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作品中传统音乐文化形态与美学特点分析

2023-02-20 01:00:45沈阳音乐学院唐伟
艺术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钢琴音乐

沈阳音乐学院/唐伟

中国钢琴音乐从诞生到现在走过了曲折而坎坷的道路,发展过程中的创作、演奏、欣赏等环节都离不开对民族审美思想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中国的钢琴作品越来越符合国人的音乐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感,同时也体现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取向。中国当代钢琴音乐负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写意”和“阴柔温婉”,反映了中国钢琴音乐的人文底蕴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①。因此,分析中国钢琴作品时,首先要关注作品的中国风格、韵味以及其特有的文化品位。

一、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传统音乐形态

(一)乐音的带腔性

“乐音的带腔性”也可称“音的带腔性”或“音腔”,意指单个乐音在进行过程中有意运用的、反映特殊音乐表现意图的音成分(音高、力度、音色)的某种变化。这种“音腔”现象在汉族地区、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的传统音乐中十分突出和典型,在苗、傣、藏、彝等兄弟民族的传统音乐中也能明显感受到。西方钢琴音乐与中国的音乐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这就使得中国钢琴作品在创作时不得不面对如何将中国音乐中线性的音腔式结构在钢琴和声性的立体结构中再现的问题②。例如陈培勋钢琴作品大多都是以广东民间音乐为主,在其钢琴作品中有很浓烈的广东腔调,作品《卖杂货》《梳妆台》旋律曲调融合了广东小调的音乐形态,音乐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卖货郎售卖的情景,音乐情绪幽默诙谐。

(二)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

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是在欧洲多声部音乐传入我国的时候,由早期的音乐家们将其与我国民族音乐相融合,这种和声技法逐步发展为更加适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和声技法,因而五声性调式和声与欧洲大小调体系和声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又存在着诸多差异。例如汪立三创作的钢琴曲集《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这首作品是汪立三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这五首作品之一《A羽调“图案”》音乐主题像是湖南花鼓戏的曲调,主题表现出的对比性复调很有新意,展开部出现多调性和不协和音程,模仿传统复调手法,民族化特征突出。羽调式的色彩最为单纯而统一,这首乐曲的变奏部分加入不协和和声,带有诗歌一样的情感,意境刻画深刻③。

(三)非均分律动

非均分律动指的是节拍中的“散板”。在中国乐系中,以均分为特征的律动,在汉族民间称为“有板”,包括一眼板、三眼板、无眼板等。中国许多民间山歌的旋律,都具有“散板”的节律特点。当有板与散板同时出现在同一歌中时,便会形成特殊的织体,如哈萨克族阿肯的冬不拉弹唱,其唱与弹之间,就形成散板与有板结合的特色复调织体。中国音乐素以线性五声调式贯穿于节奏运用的散拍这种“非均分律动”中,来达到“无节之中,处处有节,无板之处,胜于有板,有板时若无板,无板之时却有板”的美学境界。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散板”大量运用是颇具特点的,如汉族山歌,戏曲散板,苗族飞歌,藏族、蒙古族的牧歌。多种均分律动和非均分律动相连使用时,经常形成“散、慢、中、快、散”的组合④。

二、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传统音乐美学

(一)中和

儒家在音乐上强调的“和”是一种移风易俗、教化民众的实用态度,“和”追求的理想状态是一种适中、恰到好处的境界。例如钢琴创作中,在主题的音乐材料上离不开“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一种对多样而统一的情怀的理解,也体现了中华儿女宽广的胸襟。“和而不同”思想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来讲,其积极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占主导位置的。特别在钢琴音乐创作中,我国的作曲家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创作理论,使之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牧童短笛》在作曲技法的采用上,就是“和而不同”的体现,既有严谨的对位,又以中国审美为基础,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面。这样的范例还有很多,例如汪立三的《书法与琴韵》、陈培勋的《双飞蝴蝶》等,都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中国钢琴音乐的主题材料更多用渐变或者展衍的作曲法展开,对比不是很激烈,体现“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的“中和”文化⑤。

在和声运用上,从第一首《和平进行曲》开始,中国钢琴作曲家就建立了追求中国民族风格为己任的艺术品格,大胆借鉴西方作曲技法,既运用国外最新的和声语言结构,更在和声织体的结构、和声运动的方向方面打破三度叠置的和声结构,这种和声包含着差异、矛盾的对立面,在多样化统一的关系中创立风格化的和声语言,反映了“和”的本义。在结构上,西方钢琴曲的结构处理方式采用的是速度的对置,形成结构上鲜明的对比,即使是浪漫派作品中有自由的部分,也有拍子的制约。而中国钢琴曲采用渐变的方式形成散、慢、快的结构,如三部曲式前后慢,中间快,对比也常常用渐进的方式。钢琴作品的意境追求上,也充分体现了追求“中和”的美学思想。例如,黎英海的《夕阳箫鼓》,运用中国音乐传统的变奏、展衍和循环的美学原则,使乐曲的整体结构一气呵成,各个段落间没有明显的对比界限,运用空五度、纯五度、纯四度、二度四度叠加的独特和声结构,表现了清幽恬淡的田野风光,“中和”的文化精髓在此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写意

