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曾福 周 琼
(云南警官学院,云南·昆明 650223 )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根据教育部2020年10月发布的《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大学阶段国家安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重点围绕理解中华民族命运与国家关系,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学生系统掌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树立国家安全底线思维,将国家安全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强化责任担当。”(1)来源于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意识形态教育,大学生树立怎样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纵观发生在世界一些地方的“颜色革命”,青年往往在街头政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颜色革命”主要是指20世纪初,发生在前苏联中亚地区部分国家的、以不同颜色命名的一系列通过和平、非暴力手段进行的政权更迭事件。(2)李兰.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研究[D].2013.04.“颜色革命”通常是由境外势力对目标国进行政治和文化舆论渗透,培植起亲西方的政治反对派,并利用其煽动民众通过游行示威等街头政治的方式向本国政府施压,要求其实现所谓的西式“民主”“自由”“平等”,最后颠覆现政权建立起亲西方的政府。“颜色革命”一般采用非暴力的手段,但在具体过程中也会夹杂暴力冲突。在美国等西方势力的插手下,前苏联中亚地区的部分国家和中东多国都成功通过“颜色革命”建立起亲美政府。
“颜色革命”是冷战时期美国和平演变战略的延续,即通过意识形态渗透等方式,利用目标国的力量采用和平手段推翻所谓不民主的政府。和平演变是冷战的特殊产物,主要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其目的是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当年苏联的解体,党无异议,国无抗争,民无反应,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进行。而“颜色革命”针对的范围更广,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与美国关系不好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颜色革命”是21世纪以来美国对其他国家民主输出、更迭政权、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3)阚道远.“颜色革命”的新趋势新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颜色革命”一般具备下列主要特征:
(一)把西方政治制度作为参照对象。几乎所有国家“颜色革命”的发动者都极度崇尚西方的政治制度,试图通过大规模的所谓“民主化”运动,建立起类似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西方国家策划‘颜色革命’,往往从所针对的国家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政党制度开始发难,大造舆论,大肆渲染,把不同于他们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打入另类,煽动民众搞街头政治。”(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通常情况下,“颜色革命”策划者往往先对目标国的政权冠以“腐败”“独裁”“反人道”“违反人权”等标签并质疑其合法性,以此方式占领道德制高点和误导民意,再通过反对派鼓动民众起来“争取”民主。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就是用“民主”“公正选举”这一手法迫使当权者下台,建立完全亲美的政权。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由泰国“亲西方民主派”发动的“颜色革命”,就是通过弱化巴育政府的合法性、强化“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以达到推翻巴育政府和泰国君主立宪制度为目的。“颜色革命”被西方国家视为一种“民主化”运动,因此一般而言只有发生以西方政治制度为理想目标的街头抗争运动才被称为“颜色革命”,而发生在西方国家国内的则不能算作“颜色革命”,比如2021年1月美国国会山骚乱。
(二)突出抗议活动的“非暴力”形式。“颜色革命”与传统意义的革命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抗议活动的“非暴力性”形式。虽然都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但“颜色革命”通过批判目标国政治的落后性,建构起“正义”“进步”的表象,并采取街头政治等非暴力的形式来体现“弱者”姿态。尽管偶尔也会有流血冲突,但“颜色革命”通常以游行示威、集会抗议、围困政府、舆论施压等为主要手段进行,以此获取民众和外界的关注和支持,迫使现政权在巨大的舆论和道德压力下作出让步并最后崩溃。这种所谓的非暴力手段背后往往有西方国家扶持的“代理人”作为领军人物,引导群众运动的走向以及诉求。因此“颜色革命”不同于普通的群众集会游行,而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目标性,是违反法律的政治破坏活动,会导致目标国的政治动荡甚至政局变动。
(三)最终目的是迫使现政府下台。“颜色革命”中反对派通常打着“人权”“民主”等旗号来实现颠覆国家政权和制度的根本目的,它们的目标都是推翻现任的政治领导人。(5)大卫.雷恩文,李玉萍译.作为一种政治现象的“颜色革命”[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1,(03).。纵观已发生的“颜色革命”,基本都有这样的规律:反对派通过收集现政权工作中的错误、失误并加以夸大来妖魔化现政府,通过煽动群众的不满情绪制造颠覆现政权的舆论,并不断宣传美化和标榜反对党的“民主”“自由”理念,通过抓住某个突出事件给政府不断施压,最终迫使现政府下台来实现政权更迭。无论是上世纪末的苏东剧变,还是后来发生在独联体国家和中东的各类“颜色革命”,基本都是同一套路。即使反对派没有与现政权明显不同的执政纲领,不可能真正提供更加民主自由的制度,但最终却达到迫使现政权下台而自己上台的目的。
