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丽华
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视为先人留下的珍贵思想遗产。当我们深入研究它们的时候会发现:首先,它是使用了繁复而深奥的文言字句所构成的作品;其次,它的表达方式简洁明快且富有韵律感及强烈的变化;最后,由于创作年代久远的缘故,使得学生难以完全领悟到其中的含义。因此我认为想要学好古诗文必须明确这四点关键的问题。
《月下独酌》描述的是何种事物——1.是谁(情感表达者)?在哪里?何时发生?描绘了哪些“景物”?2.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或“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景”“物”,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4.诗歌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为了解决上述四个难题,我在长时间的教育经验积累里,提炼出了一种有效且实用的教育策略——“古诗文学习四步骤”:阅读、欣赏、解析和情感体验。文章将会通过对李白的作品《月下独酌》来详细阐述这一策略。
师:同学们,谁来背一背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生背诵。)
师:这是李白年轻时于扬州创作的一首诗,在一个满天繁星、月亮皎洁的夜里,作者仰视苍穹中的明月,深感对故土的思念,从而诞生了这部被世代传颂的作品。几年后再次出现同样景象的一个晚上,这位诗人在明月的照耀之下又进行了哪些活动?这次他是如何利用这个场景来表达他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一同探索李白的《月下独酌》,深入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师:谁来说说题目中的“月下独酌”的“独”字是什么意思?“酌”是什么意思?
生:“独”的意思是一人与孤独。“酌”就是指饮酒。
师:谁来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李白在月亮下独自一人饮酒。)
师:李白为什么一个人在月亮下独自饮酒?大家想不想知道?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古诗课堂的导入非常重要,好的导入如同一个锤子,敲打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学这首诗,我采用了旧诗引入新诗,同样都是诗人看着月亮写下的诗作,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学生在质疑中开始学习新知,必然产生了好奇心。之后的揭题解题的过程也至关重要,因为古诗的题目往往是古诗的眼睛,它常常起到点明主题、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一首诗中心的作用。这首诗的题目可用拆词法去帮助学生理解,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情,让学生在揭题的同时对这首古诗有了初步感知。)
●任务一:反复诵读,读出诗句节奏
师:这首名为《月下独酌》的古诗具有深厚的意境,在开始学习前,请聆听我的朗读。(师范读。)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诗词,注意发音。(指名读,检查纠正。)
师:把诗读正确,老师奖励你们1 颗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就能得到2 颗星,大家再来试试。(生自由练习。)
师指名小组合作读并相机指导“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师出示古诗节奏,指导学生多种方式读。
师:老师和你们合作读,老师读前两个字,你们读后面的三个字。恭喜你们获得了2 颗星!有韵味地读诗就能拿到3 颗星,你觉得怎么读算是有韵味?(师点拨示范:声断气连)
观看《长安三万里》片段:李白饮酒吟诗。学生练读并展示。(配乐)
师:你能模仿李白吟诗的样子吗?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你们完成得很好!
(设计意图:关于语文的教学,不论是文言文、古诗词还是阅读理解,都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读。那要怎么去读呢?怎么样才能读好呢?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阅读教育应注重阅读的重要性,即不断阅读的过程。这个过程旨在使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意义,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力有限,因此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阅读才能真正领悟这些诗句的美妙之处,并被它们深深地感染和影响。如果单靠教师逐字逐句去解释,学生的能力永远得不到提高。更有可能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或者对古诗词阅读产生厌烦。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不断地阅读积累中,自己去分析感悟,理解内容,培养阅读习惯。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如每完成一个阅读环节奖励1 颗星,螺旋式上升,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他们读中有收获。随后,教师借助音乐渲染,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调动,从而知道阅读不是僵硬的,并注意古诗词中情感的跌宕处,学会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古人创作时内心的情感。阅读方式要多样,如个人读、男女读、小组读、全班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词的古典美。当然最重要的是多读,只有在一次次的阅读中,学生的兴致才会越来越高涨,自然而然就能熟背了。)
师:谁来说说理解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师总结:1.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2.结合课文插图理解古诗意思。3.结合诗歌背景,有关作者的,有关诗歌的,还有相关背景。
●任务二:再读诗句,讲讲诗中故事
1.轻声朗读诗词,参照注释理解其含义,分享诗中的故事。
2.小组内讲一讲诗中故事。(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师:哪一组配合来讲讲故事?在讲之前,老师考考你们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师指名理解“无相亲”“不解饮”“行乐”“及春”“徒”等词语意思。
师:“对影成三人”,明明诗人一个人,怎么是三个人了?
