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的中国画创作教学改革

2023-02-20 01:00哈尔滨师范大学姜巍姜英俊
艺术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国画创作艺术

哈尔滨师范大学/姜巍 姜英俊

艺术人才的培养其核心价值在于创造。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具有创新性的思维理念和艺术实践都是驱动艺术时代发展的源动力。历经千百年来的发展,中国画艺术以其瑰丽广博的璀璨成就和沉厚悠久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极具东方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伴随着时代与历史的演进,中国画在新时代多元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与时代同步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绽放出属于中国画新的生命力。培养能够在守正创新中探索中国画艺术发展,弘扬民族艺术精神,传播民族文化价值的具有使命与担当的高素质中国画专门人才,无疑将对这门既传统又极具时代生命活力的传统艺术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画创作教学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提升中国画专业教学能力水平及本专业学生综合艺术实践能力与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本专业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授课质量等方面的全面及综合的体现。其教学成果是人才培养质量重要的评价依据。

2022 年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画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为本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又一次提振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的引领下,顺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以及时代与社会发展对于高阶中国画专门艺术人才的需要,充分持续地发挥哈师大中国画专业的传统特色优势。结合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深化中国画创作教学改革,深入研究中国画艺术创作规律以及高等艺术教育规律,在中国画创作教学中践行“三全育人”,深化“课程思政”,“以本为本,思艺同行,崇文尚德,铸心培智”。在教学理念、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实施与管理、质量保障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与反思,科学系统地梳理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的中国画高等艺术创作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视域、新谋略、新举措。进而以哈师大中国画专业优势为依托,以中国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统领,以中国画专业创作教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拓展到中国画创作、教育教学及美育推广、社会文化服务等综合应用型人才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探索。在“知识、能力、素养、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将对高等中国画艺术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无论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持续为本专业未来的良性发展开创前景。

一、课程体系的科学建设

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石,是夯实专业基础,达成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在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将创作课程体系纳入一流专业建设工作的总体框架。通过对国内高水平同类艺术院校的调研,根据本地、本校、本专业特点逐渐形成完善。坚持“根植传统、立足时代、守正创新、思艺同行”的教学理念,遵循“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对“临摹、写生、创作、文化素养”的全面培养为根基,将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主线贯穿始终。

(一)基于中国画“山水、人物、花鸟”的分科

基于已有的“立体复合”课程模式教学改革成果,增设“线描基础、水墨基础”等中国画专业通识基础课程,并持续通过课程建设加强山水、花鸟、人物各方向之间的内涵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注入临摹、写生等基础课程中的创新思维的引导,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性元素。比如在临摹课中,立足临本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风格形成衍变、创新价值意义、主题思想内涵展开剖析与品鉴。从美术史的角度展开思考,纵向引导和启发对艺术创新发展规律的认知并加以总结凝练,而非仅仅局限于对技法的表层了解。在写生课中,积极启发主观艺术思维,既能够较好地运用造型规律,又能够善于在写生中攫取并利用符合创作审美表达的一切有价值的元素。在形式构建、笔墨语言、视觉呈现、个性探索等方面,最大程度地实现思想与表现的自由,从而以写生为起点感悟主客交融状态下的创作的乐趣。山水、人物、花鸟各方向在充分发挥各自特色的同时,横向上保持教学进度的总体协调一致,同步提升。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时代的角度,生活的角度及文化的角度深刻体会“造化与心源”,比较全面地领悟中国画创作所需具有的学术研究态度,掌握正确的方法与价值判断,为创作课程的顺利衔接奠定基础。

(二)各阶段的创作课程任务分解与内涵联系

创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提升过程。针对中国画专业“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山水、人物、花鸟各方向分别结合课程的进展将不同的创作课程穿插期间。以花鸟方向为例,在临摹基础(白描花卉)、写生基础(线描花卉写生)、重彩花鸟临摹课程基础上,适时开设创作基础(工笔花鸟小品创作)。在小(大)写意花鸟临摹、小(大)写意花鸟写生课程结束后,适时开设写意花鸟创作课程。在毕业创作前期,进行第二轮的工笔、写意花鸟创作技法训练。这样,无论工笔还是写意,每一阶段的课程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由临摹到创作、由创作到总结临摹的教学过程,同时又总体沿着由工到写,由简到繁的路径,实现着创作课程的循环上升逐步深化。

