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国超
“《人民文学》让渭南双王村的一伙农民占领啦!”1958 年,王汶石一口气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三个短篇小说,在群众中和文艺界引发了强烈震动,有人不禁发出如此惊呼。
王汶石,原名王礼曾,曾用名王仲斌。1921 年10 月21 日生于山西荣河(今万荣县)鱼村一个小地主家庭。这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曾一度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的杰出作家,与陕西渭南县(今临渭区)双王村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双王村是王汶石作为一个作家的发祥之地和创作基地。他与双王村的关系,犹如赵树理与山西平顺县川底村、丁玲与河北涿鹿县温泉村、柳青与陕西长安县皇甫村、马烽与山西汾阳县甄家庄村、周立波与湖南益阳县清溪村等的关系。赵树理没有川底村就不会有《三里湾》,丁玲没有温泉村就没有《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柳青没有皇甫村就不会有《创业史》,马烽没有甄家庄村就不会有《三年早知道》等系列短篇,周立波没有清溪村就不会有《山乡巨变》。同样,王汶石如果没有双王村,就不会有《风雪之夜》等短篇小说系列。
《风雪之夜》是王汶石唯一的一个短篇小说集,在国内共有四个版本。1958 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了第一个版本,选了11篇作品。1959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一版,增选了1 篇。1961 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又增选了1 篇。1977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了一版,增选了4 篇,这是最后的选本,共17 个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王汶石来渭南双王村后写的,除《在白烟升起的地方》外,全是他所熟悉的双王村和双王村附近的人和事。从1956 年到1960 年,他几乎年年都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仅1958 年就发表了三篇。这些作品发表后,好评如潮,老作家、老学者如茅盾、叶圣陶、郑伯奇、胡采、潘旭澜等十分赞赏,拟文推荐;严家炎、曾文渊、阎纲、萧云儒、姚虹、许怀中、李星等一批中青年作家、评论家也是大加赞扬,纷纷撰写了评论文章。
王汶石1936 年15 岁时,在荣河县读完小学后,背着家人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荣河县人民武装自卫队”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底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38 年7 月随祖父到西安,先后就读于西安太华中学和竞存中学。1939 年随竞存中学迁到陕西凤翔,同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 年夏中学毕业后,即到泾阳县农村当小学教师。1942 年夏,在党组织安排下,到延安西北文艺工作团文学组工作。他先是当演员,曾在《毛主席改造二流子》和《向劳动英雄看齐》中扮演过二流子,观众夸他“把二流子演活了!”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不久,组织任命他为西工团二团团长,并兼任导演工作。由于演出需要,他又编写了不少唱词、歌词和剧本,如《抓壮丁》《解放石家庄》《边境线上》《望北桥》《复仇》《点将歌》《张金顺》《努力向上》《迎春战歌》等。1949年春节后调任边区文协《群众文艺》主编。1953 年9 月出席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回西安后又调任西北文联二处处长。10 月,王汶石见到时任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赵守一同志,对他说:“我不想当官,想一心下到农村,深入生活,将来写小说。”赵部长一听,颇感兴趣,说:“好啊,你想下到哪儿去?”王汶石说:“还没想好!”赵是渭南人,熟悉渭南,说:“那你到渭南去吧,那是个好地方,有张秋香、刘述贤他们,都在双王乡。那里正筹建第一批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你去看看!”他把自己的想法和赵部长的建议向单位领导汇报后,得到了单位的大力支持。
