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青,王 秋,赵素君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与教育学院,杭州 310023)
内容语言融合教学(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instruction,CLII)模式指的是依托学科内容知识将英语作为外语(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 EFL)展开的教学。目前,国内很多院校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关研究也逐渐深入,各个领域的理论支持也不断丰富。这些研究与实践对内容语言融合教学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学习是复合学习,离不开学科内容,不能把语言学习简单地变成单一内容学习。但在知识内容融合教学过程中,构建学习者知识内容内化的评价体系是评价学习者二语习得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是受到北美内容依托式教学(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和欧洲内容语言融合式学习(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等教学实践的启发,由某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团队在总结国内外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LI,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其教育理念可以定义为“尽最大可能、以最合适的方式将目标语用于融合教授、学习内容和语言,以达到多种教育目标的教学理念。”[1]在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下,英语作为二语或双语,以内容为依托,在提高学习者英语水平的同时,传授学习者专业知识,实现英语教学的双重目标:注重教学内容学习同时不能忽视语言能力的发展。[2]其四个主要特征为: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学习新信息;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不同学习者群体的需要。[3]这一教学模式对学习者语言能力、学科知识水平提高、学习者语言的理解力和运用的自信心等都有明显的成效,对我国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颇有裨益。
内化指的是语言融入人类心理功能的过程,或是语言成为认知一部分的过程。[4]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掌握语言,更要把知识发展为认知,将语言转变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不是只获得了一些交际符号。知识内容内化的关键在于语言表达,即学习者通过语言表达(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重新塑造语言知识,使语言能够受学习者控制和自由使用,从而促进学习者认知的发展。内化与习得不同,习得指的是对知识的获取和掌握,而学习者内化了知识,表明学习者不但掌握了语言知识和内容,而且还发展了认知。因此,内化是学习者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能够检验教授者在相关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使教授者能够全面了解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反思不足,找出改进方法。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要遵从“以教师发展为本”,且教师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习者发展”。[5]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中,教师以外语为教学语言、以学科知识为教学内容,教授专业知识。众所周知,教学评价是任何教学模式必不可以的教学过程之一。在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评价中重点是评价学习者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内化程度,即不但要评价学习者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还要评价学习者与此内容相关的认知形成和发展情况。
构建知识内容内化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学习者知识内容内化评价原则,因为评价原则是评价体系的基础。在严格遵循这些原则基础上,教授者要细化评价内容和指标,并确定这些指标的权重。
评价的目标是教师和学习者发展的方向和依据,评价的结果往往反作用与工作实践,并按照评价的标准指导实际工作。[6]因此,评价的指标需要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多元性。评价知识内容的内化情况,需要一定的数据作为支撑,但这些数据的获得,却没有成熟统一的标准测试,即像英语语言水平测试那样具有可概括性及合理的信度和效度。这就给评价增加了难度,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数据的科学性是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获取数据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并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从而保证数据获取过程科学、数据真实有效。
评价数据的获取,需要一定数量的样本。评价内容不同,需要的样本数量也不一样。知识内容内化评价体系的数据获取过程与其它的评价体系样本数量要求上稍有差异,即数据样本来源不需要太多,也不需要有较多的层次区分,否则教授者很难有精力分析众多的数据,从中得到有效信息,并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知识内容内化是一种心理过程,是认知的发展过程,这种监测需要的是时间长短,而不是数量多少。知识内容内化评价的目的是使教授者和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融合教学模式对语言和专业知识能力提高的作用,不是要证明这种模式是否有效。因此,数据的采集需要少而精,时间跨度长,保证信度和效度。
多元评价体系是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评价体系之一,深受广大教授者与学习者好评。其主要优点是:“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对象广泛;评价理念和评价过程更加开放;价值取向多元、评价标准与评价反馈更体现人性化等。”[7]但缺点是评价体系稍显复杂,花费时间较多,操作难度较大。与多元评价体系不同,知识内容内化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不是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素养提升情况,而是知识内容融合教学模式下,教授者监测学习者的知识掌握程度、运用能力及由此产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即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更高层次的认知发展。
知识内容内化评价体系主要通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语言水平测试监测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质量,了解学习者正确使用内容概念知识单位的覆盖率,进而分析学习者专业知识内容内化与语言规则知识内化的相关性。指标应涵盖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下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覆盖率和错误率、知识内容与语言规则的内化相关性等,其指标体系原则上来说并不复杂,指标设计可以更简约、实用,降低操作难度。
