻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能力。

(三)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文学作品自身就具有审美教育的作用。教师要立足于文学作品,向学生传递“小人物”形象带来的能量和人文情怀。通过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及挖掘课文的主旨内涵,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方面得到锻炼,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不同文化下的审美标准。“小人物”形象或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激励学生,或以麻木冷漠自私的行为警醒学生,其中都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饱含丰富的人文价值。教师要以“小人物”形象教学为基础,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评判文学作品。契诃夫借写人来写现实,激发人们内心的不满,批判别里科夫一类人丑恶的面目。别里科夫虽用套子遮蔽自己,行为也引得无数人的厌恶,但在沙皇专制的背景之下,他的做法也有值得同情之处。他既是沙皇统治的“卫道者”,又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别里科夫去世后,迎来的是人们的愉悦和快活,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打破旧事物,拥抱新事物。

(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小人物”形象的教学应该注重文化背景的引导,契诃夫在创作《装在套子里的人》时俄国正处于沙皇统治的压迫之下,身处于社会底层的经历使其对“小人物”感同身受,他深深地厌恶残暴反动的沙皇统治,又为当时俄国人民的麻木和逆来顺受而痛心,因此将别里科夫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学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进一步窥视文学作品背后的故事,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同时通过“小人物”形象的教学渗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通过对比我国文学作品中的“小人物”,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小人物”秉持应有的人文关怀,树立文化自信,积极传承和弘扬文化精神。

通过“小人物”形象挖掘社会问题,触发学生对社会变革和人性纯真的深刻思考,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小人物”呈现出“大情怀”。

猜你喜欢
里科夫套子小人物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套子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我所欣赏的套子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
小人物的大格局
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