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形象动画改写的审美倦怠与再创造问题探究
——以孙悟空和哪吒为例

2023-02-20 01:00成都大学黄大刁
艺术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哪吒孙悟空动画

成都大学/黄大刁

当前国产动画电影创作兴起一股“改写”经典文学形象的潮流。许多研究文章和论述,常常将“改编”和“改写”等词语混杂在一起。“‘改编’和‘改写’的字面差异是:前者突出‘编’,后者突出‘写’。‘编’虽也有‘编造,虚构’之意,但核心的意思是‘编辑’,强调对现成材料的编排;而‘写’的核心意思则是‘写作,创作’,更强调独创性。”“那么现在的‘改写’则只是运用原著的‘外壳’‘名声’的影响力,其情节、结构则完全重新设计、创造,所表现的思想、主题更有可能大不相同。”

一、孙悟空与哪吒形象的动画改写

对于经典文学形象的动画创作可以分为全景式和取材式改编以及解构式改写。早期国产动画对文学的改编主要是全景式和取材式,比如,1999 年动画电视剧《西游记》《东郭先生》等,几乎完全将原著的内容用动画表现出来;《大闹天宫》《金猴降妖》《哪吒闹海》等,则是取材式改编,选择原著中的某些桥段进行动画改编。从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以后,国产动画对文学形象的改编集中于解构式改写,《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魔童降世》)《新神榜:哪吒重生》(以下简称《哪吒重生》)和《姜子牙》都是突破原有的故事内容,融入时代元素进行重构。

孙悟空最早出现在动画作品中是在1941 年的《铁扇公主》,哪吒则是在1961年《大闹天宫》中首次亮相。在国产动画百年发展的历程中,改编和改写于孙悟空和哪吒的动画作品有几十余部,孙悟空和哪吒见证了国产动画发展的历史,成为最重要的形象载体。“根据国家电影局发布的公告,2015—2020 年,国产动画电影备案878 部,有关中国神话人物IP 改写的有119 部。在这119 部中孙悟空最受欢迎,有24 部作品;哪吒次之,有11部。这24个孙悟空形象的背后是22家备案公司,11个哪吒形象的背后有着15家备案公司。”西游记和封神榜这种IP 是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里,在新语境下动画人依旧乐于用新方式改写老经典通过改写、仿作制造陌生化,改变他们的文化期待,在陌生化的展现方式下容易对观众产生渴望填充的空间,人们愿意去接受经典文学形象改写的动画作品。

二、孙悟空与哪吒动画改写中的主要处理手法

从角色设计和叙事结构两个方面梳理当前不同版本的孙悟空与哪吒动画形象的演绎特点,可以发现当下文学形象动画改写受到青年亚文化、西方文化以及新兴媒介发展等影响,整体上来看,当下大多数孙悟空与哪吒动画作品都呈现以下改写趋势。

(一)角色造型的继承性突破

在对哪吒和孙悟空形象设计的时候,对受众更加精准定位,在满足时代审美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继承。通常是将角色的典型元素符号进行解构,融入时代新的元素进行创作,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例如在《大圣归来》里,孙悟空的金箍棒,头上戴的紫金冠上长长的翎子,著作中所描述的孙悟空典型元素仍然还在,创新的是大叔的脸庞,一比七的成人头身比例,多了些人类的情感。在《十万个冷笑话》中哪吒虽然被恶搞成萝莉萌少女与肌肉身的结合体,但是作品仍保留了经典形象的头部发髻特征。在《魔童降世》里莲花图案、双髻、风火轮、火尖枪以及身份关系和社会关系都继承了之前《封神演义》对其记载描述的形象特征和典型化元素,从现代审美的角度出发,将烟熏妆似的大黑眼圈、塌鼻子、鲨鱼齿等特征融入到形象中,这种打破常规的创作理念和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不谋而合。在《哪吒重生》里,皮衣、机车契合了年轻人的潮流时尚,身材修长、外表英俊,迎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标准,哪吒小辫的设计也吸收的是经典哪吒的鬏的造型,眉眼上继承了《哪吒闹海》中的凤目,眉梢高度上扬,身上的盔甲继承了魏晋到唐朝时期比较流行的明光铠元素。“从哪吒的演变过程来看,哪吒形象的识别也是来源于对特定元素的标识加之以融合所处时代的价值因素。”