从1953 年到1958 年,王汶石三进双王村,共待了四年半。中间曾奉省委调令两次短暂离开。
1953 年11 月29 日,王汶石到渭南地委宣传部报到。第二天由地委介绍到渭南县委,在渭南县委书记韩增友的安排下,于当天就到了双王村。1954 年初,西北文联撤销,省委通知他作为筹备组秘书长,回西安筹建中国作协西安分会(即陕西作协),4 月16 日他暂时离开渭南。这“一进双王”,他在双王实际住了四个半月。在这段时间里,他参加了渭南的肃反运动,协助县委工作组在双王村建立互助组和几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这段时间里,他和双王农民群众吃、住、劳动在一起,基本摸透了当地及附近各村、社、组的大概情况,并与部分基层干部、群众交上了朋友。中国作协西安分会于1954 年11 月顺利成立。他任分会第一任秘书长,马健翎为第一任主席,柳青、郑伯奇、胡采为第一任副主席。
1955 年10 月27 日他返回渭南,“二进双王”。看到这一年多双王村人和双王村面貌变化很大,但渭南国家合作社任务才完成20%。他除参加县委整党整风,巩固老社的工作外,还同县委工作组继续筹建新社的工作,并要按计划挤时间给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到群众家中调解各种矛盾纠纷。他在与干部、群众亲密接触的过程中,了解观察到这里的民风民俗,特别是他们的生活细节,为他即将开始的小说创作做好了充足的准备。1955 年12 月中旬,他突接省委通知,要他速回西安参加省委举办的“省委高级干部自修班”,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于是他在1956年元月6 日离开双王村。这次他待了不到半年,但工作量特别大,做了很多工作。
回到西安,趁“自修班”尚未开班,他完成了短篇小说《风雪之夜》。其实,这篇作品早已构思好了,因此写起来特别顺利,三天即成。凑巧,此时《人民文学》副主编葛洛前来西安约稿,他当即交付,《人民文学》于当年第三期刊出。这篇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引起轰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天天广播,各级文艺组织纷纷组织座谈,各级报刊频频发表评论,一致认为这是当年全国最优秀的短篇小说。《风雪之夜》是王汶石的第一个短篇,它的成功,大大鼓舞了王汶石创作的信心。他在“自修班”开班之前又赶写了几个短篇:《走在前面》《少年突击手》《卖菜者》等。1956 年5 月9 日,他和戈壁舟、石鲁、胡采、王荣、袁烙、李敷仁、丛一平等准时到“自修班”报到。这次学习,对他们改造世界观、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王汶石回到西安的这段日子里,除集中学习外,还创作了《春节前后》《土屋里的生活》《套绳》等一批优秀作品,并出版了他唯一的短篇小说集《风雪之夜》。
“自修班”学习结束后,王汶石于1958 年2 月19 日“三进双王”,到1958年10 月30 日离开,待了半年多。此时,渭南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普遍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在组建中。他协同县委工作组做巩固老社的工作,又同他们一起轰轰烈烈在双王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即使在工作如此繁忙的情况下,他也没有停止创作活动,又创作了《蛮蛮》《井下》《春夜》《米燕霞》《在白烟升起的地方》《农村七首》《想象与镜头》《献诗》《新结识的伙伴》《大木匠》等短篇小说和诗歌。这里要特别说到1958 年发表的《新结识的伙伴》。这篇作品发表后,好评如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天天连播,报刊纷纷发表评论,一致认为它在思想上、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光明日报出版社将它编入1995 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名作选》,北京大学出版社将它编入1995 年出版的《百年文学经典》,中国青年出版社将它编入《风雪之夜》的第二个版本,作为建国10周年的献礼作品出版。
