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燕 张雪梅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22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基建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的母语意识形塑与强化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大燕(1974,9-),女,重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研究,视听翻译研究。
摘要:视听翻译由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在选取翻译策略方面与传统书面翻译不同,其适用的翻译策略比较有限。该研究在梳理视听翻译适用策略的基础上,探究其策略选择的主要标准,即翻译模式、目标观众和源语文化、传播媒介、作品类型与内容等,根据不同的标准选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该文进一步探讨有关标准选取的问题,以供视听翻译者采用翻译策略时酌情考虑。
关键词:视听翻译;翻译策略;字幕翻译;配音
中圖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4(b)-0030-04
A Study on the Criteria for Selecting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LIU Dayan, ZHANG Xue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
Abstract: Due to its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AVT)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written translation in term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nly a small number of which are applicable in AVT. This study surveys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analyzes some selection criteria, including AVT modes, target audience, source language and culture, media, text type and contents, against which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re employed.
Key words: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btitling; Dubbing
视听翻译(Audiovisual Translation,简称AVT),是指任一视听媒体(如电影、DVD等)的翻译[1]。视听翻译模式众多,常见的有配音和字幕翻译,以及画外音、本地化、影像描述等。视听翻译具有多符号、多模态、多媒介的文本性质,与传统书面翻译有很大不同,体现在翻译流程、译者职能等许多方面。二者采用的翻译策略也有差别,传统书面翻译的策略并非皆能用于视听翻译,主要因为其受到书面翻译所没有的时空与媒体限制,也是其本身的性质特点所致。本研究探讨视听翻译适用策略,以此为出发点分析策略选择的标准与相应的翻译策略。
1 视听翻译策略
传统书面翻译的策略与视听翻译策略并不完全吻合。以“译者注”这种策略为例,其类似书面文本的注解,根本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书面译文中可采用,但不太适合视听翻译。例如,字幕翻译中字幕的显示时间短,要求观众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译者注虽然有助于理解,但会阻碍观众欣赏视听节目,一般很少使用,只偶尔见于字幕组等业余字幕翻译中,即使如此,也引起不小争议。
与传统书面翻译相比,适用于视听翻译的策略更少,而且因后者范围广、模式多,各模式有自身特征与特定媒体限制,关于所有视听模式的通用策略并未达成共识。不可否认,某些模式有一定共性,如配音与字幕皆可用于影视节目翻译,可以采用某些共同的翻译策略。一些学者总结了可用于字幕翻译与配音的策略,如Tomaszkiewicz针对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总结了两种模式的通用策略(见表1)[2]。
Gottlieb提出了一套电影字幕翻译的策略,说明了各策略的适用场合,包括扩展、释义、转换、模仿、转写、移位、缩减、清除等[3]。但他并没有对这些术语进行详细解释,也没有精确界定其适用条件,某些策略区分不太明显,难免有重叠之处。有学者讨论了字幕翻译的3种主要策略,即省略、缩减和释义,认为这些是字幕翻译的标准策略[4-5]。由此可见,策略的种类与名称并未完全达成一致,但仍然有些相似策略。此外,对策略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字幕与配音这两种主要电影翻译模式上,而较少涉猎视听翻译的其他模式。
2 翻译策略选择标准
选择翻译策略需要考虑哪些策略适用于视听翻译,而且在这些选项中,哪些可以解决具体的翻译问题。影响策略选择的因素较多,依据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以字幕翻译为例,Georgakopoulou列出字幕翻译中的诸多要素,如与情节相关的功能、内涵意义、目标观众对原版语言与文化的了解、反馈效应、媒介限制等,提倡以某些要素为基础,对每个具体翻译问题进行透彻分析[6]。这些要素涉及功能、意义、观众、媒介等多个方面,对策略选择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其作为标准存在如下问题:元素比较零散,主次不太清晰,也没有阐述彼此之间的关联。本文则着眼整个视听翻译领域,考虑不同视听翻译模式,探讨影响翻译策略的因素,提出主要的策略选择标准,并建议其他可能的参照点,以供视听翻译者参考。
2.1 策略选择主要标准
