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元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
2021 年,全州茶园种植面积9.53 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19.4%;干毛茶产量6.22 万t、同比2020 年的5.57 万t 增11.67%,其中:精制茶产量5.89 万t;实现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245.97 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0.05 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89.39 亿元、批发零售环节增加值116.53 亿元)、同比2020 年190.6 亿元增29.05%;规模以上精制茶加工业实现产值53.22 亿元,同比增24%;营业收入42.07 亿元,同比增19.2%;规模以上精制茶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26.5%。当下,茶产业不仅成为西双版纳州的经济支柱,也成为西双版纳州各族人民的主要精神文化生活内容之一。西双版纳州充分挖掘普洱茶内涵,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茶经济、茶生态和茶旅游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中国最优普洱茶基地,助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西双版纳州茶产业保持着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在整体经济来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茶叶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茶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等经营主体数量稳步增长。同时,茶+结合日益密切,呈现“百家争茗,百花齐放,欣欣向荣”发展态势。
茶产业是西双版纳州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更是全州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就业和助农增收的骨干产业,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茶产业是西双版纳州支柱性产业之一,政府出台大量政策扶持其发展。同时,社会、市场力量不断参与带动茶产业的发展,相关科技、资金、创意不断融入茶产业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形成西双版纳茶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规模以上制茶企业22 户,年产值超10 亿的1 户,1 亿~10 亿的5户。与云南省其他地区茶产业经营主体数量相比,总数处于首位。
西双版纳州茶叶产量、综合产值在全省中占有较大比重。此外,勐海工业园区共有制茶企业56 户,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 户(勐海茶厂、陈升茶业)、省级龙头企业5 家,已初步形成集聚,规模效应明显。
自2016 年起,每年均由州政府组织参加在茶业界最有影响力的广州茶博会,在广州茶博会的参展云南企业中,有80%以上是西双版纳州的企业。西双版纳州的茶企业通过茶博会等各种渠道不断被外界熟知、认可,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此外,在全国最大茶叶市场广州芳村茶叶市场的3 万多家门店中,80%以上门店经营西双版纳州出厂的普洱茶,甚至连大红袍旗舰店也是一半卖大红袍、一半卖西双版纳州的普洱茶,在市场占有率上,西双版纳州的普洱茶与其他茶类相比,占有份额高,影响范围广。
当下,“绿色发展”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趋势和风向标。西双版纳州应对当下发展方向、形势的变化,制定和实施了《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发展行动实施方案》《西双版纳州推动茶产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积极培育绿色、有机普洱茶,在生态茶园建设和发展上不断努力探索。全州建成生态茶园5.73 万hm2,占全州茶园总面积的60.15%。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含转换期) 认证面积达1.77 万hm2,认证产品数349 个,其中:有机认证235 个、绿色认证111 个,认证数量均位居全省第2 位;认证总产量1.26 万t,占全州总产量的22.62%。勐海县进入省级茶产业“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名单,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获云南省2018 年、2019 年、2020 年、2021 年和2022 年绿色食品 “10 强企业”称号。
目前,获得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允许使用普洱茶专用标志的企业共有6 家,已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3 个、云南省著名商标12 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 个、茶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8 件、云南省名牌农产品18个。“勐海茶”获批中国驰名商标和“十大优秀地理标志产品精准扶贫商标”,勐海普洱茶以699.8 亿元的区域品牌价值荣登全省榜首。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获云南省2018 年、2019 年、2020 年绿色食品 “十大名茶”第1 名,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分别于2018 年、2019 年、2020 年、2021 年、2022 年获云南省 “十大名茶”第8 名、第6 名、第7 名、第3 名、第1 名,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有限公司分别于2019 年、2020 年、2021 年获云南省“十大名茶”第8 名、第9 名、第7 名;七彩云南茶厂普洱茶入选国家钓鱼台国礼品牌,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村(古树茶)获得全国第八批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万人采茶大赛”“万人制茶大赛” 活动成功申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大渡岗666.7 hm2(万亩)茶园被认定为“世界最大连片茶园”。