1958 年10 月初,省委组织部任命王汶石为咸阳县委副书记。10 月30 日,他到咸阳县委报到,正赶上大炼钢铁运动,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全国性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和生产运动中去。他时刻牢记自己作家的身份,1958 年深秋,他凭借自己在双王村的生活积累,在工作之余写出了《卢仙芝》《村医》两个短篇。1959 年初着手写中篇《黑凤》,因“反右倾”开始,不得不暂时停笔,改写短篇,创作出了《严重的时刻》《夏夜》两个短篇小说。1960年6 月,王汶石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访问苏联。7 月,参加全国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会议期间,他应《人民文学》编辑崔道怡之约,为《人民文学》撰写短篇《新任队长彦三》。11 月,参加省党代会,之后创作出短篇《土屋里的生活》。1961 年,由于国内严重自然灾害,加上“苏修”卡脖子,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王汶石再次回到咸阳,住在钓台公社黄家村。在这里,他看到有些干部对错误、挫折的两种态度,联想到双王村某些干部也有类似情况,写出了短篇《沙滩上》,通过对整风后几类人物不同的精神面貌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社会主义新人陈大年的形象。作品在《延河》1961 年第三期上发表后,《人民日报》于1961 年4月16 日、17 日连续两天以两个整版予以转载,并在全国发起讨论。各级党委和政府结合本地情况和干部的精神面貌进行讨论,以改进和推动本地本单位工作。河南省还有市县把作品作为干部学习材料以政府文件下发,引发了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界对王汶石作品的再一次赞评。
1962 年夏天,王汶石在北戴河完成了中篇小说《黑凤》的创作。1963 年,《延河》第5 期至第10 期连载了《黑凤》,中国青年出版社于当年9 月出版单行本,11 月再版。1964 年,沈阳、长沙、甘肃等地出版社重印,先后出版40 多万册。电影剧作家、周立波夫人林兰改编成电影剧本《黑凤》,发表于《电影文学》1964 年第8 期。同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拟拍,后因故搁浅。同年8 月,《沙滩上》由东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王汶石的创作旺季是1956 年到1960年,离开渭南双王村后,他的作品越来越少,他真正的写作时间只有5 年。在1966年至1976 年那个特殊的年代,王汶石身心受到极大冲击,期间停止了小说创作。之后,只在1977 年写过两个短篇《通红的煤》和《挥起战刀的炮手们》,就再无作品问世。
王汶石一生共写了22 个短篇,两个中篇《黑凤》和《阿爸的愤怒》。《阿爸的愤怒》是1950 年写的,发表在《西北文艺》1950 年第1 期,后由鲁韧改编成电影《太阳照亮了红石沟》。《风雪之夜》短篇小说集和中篇《黑凤》被翻译成英、法、日、俄、德以及朝鲜、越南、南斯拉夫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发行,在日本还有学者对他的文学创作进行了专题研究。
王汶石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之所以能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不仅因为他写得严肃认真,追求精品意识,更因为这些作品具备有这样三个特点:
一是它的真实性。王汶石作品里的主要人物,甚至是次要人物都有原型,例如成名之作《风雪之夜》。他的在1956 年元月13 日的日记里说:“这个短篇的内容主要是写渭南县带渭区(后叫城关区)区委书记赵继昌,我十分喜爱这个干部,他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区乡干部,通过他,可以看出我们党的数以百万计的基层干部是多么值得歌颂。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条看不见的线,和党中央和毛主席联系着,形成了一个总体,汇成一个巨流,他们生机勃勃地工作,形成了全国五亿人口的农业合作化大高潮。我简直不知道该如何歌颂他们,一讲起他们来,我的话永远说不尽。”(见《王汶石文集》第4 卷第279 页)很显然,《风雪之夜》里的一号人物严克勤的原型是赵继昌。二号人物“乡支书杨明远”的原型是当时双王乡的乡支书王世民。很有意思的是,《风雪之夜》这篇小说的结尾竟与王汶石1955 年12 月30 日这一天日记的结尾完全相同。王汶石同王世民、王寿山等通宵讨论制订下一年的生产发展规划。又例如《土屋里的生活》的主要人物江波,其原型是谁呢?王汶石的日记也有说明,他在1960 年11 月25日的日记里说:“江波这样的人,我是以詹大杰为模特而大加虚构写成的。我很喜欢大杰那一批年轻的合作化专家。”(见《王汶石文集》第4 卷第391 页)正因为如此,他的小说作品在有些评论家的眼里,都是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就毫不奇怪了。
