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
在幼儿园中,倾听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每逢种植时节,关于种什么的话题,就会成为幼儿议论的焦点。经过一番交流与讨论,幼儿通过投票的方式,最终决定种草莓。从种草莓的准备工作开始,教师对幼儿的倾听也随即开始了。
故事一:选地风波。种植前,幼儿对种植地进行了一番讨论。他们认为,要想草莓长得好,就必须找一块营养足的土地。霖霖说:“大五班的地就很不错,去年就他们班的萝卜长得最好!”浚浚紧接着说道:“我们今年能不能跟他们换一换地?”
教师思考:换种植地的想法源于幼儿对上学期种植地的期望,我们要善于倾听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激发幼儿深度思考,积极地解决问题。
于是,我班幼儿向大五班提出换地的想法,不过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我班那块地有块区域长不出东西。看到幼儿失望的神情,我加以引导:“没有关系,我们想想其他的方法,先试试从自己的种植地里找找原因。”经过对比,幼儿发现,大五班的土地更松软一些。随后我提出:“有什么方法也能让我们班种植地的泥土变软呢?”一番思考过后,幼儿给出明确答案:给土地施点肥。
教师思考:当幼儿发现问题时,教师要跟随他们的探究思路、脚步,引导他们寻找问题的答案。虽然过程中我们班没有换成种植地,但幼儿遇到困难没有退缩,能够积极地面对,这个过程才更可贵。
故事二:为土地加营养。幼儿做好了施肥前的翻土准备,不过,放多少肥料合适呢?浚浚说:“多放点,这样植物长得好。”一铭随即表示赞同:“那就全放进去!”但是一辰着急地说:“太多了吧?放那么多肥料,草莓受得了吗?”
教师思考:作为教师,尽管我知道放太多化肥不对,但细想却能理解幼儿的想法——为了让班级的土地更有营养。所以我先让幼儿充分表达想法,之后再提出相应开放性问题,让幼儿通过经验及想法的碰撞来建构新的经验,这个过程无疑是幼儿相互学习、得到有益经验的重要一环。
我随即问道:“想一想我们会吃很多饭吗,如果吃太多了会怎样?”经过思考,幼儿明白土地也不能“吃太饱”,于是搜集了肥料的正确使用方法,决定把肥料适量均衡地撒上一层,并用铲子翻一翻,再喷上水,让土地获得均衡的营养。并且,我引导幼儿观察施肥前后土地颜色上的细微不同,判断土地是否施好肥了。一番合作之下,幼儿完成了施肥。
教师思考:随着目标的清晰,幼儿能够寻找到解决方法,并获得实践经验,教师要继续倾听幼儿的对话和想法,从幼儿彼此间的交流中寻找活动的方向。同时,通过施肥环节发现,幼儿的观察有时候比成人还细致,所以教师也要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故事三:带多少苗。施肥完成了,草莓苗到哪里去找呢?如意表示,自己的妈妈从事农作物研究工作,她可以让妈妈提供草莓苗,但准备多少棵苗合适呢?安迪说:“带100棵。”七月质疑:“种得下吗,太多了吧?”我说道:“是呀,我们不能浪费。种多少苗合适,如何能知道呢?”经过讨论后,悠悠说:“量一量地有多大,算出种多少不就行了。”
教师思考:对于带多少苗这个问题,我摒弃了以往告知式的做法,选择多一些时间倾听幼儿的想法,并与他们一起思考讨论、提出办法。幼儿相互交换自己的想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合作能力。
由于测量工具有限,幼儿为了抢夺工具而出现争吵。我立即提出:“有什么办法能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呢?”幼儿答道:“分组合作。”“除了测量,大家还要做什么呢?”幼儿回答我:“还需要记录结果,还要计算……”于是,幼儿自发分组,跑得快、会用尺子的去测量组,会算20以内加减法的到计算组,画画好、会写许多数字的去记录组。最终,幼儿小小算出要带46棵草莓苗。幼儿接连欢呼:“我们成功了,这就是合作的力量!”
教师思考:活动中我感受到教师倾听与幼儿同视角探究的重要性。教师倾听的是幼儿的想法与观点,兴趣与思考。探究活动最具价值的是過程,教师要将个人主观意愿变为倾听幼儿的意愿,引导幼儿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