(四)青年群体是“颜色革命”的“中坚”力量。纵观世界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目标国家的青年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群体,往往在街头政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乌克兰、格鲁吉亚、塞尔维亚,亦或后来发生在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青年人都是其中的“急先锋”。俄罗斯学者塔夫罗夫斯基表示,自2017年以来,俄政治反对派所掀起的数次反政府示威集会中的青年抗议群体比例逐步上升,在抗议集会中愈加发挥“主力军”作用,这些青年人未经历过苏联解体的政治动乱,缺乏社会经验,其中少数青年甚至将脸上涂抹油彩上街抗议视为一种“前沿时尚”。由于政府对个别尚未成年的年轻人参加普通性质的违法活动一般从轻或免予法律处罚,这些青年人也由此被西方视作“可重复利用”的抗议群体。(6)参见塔夫罗夫斯基.中俄应携手抵御颜色革命http://news.cyol.com/app/2019-08/29/content_18134862.htm谢瓦尔德纳泽在2003年被迫辞职后曾表示,当初忽视了那些在街上挥舞旗帜和到处涂鸦的年轻人的作用是致使其下台的原因之一。2020-2021年发生在泰国的“颜色革命”中,泰国法政大学和朱拉隆功大学的学生为主要参与者。
在“颜色革命”爆发的国家,青年大学生往往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群体参与度高,并且通常持续时间长,组织的专业化水平很高。
(一)政治热情易成为反对派利用的工具。青年学生往往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己任,表现出强烈的政治热情,一旦看到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尤其是贫富差距、政治腐败等问题,容易用自己的热情和冲动来表达对政府与官员的不满。共同的认知让青年学生面对政治问题时容易被动员,政治运动参与度高。由于青年学生缺乏社会经历,思想不成熟,他们的政治热情容易被反对派操控和利用。因此“颜色革命”策动者往往把青年群体作为政治动员的对象,通过培植青年反政府组织和骨干成员,利用其政治热情达到推翻现政府的目的。以国家民主基金会为例,其2000年资助最多的组织是塞尔维亚的青年组织“抗拒”,而2001年至2004年,其又出资24万美元用于动员格鲁吉亚的青年选民。在针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渗透活动中,“美国国际事务民主协会”通过主办学生峰会、培训学生等插手香港事务。2014年非法“占中”发生时,该组织在香港高校、街区举行各类讲座和活动,主题包括“形象建立、演讲技巧以及如何面对传媒”“如何进行资金筹款”等。(7)央视新闻客户端:公然插手香港事务,怎么又是你?http://m.news.cctv.com/2020/04/27
(二)所崇尚的西方“民主”易演化为向政府施压的街头政治。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对目标国的青年群体进行全方位的意识形态渗透,使其认同西方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把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作为追求的目标,在西方政治势力的支持和培养下成为目标国中的亲西方势力。因此,在面对国内社会政治问题时,会对西方政治制度、民主价值观心生向往和憧憬,而街头政治中所充溢着的热情、动员力、集体性等也和青年群体的特性相契合,在西方敌对势力的煽动和操控下,容易高举“民主”“自由”的旗帜,向政府施压。
(三)盲目从众心理导致的偏执狂热易引发社会关注。青年学生参与“颜色革命”过程中,群体性的思维或思想就会占据统治地位,自我意识被弱化。多数情况下,“颜色革命”目标国的青年学生在参与运动时对现政府的不满情绪主要来自外界的舆论,因此,政治诉求较简单,对最终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但在反对势力的推波助澜下,造成青年学生的歪曲认知,深信现政府腐败无能,唯有推翻才能解决问题。矛盾会被不断激化,加上舆论渲染等引发社会关注,事态的走向就会偏离青年学生的预期而朝着反对势力预设好的方向发展。青年学生的盲目从众心理导致的偏执狂热行动被政治势力所操控,从而造成学生在行动上出现集体无意识,进而盲目地跟随某些政治势力。
(四)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可以演化为虚拟政治力量。在多数“颜色革命”中,新媒体在结社动员和营造声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反对派往往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在网络上攻击本国政府和政治制度、质疑政府的行为,同时进行政治动员、制造声势、煽动集会游行、引导舆论等。在信息技术使用方面,青年学生群体具有较大优势,其中一些人在西方国家长期的舆论和意识形态渗透下,成为西方国家的“媒体战士”和社会动乱的“主力”,他们发挥善于使用新媒体的优势,演化为虚拟政治力量。此外,西方国家还利用新媒体工具对目标国家制造政治谣言、抹黑政府,刻意制造舆论事件,扩大和歪曲事实,用各种方式为反对派造势和提供支持,让目标国政权在巨大的压力下最终瓦解。2004年发生在乌克兰的“颜色革命”中,尤先科的支持者以青年人为主,他们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的作用,利用互联网大造声势、开展网络串联、发布示威传单等,得到民众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信任,提升了开展线下活动的效率。相反,亚努科维奇则忽略了网络的作用因此引发的关注度不如尤先科。埃及、乌克兰、伊朗等国的“愤怒青年”被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媒体上传播的信息所感染和左右,从而进行网络集会、网络串联、网络请愿等政治活动,进而演化为直接与政府对抗的暴力行为,不自觉地充当了“颜色革命”的“马前卒”和“排头兵”,形成了意想不到的政治能量。(8)阚道远.“颜色革命”的新趋势新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
