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亚男 张金娣 邓婷婷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含有大量意识形态、价值观、法律常识等比较枯燥、抽象的内容。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解和接受这些内容存在一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格外注意教学的“生活化”,即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出发,尽量找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契合的角度,帮助学生从个性化的角度来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使互动更加自如、语境更加开阔、情感更加亲近、思考更加深入,从而促进其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有效形成核心素养。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杜威“从做中学”实践教学观点、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总结了“四段式”教学模式。“四段式”教学模式强调以真实情境中的实践为基点,以互动生成的问题探究为脉络,以课内外师生、他人活动为载体,以多角度辨析探究为核心,以日常生活为广阔天地,让成长真实发生。所有教学过程均强调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交流分享、合作解决、自主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这一核心素养体现在3~4 年级则为: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承担家庭责任,热爱集体,参与集体活动和民主管理,有互助意识。从以上表述可知,“责任与担当”不只是学生应具有的一种意识,更要化为在家庭、学校、班级等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的实际行动。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我为学校出点力”的主题是“发现学校可以改进的地方,我可以为学校贡献智慧与力量”,第三单元第十课“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是通过“体验和感受,深刻感受生命来之不易”。这两课都是通过调研、讨论、交流、感受等具体活动,来展现小学生对学校、对家庭的赤诚爱心、责任担当。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我尝试以“四段式”教学践行“生活化”理念,初有收获。
第一段:课前(观察实践,自主思考)
依据教学内容,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经历,在课前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调研单,让学生通过真听、真看、真体验、真调研,产生初步认识,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也逐步养成认知世界的好习惯。课前调研单是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指引着学生的探究方向。我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课前设置课前调研单,引领学生有主题、有步骤地去真听、真看、真体验、真调研,把调研中生成的真实想法和初步建议记录下来。
在“我为学校出点力”这一课中,我设置了以“学校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为主题的课前调研单。这份调研单由学生独立或以自愿组成的小组为单位来填写。学生利用课间进行了讨论,大致确认了四个地方:走廊、教室、操场、学校周边。并自主分组,每个小组进行分工,学生自由认领任务,一人当组长,一人当记录员,若干人进行采访,分别采访身边的各类人。这一课中学生在调研过程中采访了年级组长、校长、周围的同学、家长,甚至还有学校的保洁阿姨、物业叔叔,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行走、触摸、询问、讨论、质疑、思考及尝试解决。这些内容与过程、疑问与成果都来源于真实的人、真实的场景,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交流与分享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形成了初步的观点。同时,让学生逐步学会主动带着会观察的眼睛和会思考的大脑去生活。
在“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这一课中,我设计了“采访我们的父母了解自己成长的故事”的课前调研单。学生通过对自己的父母及家人们的采访,进而了解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了解妈妈孕育自己不容易。为了此次调研,我设置了四个问题。问题一:我的出生过程是怎样的?爸爸妈妈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问题二:小时候我的身体好吗?经常生病吗?问题三:小时候我淘气吗?做过什么危险的事情?问题四:问父母及家人们你想问的问题。有位学生在分享妈妈孕育过程中的不容易以及生产时大出血差点丢了生命的故事,泪湿了双眼,最终感悟到母爱的伟大;也有的学生把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拿出来与同学们一同分享,对比自己和小时候的不一样,感受父母养育我们的不容易。学生通过课前采访活动,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感悟父母为了我们付出了无数心血,我们要懂得感恩父母。
这两份课前调研单旨在引领学生有主题、有步骤地去真听、真看、真体验、真调研,把调研中生成的真实想法和调研结果记录下来。两课的课前调研记录形式自由,文字、图画、图示、照片均可。
第二段:课中(情境辨析,多途探究)
在课前实践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创设多种情境,并利用课上活动任务单,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形成初步感受和基本认知。
在“我为学校出点力”这一课中,我让学生以4人为一组,分成12 个小组进行分享汇报,小组长总结汇报,其他组员补充说明。正是有了课前充分的调研,学生才能把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自然引入,有话可说,有说服力。遇到不同意见时,辩论起来也是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如,一个学生在说起学校操场上的篮球架太高,低年级小朋友为此急哭了的场景时,眼眶都红了。这种为同学着急、为学校着急的心情让学生很感动,点燃了学生提建议的热情,纷纷各抒己见,给篮球架支出了各种“妙招”:有的学生希望在高球架旁边安装一些矮球架,有的建议给球架的立柱上多绑几个不同高度的球筐,有的建议在低年级活动区域的墙上定制一些小球架,等等。这些讨论和交流正是由于话题源于真实的生活,做法源于真实的实践,才能探讨得如此深入。在学生畅所欲言的过程中,我会积极引导学生按以下四个标准去评价同学的发言情况:调研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提出的建议是否科学合理?有没有操作性?组内成员的合作意识如何?在评价的过程中,我向学生明确:无论你提出问题的水平如何,建议是否行之有效,只要“愿出主意,肯想办法”,那就是在“为学校出点力”。
