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阈下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3-02-20 16:17马鸣霄张济琛
武术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武术育人思政

戴 强 马鸣霄 张济琛

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党的二十大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面对这一深刻总结,学校有责任有义务为党培养爱国奉献、勇于创新、有理想有信念的优秀人才。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三全育人机制的重要载体,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本根问题的深刻探索,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问题[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思政根本目的,蕴含着对我国当前高校课程制度的深刻反思。[3]体育课程思政是学校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育人水平。中华武术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武术课程思政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通过武术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政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达到“以武修身、以文化人”的育人效果。

1 武术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1.1 武术武德助推“立德树人"

武德的“德”是以仁和义为核心理念、以上、止、正为行为操守,武德既拥有美德、道德的属性,又具备武术的特征,涵盖了个人伦理道德和武术仁德。在武术课堂中,教师都会传授“未曾习武先习德”“以德服人”“武德比山重,名利比草轻”等武德信条,发挥了“德”对习武者的价值引领作用。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的著作《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说法,随着社会的进步,武德的含义也逐渐完善,制定出《武德守则》[4],既传承了古代传统道德合理的内容,又创新了当代新的道德,崇尚武德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有助于培养智勇双全、五育共举的时代新人。因此,要特别重视学生武德伦理的教育,把武德伦理教育作为武术课程的第一堂课,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遵守道德规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了解、掌握武德伦理规范的内容,鼓励、引导学生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与学习实践中,进一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1.2 武术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5]武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并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被传承、创新,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特点,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忘初心、与时俱进的历史延续性特质,武术所蕴含的中华文化悠久传统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深刻的意义。武术文化中的礼仪文化是学生在习武阶段学习的重要内容,所提倡的“尊师重道、内外兼修、智信仁勇”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武术礼仪规范的学习与践行,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健全人格具有积极作用,要特别关注和强化学生武术礼仪教育,使学生做到知礼、守礼、行礼,逐步转化为自觉行为,增强学生的文化价值认同[6],彰显武术的育人价值。

1.3 武术精神锤炼意志品质

武术精神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着武术文化的发展路径与价值取向[7],是习武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审美情趣、道德规范、价值信仰等精神追求。武术精神包含“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柔克刚”等思想理念,要求习武者要拥有“刻苦奋进、坚持不懈、忠诚正义、刚健有为”的思想品质,习武者对于套路、招式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大量反复的身体练习,需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会消耗大量体能。武术训练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仅能提高习武者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还在潜移默化中磨练习武者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意志品质。在武术的课程教学中,要重视中华武术精神的言传身教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磨炼意志,塑造健全的人格。

1.4 武术代表人物熏陶爱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漫长历史中,武术代表人物对武术的传播功不可没,在武术发展历史过程中,我国有众多杰出的武术代表人物,他们在促进武术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武术历史人物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素材,对学生具有鼓励作用。在武术课程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武术历史人物典故的了解,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习武热情,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1.5 武术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孟子曰:“无以规矩,不成方圆。”随着武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竞技武术套路体系更加规范,竞赛规则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武术规则是法律规则在武术练习群体投射的特殊表现形式,约束了运动员的行为,对运动技术具有导向作用,也为武术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良好的武术规则对法制建设具有滋养和支撑作用,有利于习武者建立法治意识,强化习武者认同法律规律价值,使硬性的法律规则通过软性方式进入人心,完成从遵守武术规则到遵守社会法律的转换,进而推动社会的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秩序。在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有利于学生树立法律信仰,培养法律观念,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营造遵纪守法的社会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武术规则的社会教化价值与法治优势。

1.6 武术套路培养科学精神

武术套路是由祖祖辈辈的习武者根据自身经验和科学发展规律制定而成。武术套路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原理,在武术套路练习中,讲究“以意行气”,其中“意”就是通过有意识地调动大脑来刺激中枢神经,激活全身有关部位的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进而完成高质量的武术动作,进行科学锻炼。在武术套路的各种姿势中,既能减少身体的暴露面积,又能增加身体架势的稳定性,这也是科学原理在武术领域的成功应用。因此,练习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启发智慧,通过对武术套路原理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清晰地认识武术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意识,遵循科学发展规律。