(二)情节内容的颠覆性重塑

当下我国动画产业主创团队渐趋年轻化,他们的心态和年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作内容的年轻倾向。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消费剧增和互联网时代媒介传播的“短平快”的特质下,生活在网络时代的观众审美理念和艺术感知随着数字化生活的影响渐渐发生着改变,这些特质逐渐渗入到了动画情节内容的创作中。在《十万个冷笑话》中对原著的情节和内容上进行了较大迁移,哪吒在海边玩耍时因好奇心伤害了埋在沙里享受日光浴的敖丙,然后从戏谑的角度采用非正常逻辑的处理方式大胆改编了这场冲突,另外将不属于同一时空的角色拼凑在同一部作品中,整部作品情节和内容延续具有荒谬和非逻辑性。《大圣归来》中解除孙悟空封印的竟然是一个小孩,原著中西去取经的故事内容也变成了护送江流儿和小女孩回长安的冒险之旅。《魔童降世》中增加了魔丸与灵珠引发的“天劫咒”,规避父子矛盾,用替死符以身相替的情节歌颂父爱伟大,抗争不公的命运争取自己的权益。《哪吒重生》中将哪吒与龙宫的冲突放置在了新的时空进行颠覆性重塑,原著中哪吒将敖丙抽筋引发的矛盾,转换为东海市李云祥和四大家族之一的德家之间有关水资源引发的矛盾。“当今观众已厌倦了早已不合时宜的传统叙事情节,更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取向和情感结构的创新性叙事情节成为观众的新期待。”

(三)低龄化到成人化的受众群体拓展

长期以来将动画艺术作为儿童的“专利”这一认识偏差,以及投资趋利化的心理影响下,动画低幼市场较大。近年来,动画创作开始把目光面向了成人,尤其是当下青年群体。将成人的精神和情感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满足了当下成人群体对生活的诉求和吐槽,产生了较好的反响和市场业绩。如《大圣归来》孙悟空的头身比为近似成人的一比七的比例,在面部造型上不在是之前的少年模样,更有几分孤寂和惆怅的落魄沧桑大叔形象,这也正是当下年轻人的一种缩影;电影要表达的是自我反省,找寻迷失自己的过程,他隐射的是当下青年即使没有了青春时的激情,但也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心魔,找回真实自我的一种主题。《十万个冷笑话》中金刚芭比的哪吒造型设计,以戏虐、恶搞、吐槽的方式进行故事情节的推动,这种处理方式和当下网生代群体以“自我”为中心,反叛、自由,对主流文化深刻怀疑的一种思考模式和行为方式相契合。《魔童降世》在主题上主要是传达一种破除偏见,反抗命运不公,掌握自己命运的一种抗争精神;在叙事方式和主题传达上都是围绕着当下成人动画审美模式进行,满足成人对动画电影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哪吒重生》是现代版的热血神话英雄故事,这是年轻向的,在造型上突破传统动画中不太涉及的改变,一比七趋向成人的头身比,五官的塑造,皮衣、机车等元素也佐证了这部影片定位是成人的,年轻向的动画影片。