视听翻译策略选择的标准比较多样,各标准的重要性不尽相同,主要标准有视听翻译模式的制约、对目标观众的考量和源语文化的影响。
2.1.1 视听翻译模式
视听翻译各种模式有各自的制约条件,每种模式会根据自身特点优先考虑某些翻译策略。最常见的字幕与配音,前者优先考虑缩略的需要,而后者尤其受对口型的限制,从而导致二者选择不同的策略[7]。
字幕翻译优先考虑缩减策略,主要因为相较传统书面翻译,字幕翻译要受到时空限制。空间限制方面,字幕翻译需要在屏幕上添加字幕,必然会干扰图像,为了尽量不挤占屏幕,字幕一般置于屏幕下方,限制在两行内,每行最多35个字符[8]。字幕的时间要考虑字幕显示时间(要与画面同步)、各条字幕之间的间隔、观众的平均阅读速度等。一般认为要符合以上方面的要求,需把文本压缩至4~6秒或不超过6秒,达到每秒16个字符的速度[9]。字幕能占用的空间和时间有限,所以对传递的信息量有严格限制,而要把影视节目中所有可能转换的材料限定在规定行数和字数,对译者是巨大的挑战,因此删减原版的某些成分既是必要的,也是字幕翻译过程所固有的。
此外,字幕与配音两种模式的特征决定了策略选择的大致方向。字幕版保留了原声,把字幕作为译文添加到屏幕上,字幕与画面和原声同步显示,鉴于此,字幕翻译尽量选用忠实于原对白的一些策略,如对等、直译等,否则在原文与译文并行的情况下,一旦偏离原文,难免招致批评。而配音版听不到原声,以目标语对白替代原声,除对口型的挑战外,策略的选择自由度更大,多采用意译、省略、概括、改编、替代等。总之,视听翻译模式不同,在考虑翻译策略时就有差异,但模式本身并非策略选择的唯一原则,并不总能解释选此非彼的原因,还会考虑其他标准。
2.1.2 目标观众
目标观众也是策略选择的一项重要指标。Gambier认为,视听翻译具有社会维度,要尽量了解观众的需求与接受能力,让科技成果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要求与期待[10]。影视节目自然要针对目标观众制作,而且节目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满意度。因此视听翻译中,译文的忠实度要排在观众的交际需求之后,如果从实用角度来衡量,翻译效果指观众在信息处理方面投入的精力越多,译文的相关性就越低[11]。为满足观众的需要,总原则是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减少观众处理信息时所花精力,尽可能给予辅助,扫清其欣赏影片情节、画面、音效等方面的障碍。
考虑观众的需求要了解这一群体。所谓“大众传媒”的概念已经发生变化,“大众”不再是个面目模糊的群体,可以把其分割成更小的群体,为其量身定制产品,满足各小群体的期待与需求[12]。虽然视听翻译不再把目标定为照顾普通观众群,但观众群体的划分与定位仍然是个难点,也体现了视听翻译的多样性。划分的依据包括年龄、专业知识、感知能力、价值观、接受模式、注意力类型。也有的以某些社会变量(年龄、教育程度等)和视听变量(播放时间、节目类型等)来区分,这些变量进一步与其他特征相关联。
以美国影片《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为例,影片描述了美国历史上三段动荡时期,涉及众多美国历史事件和文化符號,译入西班牙语的配音版与字幕版则根据观众的身份、环境、与原版接受者的文化差距来决定主要的翻译策略[13]。配音版的目标观众是西班牙人,他们对美国历史和文化不太了解,与美国观众并无共同的文化背景,所以译者主要采取改编策略,必要时改编源文本,这样不会让目标观众有疏离之感,使之能沉浸其中,更好地欣赏影片内容。字幕版的目标观众主要是生活在美国的拉丁美洲人和波多黎各人,对美国文化颇为了解,与原版观众共享许多文化元素,所以较少采用改编,翻译某些人名时甚至用了借译策略,译文与原声一模一样,却不会妨碍交际。两种版本为不同观众群体制作,不仅总体策略不同,翻译单个文化典故时,也要判断观众能否理解,从而采用不同方法。
总的来说,区分观众群体本身就是一项比较棘手的任务,译者有时对目标观众的判断是基于自己的假设,预判时难免存在偏差,所以在确定目标观众时需小心谨慎,尽量减少误判。
2.1.3 源语文化
视听翻译中源语文化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语言与文化的地位,即影视作品的原版语言是来自主要还是次要语言群体,原版作品的文化属于优势还是非优势文化。源语文化地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本地特色或“语言外文化特色词”方面,尤其为特定文化现象命名的名词和名称等。以字幕翻译为例,从主要到次要语言群体的翻译称为“顺流型字幕翻译”,而反之则叫作“逆流型字幕翻译”[14]。两种字幕翻译所采用的策略体现出整体差异。
Gottlieb曾对“语言外文化特色词”的翻译做过研究,结果显示,来自非优势文化和次要语言群体的电影或其他艺术作品,如丹麦电影,出口到英语国家,原版中的文化特色词绝大部分仅限丹麦本族文化和语言的观众所知,但出口后面对的是英语观众,几乎完全依赖字幕传递的信息内容。所以考虑翻译策略时,这种从丹麦语译出的“逆流型”字幕翻译会采用更多解说性、改编或删减策略,如解说性的概括策略与改编性的替代策略等,翻译的桥梁作用比较显著。
相反,从英语译入丹麦语的“顺流型”字幕翻译,因其来自主要语言群体和优势文化,体现出对原版对白的较高忠实度,多采用保留策略,许多文化特色词得以保留或以其他方式再现。研究结果显示,原版影片中超过一半的本地特色以其原有形象翻译,翻译的桥梁作用比逆流型字幕翻译要小。可见在处理文化特色方面,原版作品的语言与文化的地位极大影响了翻译策略的选取,是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2.2 策略选择的其他标准
除以上主要标准外,还有其他可能的参照,如传播媒介、节目类型与内容、翻译机构与服务对象、译文忠实度等,依据具体翻译任务决定其主次或取舍。
视听节目的传播媒介包括DVD、录像、电影或电视、电子游戏等,传播媒介对翻译有一定限制,决定优先考虑某些翻译策略。以电子游戏本地化为例,首先,本地化人员要翻译各种各样的文本,包括线上帮助文档、使用说明、包装材料等,这类文本属于“工具型”文本,具有辅助作用,要求完全实用,在策略选择上首先考虑实用性与功能性,多采用释义、概括、明晰化等策略[15]。其次,为使产品“在语言与文化上适合将要使用及销售该产品的目的地(国家或地区以及语言)”,本地化还涉及语言之外的一些成分转换,如游戏画面显示的出租车、人物着装等,皆需要符合本地市场和规范。所以电子游戏本地化常采用的策略是转换和改编。
还要考虑影视作品的类型与内容。作品类型指电视剧集、故事片、纪录片等;节目内容指喜剧、音乐剧、惊悚片等。这些文本类型与内容有特定要求,如喜剧中的幽默语言多采用解释性和改编类策略,以克服不同语言文化对幽默的感受差异。
