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红
(汪清县百草沟镇民族联合中学,吉林 汪清 133200)
依据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的特点把初中数学课型分为:概念课、例题习题课、复习课、讲评课、综合课。这五类基本课型中,复习课是知识点形成“串、块、网”综合性比较强的一种课型,对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复习课是比较难上的一种课型,从目前情况来看,复习课主要存在将复习课变成了旧知识的重教或快速重现,整节课就是知识的堆积而无新的突破,造成学生兴致索然;或者整节课只是注重罗列习题、讲题、练题,使课堂变成了“题海”。但是“题海”战术只会造成学生做题凭感觉,无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课堂效率很低。如何抓住课堂这块主阵地,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法、学法,使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复习课上落地生根,成为当前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课题,因此,教师应该潜心探究如何在不同类型复习课中采取不同策略来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单元复习课是对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再学习、再认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和统合,通过对知识的系统梳理,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构建,因此单元复习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少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思维导图就是把零散的知识点整理成直观的图形的过程,它能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更快捷的复习整合,有利于对知识的迁移以及新知识的学习和定位。复习时,将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不透的问题通过思维导图将其清晰化,以此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把握知识的整体脉络。利用图形来总结问题,有利于全面把握知识结构,提高笔记的记录效率。在复习的时候,学生能通过思维导图提高关键知识点的记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能力。
例如《二次函数》的教学目标是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能力,增强运用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建模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以“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知识相结合的形式,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根据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利用图像和相应的文字和符号,来表述图像的变换,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同时还可利用图像将二次函数与不等式和方程进行联系,通过图像进行解决,从而实现学生“利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这种方式对不同阶段的数学知识进行串联,帮助学生自主解决学习问题。在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学生的形象记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直观想象能力。
在复习课中利用“纠错本”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纠错本”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将遇到的难题,做错的习题进行系统的汇总,归纳整理出来的,每道错题对学生学习而言都是知识点的盲区。在复习中,学生可以针对这些盲区针对性地攻破数学的薄弱环节,逐渐降低或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充分利用“纠错本”能使学生发现问题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完整化、规范化的逻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纠错本”对教师的教学也很重要,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率。教师可以利用“纠错本”发现学生在本阶段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帮助教师适时调整教学方向,针对不同学生的错题情况,反思教学中的缺陷,进而在复习课上,进行查漏补缺。精心挑选常见的错题,进行整理编辑,可以当作复习课上的例题进行详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错误的原因,正确指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剖析,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思维看待问题,帮助学生提升从理解到运用过程中的综合能力,从而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开发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复习课课堂氛围活跃,课堂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让学生从主观层面参与课堂教学中,让课堂带给学生更完美的教学体验。
例如,《勾股定理》这一课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体会从形到数,从数到形,形成数形结合思想,完成从思想到素养的转化。一是从形到数。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等有趣味的教学活动,学生分组合作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用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一拼、剪一剪、看一看能得到什么图形。所得的图形的边、角与原图形的边、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渗透数学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完成从形到数的过渡,形成数形结合思想。二是从数到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给你两个全等的一个角是30度的直角三角形,那么你又能得到什么图形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通过学生的拼剪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图形知识的理解,把之前学过的知识与本章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为后续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函数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和几何直观想象能力,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回顾勾三股四弦五定理产生的过程,让学生选择不同长度的三条线段画出直角三角形,完成了从数到形的过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
专题复习课是以某一重要数学知识或数学方法为基准点,纵向深入,对知识技能进行内在联系,对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深入剖析,从而达到讲一道题会一类题,进行举一反三的效果。
专题复习课例题的选择要既能体现知识的技能,又能体现创新能力和数学思维方法,从而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紧贴中考考点,题目数量要依据复习内容来决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
专题复习课是学生对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的再认识、再总结,从而得到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升华的过程。因此专题复习课的归纳总结和反思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专题复习课中,教师应时常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小结:①本节课你用到了哪些知识?②本节课你感受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③反思本节课中的易错点,应该怎样引起注意?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机械性、重复性的刷题,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初三阶段的数学教学,由于课程已经进入了复习,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因此让学生了解知识背后的思路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让学生学会深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才算让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的本质,才能真正得到数学能力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初中数学教材对知识结构的安排是阶段性的,往往将同类知识进行分段安排,螺旋式推进。“方程”是初中代数的核心内容,它蕴含着数学的建模思想和化归思想,建模思想承载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数学建模、数学抽象;化归思想承载着数学核心素养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方程”贯穿整个初中数学教学,初一上册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初一下册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初二上册学习分式方程,初三上册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因此,复习数学就需要再组建知识结构,将同类或相近的知识总结归类,构建一个新的知识网络,这样,可以把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进行重组,使知识间建立起方法和思想上的本质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数学思想,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再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各个攻破,可以使学生重新认识初一到初三的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怎样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怎样知道学生真正学会了知识,还是只是会做题?就看学生是否能把题讲明白,讲清楚。讲题和做题是截然不同的过程,做题时,只要明白用到了什么知识点就行,而讲题,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用了哪些知识,还要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个知识点。讲题就是讲做题思路。本题你用什么方法,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用到了哪些知识点?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只有思路清晰合理的学生,才能把题讲出来,也就是说掌握了相关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去讲题,有利于锻炼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讲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路是否清晰、推理是否严谨,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考复习期间,提高数学成绩要做一定量的习题,但要追求做题的质量,要精选精练,讲究效果。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题海战术要不得,但是一定量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中考重点是基础知识,教师一定要告诫学生雄厚的基础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前提,要让学生静下心来,通过复习从中悟出道理,悟出规律,得到解题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建模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总之,利用初中数学复习课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符合当前教育体系的发展要求。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价值,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知识的回顾重组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初中数学复习教学中发现,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复习课是比较复杂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要进行优化,这样学生才能围绕知识的复习发展自身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学生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