(四)中西文化的穿越架构

动画作品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的承载体,动画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中国国际地位日益增强,提升文化软实力实行走出去战略日益成为文化产业的创作目标之一。当下在进行动画改写的创作时,通常是将中国故事用“民族语言”的现代方式讲清楚,同时运用到“世界语言”将中国精神传达好。这里的“语言”是完全区别于抽象文字符号的语言,它可能是某一种叙事方式、美学理念、普世价值观、画面、角色和某些元素等。融入时代和国际元素,追求人性和哲理的表达,以此唤起人类某些情感和思考。《大圣归来》借鉴了《狮子王》《惊奇女侠》《蜘蛛侠》等的叙事模式,讲述的是英雄涅槃的故事,融入了时代主题与民族文化。《十万个冷笑话》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们熟知的动漫形象,哪吒、李靖、白雪公主、匹诺曹、葫芦娃、蛇精等各种动画IP 人物共同建构在一个互文性的动画世界,影片调侃,戏虐,反叛符合当下年轻人反主流,反经典的亚文化审美偏好,这对中国观众和国际观众来说能从谐趣桥段中获得吐槽快感。《魔童降世》中哪吒面对天劫时的方式是勇敢抗争的,是个人意志的表达,哪吒知命改命自我选择意志是存在主义的具体表现,即反抗偏见,反抗命运都由自我选择决定。这种“自我”个体意识具有普世价值,国外观众或许不明白哪吒的传统文本故事,但一定能看懂哪吒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反抗精神,也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哪吒重生》影片的画面以及角色的设定有朋克共有的元素,即剧情上有强烈的矛盾冲突,视觉上有繁复的细节,金属元素等,比如李云祥的金属盔甲、机车,孙悟空的金属面具,朋克风格的手套,龙王的金属手臂,敖丙的机械龙筋等,都是朋克必要的元素。场景上参考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曼哈顿的帝国大厦、克来斯勒大厦等元素,在影片中充分展现了朋克的反抗、叛逆、追求自由精神的共同点。哪吒作为“人”的勇敢、正义、自由、意志和决心的主旨也是国际观众所追求认可的。国产动画目前在改写这一块,将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民族化,同时兼顾国际化和现代化元素,在国际化的视域下选择“世界语言”,努力寻找一个符合国际审美和世界普世价值观的风格,着力打造中国的神话IP形象。“正如丁亚平教授所言,要从动画的发展维度寻求突破,主体的突破离不开世界性的眼光,动画发展的参照和驱动,也是动画传播的需要和自觉。”

三、孙悟空与哪吒动画改写的审美倦怠

孙悟空与哪吒的动画创作无非就是“依葫芦画瓢”“旧瓶装新酒”和“新瓶装新酒”三种方式并存。第一种方式原汁原味完全依据经典文学中对孙悟空与哪吒的描写来进行动画改编,这类常以低幼动画呈现且带有说教目的。第二种方式风头正劲,通常选取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形象进行新的故事构建,易于理解和接受。第三种较为前卫的改写方式,架空内容和形式具有新的探索精神,但目前接受较困难。

当下对孙悟空与哪吒形象的动画改写,虽然在外形上有所差异,但是常规的做法是加入几个新的人物角色,通过夸张、戏仿、变形和拼贴等方式来处理观众熟悉的文学形象,把不同时空的元素相融在一个时空中,打破逻辑的合理性,在虚拟和现实、现代与传统的模糊空间下营造戏谑狂欢的效果。在《西游新传》《金箍棒传奇》《沙僧的逆袭》《西游新传:真心话大冒险》《小悟空》《悟空奇遇记》《西游记2010》《夺宝幸运星3》《口水封神》《大王不高兴》等影片中有着相应的展现。但是由于缺乏好的故事构想作为依托,最终导致作品陷入类型化的困境,孙悟空与哪吒改写带来的陌生化和奇观化效应,往往浮于表面的眼花缭乱并不能掩盖在深层意义上的同质化。

仅仅依靠孙悟空与哪吒的噱头进行动画改写,大量“炫技”依靠特效的视觉奇观,虽然在视觉上能博观众眼球,但也对故事底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为单薄故事很难支撑起华丽的视觉效果,最后受众也就会慢慢对这种创作模式产生审美倦怠。从追光系列动画影片中不难发现,影片主角都是透着一股网文风格,基本都是瓜子脸大眼睛,将《哪吒重生》中哪吒的眉毛改变一下就是《新神榜:杨戬》中的杨戬。虽说动画电影中的角色、场景、道具等都是可以相互运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影片的制作效率,但是一如既往,观众能一直买账吗?并且现在受众还依旧喜欢瓜子脸大眼睛类似网红一般的主角,一直出现在各种动画影片中吗?