2 武术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2.1 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核心指导作用,规定着教学预期的学习效果[8]。武术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武术理论知识和武术专业技能的传授,还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育人总目标。然而,多数学校在武术课程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对技能和理论等显性课程目标的实现,忽视了寓于目标中价值塑造的隐性思政要求,这就造成了武术教学目标出现了不平衡现象,教学目标中的育人特性不能展现,教学目标实施的效果差。

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升级,但在多数武术教学课程中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通过接受教师对动作的讲解、模仿教师的动作、教师对动作的再纠正的方法来了解、掌握、学习武术。尽管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能快速完成一些显性、具体的教学任务,并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成为教学方式的主流。但随着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其弊端也在不断显现,具体表现为难以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作用,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难以与新时期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理念相结合,学生难以理解武术更深层次的涵义与思政价值。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缺乏特色,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缺乏对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观感受。

2.2 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环境有待改善,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子在战国时其就论述了环境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教学内容和形式虽有所改变,但教学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始终是重要一环。良好的教学环境会对武术课程思政的实施产生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良好品德的树立起到推动作用。然而,大部分武术课程思政教学在教学环境方面面临重大压力,首先,在武术技能练习环境方面,武术场馆的室内环境装修缺乏武术氛围,缺少武术相关元素和文化衍生品;其次,部分体育院校和武术院校缺少室内场馆和器材,无法满足武术全部课程的教学需要,影响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学效果;最后,在武术的音乐和服装上,未能与武术的特性相结合,容易造成武术课程枯燥,缺乏新意,缺少武术文化特色,不利于武术课程思政的贯彻落实。

武术课程思政不是武术课程与思政课程简单的相加,而是将思政内容融于武术教育的全过程,因此,要深度挖掘武术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延伸武术课程的育人空间。目前,由于武术相关教材中没有对思政育人这一内容做出特别要求,部分武术专业教师受到专业知识框架的限制,对武术思政元素挖掘深度不够,导致武术课程思政在实际学科建设中思政内容与武术专业知识结合并不紧密,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呈现方式过于僵硬、生搬硬套,思想内容碎片化,思想知识表面化,甚至出现脱离武术教学内容谈思政的现象,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分开讲解,严重影响了武术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2.3 武术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评价体系不健全

教师是具体课程的实践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严重影响着武术课程思政的开展效果。[9]但目前部分教师仍然对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解有所偏差,误认为学生价值塑造和思想道德教育等思政素质的培养是思政专业教师的工作,专业教师只负责专业理论、技能的传授和培养,并且多数教师欠缺人文素养,对挖掘武术中思政元素的主观能动性小,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学的意识淡薄及能力不足。

评价体系是提升武术课程思政实施质量的重要一步,健全的评价体系须有详细具体的要求,使教师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有所依据和遵循,在具体实施上减少误差。没有健全的评价体系,就无法准确衡量学习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然而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建立详细而具体的武术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武术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考核内容多为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往往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出现了严重的“重技轻德”现象。[10]评价主体过于简单,以教师评价为主要部分,学生评价占比较小,这使得教师和学生更容易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难以掌握武术课程思政真实的实施情况。

3 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

3.1 明确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起着统领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目标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11],强化教学目标的思政属性,发挥教学目标的育人导向作用。在知识目标上,要打破传统的重技术,轻人文素养的局面,加强对人文素养知识的传授与学习,特别是要重视武术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思政元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武术的人文知识库;在技能目标上,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所学的理论与专业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并通过应用,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掌握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上要重视育人导向,加强学生对“武德”“武术精神”“武术代表人物”等思政元素育人价值的认知程度,加深对武术课程思政的了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尊师重道的道德情操。