承担翻译的机构与服务对象会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和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采用什么策略。以葡萄牙电视字幕翻译为例,私营与国营电视频道因性质不同,在字幕体现口语特征方面有差异,私营频道上,字幕的口语特征比公共频道更明显,而为二者服务的翻译机构分别是私营字幕翻译公司和公共电视频道的翻译部门,二者因服务对象的标准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译文的忠实度也是策略应用的一个考察维度。某些视听翻译模式或翻译任务对忠实度要求高。Gottlieb区分了高忠实度、低忠实度和最低忠实度的字幕翻译策略。高忠实度策略有保留与直译,传递了原版的本地特色;低忠实度有详述、概括和替代,是改编类策略的代表;省略策略忠实度最低,是具有严格删除性质的方法。所以在特定翻译情景下,若需要以忠实度为优先考虑的条件,则可根据各策略的忠实度因地制宜地选择对应的翻译策略。
3 结语
视听翻译策略的选择标准较多,本文分为主要标准与其他可能的参照,并未穷尽所有,以不同的标尺选用翻译策略会有差异。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并不存在适用视听转换所有方式的某种翻译策略。讨论策略的选用应以具体翻译问题为出发点,标准的主次或先后要根据特定翻译情境或具体问题而定,有所取舍,或者几种因素共同起作用,重要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总之,如Pettit所言,这些标准一方面体现了视听翻译任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HATIM B, MUNDAY J. Translation[M].London:Routledge,2004.
[2] PETTIT Z.Connecting Cultures[M]//JORGE D C.New Trend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2009:44-57.
[3] GOTTLIEB H. Subtitling: A new university discipline[M]//DOLLERUP C, et al.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2:161-170.
[4] Díaz Cintas J, Remael A.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Subtitling[M].Manchester:St. Jerome,2007.
[5] KAPSASKIS D.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training of translator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sation[J].The 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lation, 2011(16):162-181.
[6] GEORGAKOPOULOU P. Subtitling for the DVD Industry[M]. Díaz Cintas,Anderman.Audiovisual Translation.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2009:21-35.
[7] LUYKEN G M, et al. Overcoming Language Barriers in Television[M].Manchester: European Institute for the Media,1991.
[8] SHUTTLEWORTH M, COWIE 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9] ASSIS R A. Features of Oral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in Subtitling[M]//YVES G, HENRIK G. (Multi) Media Translation.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1: 213-221.
[10]GAMBIER Y.Recent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research[M]//DELIA C, et al. Between Text and Image.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2008: 11-33.
[11]GAMBIER Y. Introduction. Screen Transadaptation[J].The Translator, 2003(9):171-189.
[12]NEVES J.Interlingual subtitling for the deaf and hard-of-hearing[M]//Díaz Cintas,Anderman.Audiovisual Translation,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2009:151-169.
[13]HURTADO de Mendoza Azaola.Translating Proper Names into Spanish[M]//Jorge Díaz Cintas. New Trend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2009:70-82.
[14]GOTTLIEB H. Subtitling Against the Current[M]//Jorge Díaz Cintas.New Trend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2009:21-43.
[15]GOUADEC D.Translation as a Professio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