由于青年群体的特点使其在“颜色革命”中容易成为“主力军”,因此,西方国家在策动“颜色革命”中往往把青年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作为重点渗透对象。“颜色革命”推手之一的罗伯特.赫尔维在爱因斯坦研究所和美国另一家非政府组织的资助下,带领OTPOR(塞尔维亚语“反抗”之意)的骨干成员,在布达佩斯建立了一家“非暴力抵抗中心”,专门培训来自其他地区的“年轻革命分子”。(9)刘小燕,王洁.政府对外传播中的“NGO”力量及其利用[J].新闻大学,2009,(01).目前,西方反华势力针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妄图策动“颜色革命”的手段主要有:
(一)利用文化娱乐产品输出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为了动员青年群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影视和消费文化”植入价值观符号体系对目标国青年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如美国的消费商品普遍具有直观简洁、醒目亮眼并蕴含特定意蕴的价值符号,美式价值符号深深签印在从商品包装到荧屏广告、从宣传画册到店铺装饰上,同时契合并满足了个性化追求、乐于感官体验的青年群体。(10)刘建华.当前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及其应对[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22,(01).歌曲、影视作品等文化娱乐产品成就了西方国家文化的影响力,并且这种影响力的接收程度逐渐成为部分青年大学生判断是否“时尚、前卫”的标准之一。在实现文化娱乐产品商业价值的同时,通过文化浸润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宪政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侵入人心,甚至已经影响到尤其是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运用互联网和各类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近几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在互联网方面的绝对优势作为其软实力的一部分,通过构建网络话语权、操控网络舆论导向等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把青年大学生群体作为其挑选和扶植代理人的主要目标群体。此外,美国还有一些具有渗透性质的官方媒体,例如美国之音、自由亚洲广播电台等也起着同等作用。这些机构和组织利用互联网和媒体构筑起文化霸权和舆论引导体系,通过攻击、抹黑、诋毁、丑化我们党的形象和政治制度,引起青年群体对党执政能力的怀疑与不满,以此培植亲美势力。据报道,2013年奥巴马政府奖励2500万美元给推动互联网自由的团体,其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如何反网络审查,如何翻墙进入境外网站,这些活动的主要目标国家就是中国和伊朗。(11)卢曼丽. 西方网络文化渗透对中国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
(三)通过留学生计划和学术交流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青少年提高国际化视野与就业竞争力的意识不断增强,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增长。据教育部中国出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近几年在海外高等教育机构留学的学生数稳居全球首位,2019年到2020年中国依然是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有接近100余万的学生在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就读,(12)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简版).搜狐网2022-10-30 https://www.sohu.com/a/601013374_121189020而美国一直是中国学生留学的第一大目的地国。美国一些机构利用教育优势,在留学生中物建对象进行政治诱导,培植代理人。美国兰德公司在一份战略研究报告中宣称:“这些受过西方生活熏陶的留学生回国后,其威力将远远胜过派几十万军队去。”(13)金鑫.中国问题报告: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P49.此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通过设立各种基金和研究机构,通过访问学者计划、学术研讨会、文化交流活动等,在我高校师生中大肆鼓吹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推销西方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扶持意见领袖。美国的索罗斯基金会、爱因斯坦研究所、美国民主基金会等就是利用在高校举办研讨会、学术讨论等方式传播美国文化与价值观,对国际交换交流学生潜移默化地宣扬美国“民主”与“人权”,促使大学生对美国文化与价值观产生好奇,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产生质疑。(14)张玥.颜色革命”新趋势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警示研究[D].2021.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5)蔡勇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201/c40531-29679355.html青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青年强则国强。高校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也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领域,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事关国家政治安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具有指导性地位。