生:除了诗人,还有月亮,还有影子。
师:拦路虎解决了,四人小组连起来说说古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同时它也能够显著增强小学古诗教育的成效。这种合作式的学习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可以被视为个人能力的表现之一。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团队意识。采用这样的互动型教学方式,可助推学生的文化修养水平上升,并促进他们多种学科技能与才能的发展。在教学古诗意思这个环节时,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做到“放”和“扶”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其次是巧妙地“扶”。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学情,根据学情,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会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
师:作为唐朝的著名诗人,李白的朋友有很多,这次为什么是一个人独自在月光下饮酒呢?(出示写作背景:当李白在朋友的推荐下,被唐玄宗选中进入长安担任官员时,他的才华遭到了众人的嫉妒和诽谤。唐玄宗只是让他陪宴饮酒,并没有提拔他的意愿,因此诗人感到孤寂和愤怒,借助酒来消解愁绪,最终创作了这首诗。)
师:此时的李白,一个人对着月亮喝酒,他会说些什么呢?四人小组讨论。
●任务三:读诗句,演演内心独白
1.自由读诗句,想象李白独酌情景,选择一两句思考、批注:李白会说些什么?
2.组内交流:确定表演的句子并演一演。
师:哪一组来演一演这句话,相由心生,可以适当地配上动作。
生1:李白对着月亮说:“今晚的月亮好圆呀,好美呀!”
生2:他一边在月下跳舞一边高声唱着歌。
生3:李白可能会哭着说:“虽然平时有很多人陪我作诗饮酒,但是我没有真正的好朋友。”
生4:李白可能说:“看来长安我待不下去了,我还是远离这里,到处游山玩水去吧。”
师:读到这儿,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李白?(伟大、孤独寂寞、怀才不遇、浪漫)一边总结一边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文章应顺应时代创作,诗词需因事件产生。”这是白居易提出的观点。每篇作品都源于作者所在的时代、社会状况和个人经历,所以教师需要详尽地阐述作者的生活环境和他个人的命运变迁,以便深入了解他的个性特征与文学风格。这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首诗的精神内核,同时也能为学生朗诵或解读此诗提供坚实的基础。换句话说,深刻理解诗人创作的历史背景,是我们领悟诗中意蕴的关键因素,也如同开启通往诗之世界的门钥。所以,将李白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告诉学生很有必要,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李白的内心世界,从而在之后的演一演环节深有体会。接下来讨论“演一演”这一教学步骤,许多古诗都可以借助让学生成为主角或者角色来更真实地构筑诗歌展现出的艺术世界,使学生身临其境般融入诗歌的意境中。传统教育方式下的“演”主要指的是学生需要通过表演的方式复述诗歌内容,这种表演强调的是学生的模仿能力和是否能完全复制诗歌描述的所有细节,然而,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往往带有他们自身的感受和经历,因此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依据他们的理解去表演,以此呈现出他们内心深处的诗歌情感。学生可以在其中选择任何一部分进行表演,不必完整演出,这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师:今天我们所阅读的只是李白的一部分,他的才情深远、色彩斑斓,例如他的浪漫情怀,他的豪放不羁,他的游历四海……他被誉为诗仙,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历代名人眼中,李白又是怎样的?李白是这样的———杜甫说:(PPT)李白——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这样评价李白:(PPT)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课后,我们可以从《李白传》《盛唐,狂人也寂寞:李白》等书籍中进一步了解李白。另外,电影《长安三万里》里面有对李白多角度的描述,同学们也可以去看看,感受这位诗仙的浪漫、豪放。
(设计意图:古诗凝聚着古人的智慧,而代代相传的古诗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学生需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与其他文体形式相比,古诗最为显著的特征即具备一定的传承性。与其他文体形式相比,古诗主要通过意境、意象等潜移默化地表达诗人的思想,古诗词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其审美能力。古诗中蕴含的道德情操、家国情怀均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需要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中渐渐领悟。因此,教师应明确古诗的教学价值,在学生成长阶段为其埋下学习古诗的“种子”,使学生能够初步形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了不少李白的诗,但对于李白的了解可能还比较浅显、单一,那么,通过名人对他的评价、书籍和电影介绍,学生可能对他了解得更全面、立体,从而会更加喜欢李白及李白的诗,也更能在喜欢李白的诗的同时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