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七情”美育

2023-02-20 01:00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郑颖
艺术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七情美育情感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郑颖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记》,音乐的产生与形成起源于人“心”,人心之感悟形见于乐。人心感悟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七情是人之本性。喜:欢喜、高兴;怒:生气、愤怒;忧:忧郁、伤感;思:思虑、猜疑;悲:悲伤、痛苦;恐:害怕、恐惧;惊:惊慌、不安,此谓人心感悟之“七情”,“七情”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唯一的,而是相缠相融,七情乃人之本性,本性难控,需引导、分析、调解,即为“育”。

美育就是引导人们感悟美、体验美,得到情感道德的净化与升华,通过感悟“七情”美,达到“情”“境”的统一,丰富情感、升华情操,通过美育从而推动人们的思想进步、文化自信。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学科的交叉、学科的互补、学科的创新改革促进了美育的实施,成为了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美育不是个人的专享,而是社会全面文明的必需,美学精神与美育精神要并存,先学会欣赏美,再进行培养美,不断提高眼光美,提升思想美,才能真正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美育思想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从美的萌芽直至儒家思想的形成,是一部“美”的历史史诗,是我们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以育人成才为目的的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美育,美育即是净化人心灵的良方,是社会安定与发展的基础,都需要深入挖掘学科内涵的美之所在。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就已经开始把德育美育内容融入当时社会的教育体系,以期通过寓教于乐的手段来达到育人和稳定社会阶层的目的,这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独特标识。中国传统音乐就是要做到情感教育、教化育人,通过音乐美提升道德修养,达到以美育人、以德立人。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根本,通过传统音乐的审美过程,体验情感的审美启发,提升审美情趣的层次,促进文化认同,这是美育教育的策略与途径。审美价值是客观的,但审美者的思想是主观的,通过客观存在,提高主观思想境界,同时主观思想境界反馈于审美价值客观,是情感教育与审美情趣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音乐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研究与传承,建立民族自信、建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教学中始终贯穿美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传统音乐文化之“七情”美育

传统音乐文化以韵味性呈现,音色美只是表象,根据情感的需要运用不同的音色,结合自身情绪感觉的抒发,能够充分展现音乐形象,渲染气氛,引起共鸣。传统音乐文化发展至今,从作品到演奏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并且在不断地传承创新,这是引导审美的成果。审美情趣的丰富、审美能力的提高,作曲技术的发展、演奏技能的提高、理论研究的深入,共同促进着传统音乐文化更加繁荣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是标题性音乐,有着作曲家强烈的主观意愿,但又充斥着能够使人遐想的深邃意境,在数千年的传统理念和传统美德中,以思想、内蕴对这些传统音乐进行着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理解,一切情感由心而生、由心而感、由心而发。不同曲目、不同的演奏风格都能充分体现人之“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得以深度刻画,作曲家将“七情”融入作品、创作作品,指引着乐曲的寓意方向,演奏家通过二度创作,结合自身的理解完美展现“七情”的演绎,听众通过自身的“七情”审美结合,得以深入体会与理解作曲家、演奏家的“七情”,感悟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的“七情”美。情绪是特定背景下的产物,丰收的喜、战争的怒、社会的忧、革命的思、压迫的悲、伤害的恐、反抗的惊,完美呈现在传统音乐艺术中时,艺术的文化身份、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无不得以完美体现。美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重点、教育的内容,传统音乐文化中“七情”的美育成为了教学环节中的所必需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近现代的传统音乐文化发展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充分展示新时代的“七情”美,引导民众的“共情”,与社会、事件、情景息息相关、联系紧密,这就要求紧跟时代需求,不断提高美育的需要。每一部作品从音符、乐句、乐段、乐思都呈现出“美”,音乐形象丰满,能够从“七情”引发听众的“共情”,得到真性情的美之体验。“音”“情”的交融、“意”“境”的内涵,赋予传统音乐文化极高的审美价值,这是一代代传统音乐人“文化身份”的确立,“文化自信”的树立。

