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研究

2023-02-19 15:31洪彩贝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修身文化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2022年度金华市社科联立项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B2022104);2022年度义乌市社科联立项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D22032);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规划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XJDJ2022010)。

作者简介:洪彩贝(1995-),男,浙江义乌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新时代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承攀升至新高度,着力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育人价值,是对坚定文化自信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有益探索,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的慎独寡欲、自省谦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美德,为新时代育人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也为新时代文化育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弄懂为什么样的时代培养人才,以及培养什么样的时代新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用,深入研究其蕴含的传统美德,使之服务于新时代,焕发时代魅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修身;处世;文化育人;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4(b)-0074-05

Research o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elf Cultivation and Conduct Oneself

HONG Caibei

(Yiwu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llege, Jinhua Zhejiang, 322000, China)

Abstract: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the new era have reached a new height. We should focus on the education value of traditional virtue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to strengthen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build a strong cultural country. It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grippers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inner impetus to realize great rejuvenatio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rich in the traditional virtue like "ethical self-cultivation and ascetic", "introspection and modest", "roughly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trust", "gentleness, courtesy, courtesy thriftiness and modest". They all provide rich material for the new er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olid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 new era of cultural education. Basing on understanding what kind of era to cultivate talents and what kind of new people to cultivate, we discuss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make best use of its cultivating value and deeply studies its traditional virtues, so that it can serve the new era and glow the charm of The Times.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raditional virtue; Self cultivation; Conduct oneself; Culture educ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文化的育人作用日益凸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化育人的“中流砥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古往今来中华儿女的智慧,其传统美德是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承的命脉所在。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理想[2];这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育人价值作出的高度评价。新时代,着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统美德育人的研究恰逢时宜,必须让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慎独寡欲、自省谦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充分彰显其育人价值。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身之道与处世之道

修身处世之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修身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君子的行为准则,至今仍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中华传统文化倡导修身养性,认为这是达到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必由之路,也是对君子人格实践的基本要求。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一个人要成就伟业,首先必须修身,只有修身才能养性。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使得修身具有开放性特征。在原则上,修身不限制于特定的人群,而是世人皆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是以修身作为立世之本。修身要“慎独寡欲”“自省谦虚”。

处世之道,儒家思想的重要价值观念,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深远漫长的。儒家的处世之道一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是指导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相处的一门高深学问。“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作为儒家重要的思想理念,也是新时代人们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重要行为准则。儒家为人处世之道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去创造,持续更新,不能因为现实存在的很多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就否定儒家处世之道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儒家为人处世之道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每一个人将其视为一种“常道”来践行。

修身处世不仅在个人,也与国家民族相关联。国家长治久安是以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作为根基的。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更要积极参悟优秀传统文化的修身处世之道,使其绽放时代光芒。

2 修身之道育人

修身是儒家重要的思想理念。孔子认为每个人只要通过不断学习,保持自我修行,都可以成为君子。其蕴含的“慎独寡欲”与“自省谦虚”具有重要的育人功效。

2.1 慎独寡欲

“慎独”最早出自《礼记·大学》《礼记·中庸》,指的是,在无人监视或监督的情况下,行为谨慎,符合道义;独处时周围无人也能谨慎自重,不违礼法[3]。“慎”是一种修养、境界和谨言慎行的内在要求。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4]告诫人们,道是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如果片刻能离开的就不是道了。有德行的人在没有人看得见的地方也能谨慎行事,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也会心存敬畏。再隐蔽也会被发现,再细微也会看得见。因此,君子独处时一定要谨慎。慎独是指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要根据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处事,不能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而做有违道德和原则的事。

《礼记·曲礼上》记载,“敖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告诫人们,傲慢的念头要学会抑制,邪恶的欲望要学会控制,求善的志向要积极弘扬,享乐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多去亲近那些有贤能的人,既要敬畏贤人也要爱慕贤人。对于所爱之人要敢于指出其做得不好的地方,对于所恶之人要善于发现其身上可取之处。要会积聚财富,也要会分享财富,造福于人。既要能安于富贵,也要能安于穷苦。当与他人发生意见不合时,要善于理解他人,懂得换位思考问题,不能一味想取胜。分东西时不能求多,不明白的事,不妄下定论,已经知道的事,也不要自夸自己已经知晓。

