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生优质校本课程,全面落实整体育人

2023-02-19 11:34龚琴
教育家 2023年52期
关键词:川剧木偶校本

龚琴

一个学生要成长必须激扬天性,一所学校要发展必须顺势而为。要让学生和学校共同进步必须“上好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创生校本课程”。那么,如何才能创生出可以激扬孩子天性,落实整体育人的优质校本课程呢?我认为需要结合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带领教师团队沉下心来做好三件事。

积极响应号召——“顺大势”

2016年,我就职于一所城区龙头学校,学校的优秀教师很多,生源也相对较好。但是校本课程开发非常零散,没有明确的核心,亮点特色更是不够鲜明,这也导致学校发展处于瓶颈期。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了大家很久。

此时,恰逢国家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四川省也提出“川剧文化进校园”的要求。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带领音乐、美术教师团队对学生需求进行了深入调研,从儿童视角出发,明确了孩子们对川剧文化需要传承什么、怎样操作才能有趣有效,最后要达成怎样的目标。

有了清晰的框架之后,我们邀请两度获得梅花奖的川剧大家为师生开展专题讲座;邀请本土草根演员到校表演激发学生兴趣;组织骨干教师编写《川腔蜀韵》学生读本;音乐老师和专业演员上好每班每月一堂川剧音乐课;每天课间操坚持跳《戏曲操》;召开班会、举行升旗仪式、办黑板报等传播川剧的发展历史及文化内涵;举办川剧主题绘画比赛;开展音乐、美术、语文、综合实践学科的川剧文化传承跨学科项目学习;同时学校组建兴趣社团,坚持每周开展社团活动,还通过多种途径搭建了从班级到国际级的各类展示平台,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展示。完善的川剧文化传承课程体系既保证了川剧的全面普及,又催生了多个优秀艺术教育和课程成果,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更使川剧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城市儿童提供了温润鲜活的滋养。因此,顺应国家教育发展的大势,做学生喜欢的事,就能做成事。

勇于探索未知——“做新事”

2017年,我调任到一所山区寄宿小学,学校教师年龄偏大,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学生基本属于留守儿童,且80%以上都在学校寄宿。而学校只有164个孩子,随时会被拆并,师生人心涣散。面对这样的问题,校本课程该怎么开?我们在学校身处的外部环境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答案。

学校处于成都平原东部的龙泉山,是成都的“城市绿心”。通过调查发现,孩子们对龙泉山的植被并不了解,对山里蕴藏的丰富中草药也很陌生。面对巨大的自然宝库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要求,我们创造性地选择了以“中医药文化传承”为核心创生校本课程。

我们聘请中药学专家到校指导药材和中医学常识;聘请本地老农指导师生辨别、种植药材;师生一起上山采药,共建校内实践基地“本草园”;在专家指导下编写《药香绵绵》校本读物;开设了药材种植、食药同源、药皂制作、穴位艾灸等九门中医药传承校本课程;学校引导教师在美术、音乐学科中有机融入中医药文化传承,学生创意制作的葫芦药囊成为赠送给新加坡和俄罗斯友好学校的特殊礼物;学校和龙泉驿区中医医院一起开展端午义诊和药材赠送活动;学校举办中医药趣味运动会等。在中医药文化传承过程中,学校还积极加入了龙泉驿区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和联盟学校实现差异化发展。同时,学校还积极与龙泉驿区卫健局、龙泉驿区残疾人联合会、成都市经开区农业银行等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使传承工作得到了大力支持。

短短三年时间,以“中医药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建设,使这所只有一百来名学生的山区寄宿学校成功创建为四川省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四川省美育示范基地、成都市天府文化传承特色学校等。中医药文化传承工作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艺术教育展演中进行了专题展播。更重要的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工作的深入推进,使师生自信心和凝聚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明显转变,学校教学质量增值评价指标得到了大幅跃升,实现了学校的系统性变革。因此,充分运用好外部资源,勇敢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做别人没有做过的新事,也能办成事。

持续推陈出新——“理旧事”

2020年,我又一次更换了工作岗位,到了一所乡镇小学。学校身处西部客家第一镇——洛带古镇,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学生60%以上都是客家人。多年来,学校十分注重客家文化传承,并将其打造为学校特色办学的闪亮名片。但是,随着区域内各学校对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深入,原有的优势项目和区内其他学校逐渐趋于同质化,且缺乏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要打破这样的困局,唯有推陈出新,从原有的事物中找出新的生长点来。

系统梳理,完善框架。我们邀请专家团队和文化传承人一起对学校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确立了学校“三乐教育 与世界为友”的办学理念,讨论完善了“世界客”校本课程框架。

课题研究,系统推进。学校成功申报了区级课题“传承客家文化的世界客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组织骨干教师群策群力,从五育融合、整体育人的角度围绕客家童谣、客家美食、客家建筑、客家节俗等12个课程主题搜集整理课程内容、形成课程资源,做到课程学习螺旋上升。全校班主任老师利用每周三中午的短课组织学习活动,通过六年的校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对客家文化产生天然的热爱,形成系统性认知,自然而然地成为客家文化的传承者。

确立重点,社团运作。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民间采风,开展头脑风暴,深度挖掘以前没有关注到的客家文化传承的特色项目,最终确立了客家木偶和客家创意服饰两个新的亮点,作为下一步重点开发的方向。随后,学校开办了“乡关何处”客家文化研习社,由大队辅导员专人负责,重点围绕两个新项目开展工作。学校成立了“客家木偶”社团,聘请了专业的木偶表演公司,每周到校为学生授课;成立了“客家创意服饰制作”社团,每周安排学校美术老师、有手工特长的老师或外聘的服饰制作师傅精心指导。

问题导向,突破难点。针对客家木偶普及广度不够的问题,学校通过集体晨会、班会等途径,引导学生了解客家木偶的相关历史文化,提高客家木偶在校园生活中的曝光率;通过木偶表演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客家迁徙史,传承优秀的客家家风家训,使客家木偶的学习更具综合实践性,普及层次也更高。客家服饰创意制作社团在实际运行中遇到了作品内容单一、造型雷同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美术教师组织学生到古镇采风,从古镇人的生活场景中寻找创作灵感。在造型上,以传统宽衣大袖为基础,结合现代客家人的生活实际,進行改良创新。在图案呈现上采取粗针大线加布块拼贴的形式,保持客家服饰的古朴。我们结合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召开这一时事热点,在服饰上增加了运动元素,用蓉宝打太极、蓉宝踢毽子等图案表现了客家儿童对大运会的期盼。

充分展示,擦亮品牌。为了更加充分呈现客家文化传承校本课程的成果,学校积极利用多种平台进行展示,代表龙泉驿区参加成都市城乡学校少年宫展示,微课《布衣雅服——客家服饰创意制作》登上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面向全国推广。客家服饰等三个客家文化社团参加了央视频的迎大运现场直播。学校师生用客家话创编表演的歌曲《客 等你》登上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并获得了成都市少年宫展演特等奖。学校也于2022年被评为“四川省非遗传承学校”,在客家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又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因此,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理好“旧事”,不断推陈出新,同样能办好事。

总之,只要坚持儿童视角,做到“顺大势、做新事、理旧事”,就一定能生发出符合儿童需求,激扬孩子天性,落实整体育人的优质校本课程,更好地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川剧木偶校本
神奇的川剧变脸
木偶和木偶戏
川剧版画传四方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走近木偶传承人
木偶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