(三)拓宽课程建设思路,各方面协同创作教学

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充分发掘专业教学资源为创作教学助力。如从“专业考察”等实践类课程入手,对考察内容、内涵及意义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对考察地点的自然、历史、文化内涵的调研,引导学生由自然、生活向艺术的思维转换。挖掘红色圣地、祖国河山、历史名胜、文化古迹、故土乡情、地域风貌等考察项目的深厚底蕴,从相关的历代名家名作赏析到教师自身的创作实践感悟,进行“由造化到心源”的规律传授,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对于创作主题的感悟与审美情怀的培养,在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体验过程中开阔艺术视野,培养创作意识,激发创作热情。

(四)立足当下广泛开发课程资源,加大一流线上精品课程的建设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授课及学术交流活动。注重教学科研与艺术科研并举,注重教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不断从一线教学中获取、调动、整合优势资源,合力助推创作教学的良性提升。以创作课程教学创新为主旨,进一步优化有助于中国画专业创作实践及理论能力培养的系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从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以及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案、作业档案等推行规范化管理。对创作课程作业,设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促进思想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优秀作品的产生。

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国画艺术是本民族历史观、哲学观、文化观与审美观的视觉呈现。创作者的思想意识、品格修养、理念情感等对作品的艺术品格和审美价值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创作行为实现着作者精神意识的物质转化。因此,中国画创作教学不仅只是技能的训练,更要在艺术价值观、文化理念与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塑造培养。这其中,思政教育的融入是十分必要的。

在创作教学改革实践中,立足课程建设不仅关注学生扎实的造型基础、敏锐的生活观察、多元的艺术见解和个性化表现方式等方面的培养,更通过创作主题情怀的思考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进一步在创作思考中挖掘并努力传达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引导学生将自身艺术理想与国家文化建设相协同,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实现“崇德尚艺、思艺共进”的培养目标。

通过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认知,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讴歌国家社会的时代发展,感悟平凡多彩的现实生活,塑造美好的创作情怀。在主题内涵、取材构图、技法表现、审美意境等方面的思考中纵览古今,掇菁撷华,立足时代,关注生活。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通过正确的审美价值判断、独立思考与探索精神、艺术审美思辨与个性化实践等多方面的培养,提升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与艺术实践能力。促成思想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的主题鲜明且具有时代文化情境的,蕴含情感温度的完美的艺术表达。

可以说,基于艺术教育的特点,中国画创作课程的思政教育总体是在润物无声的状态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的。一方面,教师在创作教学中,实现着对学生艺术价值观的塑造、文化理念的形成与社会责任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在艺术创作思考中也在自觉践行并展现着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对新时代社会美育引领和精神培育的使命担当。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崇德尚艺、培根铸魂”,促进自身艺术素养与思政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视域的开阔延展

在中国画创作教学中对于中国画创作基本规律的传授,对美好精神境界以及对审美价值的引领塑造与教学理念视野、内容方式密不可分。教学改革与实践更基于理论与实践、传统与当代、个性与共性相通融的理念,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使艺术情怀与创作理念的培养得以呈现。在主题情怀和思想内涵的凝练创构方面,在由生活视角到审美视域的内涵式转化方面,将对学生艺术个性的发掘融入中国画艺术时代发展的宏大背景之中。

首先,以理论讲授、案例解析、话题导向、互动研讨、撰写心得等主要方式,以创作主题的萌发创构以及创作素材的搜集整理、构图布局和表现手法的选择思考为主要线索进行教学。通过优秀作品赏析,使学生在对“古法、自然、生活”的深刻感悟过程中了解创作规律,获取发于心胸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在“以心接物”中关注生活与时代,坚定初心,树立责任,激发创作学习的热情。

