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医”让中医重拾神韵

2023-02-18 02:08:58郭潇雅
中国医院院长 2023年2期
关键词:范氏八法理论体系

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临床诊疗思维立足于人与自然、社会三位一体和谐平衡的宇宙观,动态地观察错综复杂的生命现象。

中医学理论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其思维方法、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等无不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质、品格和特征,在发展过程中,汲取和融合了儒、道、法、墨等各家的思想精华,并在大量临床实践中应用、验证、提炼和升华,形成了人文与生命科学相融的系统整体医学知识体系。

在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大科主任、学术带头人范冠杰看来,中医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着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中医与哲学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入影响中医学发展;中医学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在发展中又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如何让哲学更好指导中医学发展,是中医人必须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40余载的临床实践,范冠杰将哲学与中医融会贯通,开创性提出“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理论,并带领团队多年研究及实践,历时11年,成书《哲学中医——“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与中医临床思维》,全书共55万字。运用哲学解读中医,通过中医验证哲学。

范冠杰对《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说道,中医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哲学中医”在文化自信的高度,使中医重新回到哲学层面,深刻思考中医思维发展的哲学脉络,清晰梳理中医思维发展的内在规律,重塑中医的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在中医领域的鲜活体现。

构建理论体系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既是指导临床诊疗实践的思维方法,又是以治疗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为主的临床实战范例。且能够为认识疾病发生、把握疾病走势、制定治疗决策等提供指导。该理论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融合临床实践、名医传承和科学研究的产物。

范冠杰在硕士、博士、博士后求学阶段,有幸得到“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王永炎院士、伤寒大家熊曼琪教授等多位名师指导和栽培,在此期间,研读了大量的中医经典名著,系统学习了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等名医大家学术思想,深受《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施今墨对药》等著作的启发和影响。

在医、教、研实践中,范冠杰深感“辨证论治”可能已陷入教条化、程序化和简单化的模式,这种诊疗思维可能已背离了中医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本质,失去了中医特有的神韵。

于是,范冠杰围绕中医临床诊疗思维与临床实践脱节、不适应的关键问题,以中医药治疗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为目标对象,开始尝试从单方治疗疾病的研究模式,提升为如何将辨证论治的模式,凝练为指导临床实践活动理论体系的探索。经过自身多年坚实临床实践的总结,在继承前贤学术经验、系统梳理文献和临证验案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中医原创思维理论。

范冠杰介绍,该理论体系中“动”意在动态思维,运用多维度、多层面、立体的动态视角去观察、辨析、把握、干预复杂恒动的生命现象。“定”意为定律观,是一系列表达了某种事件或对象属性的陈述系统之间关联的规则,狭义上指运用相对固定的药串组合,广义上指疾病的发展变化中的规律及治疗中所遵循的法则。

“序贯”意为在动态变化的疾病与有据可依的理论定律中序贯求和,对人体自身及人与环境的相互联系整体有序的把握,将中医临床中的“碎片化”思维进行有序连贯的串联,构建相对完善连续的中医原创思维框架。“八法”一取八卦之变化无穷之意,根据证候的不断演变和兼夹,制定相应的基本治法;二取八卦应脏腑的易象思维,体现治法与辨证之间的有机结合。

该系统理论的核心来源于道家文化的“恒动观”“动静互涵”“天人合一”,并融汇理学的“格物致知”、儒家的“仁者爱人”、心学的“知行合一”等思想,最终凝练出“脉证-象思维-证素-核心病机-治法-药串一体化”的辩证模式,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40余载的哲学中医理论研究,范冠杰以古今中外哲学思想(包括了中国儒、道、理、心思想,以及西方结构主义、实证主义、人文主义、认知哲学等)为线索,创新构建了“哲学中医”临床思维体系,形成“源于临床-高于临床-用于临床”的完整框架,展现了中医与哲学的融会贯通,从哲学的高度把握中医临床思维的方向。

临证精准有效

中医学是实践医学,任何理论都不能脱离临证的支撑。“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临床诊疗思维切合临床实际,理论可直接应用于临床,临证常用药串精准有效。

范冠杰说道,从哲学的高度来说,该理论体系的“动态观”贯穿临床诊疗各环节,运用“象思维”对临床资料进行判别、分析,概括为某种“证”。然后,针对动态变化的证(核心病机),运用药串进行组合变化。临床实践中,以“证素”为辩证的基础和规范,以“核心病机”为靶点,以“药串”动态组合为处方要点。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人体生命活动随着四时气候、地域变化而变化,病理上亦随之而动态变化。因此,在诊疗过程中,“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注重对证素、病机、用药等各个环节变化的灵活调整,一旦证素改变,核心病机和药串也随之而改变,用药随患者病情的变化而改变。

以思维方式为支撑的“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不但可直接应用于临床诊疗,还是中医人实现理论升华的有效工具。“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中医思维模式,充分体现了思维方法的重要性,是将理论落实到临床实践,再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并促进理论进一步升华的有效中医临床思维方法论。“动-定序贯范氏八法”这一开放式理论体系,倡导根据临床实践对疾病、证素、核心病机、中药药性的再认识,有助于医者在“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理论指导下,形成自身的诊疗思路,并不断螺旋式上升和提高。