据统计,西双版纳州32 个乡(镇、街道办)中除勐腊县的勐捧镇、勐满镇外,其余均种植茶叶,共有茶农42 万人,人均茶叶收入达1.5 万元;茶叶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约10 万人,人均年收入8 万元左右;规模以上制茶企业利润超过10 亿元;制茶企业(工业)上缴税收6.5 亿元,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和富民强州。从普洱茶种植业再到茶加工、茶生态再到茶旅游,在普洱茶种植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中,产业整体效益不断提高,辐射范围扩大,带动其他产业的联合发展,促进了西双版纳州经济实力的提升。
要做大做强茶产业,西双版纳州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品种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但面对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同时还面临着产业结构不优、绿色发展不充分、品牌建设不平衡、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融合发展不够系统。
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当下发展存在生产能力不足,产品生产加工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不长,综合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同时,新产品开发较少,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精深加工产品生产技术、能力缺乏。茶叶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牵引力还不够,茶叶企业“小、散、杂”,上下游各类经营主体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尚未形成一条配套完整、关系紧密、特色突出的产业链。整体而言,茶产业结构层次不够清晰,合作联系不足,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茶农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给绿色栽培技术、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技术推广带来很大难度。二是对于当下茶园绿色化覆盖而言,绿色种植栽培技术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三是开展有机、绿色认证管理的费用较高、程序复杂,而产品又不能体现优质优价等原因,茶农、茶企进行认证的积极性不高。四是茶园的分布较为分散,整体集中绿色化难度较大。
西双版纳州茶业经营主体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共有12883 户,获得茶叶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540 家,体量很大,但是叫得响的品牌不多。茶叶品牌建设存在投入高、市场监管难等问题,区域公用品牌发展不均衡,目前拥有的18 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中在勐海县,景洪市和勐腊县无。龙头企业较为缺乏,同时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难以形成较大的竞争力、影响力,以及较大的知名度;同时,西双版纳州普洱茶品牌建设存在区域不平衡问题。
质量监管体系的建立,是西双版纳州茶叶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也是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由于标准体系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茶产品的品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当前市场上低质茶还不少,以次充好,而且大多数是冒充西双版纳茶,导致很多消费者对普洱茶产生了误解,严重影响了全州茶产业的整体品牌形象。
古茶树资源是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古茶树的保护上有所欠缺。对《西双版纳州古茶树保护条例》宣传还不够到位,执行不严,加之国家、省、州均无古茶树保护利用的相关技术标准,过度采摘、过度开发、粗放管理等现象普遍存在,且古茶树保护专项资金保障不足,古茶树保护工作压力大。
茶产业与民族文化、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绿色餐饮等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不够,尤其是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与普洱茶文化之间的交汇融合不够。名山名茶资源利用不充分,茶旅结合的项目开发滞后,所形成的茶文化、茶生态、茶旅游等产业竞争力较弱,国内外知名茶山景区和茶文化品牌不多。
西双版纳州热量丰富,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控制和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兼有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优点,常年湿润多雨,森林繁茂密集,动植物种类繁多。西双版纳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孕育和保护了大量茶树资源,是中国古茶树、野生茶树发现最早、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这是西双版纳州发展普洱茶产业最根本的资源。
西双版纳州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有树龄达1700年的巴达大黑山野生茶树王和树龄800 余年的南糯山栽培茶树王;有1400 多年前植茶制茶用茶先民“濮人”(布朗族先民);有树龄100 年以上的古茶园8700 hm2;茶马古道中,贡茶线路的起点在易武,滇藏线的起点在勐海。还有,勐海茶厂本身就是现代普洱茶发展的活历史。这是西双版纳州发展普洱茶产业最富有的资源。普洱茶伴随着西双版纳州各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并融入各民族的艺术、习俗、文化中,从而形成了西双版纳所独有的民族普洱茶文化。
从“号”字级的宋骋号、福元昌号等,到“印”级的红印、绿印、蓝印等,再到“七子饼”的8582、88青、99 绿大树、班章“大白菜”、孔雀班章、陈升号老班章、七星班章等,普洱茶的星空中,西双版纳州的产品群星灿烂。这是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产业发展的最核心资源。
