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静芳
摘要:以国家总体安全观和国家安全体系为基础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在高校可持续发展和深化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当务之急是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推广和宣传,充分挖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元素,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人才培养机制,打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地基”,进而培养有正确思想和意识的新时代大学生。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4-002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1SJB1162)的研究成果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非传统安全威胁问题逐步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意识形态安全作为重要的突破点,其核心要义在于切实强化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引领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基于现实情况和背景采取多元化策略,消除侵犯和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的各项因素,引领社会大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建立有向心力、凝聚力的社会大众队伍,共同追求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目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是有效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前沿基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本文对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进行详细阐述。
一直以来,党中央都特别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也在实践中采用了诸多方案。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已不再遥远,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这便决定了高校所面临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其制度化建设的意义也逐渐凸显,具体可从以下几个维度来阐释。
1.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引领性地位
高校在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要秉承一个核心原则,即维护国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换言之,要巩固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引领性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基础和指引,正面临着繁杂的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的影响。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在分析和整合多元文化和不同种类的社会思潮的过程中,通过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推广和宣传,能引领学生充分认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关内容以及可延伸方向。由此可见,新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中的引领性地位而言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和意义。
2.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前沿基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也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些西方势力企图借此推销其价值观,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正确的意识形态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其思想意识形态会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因此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能够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前沿基地的地位。
3.有利于高校师生形成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多元化社会思潮和文化聚集于一体,大量信息突涌而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其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会影响和干扰我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性地位,进而影响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但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相关主体会对这些问题予以明确解决,这对高校师生形成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有重要意义。
4.应对网络舆情的需求
新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大力开展制度化建设,能够有效应对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网络平台上由于社会事件所致的公共讨论、意识形态论战常有发生,网络舆情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状态,而舆情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已经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大学生群体安全意识薄弱,有时容易被舆情左右,而高校实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制度化,可以构筑安全教育防火墙,使大学生面对网络舆情问题时能够正确面对。
目前,国家特别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也要强化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虽然现阶段已有很多高校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工作纳入教学进程当中,但面临的挑战仍不容忽视。具体来说,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从现阶段各高校的整体情况来看,其采用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形式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即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形式比較单一,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仅停留在口头教育这一层面上,很难引发学生的共鸣。二是教学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部分高校选择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都是广泛引用一些优秀高校的经验,缺乏对学校实际以及学生实际的考虑,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实际效用。三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不平衡的现象,很多时间用于教学理论,而忽视了教学实践。究其根本,在于很多高校并未充分认识到教学实践的作用,相关工作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上级部门也未给予其足够的经费保障、专业培训、有效监管、科学考核等。这一方面会使学生所掌握的意识形态安全知识内容比较零散,另一方面会让学生形成错位的意识形态安全学习观。由此可见,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严重限制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
2.工作缺乏创新
在进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高校必须要重视创新这一元素的作用,为其注入更多活力,拓展研究视野。但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整体情况来看,其中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都体现了其实践工作缺乏创新的问题。一是部分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思维比较狭隘,无论是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设置,还是教学形式设计,都沿用普通学科教学的模式,整个教学过程缺少新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容易使学生与课堂相脱节。二是虽然部分高校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作用,并将其纳入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实践之中,但其形式仍然比较单一化,整个教学过程的目的性太强,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一些理论性知识的学习,但很难促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高效率开展。
3.教师教育力度不足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不仅要规范学生,也要对教师提出一定的要求,要切实加强高校师生队伍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才能真正保证其实效性。显然,目前部分高校教师虽然认识到信息技术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但要以此为基础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仍然是一大难题,其原因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较低,无法熟练操作多媒体;另一方面是部分教师的教学思维比较局限,不愿接受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因此,现阶段高校教师队伍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能力有待提升。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核心聚焦于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这三个层面之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也应当以此为基点,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从而形成有制度、规范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机制。
1.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推广和宣传