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以有声之乐为参照,充分肯定了无声之乐的永恒之美。从此,也就使得中国的文人开始追求琴乐的含蓄之美,追求音乐的弦外之韵味,创造音乐的深远意境。应该说“大音”也是来自大自然,是从宇宙的万籁之音中提炼、加工、模仿、升华出来的“自然之音”。各种乐器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文化意蕴,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蝉声、大风、流水等都给音乐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源泉。“弦外之音”实际反映出了我国古代艺术中“虚”“实”相生,“有”“无”的审美原理,正如明代沈野所说“尝之无味,至味出焉,听之无音,无音出焉”。钢琴演奏中的“虚”指的是演奏者对乐曲的深层内涵理解,艺术构思作品,并对作品展开想象的一种处理。虚和实辩证的统一形成艺术的美,形成艺术作品的意境。例如《枫桥夜泊》具有“移情”的味道,其中对于景物(落月、寒山、夜半钟声等)的描写正有刻画作者的孤独、凄凉,渲染一种沧桑、宁静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无限的乡愁,在演奏时,要展开联想,对于五度音程的弹奏应该以抚键为主,犹如夜半钟声,而在弹奏快速音群进行时,一气呵成,也应该采用这种触键方法,形成凄凉、沧桑的意境。

(三)阴柔温婉

“阴柔”是中国的传统哲学理念,阴阳相交如万物的运动,月阴日晴、夜阴昼刚、春柔秋刚、阴阳刚柔等等。中国的艺术主流推崇阴柔温婉之美,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艺术理论往往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古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因此,对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取向“阴柔温婉”美的理解不仅要从哲学意义上,还要从审美的角度和艺术论的角度去认识。“阴柔温婉”蕴含在中国钢琴音乐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母性美、含蓄美和静态美。“阴柔温婉美”首先表现的是道德品格和宽厚博大的母性之美。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创作者们常以月亮作为创作题材。以月亮为创作题材的钢琴作品也数不胜数,如《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花好月圆》《汉宫秋月》《二泉映月》等等。中国人受传统山野文化的深刻影响,内心深处总是企求理想的心灵栖息的家园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向往着和谐宁静的文化。

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钢琴艺术的传承

中国民族风格钢琴作品的创作框架是西方传统曲式结构,内容以民族音乐为主,深厚的民族音乐底蕴成为创作的支撑和源泉。中国风格钢琴音乐作品在旋律上曲调质朴、线条优美,充满民族特色,带有浓郁的民族气质;在曲式布局上多处运用多声技法,在创作中善于使用复调对位的写作,声部关系具有层次感;在和声上使用叠置和弦、附加音和弦,弱化和弦功能,民族色彩浓郁;在调性上以民族调式为中心,调性转换十分常见、离调转调运用广泛。以下通过民歌、民族舞蹈音乐、民族器乐与戏曲音乐来分析中国钢琴作品在创作中对传统音乐的借鉴。

(一)以民歌为根基

民歌是由劳动人民在生活或劳动中集体口头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民歌通过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流传于民间,语言和地域环境、审美情趣、演唱技巧等是形成民歌不同的演唱风格、韵味和地域色彩的构成要素。

在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中,以民歌为根基的钢琴作品呈现出琳琅满目的多彩景象。瞿维的《花鼓》、汪立三的《兰花花》、桑桐《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刘庄《钢琴变奏曲》、黎英海《移宫变奏曲》等都取材于我国民歌,既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又保留了浓厚的民族风格。钢琴曲《兰花花》是汪立三于1953 年创作的。全曲根据同名陕北民歌曲调改编而成的叙事性钢琴曲,运用了变奏的方法,大胆地运用了不协和和声及鲜明的调性变化的技法,音乐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凸显作曲家个性特征,表达了哀怨愤怒、恐慌不安、英勇抗争的复杂情绪。《兰花花》的第一部分首先完整地呈示主题,以简单和纯净的和声描绘一种宁静的基调。然后通过节奏织体上的变化,使变奏一的音乐流动起来,表现出主人公兰花花对爱情生活的向往;第二部分是一个展开性乐段,在变奏二和变奏三中进行了扩展,运用了大部分不协和和弦与强力度的结合,造成一种紧张度,表现主人公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压抑、痛苦、不安和挣扎的内心;第三部分在情绪上更激动、高亢。尾声中再次出现不协和的强力度和弦,引用了变奏二中带有悲剧色彩的下行音阶,使听众产生对封建礼教的愤慨和对兰花花悲剧命运的同情之心⑥。