在儒家看来,慎独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是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式,也是评价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关键所在。慎独不仅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更体现在无人监督和管理的其他时间段。要做到慎独,则要求人们做人应当寡欲。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便是如此。当前社会诱惑颇多,一个人应当坚持清心寡欲,减少欲望,经得起清净,守得住寂寞,慎独寡欲,才能实现自我提升。

新时代随着文化多样化发展,社会思潮交错纵横,只有做到慎独寡欲才能保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習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慎独”思想,以“慎独”来强调党员干部的自律。欲望是人之天性,但个人必须学会对欲望的控制,要做到自重、自律、自警,注重修身养性,洁身自好。

2.2 自省谦虚

慎独自律、养心节欲以后,人还要做到自省谦虚。自省谦虚一直是衡量中国人道德修养的标准之一。古来先贤在修身养性时,十分注重自省的力量,在日复一日的自省中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通过自省可以达到“立己”“达人”。

《荀子·修身》载“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5]。告诫人们,当看到别人的善行时,要自我反思,自己是否也有此善举;当看到不善的行为时,一定要保持警惕,要自我反省,是否也做过这样不善之举。做人一定要固守住自己的善良,去除不善的观念和思想。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告诫人们,自我损害的人,不可以跟他谈论有价值的话题;自我放弃的人,不可以和他做有价值的事情。说话有违礼义,是自我损害的表现;自己认为守不住仁义,是自我放弃的表现。

《礼记·表记》载,“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6]。告诫人们,君子不自我赞赏和夸大自己做过的事,不自己到处宣传自己的功劳,那便是有了超常的道德修养,同时也不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路走,主要在于维持自己谦虚厚德的品行。去表扬别人的善举,称赞别人的功劳,在于能够尊敬有贤能的人。

《楚辞·卜居》载“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7]。告诫人们,尺有它的短处,寸有它的长处,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也有它不明白的地方,卦也有它算不到的地方,神明也有不显灵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东西,应当学会扬长避短,与别人互相补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是如此,应当学会看到别人的长处,要知道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告诫人们,自省是一种能力,它通过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来实现自我提升。新时代文化育人,强调自省,在于传承弘扬“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立足于社会中,人们应当善于自省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道德品格、言谈举止等,在不断自省中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从思想上自省,要时刻不忘加强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从岗位责任上自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用好手中的权力;从为人处世上自省,先做人,后做事;从日常生活上自省,从小事、细节做起,洁身自好,防微杜渐。并且,为人要谦虚,不做自夸自己做过的事,不到处宣传自己的功劳,也不求别人和自己一样,保持忠厚谦虚的品行。这样才能更受人尊敬。

3 处世之道育人

处世之道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其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思想具有丰富的育人成效。

3.1 仁义礼智信

孟子将“仁义礼智”比作一个人的四肢,每个完备的人都应当具有四端。董仲舒在“仁义礼智”的基础上加上了“信”。“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五常”,即一个人日常生活中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主要包含爱心、公正、礼仪、才智和信用。儒家“五常”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守的,仁义礼智信,不能混乱。

孟子将“仁义礼智”视为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孟子曰:“君子所行,仁义礼智,根于心。”[8]告诫人们,作为一个君子,“仁义礼智”四者要植根于心中,由心而发。

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9]这是儒家提倡的“三达德”。“仁”为“五常”的核心,告诫人们要尊重人道,相信人与人之间能达到一种心灵上的沟通与契合,待人要如同待己,要有同情心,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学会包容,不恃强凌弱。“义”寓意为人要有义气,大义凛然,公正、正义,不能见利忘义。“礼”寓意谦让、礼让,做人做事要遵循礼节,克己复礼。“礼”和“义”都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约束人们的言行,使人具有适宜自己身份的言行。“礼义”的内涵比“礼”和“义”更为厚重。“智”寓意格物致知,在实践过程中要秉持仁德,择善去恶。“信”寓意诚实守信,旨在教导人们做人要讲诚信、表里如一。

