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 李恩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推进教学改革,要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学习体验和思维方式,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例如,“图说经济”是第一次探讨财政专题时的特点。本课用简洁明了的图表替换枯燥的数字,将晦涩难懂的经济信息转变为形象文本,以《一张图读懂“国家账本”》作为背景材料,交织设计“老师的疑问”和“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分析、讨论释疑,了解国家财政的相关知识,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劳动经历有机结合,初步达到了“读图学经济,释图探奥秘”的教学目的,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经济学是离不开数字和图表、图形的,本教学设计始终引导学生“读图学经济,释图探奥秘”,在数字计算、图形解读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会经济学的特点,嗅闻经济学的味道,了解财政的相关知识,关心、关注我国的财政状况,虽然是“皮毛”,但如此下去,“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会逐渐地渗入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中,其潜在的影响是深远的。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学生自己思考和处理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可能记住信息。”从学生的课后反馈来看,这样的“质疑”“释疑”有助于学生作出正确判断,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
学生1:这节课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原来财政赤字“并不是坏事”。财政赤字的好坏是不确定的,需要依据实际情况来看,适当的财政赤字是有益于经济社会的。这节课解决了我们一直以来的“疑问”。
学生2: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多问为什么”。比如,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哪些?国家财政收入是越多越好吗?这样的发问,让我把新信息和以前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让我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第二次讲授财政专题时,“精干导入”是特色。以“分蛋糕”的形式导入新课,是本次课最初的设计,通过“国家、企业和个人”不同主体“分蛋糕”,复习旧课,引入新课,同时为探讨“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做铺垫。但是在试讲过程中发现,诱人的蛋糕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再加上图片上的蛋糕并不是分三份,事与愿违,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央视的视频中,把“国家财政”比作“钱袋子”,让本节课的设计有了新的灵感,拿“钱包”导入新课,简洁、形象。这样的导入设计,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肯定。
学生3:老师用“钱包”这个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财政到底是怎么回事,也明白了如何让“钱袋子”鼓起来是财政收入的问题,咋花钱就是财政支出。一收一支,就是财政。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劳动经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生活处处皆学问”,作为教师,应该善于从生活中积累、把握素材,素材的选择与运用,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要反映当代社会进步的新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益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需求,让政治课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沃土。
两次课,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学生,“赤字”是他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为什么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科学之父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的学习需要首先产生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个体生来就有的一种探索新异环境和操纵新奇客体的需要。对于学生而言,好奇心大多源自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需要学生解决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有一定距离的问题。
第一次在讲授“赤字”时,对于图示中出现的经济学术语“赤字率”(超纲),教师没有回避,而是在学案上标注了“建议参考书目及工具”。学生对此感到惊奇,原来学习还可以这样进行。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一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4:赤字率咱们教材上没有,我上网查,发现赤字率是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查阅资料过程中,我发现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特别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赤字财政政策使用相当广泛,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世界,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往往是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适当“超纲”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全面看问题的需要。
第二次在处理这个知识点时,通过展示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收支情况,给学生一种直觉认识,原来国家最近一直处于“赤字”状态,这和他们的生活经验是相背离的。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希望国家能够做到财政盈余、财政平衡,比较担心“财政赤字”。基于这样的认知矛盾,吸引学生探究“为什么财政赤字可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突破重难点。
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与现有认知结构存在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学习兴趣最大。若感性输入与认知结构完全适应,此问题也就没有什么难度,便会失去兴趣。若新的情境与原有认知结构毫无关系,同样不会有兴趣。问题与认知结构既适应又不适应的关系,表明问题的难度适中。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教师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从不同角度认识了“赤字”问题。
在本节课中,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引用明代陈献章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的名言,这也正是本节课较突出的一个特点。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的途径。知识的获得只有围绕问题展开,才能很好地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真正把学生从对知识的学习层面推向更高的知行意层面。问题教学法是很多教师经常采用的,本教学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问题的来源和推进,既有“老师的疑问”,又有来自“学生的疑问”,还有课堂教学活动中生成的“新的疑问”。教师和学生在有疑中找到了共同展开学习、探讨的思维起点,在质疑、释疑、解疑、新的质疑中实现了有层次、有价值的互动。
一次成功的学习比十次规劝或教导有力得多。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学生在解读“适当的赤字安排,将会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时,充满理性思维的高中学生用数字推演出“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发展”的结论。
生产角度:减少税收→企业负担↓→促进企业生产↑→生产资料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消费角度:减少税收→老百姓负担↓→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一步步推理,学生恍然大悟,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发展思维和智力,就是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相关因素,对思想过程的活动性施加作用,消除思维迟缓现象。”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财政的作用,这节课好像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花,推动他们想要知道更多,也更想深入思考各种新问题。
学生5:在这节政治课上,我体会到推演的乐趣。首先老师为我们的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我们平等对话、自由讨论。在这种开放民主的氛围中,我们每个人以主体的姿态积极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当我们试着从“减税”一步步推演到“促进经济发展”时,我们体会到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乐趣,我们成功了。
第二次在要求学生依据有关2021年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来推算2020年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84.90%时,所有的学生都陷入了思考中,那种专注的眼神让教师体会到他们对挑战的渴望,对表现自我的真情流露。生活问题激起的惊讶,探索引发的求知热情,引发学生新的学习需要,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提问、演示实验或扮演等途径,创设丰富多样的问题情境,并注意使问题小而具体、新颖有趣并富有启发性。
学生6:我第一次在政治课上做“数学题”。老师的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因为我喜欢挑战。咱班同学在讨论过程中,基于不同经验、运用不同视角、利用不同素材,表达自己的见解,我们感觉很爽。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智慧点燃学生内心深处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让学生体会到,思考,这是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
“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唯有此,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思考成为习惯,学习就是一种幸福,就是一种智力活动,充满挑战,富有激情,这就是这两节课的真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应该是“活”的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所谓“动态生成性”,从字面上看,包括两层意思,首先,“动态”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静态”相对而言,强调事物非预定的、变化的、生动活泼的和丰富的特征;其次,“生成”指事物的发生与形成具有过程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意义,强调事物的生命活力和潜在的创造价值。
课堂教学中学生生成的问题,是学生智慧火花、思维火花的闪耀,教师不能避而不见,而是应该加以有效利用,通过观察、倾听,随时捕捉课堂上的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进行生成性教学。
反思这两节课,美中不足的是,对课堂上“临时生成资源”的处理略显凌乱,不是那么自信、从容,教师还需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材运用问题,备好教学过程,使课堂生成更自然、更高效。经验的不足,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加以逐步解决。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作为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教师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精力和时间从事那些有效的和创造性活动,比如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师,循循善诱,守望的是讲台,放飞的是希望,播种的是种子,收获的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