三、“七情”美的教学实践内容

教师是“审美”教育的主体,实践是审美的核心,教师通过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生通过学习结合实践,将学习结果反馈于教师,同时教师又根据学生学习成果调整教育方案和方向,才能使得“教”与“学”统一。在传统音乐专业教学中,教师对于“七情”美育的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鉴赏力的提高

传统音乐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硕果,包含有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作品,不同的乐曲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色彩,一首作品之内也具有着不同的情韵,每一首作品都有着“七情”的转换与演绎方式,充分体现人的内心、内情,多角度的鉴赏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审美能力的提高是教学美育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鉴赏,提高鉴赏力,提高审美能力。音乐的创作与演奏都是美之所在,作品中人、物、事所展现的美到底在哪里,描写风景美、刻画人物美、体现场面美,都是教学的内容。人有“七情”,乐由人“心生”,不同标题的作品、不同乐曲风格,都可以深入发掘美的内涵所在。

通过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鉴赏不同乐曲的审美内涵,在同一首乐曲中鉴赏不同乐段的乐思,不同演奏家演奏同一首作品的二度创作的审美分析,深入分析乐曲中的“七情”变换,根据作品的创作背景、社会背景,结合自身的感同身受,以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共情”的审美高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音乐内容所呈现的相关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讲解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陈述中华儿女奋进的艰难与顽强,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激励学生良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创造性的提高

光之所指,影必随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本就呈现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空间,要善于通过美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动力,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发现美、感受美。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引起内心的共鸣,这是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美永远不是单一的,美充斥于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中,喜有喜的美,悲有悲的美。启发学生不断地从不同层面创造美,创造性发现美、探索美,提高自己理解范畴之内的审美内涵,提高审美的思想境界。人内心的“七情”不是单调单一的,而是交织在一起,不断变化,由喜而思,由思而忧,由忧而恐,由恐而惊,由惊而悲,由悲而怒。这“七情”的转化与刻画不是片面的,是综合在一起的,人有“七情”才得以丰满,引导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发现“七情”美、创造“七情”美,才能够真正的“成人”,成为情感丰富的“人”。

对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创作背景,演奏家的演奏风格、技术特征等方面深入分析,作品与作品的对比,时代与时代的相续,到作品中乐段与乐段的显明,乐思与乐思的对撞,不同演奏家演奏同一作品的对比,是创造力开拓的初步投石,继而学习对设定乐段不同情感处理的配器与演绎,创造不仅仅是作曲,而是创造性的发现与能够游刃有余地创造性的改变和调整,这是对创造性提高的途径。

(三)实践性的提高

联觉教育是“美育”实施的内涵所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的联觉感受,联觉教育引发的通感是音乐专业教育的核心,联想得到感触、感觉,达到共情的通感,“七情”充足才能丰满,才能实现完美通感的联觉。

作品风格探析、声腔化内涵、艺术的审美、作品的意境等等,对这些方面的分析与研究都是实践力提高的方法与途径,通过文献学习结合自身演奏,对深入理解和研究每一首作品的“七情”内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使“七情”美育不仅感于心,还能做到言之有物,显之有形。随着情操的陶冶,视野的提升,创造力的发展,再通过实践环节进行美学的教学和美育的教育,这就要求不仅仅通过演奏作品来展现美,还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融合。同种风格作品的分析、不同作品的分析、不同作品情感的宣泄、作品中不同乐段所表达的情韵,以及作品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的研究都是实践环节。

理论指引实践,实践反馈理论,引导学生不仅仅演奏作品,还需要多方面结合,齐奏、重奏、与钢琴融合、与民乐组合融合、与民族交响乐融合、与西洋交响乐融合,这些都是实践性提高的良好途径,使学生在不同配器合作的时候感受到不同的美。情感引导着行动,行动抒发着情感,融合精神推动着专业学习的运作和发展,培养学生的“七情”美育精神对提升其综合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四)学科交融的提高

