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蓉 邢晓凤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望鸟巢,南依元大都遗址。“作为新中国第一所培养对外贸易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始终注重在‘外字上做足文章、做好文章,用好‘外语+专业优势服务国家高水平开放。”采访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向记者表示。他强调,教育是塑造生命、塑造灵魂、塑造人的事业,大学需要教育家,教育家一定要在实践中成长起来。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之中国。
拔尖人才培养要形成“森林生态状”
《教育家》:目前,全球正处于一个深刻变革期,各行各业都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互动,为实现与世界发达国家平等对话,我们亟须培养出能够站立在国际前沿的创新人才。那么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哪些痛点需要解决?
黄宝印: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迫切需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迫切需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首先是变革理念,切实以高质量为生命线。高质量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各级各类教育必须牢牢守住的生命线。没有高质量发展,怎么建设强国?必须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我们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高质量发展是一种观念变革。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都必须以高质量为追求。
我们必须牢牢守住“高”这个核心概念。我们为什么追求名牌?就是因为它代表的是高品质、是精品,消费者信任、放心,是长期积累的口碑、是品牌的代表。高质量本身就是竞争力。
从质量是生命线到高质量是生命线,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需要从体系、机制、制度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与构建,形成高质量文化。高质量文化必须从共识到行动,是硬约束,以高质量为荣、为追求。
其次是创新机制,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研有机融合。高校必须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与学术前沿,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倍增效应。
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及综合素养的养成,不能仅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标准答案式的考试或者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我是60年代的人,我们那个年代很少能凭兴趣选专业,比较注重对短期目标的追求、具体化的物质需求。现在条件好多了,孩子们可以更多凭兴趣选择今后从事的专业领域。
人才不是逼迫出来的,而是连续不断的有意识的栽培、养育、呵护、引导的结果。一棵高大乔木的种子,只有具备充足的空间、阳光、土壤、 水分、肥料,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对大树的成长我们要有耐心,不是短期内的速成,也不是一棵、两棵,而是一个森林生态状,是一个群体,是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的。
我们必须建立大中小教育贯通机制,实现有效衔接。在高等教育阶段,本科生要打好基本功,增强综合能力;研究生要掌握学术研究方法,具有清晰浓厚的学术志趣;博士生要能够进行独立的高水平研究工作。涉及重大的学术前沿问题或国家战略亟需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把人才培养,特别是博士生培养納入其中,解决重大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人才的过程,也是成就人才的过程。
最后是开放合作,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从大学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来讲,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历史更长,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科技依然占据优势,在很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要勇于并善于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们走得更好更快。比如加大国际优秀师资人才引进力度,开展更多更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加强中外优秀学者联合科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加强国际同行评价,创造条件让学生出国多交流,吸引更多海外优秀学子留学中国等,打造更多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加强国际间学术交流与碰撞。
人才培养,有高原方见高峰
《教育家》: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要务。从“珠峰计划”到“强基计划”,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培养创新人才的举措,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全链条的培养,多学科的融会贯通,需要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贯通,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黄宝印:“珠峰计划”“强基计划”都聚焦于基础学科这一重要领域,都重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人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基础研究是创新之源,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的关键突破口和重要着力点,具有紧迫现实意义和重要战略意义。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日益全面系统深入,更加注重从教育全链条角度来进行整体考虑和把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是教育生态,最终体现在高等教育直至博士生教育阶段,实际则贯通于整个教育体系中。
