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护理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丽水学院为例

2023-02-19 18:22:12邹继华李彩福高井全许丽娟李达生吴松泉
医学教育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护理学育人专业

邹继华 李彩福 高井全 许丽娟 周 英 李达生 吴松泉*

(1. 丽水学院医学院护理学系,丽水 323000 ;2. 丽水学院医学院,丽水 323000;3. 丽水学院医学院教务科,丽水 32300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1]。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教育是基础,关键在人才。护理人才是健康促进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是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主力军。为培养学生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专业能力、专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满足地方区域对高等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丽水学院护理学专业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2]、《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3](简称《国标》),以护理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了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目标导向、三力融合、协同育人”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以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置与优化整合、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思政及育人环境建设、多元化评价体系建立等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积极探索与实践,全面提升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地方区域发展对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订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1.1 制订应用型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据《国标》,围绕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内容要求,通过理论分析、用人单位及临床实践基地调研、召开护理教育专家会议及师生代表座谈会、毕业生调查等,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明确社会发展对护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重新确立了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护理实践能力、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并能在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适应护理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

1.2 构建“目标导向、三力融合、协同育人”的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深入[4-5],我校护理学专业在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依据护理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标准和护理学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经验,开展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目标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目标导向、三力融合、协同育人”的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简称“三力”),解决传统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对高等护理人才需求不适应的问题。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导向,培养学生专业通用能力(含护士人文修养、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文献检索与信息应用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含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精神与心理护理等岗位胜任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含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和科研创新能力等),3 种能力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即构建“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协同”“专任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协同”“课内专业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协同”的育人机制,设立医教协同办公室、成立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临床教师组成的基层教学组织,缩短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差距。通过“全员育人”和“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协同”的育人机制,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形成“协同育人”的教育环境及氛围,促进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构建“三课协同、三早教育、递进融合”一体化的能力培养型课程体系

2.1 减少“知识传授型”课程,增加“能力培养型”课程

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减少“知识传授型”课程,增加“能力培养型”课程的比例。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如自主设计性实验、护理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专业认知实践、专科临床实践等课程,并开展实验开放项目、社会实践活动等。能力培养实践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促进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2.2 课程设置与优化整合,设置与“三力”培养目标相契合的“三课协同、递进融合”课程

课程优化与整合可以减少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架构,突出护理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6]。我校通过课程设置和优化整合,将传统的基础医学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课程整合为人体形态学;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整合为人体机能学;将护理美学、人际沟通、护士礼仪等内容整合为护士人文修养等,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内容优化,减少了内容重复、降低了理论学时的比例。

设置与“三力”培养目标相契合的“三课协同、递进融合”课程模块,即通识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发展课程模块。“三课协同”支撑专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在第一学年设置以通用能力培养为主的通识课程,如护理学导论、护士人文修养、文献检索、信息应用技术及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等;第二、三学年逐渐融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如护理学基础、内外科护理、急危重症护理、老年护理与技术等;第三学年设置以专业发展能力培养为主的护理研究、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创新性和综合课程。

2.3 推进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的“三早”教育

推进早期接触临床,增强专业认知和专业认同感、职业使命感教育,促进职业素养的形成[7]。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护理专业认知实践课程,使学生早期接触到临床护理实践,能与专业实践能力有机融合。通过开展实验开放项目、创新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学科竞赛、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等,使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专业发展能力的提高。推进早期接触社会,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大健康”理念,增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专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3 构建“任务驱动、结果导向、时空融合”混合式理论教学模式和“赛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

3.1 构建“任务驱动、结果导向、时空融合”的混合式理论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吸引力。“任务驱动、结果导向、时空融合”的混合式理论教学模式,使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学习任务具体、结果导向明确;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还可以跟踪学生线上学习行为轨迹,及时指导、督促,使师生互动交流更加及时便捷[8]。线下教学是根据课程内容主要对重难点内容讲解,并以案例讨论分析、PBL、TBL 小组学习形式为主,教学方式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的转变,实现了精准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3.2 构建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赛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

护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实验教学采用“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指导”的方式实施教学,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护理学专业通过实践探索,在自助式教学模式[9]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赛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并开展教学活动。“赛教融合”是将护理实践教学与各类学科竞赛有效衔接与融合,将学科竞赛内容、形式、标准等嵌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并应用于护理实践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科竞赛活动与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融合和衔接,有助于学生临床思维、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0]。

3.3 加强课程思政及育人环境建设,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专业教育要将思想品德、职业素养、专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11]。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依托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营造育人教学环境,挖掘、梳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品德教育、仁心仁术、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等育人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实现专业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机统一。坚持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利用校内外素质教育基地,以视频、图片、人物传记、实践活动等思政载体,开展职业素质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以“5.12国际护士节”为平台,以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优秀护理工作者、新冠疫情下“最美逆行者”等感人事迹作为思政内容,以“天使之歌”文化节、“服务健康丽水我先行”“救在身边”“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专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4 建立“多主体、多维度、多形式”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科学、合理地评价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4.1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包括校内教学管理机构、教学督导、同行专家、学生及用人单位、第三方评价机构等。教学管理机构包括教研室、教学系部、学院教学督导中心等,建立了“教研室-系部-学院”三级教学管理机制,制订了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规范,通过教学检查、督导听课、同行专家听课、教学信息员反馈、师生座谈会等方式评价教学环节规范化、“教”与“学”的情况。通过毕业跟踪调查,对毕业生岗位胜任力、专业发展能力、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行评价,并将评价反馈结果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参考依据。

4.2 评价维度、评价形式多元化

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确定评价维度和指标。评价维度包括教学管理评价、学生学业评价、学生能力和职业素养评价。教学管理评价包括教学计划与教学改革执行度、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的契合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度等;学生学业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包括线下课堂教学的参与情况、小组讨论汇报的表现、线上学习任务及作业完成情况、在线测试等,结合终结性评价成绩,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学生能力和职业素养评价则通过综合能力考核、学科竞赛、团队协作等方面考核学生专业能力、职业态度和情感、社会责任感;在创新创业项目及新苗计划立项、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发表论文及授权专利等方面考核学生的科研创新等发展能力。

5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护理学专业依据学院教学质量保障要求,制订了相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建立了规范化基层教学组织、成立教学督导机构,对教学档案资料、课程标准、试卷、过程性评价标准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教案等进行监督、检查,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建立线上线下评价相结合的质量评价保障机制,每学期由院系教学督导和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再进行线上评价,定期召开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员座谈会,反馈教师教学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学院和系部还通过开展示范课教学、公开课教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微课比赛、课程思政案例设计竞赛等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6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

随着国家一流专业的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流课程建设的认定,推动高校网络资源课程建设的步伐[12]。利用丽水学院网络教学平台,按照建设计划目标对所有护理学专业课程进行网络资源课程建设,将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课件、微课视频、试题库等网络课程资源持续更新、完善和补充,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目前有9 门专业核心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

7 结 语

地方医学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丽水学院护理学专业按照一流专业建设标准要求,制定符合地方区域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等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模块,通过课程建设和网络资源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利益冲突所以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邹继华:撰写论文;李彩福、高井全、许丽娟、周英、李达生:参与专业建设;吴松泉:总体把关,审定论文

猜你喜欢
护理学育人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护理学杂志》稿约
护理学杂志(2021年1期)2021-02-04 09:53:48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