要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化建设,首要工作便是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推广和宣传,引领更多大学生参与其中,科学、合理配置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资源,使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机会参与实践活动,以实现理论课堂与实践工作的有机融合。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推广和宣传工作可以作为学生社会实践过程,高校可以与相关部门和机构联系,形成合力,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机会,也可以组织类似志愿者下乡的活动,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情况,了解学生对意识形态安全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便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方案。
2.充分挖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元素
新时代,创新作为一个重要元素,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当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尤其要借助信息技术挖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元素,如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小视频等方式发布相关信息,将意识形态安全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而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广和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创新,对高校辅导员参与能力的要求很高。面对网络舆论大环境,辅导员要在增强专业能力的同时,充分应用网络平台与新媒体渠道,体现日常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关注学生的问题,对价值倾向存在问题、言论不妥当的学生,应当实行单独教育,端正学生的思想认知。高校学生之间的相处时间,明显多于师生相处时间,因此要建立积极参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熟悉网络技术的志愿者队伍,培养队伍中的党员与学生干部,使其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从而引起学生群体共鸣。高校还应当建立舆论舆情监管队伍,持续关注网络信息,动态跟踪大学生的网络热点舆情问题。当出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时,应当科学分析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当高校可以独立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时,可全权负责处理。如果超出能力范围,如涉及法律等,则需要与公安部门联动,以强制性手段处理。高校应建设网络正规军,净化网络空间,保证网络空间建设的专业性与正规性,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转变错误的舆论方向,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发挥其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作用。
3.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教师作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体,其所接受的培训无疑是建设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切实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构建一支有新思想、有正确价值取向的高校教师队伍,才能切实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与国家主流意识的有效匹配。具体而言,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同时要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研修的机会,以解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直运用同一种教学模式的问题。帮助教师坚定政治信仰,可以提高其分辨能力,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同时,要形成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处理的前后衔接机制,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保证信息实时对称,一旦某一部门发现问题,可以通过多个部门的合力及时解决,尤其是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背景下,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舆情的发酵。当然,从高校教师自身的层面来讲,也应当加强学习与交流,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创新理论传授的话语体系,向学生传达主流思想时,要减少抽象语言的使用,使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得到解决。除此之外,对于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主体的辅导员,高校及相关部门也需要对其进行培养,一方面要提高其参与日常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要求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要提高其网络舆情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学生进行良性沟通或互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院内、校内宣传的意识形态安全内容。
4.打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地基”
要切实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打好“地基”,即要从根本上让高校的学生及相关教育人员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形成良好安全意识的根本指引,要让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每个人内心。首先,要充分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进行更新,最大限度保证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的真理性。習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因此,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更新和再生产,即要将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融为一体,要在理论中阐明实践的真理性,也要在实践中证明理论的真理性。其次,要引领主流媒体形成正确、安全的意识形态。大学生可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主流媒体的思想意识形态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只有保证主流媒体掌握舆论主导权,才能不影响高校学生形成安全的意识形态。除此之外,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一方面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进行实时监管,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高校学生进行激励或约束,另一方面要实时了解当代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并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在经过多方探讨之后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降低影响。
综上所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必须坚持和落实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以推进国家的安全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要切实解决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缺乏创新力等问题,具体可以从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推广和宣传、充分挖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元素、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郑洁,吴海静.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机制探析[J].北京教育,2022(05).
[2]许思琦.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建设研究[J].公关世界,2021(20).
[3]陈金明.大数据技术助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发展———评《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5).
[4]陈宝,张晗琦.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1(06).
[5]騫大军.论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0).
[6]刘峥.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策的探索与研究[J].大学,2021(20).
[7]江欣怡.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05).
[8]陈宝,张晗琦.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1(06).
[9]刘化军,刘家荭.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基于云南高校的实证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
[10]蒋燕玲.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论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21(06).
Research on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Xie Jingfang
(Suqian University, Jiangsu Province, Suqian 223800, China)
Abstract: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and national security system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deepening of ideological work. However,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ill faces some challenges. The top priority is to strengthen the promotion and publicity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ully tap the innovative elements in ideological secur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prove th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n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with correct ideas and consciousnes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ideology;safety education;institutional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