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探析

2023-02-19 12:48金俊杰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经济学育人思政

金俊杰,吴 铭,杨 洋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观,是将国家意识、政治认同、师德师范、文化自信、价值引领、人格养成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课程建构。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传播中具备知识底蕴,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凸出价值引领作用[1]。高职教育作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严格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切实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展,把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育人要求融入到课程思政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

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主要研究的是稀缺性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上进行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的科学[2]。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形成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所需的经济学知识框架体系,更要结合所属专业特点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全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建立健全逻辑自洽、导向正确、主体多元、理实结合、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素养提升”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目标。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的载体是课程,如果不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那么课程思政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经济学基础课程蕴含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思政元素,这就亟需专业教师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正面的价值引领,精准把握该课程的学科属性和价值属性,深入挖掘课程教学所具有的内在育人价值,以培养经世济民、诚实守信、德技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的需要

有效推动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植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基于中国特色国民经济学话语体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辨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明确课程教学中的政治和价值导向,重塑经济学基础课程知识体系,以经济学原理的现实应用为主线,以理论服务于实践为出发点,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经济学基础教学全方位、全过程。同时,课堂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之一,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要求专业课教师要严守课堂教学中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既要做好专业知识方面的授业解惑工作,更要传递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二)培养经管技能人才的需要

2021年7月30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出台的《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政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融合,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以培养更多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经济学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课程思政教学必须与思政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全面贯穿经济学基础学科知识体系。经济学基础课程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与阐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改革开放的实践等方面内容,拓展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关注经济民生热点;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不断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与专业素养,为培养经世济民、德技兼修的高素质经管类技术技能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把握专业课程属性的需要

传统课程论认为课程标准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等都应遵循价值中立原则,而批判课程论则认为课程中的知识以及组织这些课程知识的教学思想均具有极强的政治性[4]。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源自于西方国家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及其相关经济政策等,具有一定的学科属性;同时,经济学中诸多理论与政策反映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这决定了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5]。为此,我们必须要厘清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实用价值与意识形态成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落实高职院校课程思想建设目标要求,在经济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发展实践,将习近平经济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等内容输送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不断提升其思想政治觉悟。

二、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原则导向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要求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培养之中。这直接影响“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运作成效,间接影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效果。因此,秉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导向,对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而言,意义尤为重大。

(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选取能够培养大学生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引导其树立“理论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经济理论应用意识,全面提升其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6]。由此可见,开展好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需要推动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职业技术技能培养深度结合,紧密融合经济学基础课程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形成综合协同育人效应。

(二)理论逻辑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要遵循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规律,以经济学原理或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为主线,以理论服务于实践为出发点,把价值引领要素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巧妙地设计到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中,结合课程所属专业特点、职业导向和行业实践,善于提炼专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和从我国社会经济实践中选取课程思政案例,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实现课程思政教学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的目标。譬如,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讲解中,专业教师可以展现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民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三)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此必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相结合的形式,将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显性教育需要专业教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正面、直接地讲授或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帮助学生用辩证思维去学习和思考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价值判别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切忌单方面的灌输;而隐性教育则强调通过水滴石穿、润物无声等方式,将思政教育元素隐形渗透至课程知识点和教学各环节中,力争实现“如风入林、如盐入水”的思政育人效果。需注意的是,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应以隐形教育为主、以显性教育为辅,凸显教学的温度、深度和效度,而不能简单地与思政课程教学要求等同起来。

(四)协同联动与守正创新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高效整合高职院校办学治校各领域、人才培养各方面、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同理,实施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不能单打一、独自作战,需要根据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匹配结合,与思政课程教育及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调知识讲授与价值引领、精神塑造、情感激发等思政育人方式之间的关系,构筑立体多元的思政育人体系,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在推进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过中,相关院系及其专业教师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原则,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基于中国特色国民经济学话语体系,紧跟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不断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总结、凝练和推广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教师评选等典型经验,持续推动课程思政教学走深走实。

三、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体系优化

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从国家级到校级的课程思政建设政策为专业教师开展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制度遵循和行动指南。思政元素与经济学知识的有机融合,增强了课程教学的思想引领性和价值引导性。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相关课程思政论文撰写、优秀思政教学教案与案例评选等活动,形成值得推广的典型经验。教师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有效举措,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较好的基础与保障。尽管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体系建构、元素融入、资源整合、方法运用、能力提升等方面仍亟待改进。为此,必须优化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将思政教育贯穿于经管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政育人目标体系

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必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准确把握专业特点,精准开展学情分析,建立“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的融合、价值引领与职业素养提升的契合、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与新时代社会需求的耦合[7]。

在知识目标方面,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们熟悉经济学解决的基本问题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掌握供求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市场分配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等知识内容,构筑完整的宏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

在能力目标方面,专业教师可以有机结合我国典型实践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们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经济现象与行为,应用经济学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语言表达、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等多种能力。