在“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这节课上,我除了引导学生思考妈妈在怀孕期间遇到的困难外,还设置了一个5 分钟的体验活动: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孕妈妈”。让学生自行按照要求进行角色扮演,边做动作边思考当“孕妈妈”时的感受。大家先是体验“自己”的角色,然后体验当“孕妈妈”。学生在体验“自己”弯腰捡东西、系鞋带、趴在桌子上休息这三个动作时,大部分同学是笑呵呵的,一边做一边和同学讨论说十分轻松。但是,当他们把书包背在前面体验“孕妈妈”这个角色,捡东西时不能十分顺利地弯腰,只能侧着身体慢慢下去,在系鞋带时因为书包的阻挡,十分困难,趴在桌子上休息时很多学生根本没法趴着,只能抱着书包坐在那里闭上眼睛休息。通过不同的体验感受,很多学生触动很大。如一个学生在分享体验感受时,想起了妈妈以前孕育自己的不容易时不由得泪湿了双眸。学生意识到妈妈为了能够顺利生产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更容易共情。学生在体验、探讨、分享、交流中亲身感受父母的爱,体谅父母的辛苦,理解自己的生命很珍贵。
第三段:课中(明理导行,多元评价)
教师通过活动体验、小组合作等方式,发挥学生主体性,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的思辨对话中充分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深化认知,明晰做法。
在“我为学校出点力”这一课中,学生进行了全员讨论交流,梳理好本组的任务单之后,我提出了以下问题:有了这些建议,我们应该怎么办?有的学生提出,要把调研结果交给校长,让校长帮助实现这些建议。有的学生提出,所有人都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力所能及地为学校的建设出点力。针对学生的各项提议,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可以在课后撰写调研报告或倡议书上交校长室。有的学生提出“不敢去校长室”时,教师则因势利导,现场“支招”,生成情境表演“我向校长去汇报”,充分肯定学生敢于克服心理障碍完成任务的勇气,肯定这种“我为学校出点力”的责任心。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争论、质疑、共识等都是建立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凸显出勇担责任的优秀品质。
在“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这一课中,我利用了2023 年亚运会滑板项目冠军陈烨的故事,分享陈烨爸爸为了培育他,“砸锅卖铁”地支持他追求梦想的故事。本环节我紧跟时代热点,用陈烨的故事引出父母培育学生的故事,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家人也为自己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我还设置了小组分享活动:小组内先自行分享父母或者家人在培养你们特长、支持你们梦想时的小故事。讨论完毕后进行全班分享。学生在分享自己的父母让自己顺利参加喜欢的书法、舞蹈、画画等兴趣班时,脸上流露着开心的笑容。有一位学生分享道:自己很想打羽毛球,但是由于家里经济困难,爸爸拒绝给他报名学习,他一开始很难过,后来得知爸爸为了实现他的梦想,省吃俭用凑足了钱给他报班学习后转悲为喜,让我们每一个在场的人十分感动。学生在分享交流中体会家人培育自己付出的爱与辛苦,体会自己的生命凝结了很多人的心血与关爱,自己的生命是多么珍贵。
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知识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由学习主体自身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能够获取的学习资料积极主动构建的。我采取“四段式”教学正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方式引领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中以活动、体验、实践等为载体自主建构价值观,进而形成自觉行动。
第四段:课后(拓展实践,生活养成)
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后,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当中,回归生活,课后再生成新问题、新观点,进行新的观察调研,再次实践,明理导行,进而升华课程主题。
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出示了课后实践单。
“我为学校出点力”这一课设置的课后实践活动任务是观察实践,主题是“自己家所住小区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建议和做法”。这样的实践作业将本节课上的收获进一步拓展至自己的生活场所,进一步巩固已萌发的“责任担当”意识:不仅在校要当一名有责任心的好学生,在社会也要争当有责任心的好公民。课内课外,情境不一,却都有助于持续提升育人效果。就“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这一课,我进行了延伸:那我们的生命如此宝贵,应该如何对待宝贵的生命呢?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化认知。学生可以结合本课所学,体会自己在成长中得到了家人无尽的关爱和呵护,在孕育的过程中妈妈承受了很多辛苦,在养育生命的过程中也倾注了全家人的心血,因此生命真的很宝贵,而如何好好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生命则引出了下一节课的学习核心内容,把学习延伸到下节课。
我在这两节课中采用的“四段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生活为基,以学生为本,努力遵循“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这样的思维路径,努力强化学生的体验感、感受力、理解力和行动力,让学生实现真正的成长,最终指向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实践中,其实施策略有三点:(1)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尊重这种生活经历带来的个性化的视角,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而不是简单粗暴,生硬塑造。(2)精心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与活动中沉浸式地进行感受与体验,自主学习,自主成长。(3)开阔学生的视野。重视课堂中生成的话题、收获或未解之疑等的课外延展,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在更广阔的生活中去寻求答案、获取成长,这才是实现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正途。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四段式”教学注重强调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打开生活之窗,在真实的生活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与行动能力。“构建小课堂,融入大生活”是学生主动收集生活素材,主动对身边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变革的过程,正是他们一步步积淀素养、全面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