3.2 创新武术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磨刀不误砍柴工”,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要勇于突破传统,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教学的问答法;利用真实典型的事件所编写的情景故事,通过课堂讨论、分析、研究等教学活动,促成学生对其事物认知的案例教学法;通过有意识地引入或者创建相关情景环境,引导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景体验,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情景教学法以及竞赛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师也要因人而异,运用多样的练习手段和趣味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 改善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力和教学内容的亲和力,环境是传播武术文化思想的物质载体。在武术服饰环境方面,教师要阐明武术服饰的文化内涵,要尽可能统一学生的武术服饰,并使学生正确穿戴、存放武术服饰。在武术音乐环境方面,要注重思政教育与武术音乐相融合,武术音乐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哲学元素,是一种独特的思政教育形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选择合适的音乐将武术与音乐完美结合,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缓解重复练习武术动作的枯燥感,缓解疲劳。在武术场馆环境方面,可以设置宣传栏,布置杰出武术代表人物的画像以及撰写与武术相关的武术文化、武术价值、武术爱国事迹等内容;张贴与武术相关的标语、口号,以及历届优秀武术学生挥洒汗水、勇争第一的生动照片等,激励学生主动了解武术[12],学习武术。

3.4 深度挖掘武术课程思政元素

武术课程思政资源丰富,需要我们细致深入地挖掘其思政育人元素,可以从武术教材、武术素材和武术动作入手,建构武术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实现武术课程思政育人的最优效果。在武术教材方面,精编具有课程思政内涵的武术教材,可以将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尊师重道的武术品德、舍生忘死的武术代表人物以及历史深厚的武术礼仪等内容引入教材中[13],详细介绍武术的来源、发展进程及其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在武术素材方面,建立体现课程思政特色的武术素材库,教师要特别注重收集整理与思政相关的教学素材,根据武术学科优势和课程特点,系统规划思政教育资源的融入[14],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的贴合度。在武术动作方面,武术动作既培养学生动作技能,又传授学生具有中华特色的武术哲学文化。进一步掌握武术动作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厘清武术动作的功能优势,严格把握武术动作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融合的尺度,避免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误区,提升武术与课程思政教学的耦合度。

3.5 提升武术教师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而重傅,则法度存。”[15]党的二十大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6]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强化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继续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意义的认知度,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不断用新的教育思想丰富课堂内容、武装头脑。在教师思想道德、学术素养、教学能力等方面全面贯彻落实思政价值引领,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职业追求和理想信念,将思政育人导向贯穿于教师发展与成长的全过程,加强武术教师的政治立场、育人自觉和使命担当。增强教师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合能力[17],强化武术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将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社会道德等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把握思政教育的规律特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论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思想动态,创新教学载体,转变表达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练习手段、趣味化的教学的方式等建构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教师的学问品行和育人本领。教师自身更要加强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创新力的提升,积极建构提升和展现武术课程思政教师能力培养方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做到知行合一,成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育实践者和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3.6 健全武术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首先,要规范评价内容,将评价内容划分为“专业知识技能和课程思政育人表现”两部分,对其进行考察评价,并坚持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相结合,突出评价的整体性。最大程度地避免评价内容的单一化,做到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评价,将技能培养、价值引领和知识灌输融为一体;其次,推动评价主体多元化,武术课程思政的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对自己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对结果的评价,还要有对过程的评价[18]。建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武术课程思政与学生之间的紧密度;最后,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反馈机制,从整体规划思政课程评价考核标准,高度重视考核评价反馈信息,构建课程评价反馈机制,助推武术课程思政评价反馈的一体化衔接。

4 结语

党的二十大以来,建设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是发展目标,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历史起点,培养具有中华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体育的作用不容小觑[19]。武术不仅是体育项目,更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目,武术源于民族文化,凝聚了各民族丰富的道德素养、精神涵养和人文底蕴,武术文化是新时代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理论支撑,也是构建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的优质教育资源。武术课程思政建设是将价值观培养融入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是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一环[20],因此,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用更多的时间构建完整的研究体系和推行构架,逐步探索和完善理论结构。

猜你喜欢
武术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华武术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武术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