范冠杰举了一个运用“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合并肥胖症的案例。患者欧阳×,22岁,痛风病史6月,血尿酸最高630umol/L,3月前开始服用西药降尿酸治疗,其间仍有痛风发作,近期复查尿酸435umol/L。剧烈运动后,再次出现右足背红肿疼痛,活动受限。就诊时症见:右足背红肿疼痛,痛不能眠,伴口干,纳差,小便黄,大便调,舌质红,苔黄腻,脉沉紧。

辨证为湿热阻滞,治以清热利湿,予中药14剂,执行自身独创的“1234煎服法”。嘱患者停西药,进行饮食指导以及治疗目标的制定。第一是缓解关节疼痛,第二是减轻体重,第三是纯中药治疗,维持血尿酸正常和防止痛风发作。

半月后,患者告知,目标一在服药3剂后已完成,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服药14剂,体重减轻3kg,无局部关节肿痛,行走如常,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紧。考虑热象仍存,原方加强清热力度,14剂,2日一剂。一月后复诊,诉两月来无关节疼痛发作,体重减8kg,查血尿酸:389umol/L,舌红、苔黄白微腻、脉弦滑。考虑湿热较前改善,减清热利湿力度,酌加健脾之品。

范冠杰团队基于长期临床实践和思考总结出:痛风急性发作期最常见的证型是湿热阻滞,治疗上尤重清利湿热,经反复临床验证,予相对固定的药串“土茯苓、土贝母、百合、车前子、茵陈、忍冬藤”,湿去热清,邪去病愈,体现了“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之“定”,即规律性。疾病过程中,热象明显,增加清热之品。后期湿热减轻,脾虚明显,酌减苦寒之品,增加健脾之力,脾气健运,病愈安康。诊治过程中证素发生变化,处方、用药随之改变,体现了“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之“动”,即动态的、变化的。该病例标本兼顾,疾病后期注重健脾调理,防止痛风复发,体现了“序贯”治法之思想。另外,把握痛风发病的特点及规律性(“定”之思想),独创“1234煎服法”,嘱患者煎煮成中药2000mL,频频服用,显著提高疗效,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最佳临床疗效。

研究频结硕果

围绕“哲学中医”理论体系,范冠杰团队发表论文125篇(含SCI 12篇),获发明专利1项,著作权6项。在全国成立7家名医工作室,建立名医病案及文献信息数据库。2021年,《“哲学中医”创新临床思维体系的构建与推广》通过论证,由广东省科技厅登记为科技成果。

“哲学中医”创新临床思维体系在50次国内会议、两次国际会议推广,培训学员万余人次。在全国30家单位推广应用,每年获益患者20万。省内外其他单位应用“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理论体系,立项课题1项,发表论文9篇。培养全国中医优秀人才1名、国医大师学术继承人4名、全国名中医学术继承人3名、首届省级名中医学术继承人4名、首届广东省“薪火工程”继承人2名、岭南名医5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2名等。

因在“哲学中医”临床思维体系构建中的开创性工作,范冠杰在第六届医学家峰会上被授予“2020年度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十大医学促进专家”荣誉称号,为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医专家。

2020年3月,《哲学中医——“动-定序贯范式八法”与中医临床思维》一书首次出版,19天售罄,半年3次重印,2022年第5次重印,广受读者喜爱。

提起这本著作,范冠杰颇为自豪地介绍,该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阐述“哲学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将儒、道、理、心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以及西方认知哲学、实证主义、人文主义等哲学思想,与中医进行碰撞,从认识论层面创新中医对生命健康、疾病以及诊疗的认识。中篇围绕“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理论与中医临床及科研创新,提出创新的中医科研思路。下篇以临床各科的真实有效案例作为范例,尝试从哲学层面,创新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展示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灵活应用。

2021年4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正式成立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哲学中医研究中心”,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哲学中医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成立后,继续进行“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临床思维体系的构建与推广。迄今,哲学中医理论体系已在多家院校、医院生根发芽。

范冠杰表示,中医理论的突破迫在眉睫,中医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在创新中实现理论突破,在理论突破指导下寻求更大发展。中医学理论根植于古代哲学思想,重新回到哲学高度认识中医,是“哲学中医”的核心内涵。“哲学中医”理论体系,是在借鉴发扬儒家之“仁者爱人”、道家之“道法自然”、理学之“格物致知”、心学之“知行合一”及西方哲学思想之自然辩证法、认识主义、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基础上,回到哲学高度认识中医的一种创新的认识论、方法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点,将临床诊疗实践的经验升华及创新为辩证思维方法,从而指导临床应用。

为推动中医理论进一步突破和发展,希望可以在国家层面成立“中国哲学中医研究院”,借助国家的支持,整合多学科的力量开展深入研究,使中医重新回到哲学层面,深刻思考中医思维发展的哲学脉络,清晰梳理中医思维发展的内在规律,重塑中医的文化自信。以全新的理论体系指导临床实践,引领未来中医药创新与发展。

猜你喜欢
范氏八法理论体系
考虑体积势能的范氏气体定压热容公式和内能公式
科学导报(2024年33期)2024-06-06 04:36:01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离心率求解策略八法
初中数学课导入“八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18
等压最大值情况下范氏气体可过度到理想气体
八法解决物理选择题,高考分数十拿九稳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西南学林(2016年2期)2016-11-08 12:16:30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掩耳盗铃
论四明雕版印刷及范氏天一阁刻书
天一阁文丛(2011年1期)2011-10-23 01:43:57