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金芹
人的经验越丰富,越容易拓展和调整自己的心理空间。如今的孩子们总是被关在书斋中,远离现实生活,难免产生悬浮感,遇到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时,就容易产生逃避心理。因此,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孩子能够从容应对风雨,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从而维护心理空间的健康。
从自我决定论来看,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是人类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当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在个体与社会情境的交互过程中被满足,会促成内在动机的生成,并逐渐内化为自我价值观,进而完成个体自我整合。而自我的和谐统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与个体的生命意义感和自我实现息息相关。其中,自主需要是指个体在充分认识环境信息和个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内心意愿自由选择从事某些活动的需要。研究发现,自主需求得到满足的个体,主动性更强,心理健康水平也更高。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中,对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往往是割裂的:在学龄前,“听话的孩子”是被广为推崇的,“孩子丫丫的懂个啥”;而在学龄期,“独立自主”是被频频提及的,尤其是在学业上,成人恨不得每个孩子都能立马“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自我决定论的视角来看,这种要求是不合理的,因为自主需求是在不断被满足的基础上才会逐步形成内在动机,而内在动机才是一切积极主动行为的源泉。试想,在学龄前,幼儿的自主需求从来没被正视,没被满足,自主的种子被扼杀在萌芽阶段,又如何能在学龄期长出自主的苗苗呢?
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自主意识是在18个月至3岁这个阶段逐渐发展起来的。学习、理解和表达自主性是幼儿教育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还能促使儿童明白选择、行为与结果间的因果关系。2岁左右,儿童可能会频繁地说“不”,在很多成人眼里这是 “可怕的两岁(terrible two)”,是不服管教的象征。但实际上,这是儿童自主意识的萌芽,表明他们正在发现和体验自主权,对其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个阶段的自主表现包括如厕训练、自己挑选衣服、自己决定吃什么食物以及选择玩哪些玩具等。当幼儿的自主需求被满足后,他们的自我意识会越来越强,对掌控自己的想法和身体有了初步的体验,会尝试着自我激励以及会培育出责任感的萌芽。幼儿园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支持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首先,搭建结构化的活动场景。结构化是指要有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并且以一致的方式向儿童传达这些规则和期望,为儿童提供一个清晰的目标和发展框架。具体来说,可以邀请孩子们参与制定日程安排,包括自由玩耍和探索的时间、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去哪里和参与什么。也即,规则、结构和边界应该清晰,但要允许孩子们在时间和空间上自由。例如,幼儿园早餐之后和集体活动之前的这段时间就是结构化安排的最好时段。教师可以搭设若干个活动区域,如建筑区、美工区、阅读区和艺术区等,每名幼儿可以自行选择去哪个区域玩。每个区域限定人数,如果该区域满员,幼儿需要找寻下一个区域,并在区域处插上自己的名牌。在每个区域中,幼儿自行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
其次,为儿童创设自己的“巢穴”。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独自一人或者与朋友一起,可以增强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幼儿园可以在室内或者室外区域设置安全的“小房子”,也可以提供材料由儿童自己建造,或用一些弹出式帐篷,便于儿童自由选择“安家”的地点,自己邀请朋友来做客,自主开展游戏活动。
再次,引导儿童讨论并学习“如何评估和规避风险”。俗语中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指出了儿童风险意识的淡薄,主张“听话的孩子”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幼儿遭遇意外的可能性。然而,让儿童学习评估风险的技能是支撑儿童自主性发展的关键要素,承担可衡量的风险也是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幼儿园开展的常规教育中,教师可以将风险意识渗透其中,拿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与幼儿息息相关的事件举例,与幼儿讨论潜在的风险,并支持他們自主作出决定。以某幼儿园为例,有一天突然停电了,教师就以此为契机带领幼儿学习电的相关知识,包括“电从哪里来”“哪些地方需要用电”“电会咬人,该如何安全用电”等主题活动。此过程极大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也通过结构化地布置任务模式支持了幼儿自主性的发展,真正做到了将教育融入生活。
当进入学龄期后,增强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力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要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做决定、尝试新事物,管理自己的生活,并体验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例如,让儿童青少年全权负责生活中的小事,如装饰卧室、购买和挑选服装、选择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等。适当的放手一方面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减少了冲突,融洽了成人与青少年的关系。尽管在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来自成年人的指导和引领依然很重要,因为这为青少年们提供了滋养自主性继续发展的安全基地。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在微妙的平衡中培养自主的青少年。
首先,提供安全的机会。青少年需要有机会在安全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独立性并从经验中学习。鼓励学校成立学生社团或学校俱乐部,一切的活动安排、招新和运营等交由学生打理,青少年自由组队参与,自行决定参加哪个社团;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青少年搭建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教师可提供咨询服务,但不提供解决方案。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满足自己的归属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习新技能、测试新能力、承担风险并建立复原力。
其次,创造共同决策的机会。教育工作者要创造平等对话的机会,让青少年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彰显自己的主权,并承担相应的后果。学校要搭建相应的渠道,鼓励青少年们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与学生相关的事宜要邀请学生参与共同决策。例如,班规就是一个共同决策的绝佳机会,鼓励班主任放手让青少年参与班级规则制定。青少年通过协商制定规则,一方面能让他们理解妥协的价值、学会解决冲突的方法,并提高他们遵守规则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行为与结果间的因果关系,即当有人违反规则时,一定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再次,寻找讨论的机会。尽管青少年可能会向同龄人寻求有关社会事务的意见,但实际上他们更看重父母和师长在价值观和未来规划方面的建议。建议教师尽量创造机会就新闻事件展开讨论,对世界的看法聊得越多,青少年就会越多地利用这些讨论来确定自己的身份,逐渐掌握独立决策的技能。这包括了解选择、讨论利弊、权衡利弊、做出最佳选择以及想一想如果事与愿违该怎么办等维度。
自主需求是人类的一项重要需求,涉及独立行动并做出符合自己需求和目标的选择。当个体感到自主时,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自由感、控制感和选择感,在遇到困难时会更积极主动地去迎接挑战,寻找解决办法。反之,个体会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完全交由外界来决定。在当下,自主更为重要,是需要家长和教师好好呵护并培育的积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