中国二十四史中就有“艺术列传”,阐述了艺术与不同学科的关系,艺术学科的衍变是多种学科综合而成的产物,学科中的融合与相互影响,都应该成为我们“教”与“学”的内容。一部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文学、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历史、离不开民族、离不开评论,甚至包含有数学范畴的“律”,还有包含有医学的音乐治疗学等等,每一个学科都包含有“七情”美在内,这些都是音乐美育所必须的学科交叉学习内容,可以通过引导、启发,教会学生研究学科交叉的融会贯通。

拓宽学生思路,充实学习范围,完善学习内容,客服“知识化”陷阱。学科不是单一的,音乐不仅仅是单纯的音响本身,而是多学科的交融和多情感的交织,教学也不仅仅是学会演奏几首作品,需要的是结合多学科、多元化进行学科交融的高境界。一首音乐作品即是一首文学著作、史学呈现、社会学综述、民族学体验、评论学评判,体现着丰满的性格与个性,这些都需要通过“美育”环节来进行教学教育。

弘扬和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对于国人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民族器乐演奏技法的教学中引入“七情”美育、传达美育信息,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演奏技法,能需要增强对音乐本身理解,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增加感性、丰富情感、填充内心的作用,使外在世界美的同时充满着内心情感美。

(五)美育的社会服务

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具有雅俗共赏的独特魅力,它所展现的“七情”美是具体的、内敛的,对于协调社会群体,建立社会关系,树立道德价值有着广泛的重要影响。一切教育成果必须服务于社会,这也是美育所要求的社会服务性所在,美育是素质教育、德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七情”美育的核心内容就是探索“七情”所在、“七情”的转换与融合,深度挖掘人“心”所指,树立人“心”所向。当“七情”服务于社会时,是人“心”净化与升华的真实体现,是对人文情怀、文化信仰、品格养成的领航。

1.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

大力推进民族音乐文化进校园的系列活动,推进民族音乐的传播和影响力,进行传统音乐文化交流是近年来的重要学习组成部分,可以以独奏、重奏、民族室内乐、民族交响乐等诸多形式展开,在进校园环节中交流美、探索美。

2.文化扶贫

深入贫困地县、贫困山区的文化扶贫的社会服务,其内容一种为音乐文化传播,对文化扶贫的地方设置不同作品不同演出方式进行传播民族音乐文化;一种为音乐教育传播,对于贫困地区的中小学进行教学先进理念的传授,指导当地教师的系列教学内容,提高当地教师的美育理念,开拓美育教育内涵,引导闭塞地区能够接轨都市教育的行列。

3.美育对于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社会服务

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美育传播,教学内容加入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良好的传承与保护,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探索美育的内涵,不仅仅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象,还要深入研究其对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与深重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也需要发展,需要顺应时代的变迁而进行改革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瑰宝,是农村民众从古到今的精神与生活的依托,是“七情”的历史遗存,需要我们用真情推进代代相传、世代相承的本质属性。

四、结语

美育的教育所在就是通过教育来引导学生丰富内心情感、树立内心标杆,通过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实践美而提升个人修养美,实现审美与教育的真正内涵性的完美结合,成就人生、创造人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美”的真谛,深切体会到二胡艺术中的“七情”美,这对于学生才能起到真正的教化,以美树人,以德立人。

传统音乐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了数量极多的优秀作品,成就了众多出色的作曲家,也成就了各具风格的演奏家。在专业教学中,不是仅仅教会学生完成作品的学习,真正需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音乐内涵的美、启发学生展示音乐形象的美、分析研究音乐的“七情”美。教学中运用的“七情”美育,是保护和发扬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音乐为载体、以情感为载体、以艺术为载体,促进学生并承担起传播、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者。

猜你喜欢
七情美育情感
左权将军的“七情”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北海之殇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