主题、情感和剧情表达上层次感较弱,各种宏大场景和不是很重要的角色出现高频次就容易弱化主题和故事的表达。如《哪吒重生》中以神秘面具人身份出现的孙悟空,虽说哪吒与孙悟空无论是在《西游记》还是《封神演义》中都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样的身份设计观众难免会认为这是利用孙悟空的噱头,而且为了朋克而用的金属面具显得有点多余。最后大战时的台词,“这条命,给了我,就是我的了,我是谁,做给你看,”这种反抗命运的精神无疑和传统哪吒的“反抗”精神相契合,这样的表达就显得无新意也不深刻,因此很难令观众眼前一亮,并产生共情、共鸣。追光动画的《白蛇2 青蛇劫起》以及《新神榜:杨戬》中都存在着相同的问题。《西游记之再世妖王》是在传统《西游记》的故事中加了一个妖祖元蒂,在建构主要戏剧冲突时,实际上还是选择了中国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即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围绕着这一传统模式,其采用的是好莱坞式个人英雄叙事策略,老套的叙事模式很难调动观众的观影情绪。

四、经典文学形象动画改写再创造的方法路径

各种孙悟空与哪吒改写的动画作品接踵而至,让人目不暇接,能够真正让人记住的动画影片寥寥无几。当下观众的审美情趣逐渐提升,我们将经典文学形象进行动画改写时必然要突破题材的限制;基于时代特性和民族文化内涵要坚持叙事机制和创作方式中国特色化;在动画制作技术与国际差距逐渐缩小的今天,要坚持故事底色,坚持内容能引起受众的审美愉悦和思考。

(一)题材的另辟蹊径与横向IP打造

近年来国产动画在题材上主要是两个方向,其一,主打教育类的亲子动画,像《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系列;其二,就是全龄段的神话故事与文学形象的改编及改写,像经典文学《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孙悟空与哪吒形象改写的动画作品。当创作题材陷入同质化时,我们不免发出“难道国产动画就只有孙悟空与哪吒了吗?”在选取动画创作题材时要开拓视野,应该横向深入挖掘中国经典文学以及神话传说题材,同时也要另辟蹊径,寻求原创题材的创作开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量典籍中的各种神话传说可供我们创作,如《山海经》《淮南子》《十洲记》《博物志》《搜神记》《幽明录》《拾遗记》等。动画电影《山海经之再见怪兽》《大鱼海棠》中惊艳四座的神兽都是取材于《山海经》。除了神话传说之外,经典文学故事和经典文学形象同样可以取材挖掘。如《逍遥游》《八仙出处东游记传》《南游记》《北游记》《西游记》《封神演义》《西游补》《聊斋志异》等。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沙僧、猪八戒、红孩儿、杨戬、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以及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等中国现代文学形象都是值得我们进行动画创作。“我们要充分的开发利用我们本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自己的横向IP,利用中国深厚庞大的神仙体系作为创作的资源,除却开发以哪吒、孙悟空为系列的竖向、子供向IP,也将与它们有关的神仙原型作为新的主角故事进行创作,逐步打造一个以中国神仙谱系为蓝本的国产动画电影神仙世界。”

神话传说、神话人物、经典文学故事、经典文学形象仅仅只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一个小部分,我们在进行动画题材选择时,除了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国现代文化,非遗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中独辟蹊径寻找可以被应用转化的资源,扩大动画题材的选材范围,创作出更附有时代精神的动画电影艺术精品。像追光动画即将启动的新文化系列题材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及现实主义题材动画电影《雄狮少年》。这些新题材是我们目前应该大力去挖掘的。

(二)叙事机制的本土化转化

近些年来,以孙悟空和哪吒形象改写的动画作品大多受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及西方叙事机制的影响,一味模仿西式、日式风格,在进行动画创作时常常架空经典文学中的世界观,不求逻辑的合理性,追求狂欢以及娱乐化效果。当然这种创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收获一部分青年观众的喜爱,但是将这种靠戏虐与非逻辑性来营造泛娱乐化的效果,将这种叙事机制为动画改写的主流终究会慢慢淡出受众的视线。这种动画改写方式的明显特征就是能在短时期引起一阵波澜捕获部分观众,但这种效果犹如昙花一现,很难使观众与动画电影产生粘合性。