(二)以民族舞蹈为根基

中国民族舞蹈由舞蹈表演和音乐结合而成,其中音乐包含歌曲和器乐伴奏两种形式,所以,中国民族舞蹈音乐常常表现为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形式或不带歌唱的乐舞形式。总之,中国民族舞蹈音乐兼有多种艺术与音乐体裁的交叉性特征。中国民族舞蹈音乐中,即兴发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支声性的复调因素,各种民间乐队在以齐奏为主。如东北秧歌跑场音乐中唢呐用循环换气的方法吹奏长音而打击乐器采用紧打慢吹的多声形式,或者某些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的歌唱以长音而伴奏紧拉的琴拉慢唱。还有藏族歌舞音乐的歌唱与器乐伴奏中时分时合的旋律进行,有时也出现对比性的复调因素。此外,在中国民族舞蹈(歌舞)音乐中的多声部音乐很有特点,有时还出现二度的叠置,如侗族、壮族的多声部合唱。这些多声部音乐中,其思维方式是横向的,是以旋律为主的,与欧洲音乐体系的纵向性思维具有明显的区别。《壮乡组曲》是倪洪进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广西采风后所作。全曲主要由四首乐曲构成,即《船从远方来》《歌墟》《摇篮曲》《酒歌》。组曲的主题材料取自广西壮乡的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朴实的民族审美情趣。组曲在旋律音调、和声织体、调式运用上都体现了广西舞蹈的风格特色。

(三)以民族器乐为根基

中国的民族器乐艺术以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品种在世界各国的乐器中独具体系,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中国的民族器乐比较注重横向旋律线条的处理,对于旋律的音色表情及音色的变换处理要求十分讲究。中国的传统音乐在线性发展中“精雕细刻”,形成了独特的音色润饰特征,在线性音乐的线性旋律发展以及线性旋律的线性色彩变换等方面独树一帜。

王建中的钢琴曲《梅花三弄》是1973 年根据著名古琴曲《梅花三弄》改编而成。原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梅花三弄》具有典型的东方音乐特点,全曲调式为不带偏音的纯粹五声调式,调式为F宫系统F宫调式。在古琴原曲的框架上,王建中将主题呈现了三次,同时还采用了其自述为“三弄半”的独创结构。在一些模仿古琴音响效果的手法,如引子部分选用隔开八度的倚音来制造古琴的“散音”,犹如音质松弛、共鸣性强、余音长的空弦音。王建中还运用了四五度叠置和弦,并在多声部音乐中占有主导地位。如重复根音的空五度和弦;四度连续叠置的柱式和弦。这些和声具有强烈的色彩性和描绘性,使作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韵。

(四)以戏曲艺术为根基

戏曲是个总称,包含的剧种繁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美,它具备了东方独特的艺术形式,传递了东方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我国是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地方剧种,1956年统计的结果表明我国的地方戏曲达360余种。这些戏曲从声腔上基本上可分为高腔、昆腔、梆子腔、皮黄腔四大类,它们的语言不同,音乐旋律的构成不同,演唱方法和风格也不同,表演体系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卖杂货》由两首广东粤剧曲调《卖杂货》《梳妆台》结合而成,是1952年中央音乐学院朱工一教授邀请陈培勋先生创作的,表现了货郎走街串户卖杂货的情景。该作品基本上是以三段体形式结构而成,中间有一个非歌舞形式的“插部”,并以它作结尾。运用了装饰变奏、音和声色彩变化的手法,将单声思维的旋律改编为多声织体。主题伴随着后八分的伴奏,表现了货郎轻快、诙谐的形象。其中B 段的第二段主题音乐采用了广东民间小调《梳妆台》,音乐舒缓而连贯,高声部与低声部互相衬托、对答,和声丰满,声部的层次比较清楚,令人联想到“货郎与小姐”的音乐形象。更因为采用了众人“合唱、轮唱”的方式,使音乐有了非常明显的戏剧性对比。

四、结语

中国钢琴音乐虽然是源自西方,但是灵魂与内涵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中。在西方钢琴传入中国的100多年时间里,经过中国几代人的努力,借助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而壮大起来,并逐渐形成了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文化。中国钢琴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思想和审美意识的影响,作品创作和演奏中融入了中国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等内容。因此,只有掌握和传承中国优秀钢琴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美学思想,才能使中国钢琴音乐在新时代奏响更加自信、自强的奋进音符。

注释:

①陈青.新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风格探析[J].音乐天地,2022(6):4-9.

②杨晓.音腔[J].民族艺术,2014(5):37-43.

③张娟.五声性调式和声的风格特征研究[J].艺术家,2021(6):110-111.

④关新.刍议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散板音乐[J].当代音乐,2022(7):91-93+205.⑤周萍.论儒家“中和”思想的现代意义[J].文化学刊,2017(10):26-27.

⑥龙妮.论中国民族器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J].艺术品鉴,2019(26):145-146.

猜你喜欢
钢琴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6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纸钢琴
音乐
最牛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