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 教育的深度解读(十二)

2023-02-19 14:26:18向世清
中国科技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刷题应试题型

向世清,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激光物理与工程技术的前沿研发,是参与产业经济战略与决策咨询、基础教育改革咨询、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战略设计等多领域战略专家,也是上海市最为活跃的科技创新教育专家之一。

前一讲阐述清楚了我国当前教育(包括科技创新教育)的第三种“不完备”(即“思维与知识的教学分离”)的基本情况和特征表现,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分离的主要思路。以此为基础,这一讲,我们进一步具体剖析这种“不完备”的现实成因与窘境。

具体来说,这里将归因剖析我国数十年来所发生的偏过分和极端的应试化教育中,实际教学方式为什么会,以及是怎样引发和逐步形成思维教学弱化的。以下我们归纳出基础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实施中针对思维教学的六大常见的典型表现(前述实际上也已经部分和多次提及到),由此认清这六种典型表现如何直接造成了已有教育中对学生思维弱化累积升级的后果。

(1)直接将知识的结论给到学生 极端的应试化教育将已有知识的结果或结论“直接”地给到学生。其基础原因是,很多教师认为在当前学习如此紧张的情况下,直接给出知识点结论是最直接和最经济的高效教学方式。这就将学生对正在学习的知识的有关“感知过程”直接跳过去了。这是一种让学习者自己将自然的思维忽略掉的“粗暴做法”,实际上等价于根本就没有让思考乃至思维还有什么事儿!例如图1,思维由发问开始,如果没有了发问,何来继续的思考?没有连续递进的思考,又怎么会有思维的发生和历练?有这种认识的教师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跳过,看起来使得学生学起来最简单,好像是一种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与过程,但是却因为只需要简单地“接受”就行了,其他什么都不必多做,尤其是极端的情况下只需要记录和背诵记忆,就可以完成相关知识的所谓“学习”,就必然导致这种学习只能停留于一种“低阶”的学习层次,使得学习一开始就没有能够充分达到初步的有效理解,所以要想达到高阶学习效果,后面就必须再加上或者补上许许多多的“再学习”过程,甚至需要许多的“纠正学习”过程,最终反倒是更加得不偿失。要知道,“知”实际上是大脑经过反复和频繁的“动脑筋”的结果,其实就是“思维”的本体和本身。如果没有了自身的“感”,又何来有自身深度的“知”?所以,通俗地说,这里不让大脑发生从“感”到“知”的思维过程,不仅缩短了思维发生的程度,而且压缩了思维的空间和时间,更是削减了思维深度发生的可能维度。久而久之,这样一直学习下去的学生就没有思维的习惯且不能提升了。所以必须记住,没有感知,就没有思维;要想有更好的思维,就必须做到更好的感知。这里也可归结为一句话: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思维历练的机会。

(2)没有将思考的欲望有效触发 应试型教学中常见的灌输式教学实际上更多只是将学生作为一个被“存储”的“容器”,没有对学生主动吸取知识的方面给予更侧重性的明确关注和促进。这里的基础原因与前面第1 种中的原因是一致的。所以,学生会形成一种“上课时我不是很需要思考”的感觉。这等同于在每一知识学习的开始就没有准备或者实质发动好学生思维的运转启动,导致学生自身缺乏启动的欲望和足够的动力,逐渐成为类似于“弱思维参与型”或者“无思维参与型”的学习者。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不会时时刻刻主动多想多思,而且还可能都不愿意思考。这哪里还有建构高阶思维的可能性呢?

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个较具隐藏性的问题,也是一种思考欲望得不到有效触发的情形,那就是教师在引导、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之时,没有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当前的情形、要考虑的目标等适时、适度、适情地给出匹配性的思考起始触发,使得学生经常不在对应的思考起点上,“错位”或者“对不上”,最终使得思维促进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久而久之同样会使学生也不再愿意多进入思考,而是直接进入知识直获并记忆的“舒适”轨道。再进一步,思维向着逐步演进到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的理性学习分析过程也就失去了出发点和前有基础,更谈不上发生更为复杂和高级的具有特定或混合路径的系统整体思考方式的思维了。