“仁”是“五常”之根本。仁者是人之心也,是人人皆有之者也;义者是人之路也,是人人皆得而行之者也。仁是本心,而义则是仁德具体表现。仁是内容,义是形式。仁决定义,没有仁就没有义。而礼是实现仁的具体形式,孔子曾说道,义以为质,礼以行之。礼不仅是仁的形式,也是义的形式。孔子认为礼是表现仁的一种必要形式,却不能流于形式。他所讲的礼包含多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君子修身的礼;第二个层次是礼节,“食不语、寝不言、居不客”等都是礼节的表现;第三个层次是礼治,他认为礼是治国的第一要素。智和仁是表和里的关系,智是外在条件,仁是内在根本。信在今天的含义是诚实、坦荡、有信用。在孔子看来,人要是没有信,就不能称之为仁。孔子强调,人要少说话,多做事,这就是信。“自古皆有死,而民无信不立”,如何做到信,与仁有一定关系,一个人要从内心深处敬重,只有言出于衷,诚心诚意,才能做到信。

新时代在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坚持“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然而“仁义礼智信”既有积极进步之处,也有消极落后的地方。“传承是择善而从的继承与弘扬,它能够推动儒学走向复兴,却不能使儒学获得更新发展。”[10]在传承与弘扬“仁义礼智信”时应做好价值评估,扬长避短,实现现代化话语和行为的转换,进而推动新时代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3.2 温良恭俭让

“温良恭俭让”是关于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论述”是孔子弟子赞颂孔子的5种道德情操,即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

“温,和厚也。”许多表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词都带有“和”字,如:和睦相处、和蔼可亲、和颜悦色等。通常“和”字用来指代平稳安定的景象。为人要温和、敦厚,这是一种品格高尚的表现,这样便能和身边人保持关系融洽。

“良,易直也。”古人说的直,一般指正直,也作善良正直。为人正直,而不盛气凌人,宽宏大量,别人才能愿意与自己相处。但是一个人只是一腔正直,而无一颗善良之心,那就不是真正的良,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做到二者相统一的人,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善良”之人。

“恭,庄敬也。”为人要恭敬而不能傲慢,遇大事庄重严肃而不轻浮,达到“兄友弟恭”便能广结善友。“恭”是一个人由内而外的行为习惯,为人不卑不亢,对他人恭敬有礼,不阿谀奉承,既注重外在的礼节,又注重内心的质朴,才能视为“恭”。

“俭,节制也。”节制应当理解为“约束、节制”。一个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当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感情和欲望。同时,也寓意一个人要保持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成由勤俭破由奢”“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名言,都告诫人们勤俭节约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丢弃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曾数次提到“餐飲浪费”这一现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俭戒奢的民族,要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追溯历史,大到整个国家、小到家庭,都因勤俭节约而兴盛,过于沉醉奢侈糜烂的生活就会衰败。中华民族崇俭戒奢的传统美德,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倡导的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让,谦逊也。”“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等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即谦虚使人更容易成功。谦虚既不是盲目夸大自己,更不是自负,而是一种自信。谦让、谦虚不仅体现的是人的格局与气度,还体现了一个人高瞻远瞩、豁达大度的处世之道。

新时代弘扬“温良恭俭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们行为准则的规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要素。“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对于调节今天社会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对培养担当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现实世界纷繁复杂,诱惑颇多,一个人应当学会约束自己,对欲望要加以克制。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至今的重要精神支柱、精神标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修身之道与处世之道的民族,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修身之道与处世之道是儒家重要的思想理念。在新时代文化育人上,修身之道与处世之道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新时代培育承担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16(4):3-10.

[2]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中国社会报,2019-03-19(1).

[3] 丁士虎.《庭训格言》的修身处世思想及评析[J].民主与科学,2018(6):64-65.

[4] (春秋)曾子,子思,著.大学·中庸 儒家经典[M].杨靖,李昆仑,王明霞,编.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15:9.

[5] 廖名春,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荀子[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6.

[6] 史靖妍,著.礼记·尚书:典藏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7:9.

[7] 赵逵夫,解读,袁行霈,主编.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楚辞[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6.

[8] 梁涛,解读,袁行霈,主编.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孟子[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9.

[9] 钱逊解读,袁行霈,主编.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论语[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9.

[10]王钧林.儒学的传承与创新[J].孔子研究,2017(1):16-20.

猜你喜欢
修身文化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傅雷家书的修身思想研究
大学生如何才能放飞梦想播种希望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在家风建设中如何增进亲子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技术文化
明清家训“修身、齐家、处事”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