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正超
曾经在书中看到一句话:“大自然本身就是课程。”幼儿是大自然之子,大自然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给予幼儿归属感。幼儿与大自然的亲密联系,足以疗愈他们的一生。他们爱春天的雨、夏天的风、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梅花,大自然中的事物是美丽的、可爱的。他们很容易对草丛里的西瓜虫、土壤中的蚯蚓、农场里的鸡鸭等产生兴趣,这种兴趣逐漸发展成对一切生命体的信任感。自然生命需要经历生长、变化、衰竭的过程,以此为契机,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锦绣幼儿园通过自然活动和孩子一起探索自然中动物的奇妙生长过程,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引导孩子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
“我们的发现”—— 聚焦兴趣
幼儿园自然角是孩子观察和研究动植物的主要场所,孩子们在亲历种植、饲养的过程中能观察动植物的多样性及生长变化过程。一个儿童化的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是孩子自由探索、轻松活动的小天地。孩子常常被自然角的动植物所吸引,驻足观看,在探索中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强烈的好奇心使孩子保持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次午餐中——
州州:“老师,今天吃番茄炒鸡蛋,酸酸甜甜的,我最喜欢了。”
小五:“我也喜欢,妈妈每天早上都给我做鸡蛋吃。”
葡萄:“不是都说小鸡是从蛋里面出来的吗?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在鸡蛋里吃出过小鸡呢?”
听到葡萄的疑问,孩子们纷纷将好奇的目光投向她:“是呀,鸡蛋里没有鸡肉呢。”“鸡蛋里只有蛋白和蛋黄,还没有变成小鸡呢!”……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话语中满满都是好奇和期待。由此,我们开始了一场小鸡“蛋”生的探索之旅。
◎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化出鸡宝宝吗
宝宝:“鸡妈妈生的蛋就可以孵出小鸡。”
一一:“我们家冰箱里有许多鸡蛋,也可以孵吧。”
果果:“不把鸡蛋煮熟了就能孵出来。”
乐乐:“我们回家请教下爸爸妈妈,也找找资料吧。”
就这样,孩子们约定好第二天带着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的答案来解决问题:原来并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化出小鸡,只有受精蛋才能孵化出小鸡,而且需要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这个回答对之前“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在鸡蛋里吃出过小鸡”的疑问进行了解释。原来我们平时吃的都不是受精蛋,自然就不会有小鸡的存在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看着孩子们的热情如此高涨,我决定购买一些受精蛋,进一步支持他们的研究。
“我们的做法”—— 关注过程
首先,真内容,实现孩子在感知中获得体验。
第一,与“蛋”相遇——贴近生活,让孩子更加投入。
◎怎样才能孵出小鸡
孩子们围住鸡蛋,惊喜之情溢于言表。“蛋小小的,我们要好好保护它。”“蛋壳摸上去滑滑的呢。”“小鸡要多久才会出来呢?”他们兴奋地讨论着,这时瑞瑞问:“怎样才能孵出小鸡呢?”
辰辰:“我们需要一个鸡妈妈,让它来孵。”
熠熠:“我奶奶什么都会,家里养了很多花花草草和小动物,要不请她来吧。”
易易:“我想自己试试,看能不能孵出小鸡。”
果果:“我们可以用孵蛋器,妈妈给我买过,就可以孵出来了。”……
到底该听谁的?在乐乐的建议下,大家决定投票,并最终确定用孵蛋器来孵鸡蛋。
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出现了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他们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寻找教师的帮助,而是平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还将理由清楚地表述了出来。这让我非常欣慰。教师的适当放手,能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并将日常解决问题的经验巧妙迁移。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孩子既锻炼了思考能力,又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蛋壳破裂,第一个蛋宝宝死亡
孵蛋之路正式开始。孩子们将受精蛋逐个取出来,放进事先准备好的孵蛋器里,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由于用力过大,一个蛋宝宝的壳被戳破了,里面的液体随之流了出来。
果果:“鸡蛋碎了,是不是就不能孵出小鸡了?”
琳琳:“我们是不是永远都见不到小鸡了?”
辰辰:“鸡妈妈会很伤心的。”
随之,孩子们纷纷露出了伤心惋惜的表情。
小五:“我们一定要照顾好其他小鸡,不能让它们再受伤了。”
柱柱:“给它们都取好名字吧?”
毛毛:“我要给它们写上编号。”
……
一场意外,使孩子知道了每个小生命的来之不易,需要得到爱护。蛋宝宝的生命源于一个细小而脆弱的蛋,在孵化的过程中需要稳定、温暖的环境,它们需要依靠蛋壳的保护,才能顺利破壳而出。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归自然,蛋壳的意外破裂让孩子领悟到生命的脆弱,在体验和分享中初步萌发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增强孩子爱护动物、珍惜自然资源、关心周围环境的意识。
第二,与“蛋”相识——纵向发展,让活动更加丰富。
孩子对生命的成长过程充满好奇,希望精心呵护、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乐意观察、照料和饲养一些小动物,与小动物之间似乎有一种天然的情感连接。当班里有了蛋宝宝,孩子尤其关注蛋宝宝如何孵化出小鸡。教师需要做的是及时回应孩子的好奇心,满足孩子探究“如何孵化出小鸡”的愿望,为丰富孩子的经验埋下种子。
◎“蛋宝宝守护队”成立
如何照顾才能使蛋宝宝顺利破壳呢?