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应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充分融入意识形态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宣传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校园论坛、校园网站等意识形态阵地作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工作。其次,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再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构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促进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学生自觉保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受,坚决抵御西方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侵入。
(二)坚持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党委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起着领导核心的重要作用。“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6)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来源: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612/t20161223_292849.html推动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落到实处,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党委始终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17)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M].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8)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M].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其次,要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高校要发挥好各类学术资源和媒体资源的意识形态引导作用,加强对师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还有,高校要通过专题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提升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做到对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等真信真懂真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三)引导大学生认清“颜色革命”的实质与危害。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觉,防止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渗透与影响。首先,要在理论层面揭露西方“自由”“民主”、普世价值观的理论缺陷。其次,要揭示美国“颜色革命”的本质,利用“颜色革命”在多国引发的政治悲剧现实,使学生了解“颜色革命”的危害性,清楚“颜色革命”是西方势力推行干涉、颠覆的工具,是国家安全之敌、动乱之源、人民之祸。再次,要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客观对待外来文化,坚决抵制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西方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大学生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及防止“颜色革命”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最后,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
(四)加强高校网络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在全球网络自媒体时代,互联网在“颜色革命”中的“孵化器”“助推器”作用越来越突出,发挥着巨大的政治宣传和动员功能。阿拉伯之春的爆发与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社交媒体密不可分,很多青年人都使用脸书(Facebook)等即时工具,让各类游行示威等相关信息在社交网络迅速蔓延开来,形成了即时直播的现场政治运作模式。网络传媒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新媒介,因此,高校应当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和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研判预警机制,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研判,完善舆情防控和预警功能,及时发现并制止不良消息的扩散;对于已经广泛传播的消极社会舆论,高校应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优势,有效引导舆论走向。其次,对于高校的各类网上论坛、研讨会、报告会等网上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涉外学术交流活动,高校意识形态管控部门要加强管理,防止某些境外非政府组织以学术名义进行价值渗透。此外,要加强对校园传统媒体的建设与管理,牢牢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培养师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