当然,说王汶石的小说都是非虚构的,是报告文学,也不尽然。例如《新结识的伙伴》,这是1958 年6 月,全国棉花进军会议在渭南召开,全国大批先进妇女云集渭南,切磋交流务棉经验技术,王汶石深受感触而写出来的一个作品。当时双王的两位全国著名女劳模张秋香、薛俊秀也参加了这次全国棉花进军会议。《新结识的伙伴》中的两位主要人物写的就是她们两位:张秋香就是张腊月,薛俊秀就是吴淑兰。作品着重写了张、吴两位在劳动竞赛和经验交流现场会的两件事,这是张秋香、薛俊秀两位实有的事。但作品写张、吴年龄相仿,说吴淑兰还“没有入党”,其母亲“寡居”,说张、吴各居一地,“原本不相识”等,则完全是王汶石虚构的。作家之所以这么虚构,是塑造人物的需要,能使作品更精彩,更有意义,故事更曲折生动。
王汶石的小说,写的基本上都是“双王的人和事”,或许有人不尽同意,会说:他到咸阳以后写的短篇《沙滩上》和中篇《黑凤》,也是“双王的人和事”吗?是的!前面说过,王汶石共写短篇22 篇,收进《风雪之夜》的共17 篇,其中只有《在白烟升起的地方》一篇是写延安的事,其它都是写渭南的。《沙滩上》,明眼人一看即知它的主要人物陈大年的原型是中青年时代的刘述贤,这些作品里的故事全发生在沙滩上。有些同志只知咸阳有沙滩,而不知渭南也有沙滩。双王乡各村多处渭河边沿,一出门就是沙滩。刘述贤就是在这沙滩上出生、长大。刘是王很要好的朋友,王将他塑造成陈大年式的地方农村干部又有什么奇怪的呢?至于到咸阳后写的中篇小说《黑凤》,王汶石曾说:“写银蝉对黑凤的教育,写黑凤在大门口不愿回家去的心情,这段细节来自双王村李杰山的弟媳卢秀珍。”(《王汶石文集》第4 卷第371页)。可以这样说,黑凤基本上是双王人,只是后来王汶石把她拉扯到咸阳参加了一次大炼钢铁运动,当了一次大炼钢铁战斗中的女英雄而已!
二是它的思想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显然,王汶石的小说,也是观念形态的产物,是人民生活在他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作家写什么,怎样写,是带有选择性和作家主观意识倾向性的。王汶石参加了双王乡建立第一个初级农业社和第一个高级农业社的全过程,他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歌颂的笔调反映了这段伟大历程和社会生活。在这里,他歌颂了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也歌颂和赞美了创造这些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是它的艺术性。王汶石对短篇小说的艺术性是极力追求的,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第一点,王汶石作为一个党员作家,总是满腔热情地密切关注着现实生活中激动人心的时代变化和变化中涌现出来的活跃的各类英雄模范人物。他的每一个作品,从选取生活素材、塑造人物一直到提炼思想主题,都渗透着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第二点,他的作品情节、结构特别紧凑,布局非常严谨。所谓情节,就是作品所描写的人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所造成的一个、一组或若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解决的曲折过程,说简单些,就是一个故事从发生、发展到解决的具体过程。所谓结构,就是作品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把一系列人物、事件组装成一个有机合理的整体。王汶石的短篇小说,几乎篇篇都有完美精巧的故事、情节、结构,所以他被人们称为“短篇小说之王”。
第三点,一篇短篇小说是否成功,就看作者能否把作品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写活,写成功。由于王汶石熟悉生活,观察生活细致,所以他笔下的人物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王汶石叙述的语言,简洁、通俗、流畅,人物的语言,高度个性化。王汶石在短篇小说创作中,广泛运用对比手法来抒写人物,它的好处是能充分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
王汶石的短篇小说创作,运用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写出了时代发展变革,写出了人民的勤劳勇敢、团结奋斗、理念信念、改革创新,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精神,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的中国精神!
王汶石同志于1999 年6 月5 日在西安因病去世,享年78 岁!他为中国当代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民不会忘记他,中国文学史上永远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