毛毛:“需要控制好温度。”
果果:“我们可以和蛋宝宝说悄悄话,唱歌给它们听。”
宝宝:“还能轮流站岗保护它们,提醒观察蛋宝宝变化的同伴不要触碰孵蛋器。”
“蛋宝宝守护队”就这样成立了。孩子们自行分成四组。每天早上来园、课间休息、自由活动时间、午餐后……都可以在孵蛋器周围看到孩子的身影。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4-5岁幼儿“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日常活动中,一些经验已被孩子熟记于心,他们用绘画、符号标记的办法记录交流的结果。通过记录,孩子逐渐丰富了总结、归纳的方法,能形成独特的记录方式。
孵蛋的过程非常有趣,在观察、讨论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联系到前期经验,不断猜想,听取别人的看法和意见,并通过讨论、寻求答案,最终验证自己的所思所想。比如,多少温度适宜、需要添加多少清水合适、孵化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整个过程充满了孩子可爱的想法。
孩子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开展科学学习,不应该为了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实施灌输和强化训练。
其次,真活动,支持孩子全面发展。
“蛋”在孩子眼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它是一个谜,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我为孩子的主动探索精神所感动,也领悟到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发展的潜能,并希望孩子能在接下来的探索活动中擦出更多火花。
第一,与“蛋”相知——自主思考,让体验、探究有滋有味。孵化小鸡需要21天左右的时间,这是孩子对生命探索的过程。他们需要观察、记录蛋宝宝到小鸡的孵化过程,也需要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
◎晚上蛋宝宝谁来照顾
很快到了放学的时候——
辰辰:“老师,晚上我们都回家了,蛋宝宝谁来照顾呢?”这个问题马上引来了很多孩子的共鸣:“白天我们站岗,晚上都回家了,万一孵蛋器断电了,蛋宝宝不是挨冻了吗?”
“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我将问题抛回给孩子。
孩子们纷纷摇头。突然有一个声音冒了出来:“可以交给门卫叔叔,他们晚上一直都在。”孩子们的眼里顿时有了光。于是,他们赶在放学前,在孵蛋器上贴好“照顾小贴士”,并在放学的时候将其交给门卫叔叔照看。
第二天,孩子们看到蛋宝宝安然无恙,脸上露出满意的表情。这也成了一项每天放学固定照看蛋宝宝的方式。
第二,與“蛋”相契——拓展场域,让思维、情感更加灵动丰富。教育活动要从儿童的兴趣、问题、经验出发,儿童才是课程的缘起。教师应抓住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引导他们观察、发现、寻找问题的答案,生成能够回应孩子需要、真正贴近孩子生活的系列活动课程。
◎周末蛋宝宝怎么办
很快,一个星期过去了,周五放学前,我突然想起来幼儿园值班的门卫周末要轮岗,于是我把情况告诉孩子们,并和他们商量是否有更好的照顾方式。他们联想到之前照顾蜗牛宝宝的方法:带回家照顾。可是比起带“蜗牛宝宝”回家,要想把蛋宝宝带回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蛋宝宝不能断电。于是新的问题又摆在了他们面前:怎样才能顺利将蛋宝宝带回家?
果果:“插在充电宝上就可以不断电了。”
辰辰:“将它们装在一个温暖的盒子里。”
……
孩子们给出了很多建议,最后他们采纳了辰辰的“运输方法”。他们还找来毛巾、纸巾、暖宝宝和保温袋,布置好“流动小屋”后,才放心地将蛋宝宝装入其中。
3-6岁幼儿敢于尝试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能设法努力完成自己接受的任务。每到周五,孩子们都会互相提醒轮到谁做“值日生”了。他们满面笑容地走出幼儿园,迫不及待地和爸爸妈妈分享这份喜悦。
在这份喜悦的传递中,我发现孩子渐渐有了责任意识,从只会默默观察、守护蛋宝宝,到每天能积极完成加水、观察温度、翻蛋等工作。在孩子的精心照顾下,终于迎来了小鸡的破壳时刻。孩子们的自豪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虽然等待的过程有些漫长,但是照顾小生命的体验最终成为一段美好而难忘的经历。孩子在这其中的发现、猜测都源于生活,相比于教师直接告知或者从书本上所了解的知识,自然角的发现更加生动,更具情感的温度。我们不能让自然角成为一种摆设,而是应该让孩子在自然角中获取经验,并将这种经验回归于自然和生活。
“我们的收获”—— 幸福成长
小鸡和孩子之间的故事仍在继续。从迎来蛋宝宝,一直到我写下这篇故事,我看到了孩子的关爱和呵护之情,听到了孩子能够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合理的方式获取同伴的认同。
小鸡“蛋”生的过程,成就了孩子一次特殊的学习,他们不断地探索、猜测,从未知、发现到观察、了解,在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以及珍贵的经历。成人眼中的“微小”,也许正是儿童心目中的“壮阔”。社会、自然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实践赋予了孩子探索学习的武器。小小的自然角开辟了一方精彩的天地,在照料这些“小生命”的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这让我深深感受到,抓住孩子喜爱的事物作为教育契机,能使其思考自然、理解自然、懂得共情,并在欢声笑语的探究中、在自我发现的疑问中、在与同伴合作的交往中、在同父母共同照顾动物的关爱中,享受大自然赐予他们的礼物——尊重生命,学会感恩。
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事物,同时蕴含着各种素材,我们需要有一颗探索奥秘的好奇心、一份探索未知事物的勇气、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更需要一份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决心。在这次“旅程”中,孩子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通过“亲自然”活动,热爱大自然,逐渐形成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