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考衔接的多元化路径探索

2023-02-20 21:58:55胡芹贵州省实验中学
教育 2023年36期
关键词:教考高中语文素养

胡芹 贵州省实验中学

高考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形式,是学生成长历程中最具影响力的转折点。在大力深化新高考改革的当下,教师注重高考的价值引领和导向作用,为教学提质增效注入鲜活动力。基于此,现聚焦教考衔接理念,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创新路径展开探讨。围绕高考评价体系解读教学新要求,分析高中语文教学的薄弱点,确定教学改革的主体方向,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多元化教学策略。以期增强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的有序、有效衔接,实现精准、高效育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高考竞争力。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做到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构建有深度、有态度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高考竞争赋能,成为教师亟待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联合各教育部门召开“四手联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高考内容改革研讨会”,围绕新高考改革展开深度探讨,其中反复强调了“教考衔接”,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深入分析新高考趋势,理解新高考评价体系,把握新时期的学科育人定位,撬动教学模式转型是当前要务。

从高考评价体系解读高中语文教考衔接着力点

教育部公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明确了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样考的关键问题。高中语文教师深入分析新高考评价体系,理解新时期的育人定位,从中发现课程发展方向,获得教学创新启发。

“一核”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从中可以发现,高考作为服务于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具有选拔属性,考核内容势必会具有一定的难度,将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区分开来。高中语文教学需要盯紧高考指挥棒,根据考核趋势调整教学内容维度,优化教学方法。

“四层”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个层面的考查目标,回答了考什么的问题。“四层”以基础性、通用性的知识为根本,以独立思考、思辨分析、迁移创造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核心,以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广阔的认知视野为关键,以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人格品质为拓展,为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更为清晰的导向。教师需要改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肤浅教学思维,立足语文认知的本质规律,打造多维、多层的教学模式。

“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其中基础性指向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能力要求;综合性强调打破认知藩篱,注重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勾连;应用性突出将客观知识迁移至新情境的能力,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创新性则是指向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由拿来主义走向思辨探究。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彰显“大语文”观,在夯基固本的前提下,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促使学生加深文化积淀。

总而言之,在全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引领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应由以考定教向教考衔接转变,教学重心应由单纯的“解题”向灵活的“解决问题”转变,强调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素养立意。

高中语文落实教考衔接面临的现实问题

虽然素质教育推行由来已久,大大提升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灵活性与包容性,但是想要落实教考衔接仍然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一是从新高考要求角度而言,指向素养立意的新高考多在知识的交汇处命题,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虽然题型类别大体相同,但是出题切入点灵活多变。在此背景下,以“总结题型套路、题海战术”的“不变应万变”的应对之策难以适应新高考,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破解“恐新症”,是实现教考深度衔接的有效办法。二是从语文课程特性而言,高中语文学科知识内容丰富,包括语言表达、语言交流、语言积累、思维发展、文学鉴赏、文化探究等多个层面,而且深度显著提升。学科特性决定了捕捉教考衔接触点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一些教师未能摆脱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念,采取事无巨细的讲解指导方式,让教考衔接缺乏着力点。教师应当如何驾驭新高考,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促进教材内容的整合与拓展是教考衔接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三是从学生主体认知角度而言,面对日趋综合的高考趋势,学习思维与学习方法方面的薄弱性更加突出。受制于应试观念,一些学生存在狭窄的学习思维,将学习的中心放在事实性知识层面,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教考改革中展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造成教学配合度较低、自主性不足,成为影响教考衔接的又一不容忽视的问题。

高中语文教考衔接策略

紧扣高考评价体系导向 一是回归课本,夯实基础。“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高考语文的命题特点同样是侧重于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运用。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本,将基础知识学懂、学透,从中抽象出通性通法成为落实教考衔接的基本前提。由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中心,突出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理解知识与应用知识的全过程,促成主客体的深度融合,让学生不仅仅掌握知识符号,更重要的是理解语言规律,掌握语文学习的本质。以《反对党八股(节选)》阅读教学为例,此篇课文是一篇说理性议论文。议论文作为高考热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发挥课文的典范作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坚持读写一体化的理念,采取启发性的指导方法,促使学生认识到教材的典范属性,通过学习了解议论文的特点,获得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与写作方法。例如,设置如下递进式的问题链条,快速地阅读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第一部分怎样提出了中心论点?第二部列举的八条罪状是什么?顺序可以打乱吗?为什么?结合具体段落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尝试概括文本语言特点,并举例分析其效果。在问题的导向下,组织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解析文本,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本文纲举目张、结构严谨的论证特点,分享列举、边破边立的论证方式以及巧用成语、俗语、引例、设喻的议论文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置随文仿写、改写、创写等训练,让学生真正将阅读理解转化为“属我”的语言素养,达到提升阅读理解力与写作能力的目的。

