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丰
开国元帅叶剑英不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丰功伟绩,而且为我国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不朽的贡献。他高度重视军事科学领域的调查研究,曾对军事科研工作提出“读书”“走路”“争鸣”的具体要求,在其长期领导和组织我军军事科学事业调查研究过程中也始终遵循了这一原则。
“读书”,即深入学习研究相关理论,是调查研究的基础
叶剑英认为,军事科研队伍建设的目标,从大的方面讲,要“又红又专”。
一方面,首要的是“红”,是指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没有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态度,在军事科学领域内进行切合实际需要的调查研究就无从谈起。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叶剑英就经常为军委总部机关、延安军事院校作报告,教育大家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军事理论和哲学,强调必须把唯物辩证法正确运用到军事领域中,作为研究、指导战争的唯一武器。1941年5月,叶剑英作题为《加紧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与军事》的报告,其中引用恩格斯于1874年论及革命斗争形勢问题时的阐述,即与政治、经济两种斗争并立的还有理论斗争,说明加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1948年5月,他出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要求全校干部加强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军事科学知识,积极从事军事学术的研究,“成为有军事科学头脑的军事干部”。1958年军事科学院成立之初,他便指出“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后于1960年2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军事学术研究工作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针”,要求“必须继续深入学习毛泽东的军事著作,体会其精神与实质”,“在研究工作中坚决贯彻毛主席的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的思想”。叶剑英还多次强调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人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方法,指出:“只有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工作才不会是盲目的,才能把工作做好”,“假如我们在科学研究工作上没有一个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批判的态度去研究问题,就不可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也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它的本质。因此,重温毛泽东和马克思的这些告诫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习。1941年11月,叶剑英在《解放日报》发表《做什么学什么》的文章,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培养更多“精于一艺”的专门干部,决不能“文人不文,专家不专,武人不武”。新中国成立后负责军事科研工作期间,叶剑英始终强调军事科学研究人员要有真才实学,要对本身的业务进行深入钻研,要能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员。1959年7月,他在军事科学院排级以上干部会议上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是吃科学饭、学术饭的,没有学术或学术很少是不行的”。1962年10月,在军事科学院第一次学术讲座会上他又一次指出:“我们搞军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同志,一定要经常地注重提高自己的军事科学知识。主要是军事学术和军事技术两方面的知识。否则,就不能有效地进行研究工作。”
“走路”,即放下架子不断深入实际,是调查研究的关键
军事科学院成立后,起初几年的发展让叶剑英认识到,“研究的方法是个大问题。方法好,事半功倍,方法不好,事倍功半”。为提高科研效率和成品质量,他身体力行,大力提倡科学的研究方法。他说:“我们研究机关有两怕,一怕孤立,二怕空洞。孤立起来研究,和各院校、军种、兵种没有联系,闭门造车不行”,科研人员“离开了实践,离开了群众,把自己封在‘象牙塔里去研究学术,就会变成‘无的放矢‘闭门造车的老学究,对革命非但无益,甚至是有害的”。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广大群众的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也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叶剑英认为研究学术的根本途径是“不断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他指出:“学术研究是为了谋求真理。真理来自实践。广大群众的斗争实践,是研究发展理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必须明确,我们科学研究的源泉,不是在书本里头。书本固也重要,但它是后天的东西,先生在实践中间。所以,一定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他多次提到毛泽东教导干部“要注重调查研究,放下臭架子,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要求研究人员“耳朵要伸长一点”,经常地走出去,到各军区、各军兵种去,到军队院校去,深入到军队训练和备战实践中去;也可以到北大、清华等地方院校和科研单位去,向专家教授请教,进行学术交流。交流中,要以自己的实践为主,同时吸收人家的科研成果,参考人家的科研方法。
叶剑英形象地将资料形容为学术研究的“原料”和基础,因此对资料收集整理的要求极为严格,即“严谨、充分、有序”。他在强调“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实际,书本次要”的基础上,要求军事科研人员“以李时珍上山采药写草本的精神,深入到连队的士兵群众、下级干部中间去抓资料”。只有充分占有资料,才能发现问题,说话才有根据,否则所研究的东西就会失去实际意义,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只将资料堆在一起,不进行分类、分析研究,也不可能创造出新的、有用的东西,因此他要求对占有的大量资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性分析、综合研究,找出问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根据自己的推理判断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和科学概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创造出新的研究成果。
“争鸣”,即提倡学术民主和平等,是调查研究的途径
所谓“争鸣”,不仅是一种解放思想的学术氛围,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研究机制。革命战争年代,叶剑英于1932年10月接替刘伯承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针对教员成分复杂、军政素质各不相同、学术观点不尽一致的情况,他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定期组织军事、政治学习研讨会,就“中国革命问题”“中国工农红军问题”和“游击战问题”等进行专题研究。他推行教学民主之风,教员、学员对问题有不同看法,允许进行民主讨论。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学校内部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叶剑英主持军事科学院期间,十分注重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认为不同学术思想、观点的交流,能够使科研人员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推动科学研究工作、繁荣军事科学事业是十分必要的。他首先从政策上、制度上提倡研究人员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鼓励进行思想碰撞,学术争鸣。1960年6月,在叶剑英的努力争取下正式将“大搞学术民主”写入军事科研工作方针之中。同时为加强领导,他要求:“各级党委和首长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打破对学术研究的神秘观点,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展开学术辩论,鼓励广大群众参加学术研究。”并指出:“学术问题只能在充分成熟的思想基础上解决,要在思想上解决问题,不是靠一纸命令就可了事”,必须切实把“学术辩论”氛围建立在各级领导的包容、理解、支持的基础上。
叶剑英还强调:“学术民主、学术争鸣是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争辩,才能显现真理,真理愈争愈明。”为更好把握“争鸣”的度和方向,避免出现“越吵越乱”等情况,他指出:“民主与争鸣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基础上统一学术思想,统一认识。所以,必要与可能时,就应集中,然后再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前进,否则,也不利于科学研究工作,并将产生不必要的学术混乱。”这些举措,对于提升军事科学工作调查研究成果的实效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