其次,侧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创作构思,挖掘并释放其内在潜能,促使学生在创作学习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唤醒自我。通过承启融合的导入环节;理术结合的讲授环节;心手交互的研讨环节,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主角。在正确的审美价值引领下遵循创作规律,引导学生结合创作进行自评,阐述创作选题,分析创作计划。针对不同作品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和自主分析。在对主题确立、素材内涵、造型技法、形式探索及审美价值等方面的互动交流中获得心灵的碰撞,迸发新的感悟。在美好的心灵体验中凝练出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正能量的创作思路。

以花鸟方向二年级的“创作基础”课程为例,通过教学实践,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与研讨,创作主题思路逐渐呈现出时代发展、经典传颂、多彩生活、情怀温度四个取向。

(一)时代发展。该主题主要集中体现在对于个人对于国家社会时代发展的思考方面。通过鼓励和引导,强化学生对时代社会的观察和感悟。通过创作来“托物言志,寄意抒情”,进而歌颂美好的青春、生命与梦想,弘扬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赞颂辉煌的革命历程与时代社会伟大巨变中的壮阔美景。在对创作构思的研究中,培养、树立和表达内心的家国情怀。

(二)经典传颂。此类主题侧重表现学生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结合当代多元的审美理念所进行的创作思考。在“观物取象,怀古思今”中表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璀璨与永恒,以时代审美的视角思考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从而在创作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对民族文化文脉流远的赞颂中提升审美情怀,开拓创作思路。

(三)多彩生活。本主题的创作多源于现实生活。通过对生活与创作内在关联的深刻认知,使创作视野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基于对广博多彩的生活的理解,以“托物寄意,状物写心”为切入点,促使学生深刻感悟生活中的人、物、情、境。以开放的艺术思维和多元化的审美语言,发现和表达多彩生活中的美好情怀。

(四)情怀温度。此类主题主要通过创作来表达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物之间真挚的情感加以赞美。教学中注重鼓励引导学生善于捕捉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情境,结合创作营造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进而触动内心的美好情思的萌发。结合创作中的“寄情于物,情景交融”抒发对社会、家庭的热爱和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珍惜。

结合课程研讨,进一步通过撰写创作感悟,围绕“表达什么,怎么表达,表达的如何”展开主动思考,将创作实践过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对创作实践中的问题思考、文献分析、原理运用、重点难点、方法研究、创新探索等进行梳理总结。提升学生的理论分析总结能力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促进全面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最后着眼于中国画学术研究前沿,紧密结合高水平画展等学术活动,剖析最新的创作动态及研究成果。与国家级、省级高水平展览水平对标,从主题延展、风格流变、语言形成、理念表达等领域旁收博采。通过展览、竞赛来激发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开阔教学视野,在实现“课堂作业作品化”的过程中,持续提升创作教学成果的水平。根据本地本校本专业实际,广泛开展校内外的艺术教育交流,借以检验并推广哈师大中国画创作教学成果,同时在吸纳和借鉴中促进本专业创作教学。更好地增强学生综合艺术创新实践能力,充分体现本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四、艺术素养的综合积淀

遵循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要求,充分发挥中国画专业创作课程改革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协同史论类课程、论文写作类课程,在创作学习中培养理论研究的兴趣点,加强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的内在关联,注重课堂教学中理论化的学术表达,直至对毕业设计(论文)产生积极影响。在对“理术并举、技道合一”追求中综合艺术创作研究能力的提升,引导形成具有特色和当代文化语境的中国画创作教学成果。充分利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墨媒介工作室”等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在教学成果的产出、推广、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中,培养综合艺术素养和职业素养,使人才培养进一步满足国家与社会对人才的时代要求。进而培养和造就继承传统与时代创新相结合;地域特色与传统文脉相结合;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艺术成果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新时期高素质中国画艺术创新的践行者、开拓者。

猜你喜欢
中国画创作艺术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