西双版纳州有澜沧江以北六大茶山和以南六大茶山,细分则有36 座名茶山,其中老班章、易武、曼松、薄荷塘等,是最顶级的普洱茶名山。据唐代樊绰《蛮书》和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其中:包括了当时属银生节度管辖的今西双版纳州境内各茶山。这是西双版纳发展普洱茶产业最基础的资源。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坐落于西双版纳州,该研究所不但有丰硕的茶叶种植、加工科研成果与转化成果,还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大叶种茶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茶组植物28 个种和3 个变种2600 余份茶树资源。勐海茶厂建设了首个普洱茶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功研发普洱茶罐式固态发酵技术,有效解决了普洱熟茶发酵工艺不稳定、产品口感不稳定、卫生不达标等问题。另外,还有39 家制茶企业先后完成了技术改造。这是西双版纳州茶产业未来发展最关键的资源。
当下,技术、信息、创意等成为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等不断融合趋势下,形成更为强劲的驱动力。依托现代智慧网络、区块链技术、渠道集成以及西双版纳州茶叶历史底蕴、发展基础等条件,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将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茶农增收为目标,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文章,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为主线,围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绿色”的茶业发展主题,加快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品种、品质、品牌绿色茶产业发展之路,立足优势形成新特色,着力形成环境更友好,融合更科学,发展更持续的新样板,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打造中国最优普洱茶基地,茶产业从全省“茶产业大州”向全国第一“产茶强州”的跨越。
4.2.1 突出核心品质,构建品牌体系
当下,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需求的变化,品质愈发成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将以高端品质为主要出发点,打造优质普洱茶品牌,注入核心历史文化元素,增强普洱茶底蕴储备,提升普洱茶知名度和美誉度,全面形成用心制作好茶,一心一意制作好茶的氛围;致力于区域品牌、名山名茶品牌、企业品牌融合建设,打造茶产业三产融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茶叶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园、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培育“高、精、尖”产品和服务,建立消费者忠诚度。
随着《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西双版纳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等相关方案措施的出台和实施,西双版纳州对普洱茶发展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对品牌认定、监管过程等步骤的要求更为严苛,进行高度化、精密化的审查工作和建立品牌认定标准,对加工、生产、销售及品牌宣传等进行严格审查,致力于构建完整的监管服务体系,打造西双版纳州普洱茶高端品牌,培育核心竞争力。
4.2.2 整合优化资源,实现茶产业一体化
西双版纳州历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可整合这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产业茶种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基础、产品特色、民族文化和产业规模等优势,找准发展定位,积极谋划全州普洱茶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布局,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配置,从而达到效用最大化。
产业融合发展、全产业链化是目前产业发展的风口,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产业“小、散、杂”,上下游各类经营主体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将有所改变。以配套完整、关系紧密、特色突出的产业链为重点,普洱茶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阻隔逐渐打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会更加紧密,普洱茶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日渐明显。整体而言,茶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以及茶产业一体化发展成为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产业的突破口。
4.2.3 强化基础建设,实现基地优化升级
面对当下享受型以及体验式消费的兴起,西双版纳州应准确把握当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需要,致力于普洱茶茶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夯实茶园基础设施,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以优化茶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工作,坚持“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重点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
西双版纳州可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自然条件优势,致力于茶产业基地的优化升级,将全州茶园建设成为国际茶叶重要基地、美丽乡村的载体、旅游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普洱茶旅游体验文化区等,从单一性的普洱茶生产加工基地转换升级为多功能、全面化的普洱茶产业园区。
4.2.4 融合创意科技,构造现代产业体系