针对神话传说与经典文学形象的动画改写应该是坚持本土化叙事方式,合理借鉴西方叙事机制进行动画创作。这种本土化叙事机制就是坚持民族化、国际化、时代化的内涵,需要弘扬传统文化,展现民族化的风格,也要能做到贴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努力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迪士尼的动画就是善于将他国素材进行合理利用,创作出具有美国民族风格,传达着美国的价值观,捕获世界观众,像《寻梦环游记》《冰雪奇缘》《寻龙传说》等。中国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采用好莱坞式的英雄成长叙事模式,同时也借鉴好莱坞公路片的类型策略。《哪吒之魔童降世》展现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顽强抗争精神,传递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契合了时代性,迎合了青少年那种打破常规、渴望标新立异的价值。

我们在对经典文学形象进行动画创作时,要尊重原型人物设定,在原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创作,不能过度娱乐化的恶搞,在对神话传说以及经典文学进行改写创作时,不能只借其IP 躯壳进行颠覆性的西式化、日式化创作。只有坚持民族化的故事内核和民族精神的中国创造,才能让这些经典文学形象永葆活力。

(三)内容为王且品质至上

动画质量是一部动画作品获得观众认可、对外传播的基础和前提,这里的质量主要指内容和画面。现阶段,我们在对经典文学形象动画改写的时候,不难发现动画电影的画面品质越来越好,但是故事内容,剧情的推动,情节的介绍就显得简单、模糊、混乱等。动画制作上对剧本的打磨和故事内容的提取、运用都显得不知所措,往往通过对画面的极致刻画来掩盖其内容上的短板。中国动画在对经典文学形象、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等创作思路上通常是将故事内容垂直式的直接挪用,亦或是直接以这些IP 为外壳进行故事颠覆式创作。我们在进行动画剧本创作,故事内容提取的时候应该推动文本跨媒体创作方式。“通过分散在小说、电影、电视、游戏等媒体平台中的多个媒体文本进行互文性的指涉与整合,共同构建一个宏大的‘故事世界’,这种协同叙事的改编创作路径契合了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化特点,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内容叙事的魅力,更激发了粉丝的观影与参与热情。”不断对故事内容进行跨媒介的推广和打磨更有利于动画剧本的成熟,同时要以时代精神面貌和富有启迪意义的深刻内涵去拓展故事情节,以生动的动画语言去展现内容情节的风格神韵,以此不断增强动画作品的故事感染力。

五、结语

近年来孙悟空和哪吒的各种改写背后,都保留着经典文学著作对二者的符号化描述,背后也都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形态对于动画作品的影响。对孙悟空和哪吒的每一次动画改写都选择脱离人物的原生语境,将其置入到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市场需求中进行陌生化和戏虐化的再加工,以此冲破观众的观影预期;以现代性的眼光去逆读传统文学经典,在摈弃与创新中折衷并选择适应于当代观众审美心理的表达方式。但诸多各异的孙悟空与哪吒由于过度对特效视觉奇观的追求,导致二者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易被忽略。动画创作时追求视觉效果,对影片的故事底色坚持不够,长期以往致使整个动画创作朝着类型化的方向发展,即使对孙悟空与哪吒人物外形和动画场景做各种改变,都只是流于表面,人物内核亦同质而单调,受众的审美倦怠也在所难免。今后在对二者经典形象进行动画改写时,应坚持人物的文化内涵和故事底色,坚持时代精神和审美旨趣相呼应,坚持故事剧情与视觉奇观相协调,用好的故事带给孙悟空和哪吒形象持久的生命力,避免受众产生审美疲倦。

猜你喜欢
哪吒孙悟空动画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哪吒买“车”
哪吒VPro
哪吒留学实录
做个动画给你看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动画发展史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的动画梦
我是动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