今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获得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巴克利奖,这是该奖设立70年来首次颁发给中国籍物理学家,这项成果的获得是基础科学研究长期深厚积累的结果。所以,科研一定是厚积薄发的,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一块我们还要加强,特别要重视贯通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发力,更要与基础教育紧密衔接。拔尖,并不是刻意“拔”,而是营造环境、尊重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发现、 激励,是“育”出来的,是养育、孵育、培育、教育的连续过程,最后自然而然地“冒”出来、“涌”出来、“流”出来, 水到渠成、人才辈出。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是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高校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造就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越来越具备良好的教育基础与支撑条件,从“高原”铸就“高峰”,必须构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链条、多元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培养体系。
一是要厚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土壤。高校要把本硕博人才培养贯通考虑,特别是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做到课程设置、知识体系、培养模式等通盘设计、连续实施。同时,要将选拔发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理念、目标、课程、评价等渗透到基础教育阶段,形成良好的发现机制、成长机制、激励机制,形成大中小学一以贯之、层层递进的培养路径与培养体系,夯实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基本素质和肥沃土壤。
二是要激發各类创新人才成长动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涵盖科技、人文、社会、医学、体育、艺术等更多领域,为不同类型有潜质的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路径和培养渠道。比如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目前学术型人才与专业学位人才同等重要、同等对待的共识基本形成。两种类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都要具备创新能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工程领域、技术领域、管理领域等实践领域需要各种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而这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于这些领域的重大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教育评价事关办学导向,是重要的“指挥棒”。要遵循各类人才的特点与成长规律,激发学生保持长时间、非功利的好奇心与驱动力,实施长周期培养、破除功利化评价、推动多主体育人、给予稳定性支持。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理念、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关乎激发和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创造力,关乎创新人才质量。人才评价要加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评价,要有灵活机制,关注人才成长的可持续性。提倡包容性评价,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各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在不同领域体现的特质不同、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创新思想、创新激情、创新潜力、创新能力、创新贡献等要用更多元、更具长期性、更有效的评价理念和方法。激励不同的人沿着自己擅长的领域奔跑。不一定每个人都要考名牌大学,成才的渠道有很多。我们国家需要各种不同类别的人才,需要各种不同的评价标准。“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不是花,但比花还珍贵,是秋天的一道美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内在驱动力和自我约束力很重要。比如高校晚上图书馆的灯光,没人监督或逼迫,是学生自己跟自己较劲,不断填充自身的知识储备,要成为最好的自己。要做卓越的人才,卓越就是永远追求更好。
开放的大人才格局:让人才活力涌流
《教育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宗旨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优秀人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人才培养路径有哪些?
黄宝印:凡是有经贸往来的地方都有贸大人的身影。贸大校友在中国加入WTO谈判中作出了卓越的努力和贡献,也有很多校友在国际贸易、金融、国际法、国际商务等领域取得了优秀成绩。这些涉外领域的创新人才奋战在对外开放前沿,为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贸大有很好的行业资源,教学和科研实践结合很紧密。贸大从建校伊始就实行外语加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外语和专业很好地融合,注入复合型、应用型导向,契合了时代的特殊需要。
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端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
从学生能力培养路径看,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宽口径,厚实基础。学校通过大类招生与通识教育,夯实学生知识与能力基础,给予学生更为自由的探索空间与成才路径。二是复合型,融合培养。学校实行弹性学分制管理和校内辅修双学位政策,打破学院和学科界限,学生自己绘制课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学校在国内首创将辅修学习与主修学习平等对待的教学模式,即主辅修学生在同一课堂进行教学。三是国际化,全球视野。学校留学生及国际化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本土国际化体验。师资队伍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具有海外学术背景的教师占总数的50%。国际暑期学校为学生提供开拓国际视野、领略学科前沿的学习平台。
要形成开放的大人才格局,成为世界教育的中心,首先人才要流动起来,要有活跃的人才有力吸引和有效流动态势。行云流水,方可赏风景。只有曲水流觞与大河奔腾并存,才能形成蔚为壮观的人才奇景。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还是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都表明人才合理流动的重要性,人才流动活跃地区,思维和创新都很活跃,经济发展也快。美国、英国是移民国家,深圳、珠海是新兴活跃城市,上海、北京的人才流动性也很强。流动起来才能产生思想碰撞,才能不断激发出创新火花。一个学校的学术繁荣,必须重视师资的学缘结构,强调交流,强调国际化的校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