创意和科技已成为当下各类产业发展的重要核心动力,依托于创意和科技的双轮驱动,西双版纳州产业将会产生新的发展模式,形成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其一,创新型人才的注入,将带来新的创意与信息,转变传统普洱茶线性、单一化发展路线朝着非线性方向辐散、扩展,诸如茶文创、茶文旅、茶艺表演等开始兴起,在普洱茶领域孵化创造性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拓展西双版纳州普洱茶发展的空间、路径。其二,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在各行各业的运用渗透,将会为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变化。当下,区块链技术日渐成熟、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的应用实践,将在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普洱茶产业的运营管理网络、开发应用模式的建立,促进了普洱茶企业精细化的管理运营。在普洱茶的种植、选址等方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进行分析,实现最优选址、栽培。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减少、解放普洱茶产业的人力,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依托创新元素、科技资本等,促进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建设。
4.2.5 坚持“绿色发展”,形成持续发展样板
“绿色发展” 已成为当下各行各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推动普洱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将“效率”“和谐”“持续” 作为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产业发展继续前行的方向,做好“绿色发展排头兵”,加快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茶产业发展之路。推进茶园绿色发展,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和绿色高效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茶园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扩大有机茶园规模,引导各县(市)发展有机茶产业联盟,扩大联盟覆盖面,严格落实认证监督管理各项制度,加强有机茶园、有机茶产品的认证工作,推动建立统一的生产标准、区域品牌和服务平台,提高茶产品竞争力。实现茶叶初制所全面规范化,进一步规范茶叶初制所环境卫生、加工工艺、操作规程、采收管理、购销行为等,确保初制产品质量。推进西双版纳州“绿色、有机、生态”普洱茶培育,形成可持续发展样板。
4.2.6 关注市场趋势,打造龙头规模企业
实时关注市场变化动态,聚焦茶产业变化发展趋势,针对普洱茶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找准发展定位,积极谋划全州普洱茶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布局。改善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小而散”的局面,促进规模性、集中性的普洱茶产业发展,构建“布局合理、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普洱茶产业格局。持续加大财政用于普洱茶产业的支出,按照产业布局和规划,突出发展重点,完善扶持措施,确保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组织,切实提高产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合作社+基地”等方式,通过土地合作入股、租赁、承包等形式,在稳定促进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创新普洱茶企业与农户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合作形式,实现普洱茶产业的规模化经营。落实茶叶加工园区土地、用电、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茶叶经营组织向园区聚集,重点打造以及精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现以西双版纳州普洱茶龙头企业为核心,实现中小普洱茶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围绕打造世界一流“土特产”这个定位,提高茶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把西双版纳州打造成为中国普洱茶的辐射中心。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把目标定位于“大产业、大企业”,着力“热、傣、水、边、茶”,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充分调动全州各阶层积极关心、支持、融入茶产业发展中,将茶产业打造成为富民强州的支柱产业。二是把提质增效放在核心位置,突出特色和亮点,在文化、资源、历史、平台等方面巩固提升,丰富内涵。三是夯实茶园建设,做优基地。坚持“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重点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将全州茶园建设成为国际茶叶重要基地、美丽乡村的载体、旅游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四是抓好“茶+互联网”,着力拓展大市场。鼓励茶企创新商业营销模式,加快线上线下交易,促进茶叶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加快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品牌影响力,扩大西双版纳州茶叶在全国茶叶市场的话语权,在国家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动西双版纳州茶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到2025 年底,全州茶叶初制所全部达到规范标准。规模以上茶叶企业建立二维码标识,实现全产业链质量可追溯。到2025 年,全州综合产值达到500 亿元,农业产值达100 亿元。力争全州茶园全部达到绿色化,绿色茶园面积达6.67 万hm2,有机茶园面积达到2 万hm2。力争全州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精深加工产品比重达到80%。全州创建茶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0 个,其中茶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 个。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0户,年产值10 亿元以上茶企4 户,5 亿~10 亿元的5户,1 亿~5 亿元的12 户;打造区域品牌3 个,企业品牌2 个;打造1 个茶产业三产融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 个以茶叶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园、3 条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