在素养目标方面,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首先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道德观;其次,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升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以更好地增进个人与社会的经济福利;再次,必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塑造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以辅助学生职业能力与技术技能的培养;最后,必须增强学生的经济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为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等赛事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在毕业后能够将经济学知识、技能运用于就业与创业之中。

(二)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教学要顺应“大思政”要求,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把握专业特色和具体学情,实现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而非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地让思政元素贴合教学。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精准、无痕地融入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各环节之中,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更能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塑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专业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经济学基础宏微观部分的教学之中。

在微观经济学部分的教学中,专业教师应注重对基本概念与原理的阐释,在具体的阐释中更关注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关于供需理论,可以向学生阐述政府对农产品实行支持价格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对生活必需品实行限制价格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关于消费理论,教育学生树立理性消费理念,杜绝盲目消费,虚荣攀比;关于生产理论,倡导正确的成本观念,教育引导学生要形成学中干、干中学的思维,不断在实习与实践锻炼中增长知识和技能;关于市场理论,让学生明晰国家反垄断举措的意义在于保证市场竞争有序,增进社会福利;关于分配理论,可以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分析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对于我国兼顾公平与效率、力争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促进共同富裕的意义,不断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与理解;关于市场失灵,可以援引与外部性有关的典型案例,教育学生注意自身言行的影响,多传播正能量,多为社会作贡献。

在宏观经济学部分的教学中,专业教师应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在具体的理论讲解与实践教学中,深入挖掘不同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职业素质、工匠精神等教育,让学生在掌握宏观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培育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职业责任感。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可以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变化历程,开展国民收入核算这一内容的教学,直观地展现我国经济实力的历史性跃升,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8]。素质教育方面,在讲解失业理论时,可以结合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的现状和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端正择业就业态度,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前往亟需人才的基层锻炼自己的能力与韧性。

(三)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体系

教法的运用状况,直接关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必须在与思政课程、其他相关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前提下,同信息技术手段、典型案例、项目任务、实训实践等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展现思政育人功能与作用。第一,“互联网+课程思政”。无论是学校还是系部,都应积极深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信息化水平,特别是专业教师在线上教学中需要善用当代高职院校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力争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第二,“项目+课程思政”。专业教师可以采取项目驱动式教学,在每个项目中,给出任务情境,通过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确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第三,“案例+课程思政”。明晰所属专业人才培养中道德与规范的教育内容、方式,结合经济生活实际和课程思政教育目标,选择好校内、校外的典型思政案例库,把典型思政案例植入课程教学设计,通过情景模拟、现身说法、专家客串或学生宣讲等方式,开展具有启发性的思政教学。第四,“实训+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组织社会调研、参观企业、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赛事和职业技能大赛等实训活动,充分发掘第二课堂的思政元素,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能够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实现“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有机结合,构建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

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资源,是进一步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更是直接提升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关键步骤。首先,进一步健全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教研室及专业教师必须根据国家、省、校三级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包括教学目标、内容、设计及过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标准,完善以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与职业道德为逻辑主线,以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为实践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其次,进一步将思政元素嵌入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之中。专业教师需要把好教材选用的第一关,编写课程标准、课程建设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习题,制作蕴含课程思政元素的多媒体教学资料,从而建立包括基本教材、配套资源等在内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并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的各方面。最后,开发运用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构建经济学基础课程在线学习平台,适时发布和上传习近平经济思想、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实践成果、爱国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专业素质教育等与课程相关、内容齐备的思政教学资源,是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应有之义。

(四)强化以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保障机制

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需要从学校、院系和教师等三个层面,建立保障机制,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与本领。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示范校和“课程思政示范校”建设,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专题网站,搭建线上线下合作交流平台,将课程思政教学标准要求纳入课程教学考核和职称评聘之中,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落实教师赴行业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制度,全面组织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典型案例征集评选、课程思政说课比赛、专题学术讲座、优秀成果展示、思政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有效地解决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主客观方面问题,调动教师投身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院系层面,一方面需要构建合理的教研团队体系。相关院系应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项目课题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明晰各个教师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分工,深入挖掘经济学基础课程所蕴涵的思政元素,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系统化研究与实施,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另一方面需要完善集体研讨备课机制。相关院系可以邀请教学名师、行企资深专家等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基层教学单位党(总)支部书记引导、把关作用,建立专业课教师与教学名师、思政课程教师、辅导员等相关人员集体备课机制,秉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建立能力互补、内外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体系,引导专业教师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落实在日常教学与管理的全过程。

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关键在教师。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导者,必须落实课程思政同心同向同行的育人要求,持续提升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主体性[8]。经济学基础专业教师应当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真正做到行为示范,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亲其师信其道[9]。同时,还必须树立良好的高职教师形象,增强教书育人、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学生为中心,善于运用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精准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以更好地推进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

猜你喜欢
经济学育人思政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简明经济学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