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目前,中国外语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新的阶段,跨学科学习成为外语人才培养的主流。“融合”是外语(语言)教育理念和学科(内容)教育理念的创新性融合。[8]学习者通过外语学习学科内容,通过学科内容巩固外语知识,两者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学习成果远远高于单项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内容语言融合评价体系中,指标要突出强调融合的效果,不但要单项评价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科知识的运用情况,还要评价内容知识融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情况,即学习者是否通过学习语言掌握了学科知识,并能将学科知识通过语言运用到相关领域中,最终升华而发展了认知。
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下学习者知识内化有效性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习者,评价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内容语言融合模式教学,测试学习者外语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内化情况以及认知发展情况,从而为教授者和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发展方向和改进措施,更好地为教和学服务。
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的“学科专用语言”的掌握和“学科语言能力”的提高。[1]要了解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下学习者知识内容内化情况,在授课之前,教授者首先要制定语言教学目标,同时要精心设计评价内容。与传统评价不同的是,这一模式关注学习者的认知和交际能力,其评价内容基本不包括学习过程,而是将评价重心放在学习效果上,主要考察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尤其是二者的融合和相互促进情况,以及是否发展了认知。根据Coyle提出的“语言三框架”[9],评价内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用语内化情况。专业用语指的是学习者学习学科内容所必需的词汇、语法知识以及应掌握的与学科内容相关概念、术语等。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与其它教学模式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使用外语进行学科用语教学,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外语的知识与工具功能,使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掌握学科知识,并利用外语将学科知识表达出来,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目标。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授者应避免将课程变回到传统的精读课程模式,即利用篇章内容,进行深度讲解。教授者应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采用互动模式,对学习者进行任务派遣,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式,不断让学习者参与到教学中。先输入再输出,融合外语知识与学科知识,达到多种教育目标。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教授者在评价学习者的外语语言和学科知识内化情况之外,更要关注学习者内容与知识的融合情况,即是否达到了语言和学科知识的协同发展。这是评价的重点,也是这一教学模式的特色。
2.学习用语内化情况。学习用语是在指此教学模式下,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参与教学活动和展示学习内容的语言。与学科用语不同的是,学习用语主要是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中需要使用的语言,其中专业语言相对较少,日常用语较多。学习用语的掌握有利于学习者流利使用专业语言和学习语言,将自己的学习所得或学术见解展示出来,巩固专业用语的学习,使学习者语言与学科皆有所得。学习用语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学习者的口语表达中。学习者通过描述、比较、解释、关联、交流沟通、反思评价、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提升自己的学习用语使用能力。因此,教授者应该多设计口语表达任务,让学习者最大限度融合学习用语和专业用语,发展学习者认知能力,充分展示学习者的独到见解或推理等思维能力。通过对话、演讲、辩论等形式,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锻炼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教授者根据设计的指标,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用语使用和提高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3.思维用语内化情况。思维用语强调在知识内容融合教学模式下,学习者用外语思考、加工学科知识内容的能力,并运用语言知识,对学科内容进行分析、判断以及推理的语言。思维用语的学习,是外语学习的至高境界。学习者不但要掌握外语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还要能够形成外语思维,利用所学的外语知识对学科知识进行加工、分析、推理,并将自己的思维所得完整地表达出来。在知识内容融合教学模式下,教授者根据教学目标,给学习者下达不同的项目任务。学习者通过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上台演示、简单辩论等方式,将所学的学科知识和语言知识融合到一起,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将其表达出来,从而达到知识内容内化,并发展认知的目标。思维的形成,不是朝夕可以达成的目标,需要教授者与学习者完美配合,经过长时间训练,共同努力才能达成。评价学习者思维用语掌握水平,教授者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思维用语评价指标细化,根据学习者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其思维用语掌握和使用水平,并找出问题所在,分析、指导,使其不断将知识、内容内化,养成良好的加工、处理习惯,提高学习者思维用语水平。
4.认知发展情况。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互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在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下,认知的发展在于语言的内化过程。通过完成不同的项目任务,学习者不断融合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对知识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将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提高表达能力。认知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知识内容内化基础上形成的。在评价过程中,教授者需要收集详细的对比数据,根据学习者期初与期末的语言内容内化情况,评价学习者认知发展情况,并对自己的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引进我国时间不是很长,各方面的研究还在进行中,内容知识有效性评价体系还没有完整地构建起来。知识内容内化情况的评价相对比较复杂,实施起来也比较繁琐。从评价内容来说,学科用语和学习用语的内化情况评价,相对简单一些,可用的手段比较多,但思维用语和认知发展情况评价,指标设计就比较麻烦,很难用具体的数字进行评价。
1.语言测试。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下,语言学习是重要内容之一。Ball等对“语言”做了说明:“语言”即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目标语言、包括语法、词汇、语篇标记语思维技能/语言功能与语言技能。[10]从语言的界定中可以看出,语言是学习的基础,也是重要的工具。当然,此模式下的语言学习,和传统的只教授语言不同,是在学科内容中教授语言,使用语言学习学科内容,二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
