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公选课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3-02-20 16:17唐守彦刘世美
武术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套路武术育人

杨 青 唐守彦 刘世美

1.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2.珠海市九洲中学,广东 珠海 519015

1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落实总书记的指示,2020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在高校全面展开。实施课程思政,“目的在于明确高校中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通过隐性的、渗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使各类课程都参与到德育的过程中,形成课程之间合力育人体系。”[1]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的标志性项目。武术公选课是高校武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武育人”的重要阵地,自然不能置身于课程思政之外。“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武术公选课在实施课程思政之前,必先对一些问题作一番思考,才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这些问题包括:武术公选课在课程思想方面有哪些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与武术教育如何相结合?武术公选课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实施?第一个是关于可行性的问题;第二是关于课程设计的问题;第三个是关于具体实施的问题。本研究对上述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索,以期为高校武术公选课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为其他课程提供借鉴。

2 武术教学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2.1 武术的身体教育优势

“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身体既是生命的物质形态,又是灵魂的承载物,“构成了人类认识自然、自我思考的出发点”[2]。身体教育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武术的身体教育优势首先体现在武术内容广博,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从运动形式来分,武术有套路、搏斗、功法三种形式。不同风格的套路练习,可以提高神经对肌肉的支配能力,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各项身体素质与身体机能;徒手的、器械的搏斗练习,可以提高防身自卫能力,发展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多种多样的功法练习,可以提高一般、专项身体素质,培养武术习练者吃苦耐劳、百折不回的精神。广博的内容使武术具备广泛的适应性,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身心特征的武术内容进行锻炼,这是其他项目难以企及的。中国传统哲学对人的身体持天人合一、身心一体的观点,认为身体应与环境协调,内外协调,修养有度。现代健康医学认为人的健康不单单是身体无病,还是身体、精神、社会适应都处于完美的状态。这中西两种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武术在中国传统哲学身体观的基础上,发展出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修炼路径,主张身体锻炼应动静结合、阴阳相宜、辩证有度。习练者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相应的武术内容,通过外练筋、骨、皮,内练意、气、心的综合锻炼,达到内外相协的完美健康状态。武术这种内外兼修,身心兼修的身体教育特征是其他运动项目少有的。

2.2.武术的道德教育优势

各运动项目都对习练者有道德要求,其中犹以武术为甚。武术对习练者的道德要求称之为武德。传统武德是指“长期在习武群落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它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相互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31。传统武德的内容可用“仁、义、礼、信、勇”概括。民国时期的中央国术馆,将“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作为规范,要求所有习武者遵从践行。武德不仅涵盖当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行为层面的内容,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且还有更多的要求,涵义更加丰富。如,传统武德中的“勇”,要求习武者要有勇敢的品质,做到见义勇为,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个行为层面没有的内容。中央国术馆要求的“助人”,比之于社会义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是更高的要求。这体现了习武群体对自身的道德要求高于常人的优良传统。与其他项目相比,武术对习练者的道德要求更广、更高、更严格。在武术教育中注重武德教育,可以对学生施加正面的道德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了解道德规范,还可借助实施武礼,为学生提供道德践履的机会。

2.3 武术的文化教育优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文化自信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从文化自觉开始,只有对民族文化的内容及民族文化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位置有所了解,才可能形成真正的文化自信。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既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诸多其他传统文化形态的承载者,“中国哲学、医学、伦理、兵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均在武术文化中有所体现”[4]。武术是通向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路径。学校武术教育由于学时所限,不可能涉及太多的文化内容,但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精心挑选、教学过程的适当引导,让学生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其他运动项目没有武术这般深厚的文化基础,亦难有武术所具备的文化承载力,武术在文化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有学者鉴于武术在身体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方面存在巨大的优势,提出在全国上下大力提倡课程思政之时,“学校武术、武术课程要抓住这一契机,把‘武术’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开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力量,以充分发挥学校武术教育和武术课程思政的作用。”[5]这种提议无疑是正确的。

3 课程思政视角下武术公选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3.1 武术公选课教学内容选择

武术流派众多,内容丰富。传统武术有拳种130余个,每个拳种又有数量不等的徒手、器械套路、散招、功法等,其内容之多,难以计数。以竞技武术论,有长拳、南拳、太极等十余个套路竞赛项目,还有散打、推手、长兵、短兵等徒手、器械格斗项目。高校武术公选课学时有限,不可能也没必要教授太多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武术项目发展需要、现有教学资源等,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套路是中国武术最具代表性的运动形式,有徒手、器械之分。当前的学校武术教育,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流。套路技术丰富,表现力强,有较高的锻炼价值。无论是从武术普及、发展,还是价值引领的角度来看,套路教学都应在高校武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席位。考虑到套路并非武术的全部内容,故比重不宜过大,应给其他运动教学留出一定的课时。综合多方考虑,两学期的武术公选课,套路内容除基本动作、基本功外,以一拳一械两个短小套路为宜。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也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主要特征,更是学生喜欢武术的真正原因”[6]。将技击排除在外的武术教学非真正的武术教学,对武术的发展危害甚大。从育人的角度看,武术的技击对抗是培育大学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有效途径。所以,高校的武术公选课安排攻防技击内容,是高校武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开展的武术格斗项目,有散打、推手、长兵、短兵四种,前两种属徒手格斗项目,后两种属器械格斗项目。安排徒手、器械各一种为最佳,全部纳入教学则课时不允许,也无必要。除技术教学外,武术教学过程必然涉及武术概念、武术分类、武术发展史等非技术内容,以帮助学生建立全面、深刻的武术认知。这些非技术内容,可统称为武术理论。武术理论除渗透于技术教学之外,安排一定学时的专门理论教学是必要的。综上所述,武术公选课可设置武术理论、武术基本功、拳术套路、散打/推手、器械套路、短兵/长兵六个模块。