(3)更多用应试的题型驱离思维 这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刷题”由此成为学生的必备功课和胜出路径(如图2 示意)。很多高水平的应试型教师认为“刷题”才是思维的培养,也总结出了很多也算是不错的各类题型的解题思维,但却鲜明地把思维的培养局限到了“应试题型”类型的思维训练之中(有人特别是很多赞同应试化教育的教师争辩说,这些思维还不都是实际的那些思维嘛,我们都教到了呀!殊不知,思维的应用都是在特定的场景、环境和条件下才有适用性和可变通性的,现在的应试题型思维所针对的场景、环境和条件都是现实中不那么具有的,因此就算你让学生在这些题型中培养了思维,学生也无法做好“迁移”,将这里所学到的“思维”直接或者变通地用到今后的实际之中)。这种反复加强有关应试题型的解题过程的“疯狂”训练,已经基本将其他的思维方式最终“挤掉”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我们很不期望的结果,即我们需要培养的思维没有得到培养,反倒是不太管用的思维却培养了太多(截至今天,更多的人其实已经意识到“刷题”的局限性,但目前却还脱不出这一态势,扭转回到更为高效的思维培养方式之中)。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巨大的教育转型挑战,目前可谓举步维艰。

(4)无法从封闭的思维真正脱离 一个显著的事实是,我国学生的学习中,标准答案的作用无与伦比,因为这是评分判断的依据。教师、学生、家长都已经习以为常,而且都认为非此无法给出学习好坏的准确评价。所以,遇到任何问题,便进入“只能这样想,不可能有其他的想法”的思维通道。如图3 所寓意的,这将我国学生的思维培养直接框定在“封闭性思维”的空间之中,变成思维定式和简单封闭性思维,例如形成“直线思维”和“非此不可思维”,深度阻碍了更灵活与变通思维的发生,最终限制了思维的高水平发展,形成了基于教育达成有效思维培养的巨大障碍。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思维的成长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发生各种变通考虑,但这里恰恰直接限制住了各种变通。所以,应试化教学的时间越长,学生因为标准答案导致的惯性思维和僵化思维就越明显(我们现在常常看到,进入大学的许多学生在这一方面都表现得相当突出)。这只能说是我们没有看到事物的其他侧面或者另外维度。更有甚者,我们的许多教师似乎已经只能这样教学,让我们看不到今后教育转型的有效发生,实乃一大遗憾。

(5)简单将视野的空间直接限制 “考什么就学什么,大纲上有什么就教什么”,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教育固有的“规矩”。然后,我们的教育仅仅就把所选定的内容毫无疑义地作为力争高分的教学内容,在这些之上反复“深耕”,直至熟练化应试。这给大家一种印象,即“别的都不需要学,别的都不值得学,学好就足以应对这个世界的所有需求了”。于是,学生就不再可能多与无比丰富多彩的世界打到交道,视野直接停留在了應试化内容范畴,然后思维停在了狭隘的时空,形式上更受到如前述第2 种所述的限制,思维的元素、形式、维度、历练机会等都直接缺失了。很明显的是,我国学生和大千世界的交互,尤其是与世界多样性的千形万象不再紧密,思维最终贫乏化、无机化、有限化。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我国学生对世界认知和思维的不可能完整化和准确化。相比许多国家的教育而言,这又是我们必须真正突破的一大鸿沟。

(6)直接把充分的时间推离思维 这是一个易于看出的结果,即在复习资料大量被根据试卷可能要求重复变化的学习时,尤其是刷题和补课成为主要的时间占比的时候,学生其他的深度思维发生的时间就真的没有了(这是现在我国学生每一个人身上都在每天发生的事情,似乎再正常不过了。如果有时间的,那极有可能就会被认为是没有认真和努力花苦功学习的人)。思维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它需要一个人的大脑处在一种较为舒缓和愉悦的状态,才可以较好地发生和提升。如果每次都不能给到学生充分的时间,以至于思维有效发生的过程就会很少,那么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逐渐与具有充分时间历练思维的人拉开惊人的差距。我们真的不可能有时间吗?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绝不可忽视的问题(很多人尚不理解我国当前展开的“双减”转型,这里的分析实际上就可以提供一定认识予以帮助理解)。

猜你喜欢
刷题应试题型
高考化学应试临考提升策略
抛弃刷题的焦虑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10
浅谈高中物理学习的刷题技巧
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让思路自然简单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