二是盘活知识,塑造能力。高考评价体系打造集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为一体的综合性考查趋向,根据语文学科特性,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成为高中语文推动教考衔接的着眼点,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落到实处。高中语文作为一门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言类课程,以真实的语言情境承载知识不失为塑造能力的有力举措。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学习任务群教学模式,为推动多方面、多层次目标的发展创造了可能性。基于此,教师依托任务群搭建宏观的语言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促使学生能够以从容的姿态应对高考。例如,以“古诗词中的理性表达”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师选择《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四首代表性的古诗词,组织学生展开对比阅读,分析诗文体式特点、语言风格和人生志趣。为了盘活核心知识与技能,教师设置如下任务驱动:反复诵读诗词,说一说对诗词内容和内涵的理解;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的状态是“失意”还是“诗意”的;结合诗人生平履历和创作背景,分析诗词反映了怎样的知人论世道理。同时,采取小组合作共学的方式,促成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深度对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分析能力。

三是拓展场域,培养素养。新高考虽然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但是考查要点并不仅限于教材,而是立足语言规律和思想方法,呈现广阔的选材视角。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打破刻板的依参而教,拓展知识场域范围,彰显“大语文”特征,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认知边界,开阔语文视野,丰富文学积累,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以深厚的语文素养迎接新高考挑战。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理解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比极大,几乎所有题型都离不开阅读能力的支持。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单纯依靠课本中有限的阅读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打造课内外相融合的阅读模式,让学生接触不同体裁、不同特点的阅读素材,在量变中引发质变,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跨越式发展。第一,鼓励学生读“闲书”。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的阅读应广而杂,杂而有序。教师鼓励学生读“闲书”,如情节丰富的小说、语言清丽优美的散文、拓展眼界的科普文等,激活兴趣驱动,引发更多的自主性、自发性阅读行为。同时,教师设置读书品鉴专项课程,引导学生相互推荐书籍、分享阅读感受、探讨阅读方法。通过突出课外阅读交流实现“闲书”不“闲”,让学生透过文字领略人生百态,增加语文素养厚度。第二,根据需求推荐书目。单纯以兴趣为驱动的课外阅读容易造成内容狭窄、感受肤浅的问题,难以契合新高考素养化的阅读要求。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考虑学生语文认知规律与素养发展需求,合理地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促使学生的阅读目的由兴趣驱动向能力导向转变。例如,以课文为蓝本推荐相关联的课外文章;又如,以单元主题为中心推荐拓展性的语篇;再如,围绕考核热点与学生能力短板推荐针对性的读物等,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赋能。

辩证利用高考指挥棒 一是关注高考趋势导向。虽然新高考提升了命题的灵活性、多变性,但是出题意图是有迹可循的。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深入分析考核趋势,从中抽象出适用于教学的一般规律,切实激活高考的指挥棒能效,增强日常教学的指向性,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教师可以加强对以往高考题的研究,以试题材料呼应当下,围绕命题切入点勾连知识模块,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化、长视化的备考战略。

例如,对2022 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研讨,可以从关联分析和教材整合两个维度着手。首先,考题与教材的关联分析。从考点设置而言,教师通过对考点的分析,发现新高考与教材的显性关联。比如,全国乙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与《林黛玉进贾府》相关联,是对叙述视角分析的考查;文言文阅读对标《短歌行》《屈原列传》《曹刿论战》《孔雀东南飞》,考查点为文言词语词义的理解,由此找到不同知识模块的教学侧重点。从材料选择而言,教师坚持追本溯源的原则,探究高考与教材的隐含性关联。例如,新高考Ⅰ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考核点为写作风格和语言形式,而教材中有《战国策》的节选文章,由此搭建拓展教材内容的支点。其次,由考题引申出教材知识整合之法。例如,根据新高考的重点和考查形式的变革设置学习专题,成语梳理专题、写作专题、小说阅读专题、整本书阅读专题等,打破教材布局,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推动学生的语文知识走向结构化。

二是突出高考反拨作用。高教融合并不意味着以考为纲,高考考什么就讲什么,而是借助高考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实现语文课堂的提质增效。首先,日常检测模仿高考试卷结构和试题形式,由此让学生熟悉高考试卷特点,能够合理地安排做题顺序、速度以及各模块的时间占比,提高做题效率。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答题情况获得学习质量反馈,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存在的漏洞,明确教学指导的侧重点。其次,根据学生高考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具体可以从共性引导和个性指导两个维度着手,一个是通过模拟高考的日常检测了解学生整体性的薄弱点,如文言文阅读失分率较高,教师将此模块作为重点展开集中讲解,向学生渗透文言文阅读理解方法,强化文言常识的积累,精准弥补知识短板。另一个是根据学生差异化的需求开展分层教学,例如,以板块作为分层依据,实用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以及写作等提升小组,实施专项提升。又如,以能力作为分层依据,从基础认知、能力拓展、思维塑造等层次,展开个性化的定向学习。教师以辩证的思维审视高考的导向作用,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促成教考的衔接,充分发挥高考的反拨作用,打造精讲精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最少的精力投入获得更大的进步。

总而言之,在大力深化高考改革的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注重教考衔接,增强课堂教学的指向性与实效性,是突破教学困境,助力学生成长的有力举措。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依参而教”“以考为纲”的封闭教学思维,积极探寻新高考与语文教学的内在关联,找到二者相互勾连的融合点,推动教学模式的转型,实现以考促教。

猜你喜欢
教考高中语文素养
对标评价体系,促进教考一体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教考分离”在体育院校田径专业中的实践与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中职学校教考分离后试卷分析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30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