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国
创新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时产生新观念、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思维方式。但在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有多种因素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文分享了指向创新思维培养的“1+3+1”情境化教学实践案例,总结了创新思维培养指引教学模式构建的优化路径。
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因素
教育制度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学校和教育机构应当提供丰富多样的创新教育资源和机会,确保学生在学校中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评价方式和标准也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并且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奖励,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化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开放性的提问和鼓励表达等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在制度和教学方法的充分支持下,最大程度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1+3+1”情境化教学实践分析
“1+3+1”情境化教學模式是一种基于情境设置的教学模式。以高中人教版物理中“圆周运动”的教学为例,指向创新思维培养的“1+3+1”情境化教学实践应用如下:
第一个“1”是指设定目标导引情境。学习“圆周运动”后,学生参加了一个模拟的变速自行车设计活动,他们需要设计变速自行车,使骑行者在骑行时,可以改变相应的初始状态达到倍数的变速。
“3”是指在教学中设定学习情境。任务性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圆周运动的概念和基本物理量及线速度与角速度之间的关系。教师将普通自行车后轮架起,将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通电固定在自行车后轮辐条的不同半径位置,转动脚蹬,学生通过观察二极管的运动轨迹及不同二极管的运动弧长、转动角度,思考并讨论得出圆周运动的概念、线速度、角速度等,描述圆周运动的基本物理量及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问题化情境: 教师提出“普通自行车的牙盘和飞轮之间的线速度关系?怎样设计一辆可以变速的自行车?”等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和计算,可以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情境,并应用圆周运动规律推导出相应的设计方案。
发散性情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案,如更加复杂多变的倍速自行车设计。学生可以运用计算或实验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并通过分析性思考发现其他可能的设计优化方式。
第二个“1”是指设定应用化情境或真题性情境。组织一场变速自行车设计竞赛,学生将展示他们所设计的变速自行车模型,并通过测速仪测量不同的骑行速度、脚蹬的角速度和不同变速下后轮的线速度。学生需要结合圆周运动规律,对比和分析各个设计方案的优劣,并进行总结和讨论。
创新思维培养指引教学模式构建的优化路径
优化制度指引教学。设立鼓励创新的奖励机制,对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给予认可和奖励;推动教育课程改革,将创新思维相关内容纳入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创新展示活动,让学生能够分享自己的创新成果并启发他人。
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再如,注重团队合作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并通过小组项目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优化评价形式。除了传统的考试外,还可以采用项目评估、作品展示、实际表现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和思维过程。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及时为他们提供反馈和指导。
【本文系聊城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普通高中指向创新思维培养的1+3+1情境化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J220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