目前,我国语言水平的评价手段有很多种,其中语言测试是最常见的手段,而且被学校和社会认定为基本能反映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在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下,学习者在教学模式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参加英语专业四级、专业八级或大学英语四、六级或雅思、托福等考试;亦或参加教授者组织的语言测试,所取得的成绩可以检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内容语言融合模式教学后,其语言水平是否有所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虽然有时候学习者的语言测试成绩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而与实际水平不符,但这毕竟是小概率情况。相对而言,语言测试手段科学、有效、针对性强,学习者认可度也比较高。教授者如果自行组织语言测试,则需要参考社会上成熟的语言测试内容,在内容设计上仔细斟酌,覆盖语言的五项基本技能;同时充分考虑目前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测试设计要呈现前端和后端的不同梯度,保证语言测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其信度和效度。
2.学科知识测试。专业学科知识是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的另一重点,即“内容”。学习者通过语言学习内容,通过内容提高语言能力,二者相辅相成,没有主次之分。在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中,学科知识的测试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知识的习得是否达到了理想程度是检测的重要内容。检验学习者学科知识水平的手段也比较多,相对也比较成熟。一般来说,学习者在参与此课程之前,相关学科知识是零基础或者处于较低水平。经过一个阶段的内容语言融合教学,学习者可以参加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职业证书考试,或者参加教授者组织的学科知识测试,可以有效检验学习者的学科知识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这类测试比较科学,能够真实反映学习者的学科知识水平,虽然没有语言测试那么高的信度和效度,但认可度也比较高。
3.项目任务完成水平。上述两个测试内容和手段都比较成熟,科学性和准确性都比较高。但相对而言,检测的主要内容是学科知识和语言知识的习得情况和内化情况,对认知发展情况的检测相对较少。认知能力测验主要指的是对学习者语言能力、学科知识和推理能力的测试。对于学习者认知发展情况的检测,目前没有成熟的手段和指标,需要教授者在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下根据学习者的项目任务完成水平进行判断,评价其认知发展情况。(1)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融合情况。在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中,教授者通过布置难易不同的项目任务,使学习者不断内化新的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并将其融合、发展、升华,这是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学习者展示任务时,教授者根据学习者任务完成情况,即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则使用情况、学科知识习得情况、语言和学科知识融合程度等,判断其知识内化水平是否达到要求,并对此进行打分,由此评价其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融合情况。(2)深度思考和推理能力。教授者布置的项目任务难易不同,需要学习者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一样。一些相对较难的任务,学习者在内化相关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深度思考,融合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组织合适的表达语言,而后才能将观点表达出来。深度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是学习者是否内化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并发展成认知的重要检测内容。教授者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思考和判断,考核学习者展示的内容是否有一定的深度,逻辑推理能力是否正确。(3)思辨能力。“思辨能力”的英文为“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其实质是指“批判性思维能力”。思辨能力提高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思辨能力属于抽象性思维,通过这种思维活动,大脑可以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并长期储存,使大脑成为信息的加工中心,生产出创新性产品。这种思维能力与内容语言融合教学理念的知识和内容内化之后的认知发展不谋而合。思辨能力的缺席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人的素质,因此,教授者在学习者展示任务过程中,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判断其思维发展水平,即信息的输出是否有创新。思辨能力的提升是学习者内化知识与内容并发展认知的产物,也是之一教学模式的终极目标。
4.兴趣与自信心。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目标都是提高学习者的习得能力和思维水平,但学习动机培养主要依靠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自信是一切行动成功的基础。依据现代教学论关于建构学习主体的理论,学习者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学习者学习兴趣的高低,对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学习兴趣,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会具有积极自觉、能动创造的特征。有了学习兴趣,学习者的自信心也会相应提高。自信是一种态度,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自然反应。
在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中,除了强调学习者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融合内化、认知发展之外,教授者还对学习者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等方面进行评价。这个评价内容不属于学习结果的评价,而是对学习者学习内容有效性评价的延伸,是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力发展的评价,对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很好的补充作用。毕竟一种教学模式有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达成情况之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教育与教学密不可分。
目前,教育工作者对我国内容语言融合教学理念的研究日益增多,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发展新的视角和新的实践内容不断涌现。在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研究实践中,构建科学、合理、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是重要内容之一。有效性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指标的确立、评价方法的使用等都需要众多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评价指标的设计需要花大气力进行实践,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才能使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评价体系日趋合理、科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