3.2 思政元素与武术教学内容的结合

道不远人。在武术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简称为思政元素),教师应深入挖掘、整理这些思政元素,精心裁剪、安排,使之与武术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成为武术公选课育人的有利工具。经梳理武术公选课中存在的思政元素,可分为民族精神、科学精神、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道德修养、规则意识五类[7]。(1)武术理论包含的思政元素有科学精神、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可以从武术定义、武术发展史、武术的内容与分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通过对武术概念的剖析、武术内容与分类的教学,破除迷信认识,培养科学精神;通过武术史的教学,增进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2)武术基本功包含的思政元素有民族精神、科学精神、道德修养,可以从技术教学与训练、技术原理、武礼的教学与实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技术原理教学,破除迷信,培养科学精神;通过武礼的教学与实施,增进道德修养。(3)拳术套路包含的思政元素有科学精神、民族精神,可以从技术原理、技术训练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通过技术原理分析,培养科学精神;通过技术训练,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4)散打/推手包含的思政元素有道德修养、科学精神、民族精神、规则意识,可以从武德教育、技术原理、对抗练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通过武德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通过技术原理分析,培养科学精神;通过技术训练与对抗,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对散打规则的学习,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5)器械套路包含的思政元素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民族精神,可以从器械的文化特性与发展史和器械套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通过器械文化特性与发展历史的教学,增进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通过教学与训练,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6)短兵/长兵包含的思政元素有道德修养、科学精神、民族精神、规则意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可以从短兵发展与技术源流、技术原理、技术训练与对抗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通过武德教育,强化道德修养;通过介绍短兵的发展史,增进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通过技术原理教学,培养科学精神;通过技术训练与对抗,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对短兵竞赛规则的学习,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4 武术公选课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4.1 注重教师主体自觉,发挥表率作用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落实课程思政的主体,教师应有主体自觉,牢记“立德树人”的职责,主动承担起育人重任。教师应“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8]教师一职,古有“经师”“人师”之分。为“经师”者,只教授儒家经典书面知识,为“人师”者,则注重道德教诲与价值引领,教授做人的道理。武术教师应既做“经师”又为“人师”,在传授武术技术的同时,注重道德培育与价值引领,化课程思政为自觉行动。教师应从思政理论素养、教学组织能力、自身人格魅力三个方面着手,努力提高思政育人能力,做到“讲出高度震憾人、讲出深度吸引人、讲出温度感染人”[9]。学生是价值观的主动建构者。[10]价值观在构建之时,极不稳定,易受到环境影响。课堂既是知识学习的阵地,也是学生价值观构建的重要场所。教师作为课堂中最大影响力的施加者,应有意识地展示、发挥自己良好的思政素质,以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施加积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过硬的思政素质。为此,教师必须在平日加强学习、积极实践,在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同时,不断锤炼自身的思政素质,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4.2 加强课堂文化建设,增加课堂文化厚重感

武术公选课是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以教授运动技术与身心保健知识为主。虽然身体运动是最大特色,但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并不排斥文化教育与文化熏陶。相反,课堂文化建设应予大力提倡。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武术公选课应该充分发挥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身份,在课堂文化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增加课堂的文化厚重感,承担以武育人,以文化人的使命。课堂文化建设可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武术典籍解读、传统武德修养、武术礼仪规范等方面施展开来。教学内容可以选择文化内涵更丰富的传统武术,以武术典籍记载的武艺为最佳。在教学中融入武术典籍的解读等内容,让学生产生艺接古人之感,增强文化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可从武德修养入手,介绍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之道,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开展理想教育。课前、课中、课后,强调武术礼仪规范,为学生创造尊重传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文化氛围。

4.3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全环节育人

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与显性讲的是思政课程与非思政课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方式,思政课实施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课程实施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非思政课程教师也应甩开包袱,光明正大、明正言顺地开展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是高校的使命,育人是课程的根本任务。武术公选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武术技术,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提高体育健康水平,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教学目标始终在教学实践中起着引领与导向作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采用,皆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在武术公选课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一切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一目标服务,方法、手段视教学内容、教学需要而定,该隐性教育时采用隐性教育,该显性教育时采用显性教育,不拘于定法,不墨守成规。

4.4 注重课堂实效,让学生学有所获

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非完全分离,两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学生上课的获得感是课程思政建设能否取得关键性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的获得感越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越好。[11]反之,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掌握武术技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要求我们在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时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提醒我们不能因为课程思政得到重视与提倡,就忽略了武术技术、武术文化的教学。技术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皆为武术公选课之本分,两者不可偏废。

猜你喜欢
套路武术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华武术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武术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