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兰
孩子们,听说过“鱼缸效应”吗?在一个工厂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鱼缸,里面养了几条小鱼,养了两年的时间,这几条鱼的长度一直是三寸左右,大家以为这些鱼的体长就是三寸。有一天,员工不小心把鱼缸打碎了,只好将这些小鱼放入院子里的喷泉池。两个月后,员工们买了新的鱼缸,再去看这些小鱼时,发现这些小鱼已经从三寸长到了一尺。这就是“鱼缸效应”。它告诉我们,当一个生命在成长过程中,空间受到限制时,会让他失去本来可以成长的机会。对人的成长来说,亦是如此。足够的心理空间,是心理成长的重要条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保护心理空间的策略,当心理空间被挤压时,也要学会如何应对。
巧用策略,保护心理空间
首先,明确界限,学会拒绝。既保有自我的独立,又能够和世界建立丰富的联系,这是心理成长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就要确立自我和外界的界限。合适的心理空间,需要找到适宜的界限。每个人都需要心理空间,但是所需空间的大小因人而异。不同个体、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可能有不同的空间需求。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界限,并告知他人。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所需的心理空间往往会增大。但是这种需求,父母和教师不一定知道,比如你已经长大了,可父母还是按照小时候的情况跟你相处,你已经感到不舒服,他们却没有觉察。这时候,就需要明确告知父母。
明确界限并告知他人之后,如果觉察他人想突破这一界限,侵犯你的心理空间,要学会拒绝。表达拒绝会比表达同意要困难,因为我们担心对方会不高兴,会不喜欢自己。其实,恰当的拒绝并不一定会破坏关系,有时会让周围的人知道你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会更加尊重你。如果合理的拒绝让对方很不高兴,那是他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当然,拒绝是需要方法的。拒绝包括直接拒绝和委婉拒绝。直接拒绝首先要明确表达态度,然后要说明理由,最后可以告诉对方自己不拒绝的事情有哪些。这样在拒绝中让对方明确你的界限,也不会破坏关系。例如,好朋友要看你的日记,而日记只能给自己看、不给其他人看是你的界限。你可以说:“对不起,我并不想给其他人看日记,包括最好的朋友。我写日记是为了宣泄情绪,如果知道有人会看我的日记,我就会有所顾虑,写日记也就失去了意义。但是当我想要找人倾诉的时候,我会第一个说给你听,因为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也可以用肢体语言直接拒绝,例如做一个摆手或停止的手势。如果直接拒绝让你觉得有压力,你可以先委婉拒绝,包括推迟、推荐对方看一些保护心理空间的文章、转移话题等。比如好朋友想看你的日记,你可以说:“等到今后我有勇气让别人看的时候再说吧。”当然,如果对方没有读懂你的拒绝,你还是要采用直接拒绝的方式。
其次,表达感受,主动沟通。如果把你塞进一个箱子里,你的身体施展不开,会觉得特别烦躁或者愤怒,心理空间被挤压时同样如此,你会因为心灵不能自由舒展而产生很多负面情绪。你要意识到,一些不舒服的感受,可能源于心理空间被挤压而产生的不安、压迫和束缚。你要向周围的人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告訴他们自己的真实感觉。如果他们破坏了正常的界限,损害了我们的权益,打击了我们的自尊,我们可以真诚、坦率地告诉他们:这样的行为伤害了我,让我很难受。例如,有的父母和教师以“家校共育”为名,实际实行的是“家校捆绑”,把家和学校两个不同场域完全打通。你在家的表现,教师一清二楚,你在学校的表现,父母一目了然,你一定会觉得很惶恐。此时你可以跟他们表达:“之所以在家有这些不同于学校的表现,是因为觉得在家更放松,可以释放一些不容易表达的情绪和情感,如果这条路被堵住了,我会觉得更压抑。”如果在心理空间被挤压的过程中,你觉得特别愤怒,同样可以表达出来。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面对面、线上、书信等交流方式,与父母或教师沟通,恰当地表达你的想法,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你的需求。在沟通时要注意方式,既能看见别人,又能表达自己,可以尝试用“非暴力沟通”来做表达。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是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观察是描述事实而非评论,感受是诉说感受而不是想法,需求是表达引发自己感受的需要,请求是提出你希望对方怎么做的具体要求。例如,父母随意推翻你的决定,而你不喜欢这样,可以跟父母说:“我长大了,希望能被你们尊重和信任。”你并没有指责父母,只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要。
最后,借助外力,寻求支持。如果你的心理空间已经被挤压,而你通过表达感受、主动沟通等方法,对方还是不改变,甚至变本加厉,此时你可以寻求外界的帮助和支持。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从他人那里所能获得的精神支持。父母、教师、其他信赖的长辈、朋友、心理专业人士等,都是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寻求社会支持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寻求情感上的支持,如向别人倾诉、获得他人的安慰和鼓励等;二是寻求工具性的支持,如征求他人的意见、与能够提供具体帮助的人商讨等。例如,如果父母严重挤压你的心理空间,而你反复跟他们沟通都没有用,你可以找到父母的朋友或信任的长辈,让他们转达你的愤怒和要求;或者告诉你信赖的教师,让教师跟父母沟通。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要绝望,只要你伸出求助之手,周围很多人是可以帮到你的。
应对不同挤压类型的办法
当时间被侵占,需要讲明危害,达成一致。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是拥有心理空间的重要表现。如果你的所有时间都是被他人安排好的,也就意味着你没有自主选择的可能。例如,父母把你的周末从早到晚都安排得满满的,而你在这种被安排中越来越觉得被动无趣、情绪低落,你要意识到,你的心理空间在被挤压。这个时候,你可以明确表达感受,讲明这样做的危害,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你可以这样说:“我需要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如果所有的时间都是被人安排的,我会对做的事情失去兴趣。”另外,可以做好一张时间安排表,跟父母的安排表对照,寻找相同点,肯定父母的安排,然后针对不同点跟父母积极沟通,最后达成一致。
当情绪被压抑,需要接纳理解,合理调节。成长并不等于快乐,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体验到烦恼、痛苦、焦虑、郁闷、惆怅等各种负面感受,这很自然。负面情绪也具有积极意义,它传递了我们内心的需求。但是,如果周围的人,包括父母、教师、朋友等,不倾听你的表达,总是用“不要”“不能”来否定你的情绪,你可以明确告诉他们:情绪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真实与否,我愿意跟你们讲内心的感受,是因为信任你们,希望你们能接纳和理解我的情绪。当然,如果对方还是不接纳你的情绪,你需要自我接纳,告诉自己产生这些情绪并没有错,然后通过合理宣泄、身心放松等多种方法进行调节。
当行为被监控,直接表达拒绝,保护自己。行为监控并不是说父母或教师不能限制自己的行为,研究发现,成人对孩子适度的行为控制,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规范养成。但是,如果我们的行为任何时候都被严密监控,一举一动都暴露在众人之中,甚至借用一些高科技的手段,让所有的行为都受到监控和记录,那对我们心理空间的危害是巨大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直接和监控者沟通,明确表达你的不舒服甚至愤怒,必要时寻求外界的帮助。如果发现监控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范围,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总之,心理成长不等于快乐,而是让人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足够的心理空间可以充分包容你的所有情绪;心理成长不等于完美,而是让人趋于真实,足够的心理空间让你长成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心理成长不等于成熟,而是可以持续一生,足够的心理空间让你的成长永不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